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閤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 尤其著重於研究 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評分很好,正是想買的書。價格也不錯。
評分男,1957年10月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副主任, 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1985年在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晉升為教授,1996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組成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學科規劃組成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學科規劃組成員,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教授。全國訓詁學會理事,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入選浙江省“151人纔工程”。
評分年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晉升為教授,1996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組成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學科規劃組成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學科規劃組成員,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教授。全國訓詁學會理事,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入選浙江省“151人纔工程”。
評分此書是國內唯一的一部介紹訓詁學——這門幾乎沒有人聽說過、幾乎斷絕瞭的學問的教材,內容係統翔實,較為適閤文史類大學本科生閱讀。纔閱讀的同時最好能配上爾雅這部經書!
評分1985年在杭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91
評分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麽是訓詁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第三節 什麽是訓詁學 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二、閤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節 指導古文獻校理 一、關於標點 二、關於校勘 三、關於注釋 四、關於翻譯 五、關於辨偽 六、關於輯俠 第三節 指導辭書編纂 一、詞條或義項失收 二、釋義不確 三、源流失考第三章 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 第一節 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時期 第三節 唐代 第四節 宋代 第五節 元明時期 第六節 清代第四章 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 第一節 《爾雅》和《廣雅》 一、《爾雅》 二、《廣雅》 第二節 《說文解字》和《玉篇》 一、《說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節 《方言》和《釋名》 一、《方言》 二、《釋名》第五章 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一節 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陳士元《俚言解》 四、翟灝《通俗編》 五、錢大昕《恒言錄》 六、郝懿行《證俗文》、《晉宋書故》 第三節 解釋虛詞的著作 一、盧以縴《助語辭》 二、劉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經傳釋詞》 四、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 第四節 考據類訓詁著作 一、顔之推《顏氏傢訓》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王觀國《學林》 四、袁文《甕牖閒評》 五、李治《敬齋古今撻》 六、焦站《焦氏筆乘》 七、黃生《字詁》、《義府》 八、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 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一節 關於訓詁方式的術語 一、形訓 二、聲訓 三、義訓 第二節 具體的訓釋術語 一、某,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亦 五、之言、之為言 六、貌 七、屬、彆 八、辭、詞、語助 九、讀曰、讀為;讀如、讀若 十、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 十一、當作、當為 十二、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雲 十三、渾言(統言、通言)、析言(彆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衍文、脫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第一節 審辨字形 一、以形索義 二、勘正文字 第二節 因聲求義 第三節 依據古訓 第四節 排比用例 第五節 考察文例 一、連文例 二、對文例 三、異文例 四、用詞慣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節 方言佐證第八章 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 第一節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一、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是詞義訓釋的基本原則 二、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節 要有歷史的、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要瞭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四節 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第九章 訓詁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訓詁學的歷史評價 一、傳統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 二、傳統訓詁學的缺點和不足 第二節 近現代訓詁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近代訓詁學的發展 二、現當代訓詁學的發展後記
評分文獻學用書 先考試吧
評分齣版的著作有《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漢語讀本》(均與王雲路閤作)、《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訓詁學概論》(將齣)等;和王雲路閤編《中古漢語研究》;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一百餘篇。其中《中古漢語語詞例釋》(1993)獲北京大學第五屆王力語言學奬三等奬,專著《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2001)、論文《“不聽”之“不允許”義的産生年代及成因》(2005)先後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參編的《敦煌文獻語言詞典》獲浙江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先後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規劃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中國現代科學全書·漢語言文字學捲》中的《中古近代漢語語匯學》一書的撰寫工作,正在進行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抱樸子》詞匯研究"、國傢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東漢佛經口語詞匯研究"的科研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