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中译稿通过大量中外历史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与研究,不但介绍了西方史学研究中常用的历史比较法,而且还具体地通过对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交通与阻断的分析,说明了古代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的时隐时现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中国与东罗马关系的研究,虽然早在19世纪时已由夏德的《中国与罗马东部》开其端,张星娘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接其后,但它们仅停留在地名、人物和史实的考订方面,尚未能将东西方的历史作一有机的对比联系,从而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汉代对西域的经营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海报:
第一章 恺撒奥古斯都提比略(自公元前74年至公元37年间发生于罗马帝国东部和欧洲的事件)
观察与评论(事件之间的相关性;黑海作为联系东西方的环节;蛮族部落的活动)
第二章 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
罗马和帕西亚(自公元38年至公元70年间发生于罗马帝国东都和欧洲的事件)
帕西亚和中国(自公元前60年至公元63年间发生于喀什噶尔和帕西亚的事件)
观察与评论
第三章 韦斯巴芗多密喜安图拉真
欧洲的战争
公元70~107年
妇
中国、帕西亚和罗马帝国东部(自公元72年至公元107年间发生于喀什噶尔和帕西亚的事件)
观察与评论
中国、蒙古和欧洲(自公元前63年至公元107年间发生于天山地区和中欧发生的事件)
观察与评论(由维斯图拉河到黄河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结论
对蛮族入侵问题的一些解释
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观察与评论
附录
书刊名称缩略表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热,仿佛能闻到古老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我最近刚读完它,心中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其克制,它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史料对比,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织工,用极其细腻的线索,将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遥远文明,缓缓地编织在一起。作者的笔触之深,在于他并非简单罗列“罗马帝国有哪些疆土”、“汉朝在东方如何发展”这种基础知识,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社会结构、法律精神乃至哲学思辨上的“暗流涌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帝国”这一概念的解构,他没有将罗马的中央集权奉为圭臬,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东方君主制中的“天命观”作为参照系,探讨了权力合法性的不同来源,这使得原本僵硬的历史对比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脚注,它们往往藏着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入口,展现了作者扎实而广博的学养。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为你打开了一扇审视人类文明共性与差异的独特窗口。
评分我得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学术气质震慑住了。它绝非市面上那些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简化的历史普及读物,而更像是置于专业研究者书架上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近乎偏执的严谨,每一个论断似乎都建立在一片坚实的考古发现或档案文本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贸易路线”与“技术传播”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他没有满足于教科书上简单的丝绸之路图示,而是深入探讨了特定商品(比如罗马的玻璃器皿在西域的发现,或者中国丝绸在庞贝古城的痕迹)是如何跨越数千公里的地理障碍,并引发了沿途文化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微观切入,宏观建构”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场景的鲜活度。虽然部分章节的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但正是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体验,让我体会到了真正学术研究的魅力——它要求你不仅要‘知道’历史,更要‘理解’历史运行的底层逻辑。读完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世界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蛮族”和“异邦”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拥有清晰的物质生活的群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交响乐的层次推进方式。开篇的铺陈是深沉而广阔的,像远景镜头一样,将两个文明的地理与时代背景缓缓拉近。然而,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作者对“思想的碰撞”这一主题的处理。他似乎对宏大的军事冲突兴趣不大,反而将笔墨聚焦于哲学、历法、甚至医学观念的相互渗透与隔阂。我原以为探讨这些抽象概念会显得枯燥乏味,但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强,他能够将复杂的赫拉克利特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进行对照阐述,既保持了各自的文化纯粹性,又清晰地指出了人类在面对“变化”和“永恒”这一终极命题时,思维路径的惊人相似性与可悲的错位。读到关于历法对比的那一章时,我几乎能想象出两位学者在不同时空中,面对星辰的沉思,这种共情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它超越了单纯的“谁影响了谁”的简单叙事,上升到了对人类心智模式的探讨。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总觉得很多中西交流史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欧洲的视角,要么过于强调中国的贡献,读起来总感觉失衡。而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近乎完美的平衡感。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使用任何带有褒贬色彩的价值判断,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博物馆学家的眼光,去审视和记录两个伟大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彼此投射的影子。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述“官僚体制”演变时的论述。罗马的元老院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形式上南辕北辙,但作者却巧妙地揭示了两者在“维护统治精英的稳定性”这一核心功能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非预设立场的分析,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文化优越感,去用一种更纯粹的、功能性的角度看待历史制度的构建。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力,让人不得不承认,人类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智慧,在不同的土壤中,总能开出相似的花朵。
评分坦白讲,我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阅读此类巨著对我而言是一种挑战,但这部书的“可读性”远超我的预期。尽管它充满了严肃的考据和深邃的论证,但作者的文风中,始终带着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深的关怀。特别是他描述那些未能留下名字的商人、工匠、甚至是译者时,那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让那些冰冷的数据和遗址瞬间拥有了温度。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心理边界”的探讨,即两个文明在信息极度匮乏的时代,是如何构建对“远方”的想象的。作者通过对早期旅行家笔记、甚至神话传说的分析,勾勒出了“黄金国”或“天国”的文化投影,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探索,同样是理解历史关系的关键。这本书是一次漫长而丰盛的旅程,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时间、空间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早就想买了,感谢京东
评分比较的历史研究方法,篇幅虽短,问题却多。《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老书,是德国人夏德在1885年所著的中西交通史的名著,又名《中国与罗马东部》。夏德用常见的中国史料,考证所谓的“大秦”与中国的关系,指出大秦即罗马东部,即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且以叙利亚为首。这本书在当时激起热烈争论,书的后面也附录了别人与夏德争论的文章。考据的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我也无法细看。但书中所提到的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是十分有趣的。女儿国、小人国在哪里呢?古代航行的速率和视距里是多少呢?本书给出了一种回答。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当时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琉璃、宝石、纺织品、刺绣品、水羊、苏和、熏陆、指甲花、蜜香纸,以及其他金银。其中,尤以琉璃“一定获得大利”。
评分买了《后帖木儿时代》,貌似这个出版社出的书都还满好看的,顺带收本罗马与中国来看看。
评分好书,正版,送货快,京东很给力。
评分很喜欢做此选择,满意。
评分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全国联保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评分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全新一级棒
评分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的阅读法有极为幽默的名字:“牛嚼”与“鲸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而“鲸吞”则是指,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