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剋平 叢書主編 張力 賈渝 毛俐慧 著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苔蘚
  • 野外識彆
  • 圖鑒
  • 植物分類
  • 中國植物
  • 植物圖譜
  • 生物多樣性
  • 科普
  • 自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商務印書館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8149
商品編碼:10218271998
包裝:平裝
開本:小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頁數:327

具體描述

專傢推薦:

念及國人每每旅及歐美,常攜一圖文並茂的Field Guide(《野外工作手冊》),甚是方便;而國人及外賓暢遊華夏,卻隻能搬一塊大部頭的Flora(《植物誌》),實乃吾輩之遺憾。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剋平所長主持編撰的這套《中國常見野生植物識彆手冊》叢書的問世,當是填補空白之舉,令人眼前一亮,頗覺歡喜,欣然為序。
——王文采 中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推薦:
低矮的苔蘚常生於陰濕的環境之中,在野外,相比美麗的野花很不起眼。近年來因其可愛的形象,逐漸成為盆栽和布景的新寵。然而除少數商品化較為成熟的或者非常習見的種之外,我們很難叫齣苔蘚的名字,更遑論在野外看到時試圖去進行識彆。長久以來植物愛好者們缺乏簡明而便攜的苔蘚識彆參考書,本係列手冊除按地區分冊之外,特地邀請三位研究人員編寫的這本類群圖鑒,可謂是植物愛好者的福音。
內容介紹:
本書精選中國南北各地苔蘚植物代錶種88科186屬306種。可供國內大多數省市的自然愛好者和園藝工作者作參考。
當您在戶外遠足時,請帶上一枚手執放大鏡(放大倍數5~10倍即可,盡量自帶光源,以便在光綫弱的時候使用)、相機(連同三腳架)和一把小的噴壺,再連同這本書,您就可以嘗試認識苔蘚並欣賞其獨特之美瞭。放大鏡可以讓您看清苔蘚的體態和色澤、葉的排列樣式和形狀、中肋的有無和長短、孢蒴及蒴帽的形狀等特徵;三腳架主要用於提高照片的拍攝質量和清晰度;由於苔蘚植物是變水性植物,在旱季或者連續天晴時,與濕潤狀態時相比,體態會發生較大的改變。這時,噴壺就可以派上用場瞭。用噴嘴對準苔蘚噴一點點水,等候1分鍾左右,奇跡便發生瞭,瞭無生氣的苔蘚便會恢復充滿生機的狀態,像被施瞭魔法一般,這時,您便可以觀察瞭。如果照瞭相片,想確認是什麼種類,可以發到“普蘭塔”網站(http://www.planta.cn)的“苔蘚、地衣和藻類植物學”闆塊,有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許多熱心人士會提供幫助。
苔蘚植物的準確鑒定主要依賴顯微特徵。對大多數的種類而言,單純依靠野外原色照片,鑒定頗為不易。因此,除瞭每種均附有至少一張照片外,絕大多數的莖葉體苔類和蘚類還提供瞭葉片和腹葉(具腹葉種類)的形態綫條圖,便於使用者藉助放大鏡或解剖鏡加以鑒定。(因葉狀體苔類和角苔類的外形綫條圖對於鑒定意義不大,所以本書不提供。)另外,本書的描述盡量避免過多地使用顯微特徵,而且盡可能標準化,便於使用者對相關種類進行對比。
作者簡介:
張力,香港大學博士,2006年12月至今任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研究員,長期從事苔蘚植物研究與科普教育工作,是我國優秀的苔蘚植物領域研究專傢之一。張力還兼任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分會特彆程序委員會委員(2012-2017)、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苔蘚專傢組委員(2013-2017)、中國植物學會苔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至今)。編輯齣版瞭包括《植物王國的小矮人》(第一版、第二版及中英文版)、《中國高等植物彩色圖鑒(第一捲)》和《澳門苔蘚植物誌》等在內的十餘部專著。其中,《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被譽為zui好的苔蘚植物科普讀物之一。
賈渝,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係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1992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苔蘚植物分類與區係的研究工作。苔蘚植物區係的研究工作包括福建中部地區的隴西山、雲南的西雙版納和滇東南地區、四川西部地區和青海玉樹地區的蘚類植物。
毛俐慧,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書的檢索係統采用目錄樹形式的逐級查找方法。先按照植物的體態分為葉狀體(即沒有莖、葉的分化,形似海帶)和莖葉體(有莖、葉的分化)兩大類。葉狀體再按孢子體是否為角狀分為角苔類和葉狀體苔類,葉狀體苔類又按背麵是否具氣孔再加以劃分。莖葉體先按葉的列數、體態、中肋有無、葉是否具裂瓣等分為莖葉體苔類和蘚類;莖葉體苔類按是否具腹葉和側葉的排列方式繼續嚮下劃分;蘚類則根據葉細胞的層數、中肋是否具附屬物、植物體是否扁平或輻射狀、分枝方式和孢蒴的著生位置、中肋數量及長短再繼續劃分。
目錄:
1.葉狀體
1.1 孢子體為角狀(角苔類)………………………………16~20
1.2 孢子體球形、橢球形或圓柱形(苔類)
1.2.1 葉狀體背麵無氣孔………………………………20~32
1.2.2 葉狀體背麵具氣孔………………………………34~44
2.莖葉體
2.1. 葉2~3列,扁平著生,不具中肋,多具裂瓣(苔類)
2.1.1 具肉質的根狀莖和直立莖…………………………………46
2.1.2 葉緣具單列細胞長毛…………………………………46~48
2.1.3 側葉無腹瓣
2.1.3.1 具腹葉……………………………………………48~64
2.1.3.2 無腹葉……………………………………………66~70
2.1.4 側葉具腹瓣
2.1.4.1 側葉蔽後式排列或橫生…………………………70~76
2.1.4.2 側葉蔽前式排列
2.1.4.2.1 腹瓣兜形、盔狀或棍棒狀…………………76~86
2.1.4.2.2 腹瓣不如上述………………………………86~96
2.2 葉多列,多輪生,具中肋,不具裂瓣(蘚類)
2.2.1 葉肥厚,橫切麵多層細胞,多灰白色或橙紅色 …98~108
2.2.2 葉單薄,橫切麵單層細胞,多綠色或黃綠色
2.2.2.1 中肋具附屬物(櫛片)………………………110~122
2.2.2.2 中肋不具附屬物
2.2.2.2.1 植物體多直立,少分枝,孢蒴頂生
2.2.2.2.1.1 植物體扁平…………………………122~134
2.2.2.2.1.2 植物體非扁平,中肋短或長及葉尖…134~186
2.2.2.2.1.3 植物體非扁平,中肋突齣葉尖……186~212
2.2.2.2.1.4 植物體非扁平,中肋缺失 ………………212
2.2.2.2.2 植物體多匍匐,多分枝,孢蒴側生
2.2.2.2.2.1 中肋1條,不明顯或長及葉尖 ……214~270
2.2.2.2.2.2 中肋1條,突齣葉尖 ………………272~276
2.2.2.2.2.3 中肋2條 ……………………………276~302
2.2.2.2.2.4 中肋缺失……………………………302~318
2.2.3 配子體特彆退化 …………………………………………320
中文名索引……………………………………………………322~323
學名(拉丁名)索引…………………………………………324~325
後記及圖片版權聲明…………………………………………326~327












自然之微,綠意盎然——探尋苔蘚的隱秘世界 在中國廣袤而多樣的自然環境中,隱藏著無數生命的奇跡,其中,苔蘚植物以其微小而頑強的姿態,構成瞭大地最古老、最深沉的綠色詩篇。它們或許不像參天大樹那樣引人注目,也不像絢爛花朵那樣色彩斑斕,但正是這份靜謐與樸實,賦予瞭它們獨特的魅力。從高山之巔到幽深榖底,從濕潤的林間空地到乾燥的岩石錶麵,苔蘚以其超乎想象的適應力,點綴著我們的星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生態角色。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並非一本描繪宏偉景觀的書籍,它聚焦於那些被我們常常忽略的微小生命。這本書,旨在開啓讀者一扇通往苔蘚奇妙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理解並欣賞這些低等植物的生存智慧與生態價值。它是一份獻給自然愛好者的實用指南,也是一份對植物學領域細微之處的溫柔注視。 為何要關注苔蘚?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花費筆墨去描繪這些縴細的綠意?答案卻藏在它們不起眼的外錶之下。苔蘚植物,作為陸地植物的先驅,它們的存在是地球生命演進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它們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參與者,能夠固定和改良土壤,為更復雜的植物生長奠定基礎。同時,苔蘚也是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奇跡,它們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紮根,淨化空氣,調節濕度,甚至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提供庇護。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苔蘚構成瞭獨特的微生境,為無數微小的無脊椎動物提供瞭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它們是整個生態係統中精巧而關鍵的一環,雖然微不足道,但一旦缺失,其影響將是深遠的。此外,隨著我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瞭解和保護這些基礎性植物,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評估環境健康狀況,以及探索新的生物資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的核心內容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以一種詳實、準確且易於理解的方式,係統地介紹瞭在中國野外環境中常見的苔蘚植物。不同於其他更宏觀的植物類書籍,本書將焦點精確地對準瞭苔蘚這一類群,旨在幫助讀者在野外識彆和認識它們。 一、 基礎認知:撥開苔蘚的神秘麵紗 在正式進入物種識彆之前,本書首先會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苔蘚植物的基礎知識體係。這部分內容將深入淺齣地解釋苔蘚的基本形態特徵,例如它們的生長習性(直立型、匍匐型、墊狀等)、假根(rhizoids)的功能、莖(stem)與葉(leaf)的結構(雖然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但為瞭便於理解,通常會使用這些類比詞匯)。同時,本書也會介紹苔蘚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繁殖和營養繁殖,以及它們的生存環境,例如對水分、光照、基質(岩石、土壤、樹皮等)的要求。 形態描述的精確性: 這裏將避免使用過於籠統的描述,而是會精準地區分不同類群的苔蘚在葉片形狀(卵形、披針形、綫形等)、邊緣(全緣、鋸齒緣)、頂端(尖形、鈍形)、脈(是否存在、形態)等方麵的細微差異。 生態習性的深入解析: 針對不同的苔蘚,會具體分析它們傾嚮於生長的環境,例如是喜陽還是喜陰,是偏愛潮濕還是能夠耐旱,是附生在樹皮上還是生長在石灰岩上,這些信息對於野外識彆至關重要。 二、 核心內容:野外識彆指南 本書的主體部分,將聚焦於中國境內的常見苔蘚物種。每一物種的介紹都將遵循一套嚴謹且係統的框架,確保讀者能夠獲得最實用、最準確的識彆信息。 精美的實拍圖片: 每一頁的關鍵信息旁邊,都會配有高質量、高清的實拍照片。 這些照片將展現苔蘚在自然狀態下的生長形態,以及放大觀察下的關鍵微觀結構。例如,可能包含整體植株的特寫,葉片的放大圖,甚至是在顯微鏡下纔能觀察到的孢子囊(sporangia)或配子體(gametophyte)的形態。這些圖片是野外識彆最直觀、最有力的輔助工具。 詳盡的形態學描述: 對於每個物種,都將提供詳細而專業的形態學描述。這包括但不限於: 植株高度與形態: 是高大的直立型,還是貼伏地麵的匍匐型?是形成疏鬆的叢狀,還是緊密的墊狀? 莖的特徵: 莖的顔色,是否存在分枝,分枝的疏密和方嚮。 葉片的特徵: 葉片的大小、形狀、排列方式(例如,是互生、對生還是螺鏇狀排列),葉片的邊緣是否光滑或有鋸齒,是否存在葉脈(並描述其形態),葉片細胞的形狀和排列(如果需要)。 孢子體(sporophyte)的特徵(若有): 孢子囊的形狀、顔色、大小,蒴柄(seta)的長短和顔色,以及菌蓋(calyptra)的形態。 關鍵識彆特徵的突齣: 在每個物種的描述中,會特彆強調那些最容易區分不同物種的形態學特徵,或者最能體現該物種獨特之處的細節。例如,某物種可能以其獨特的葉緣鋸齒而聞名,或者以其特殊的孢子囊形狀而易於識彆。這些“點睛之筆”將大大提高讀者的識彆效率。 生態與分布信息: 除瞭形態學特徵,本書還會提供該物種的典型生境,例如它常生長在什麼樣的基質上(如腐木、石縫、土壤),以及在中國分布的大緻區域。這有助於讀者在野外環境中縮小搜索範圍,提高識彆的成功率。 近緣種的區分: 對於那些形態上非常相似、容易混淆的近緣物種,本書會特彆列齣它們的區彆點,並輔以對比性的圖片或文字描述,幫助讀者避免誤判。 三、 實用性與趣味性並存:讓識彆更有樂趣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圖鑒,它更緻力於讓野外識彆的過程充滿樂趣和啓發。 野外考察的實用建議: 本書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苔蘚野外考察的實用建議,例如如何選擇閤適的采樣季節,如何使用放大鏡等簡單的工具來觀察細節,以及如何保護現場環境,進行可持續的采集(如果需要)。 微觀世界的奇妙探索: 苔蘚植物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奇跡的微觀世界。本書會適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知識點,例如某些苔蘚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或者是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苔蘚。這有助於激發讀者對這些微小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圖文並茂的閱讀體驗: 精美的排版設計和清晰的版式布局將使得閱讀過程更加舒適。高質量的印刷將保證圖片和文字信息的準確傳達,讓讀者在野外能夠輕鬆翻閱,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總結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是一本專注於中國常見苔蘚植物的野外識彆工具書。它通過詳實的形態學描述、高質量的實拍圖片、關鍵識彆特徵的突齣以及實用的生態分布信息,幫助讀者在野外環境中準確、高效地識彆苔蘚植物。本書不僅是一本實用的識彆指南,更是一次深入微觀世界,感受生命奇跡的探索之旅。它將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些被忽視的綠色精靈,發現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而激發我們對自然更深層次的尊重與熱愛。這本書,是每一個熱愛自然、熱愛探索的中國人的案頭必備,是開啓苔蘚世界大門的金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自然充滿著一種孩子般的好奇心,喜歡在戶外探索,但我的知識儲備,很大程度上局限於一些比較“大眾化”的植物。例如,那些在公園裏隨處可見的樹木,或者野地裏隨季節變化的野花,我多少能說齣個一二。然而,每當我走到一片潮濕的森林,或者看到一塊被雨水浸潤的岩石,那些附著其上,如同綠色絨毯般的植物,就成瞭我的“盲區”。我總是對它們很好奇,它們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中生存的?它們的顔色、質感、形態,都有著微妙的差異,但對於我這個“門外漢”來說,它們都隻是“一片綠”。我迫切地需要一本能夠幫助我區分這些“綠”,瞭解它們名字和特徵的書,讓我在野外的時候,不再隻是欣賞它們帶來的整體綠色景觀,而是能夠識彆齣其中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被忽視的角落”充滿好奇,而苔蘚無疑是植物王國中最被忽視的角落之一。我從小就喜歡在野外玩耍,但我對植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那些大型的、有明顯花朵和果實的植物上。我總是想,那些趴在地上的、綠色的、沒有太多“個性”的植物,它們究竟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彆?它們是如何生存的?直到我開始接觸到一些自然攝影或者微距攝影的作品,我纔發現,原來苔蘚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如此的精巧彆緻。那些在顯微鏡下呈現齣的復雜結構,那些在微光中閃爍的生命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渴望擁有一本能夠帶我走進這個微觀世界的“鑰匙”,它能夠幫助我識彆那些形態各異的苔蘚,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和生態意義,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身邊的自然。

評分

我曾幾何時,對那些“不起眼”的綠色生命,充滿瞭不解和好奇。在我眼中,植物的世界,似乎就是那些高大的樹木,鮮艷的花朵,以及可以食用的蔬菜。直到有一次,在一次戶外徒步中,我被一塊布滿苔蘚的古老石碑所吸引。那些附著在石碑上的綠色生命,形態各異,有的像微型的蕨類植物,有的則像柔軟的絲絨,在晨光下散發齣一種古樸而神秘的美感。那一刻,我纔意識到,原來我一直忽視瞭一個如此龐大且精妙的植物群體。我開始意識到,僅僅知道它們是“苔蘚”,是遠遠不夠的,我渴望瞭解它們的具體種類,它們的生長習性,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夠有一本工具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這個微觀的植物世界,讓我能夠識彆它們,欣賞它們,並從中獲得知識。

評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沉浸其中。我的生活節奏很快,工作也比較忙碌,平時能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本就不多,更何況是那些聽起來就有點“硬核”的植物識彆類書籍。我當時的想法是,先放在書架上,等有空瞭再翻翻看。然而,命運有時就是這麼奇妙,沒過多久,我參加瞭一個自然教育的活動,活動的主題就是“微觀世界的探索”。在活動中,老師帶領我們用放大鏡觀察土壤、落葉和岩石上的苔蘚。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動瞭。我看到那些微小的“葉片”和“莖”,它們在放大鏡下展現齣令人驚嘆的細節和結構,有的像小小的珊瑚,有的則像迷你的蕨類植物。老師在講解時,時不時會提到一些專業術語,比如“孢子體”、“配子體”、“蒴果”等等。我當時就覺得,如果我手裏有一本能夠幫助我對應這些形態、理解這些名稱的書,那該多好啊!活動結束後,我立刻想起瞭那本放在書架上的《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

評分

我對自然的熱愛,很大程度上源於童年時期對“萬物有靈”的樸素認知。那時候,我會在草叢中尋找螞蟻,會觀察蝸牛爬行,但對於那些趴在地上的、綠油油的植物,我總覺得它們是背景,是配角。我以為隻有開花的植物纔算得上是真正的“植物”。這種認知,一直持續到我成年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瞭一個自然導師的講課,老師在講解森林生態係統時,提到瞭苔蘚的作用。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不起眼的綠色生命,在保持土壤濕度、固碳、甚至為微小生物提供棲息地方麵,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頓時覺得,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狹隘。我迫切地想要瞭解更多關於苔蘚的知識,希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地介紹它們的書,讓我在下次走進森林時,不再隻是“看樹”,而是能夠“看懂”整個森林。

評分

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就像一棵不斷生長的樹,枝繁葉茂,總想嚮更遠的地方延伸。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我花瞭很多時間去學習識彆各種鳥類,從羽毛的顔色到鳴叫的聲音,我都樂此不疲。我也曾嘗試過辨認蝴蝶,試圖區分它們翅膀上那繁復的花紋。但當我把目光投嚮地麵,投嚮那些潮濕的岩石和陰暗的角落時,我卻常常感到一種無力感。那些成片的綠色,如同毛茸茸的地毯,卻又有著細微的差彆。我曾多次想瞭解它們,但苦於沒有閤適的工具。我希望能夠有一本書,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走進這個充滿未知的小世界,讓我能夠區分齣它們各自的名稱,瞭解它們的生長習性,甚至欣賞它們在微觀世界中展現齣的獨特生命力。

評分

我一直對自然界的細微之處充滿著一種探究的熱情,就像孩童對待新奇的玩具一樣。然而,在植物的世界裏,我總是受限於那些視覺上比較“突齣”的類群。我能認齣公園裏的各種觀賞樹木,也能對路邊的野花野草略知一二,但對於那些默默無聞,卻又無處不在的綠色生命,我總是感到一籌莫展。特彆是在潮濕的陰影裏,或者古老的牆垣邊,那些形態各異,如同地毯般覆蓋的植物,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書。我曾多次嘗試在野外用手機拍照識彆,但結果總是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我渴望擁有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讓我能夠看清它們,理解它們,並且記住它們的工具書,能夠將我對這些“沉默的綠色”的睏惑,轉化為清晰的認知。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嘗試著拓展自己對自然界的認知邊界,從觀鳥到辨識真菌,我總是在尋找新的學習領域。然而,在植物的範疇裏,我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尤其是在麵對那些非主流的、不那麼顯眼的類群時。我能夠輕鬆地認齣各種喬木灌木,也能大緻區分一些常見的草本植物,但對於那些匍匐在地,形態微小,且沒有明顯花朵的植物,我總是感到無從下手。它們在潮濕的林地、岩壁、甚至城市牆角隨處可見,如同沉默的綠色地衣,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我一直想知道,這些“沉默的綠”究竟是什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彆?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地指導我認識這些微小生命的書籍,讓我的野外觀察不再留下遺憾。

評分

我對於自然探索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環境中的,不那麼引人注目的生命形式。我曾經花瞭很多時間去學習識彆鳥類、蝴蝶,甚至昆蟲。但我總覺得,植物的世界,尤其是那些“草根”級的植物,對我來說仍然是一片迷霧。我能夠辨認齣一些花卉,能夠區分針葉林和闊葉林,但一旦涉及到那些低矮的、匍匐的、沒有明顯花朵的植物,我就感到力不從心瞭。尤其是在濕潤的林地、岩石縫隙或者潮濕的牆角,那些綠色的、形態各異的“墊子”或者“簇狀物”,我總是無法準確地稱呼它們。我隱約知道它們是苔蘚,但具體的種類、區彆,甚至它們是如何繁殖的,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我渴望擁有一本能夠係統地、清晰地引導我去認識這些微小生命的工具書,讓我在野外觀察時,不再是“看熱鬧”,而是能夠有所指,有所獲。

評分

這本書,我其實是齣於一種近乎“意外”的心情纔購入的。我一直覺得,我對植物的認知,基本就停留在那些開花結果,色彩鮮艷的“大戶”們身上。比如那些在公園裏隨處可見的月季、桂花,或者田野裏星星點點的野花,這些都是我能叫得齣名字,也能大緻辨認的。至於那些不起眼的、綠油油的、趴在地上的小東西,我總覺得它們太“沉默”瞭,也太“單一”瞭,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深入瞭解的地方。直到有一次,我在一次郊遊中,看到一塊潮濕的岩石上,附著著一團團如同地毯般柔軟的綠色植被,它們形態各異,有的細密如發,有的則像是微縮的樹木,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那一刻,我纔意識到,原來在我的腳邊,隱藏著一個我從未關注過的,充滿生命力的微觀世界。我當時就想,一定有什麼工具,能幫助我解開這些“綠色謎團”。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搜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輸入瞭“植物識彆”之類的關鍵詞。在眾多的結果中,我注意到瞭《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彆手冊:苔蘚冊》這個書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