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附CD光盘2张)

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附CD光盘2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莉莉 著
图书标签:
  • 沪剧
  • 马莉莉
  • 唱腔
  • 戏曲
  • 传统戏曲
  • 地方戏
  • 音乐
  • 光盘
  • CD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6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90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CD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选自二十三部剧目的七十段唱腔——当然,它们只是我所演剧目的一部分,按演出年份顺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合,1970年爱华沪剧团上演京剧版《红灯记》,让刚满二十岁的我担纲李铁梅,这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女主角;2005年上海沪剧院复演“爱华”版的《红灯记》,时隔三十五年,我从当年的李铁梅“升格”为李奶奶,这是我塑造的最后一个舞台形象。就好像是一种天意,天衣无缝地圆满了我的艺术道路——从原点回到原点,那么圆顺,那么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始于《红灯记》,终于《红灯记》,暗合着我的自传《灯,总是亮着》。

内页插图

目录

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
2.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
3.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
4.光辉照儿永向前(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
5.仇恨入心要发芽(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
6.乐为天下尝甘苦(选自《银锭飞转》方彩虹唱段)
7.万不能忘了黑暗的社会“万人坑”(选自《银锭飞转》方彩虹唱段)
8.努力接好革命班(选自《银锭飞转》方彩虹唱段)
9.洪湖水,浪打浪(选自《洪湖赤卫队》韩英、秋菊唱段)
10.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选自《洪湖赤卫队》韩英唱段)
11.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选自《洪湖赤卫队》韩英唱段)
12.思前想后我有罪(选自《艰难的历程》赵七嫂唱段)
13.荒祭(选自《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唱段)
14.逢生辰(选自《少奶奶的扇子》刘曼萍唱段)
15.劝女(选自《少奶奶的扇子》金曼萍、刘曼萍唱段)
16.党的恩情世世代代永不忘(选自《张志新之死》张志新、罗冰、苏子春唱段)
17.做一朵特别的红花诉衷情(选自《张志新之死》张志新唱段)
18.无罪怎能把头低(选自《张志新之死》张志新、林林唱段)
19.往事如流涌心房(选自《张志新之死》张志新唱段)
20.闯荡天下勤奔波(选自《白莲花》白莲花唱段)
21.永远不分离(选自《白莲花》白莲花、肖烈唱段)
22.夜袭高家镇(选自《白莲花》白莲花唱段)
23.虽死犹生笑九泉(选自《白莲花》白莲花、肖烈唱段)
24.十年前一个清风明月夜(选自《一个明星的遭遇》林月莺唱段)
25.倦鸟归笼把温梦寻(选自《日出》陈白露唱段)
26.重逢(选自《日出》陈白露、方达生唱段)
27.让心灵的方舟重把风帆扬(选自《日出》方达生、陈白露唱段)
28.极乐的世界在哪里?(选自《日出》陈白露、方达生唱段)
29.望镜中(选自《日出》陈白露唱段)
30.抖抖捧起婴儿衫(选自《寻娘记》梅莘唱段)
31.雨中追娘(选自《寻娘记》宋月娥、梅莘唱段)
32.把失去的美德寻回来(选自《寻娘记》计善琪、梅莘唱段)
33.抚着妈妈粗粗的手(选自电视剧《屋檐下的白玉兰》梅莘、宋月娥唱段)
34.江边独叹(选自《丽人行》梁若英唱段)
35.春季里(选自《啼笑因缘》沈凤喜、樊家树唱段)
36.别凤(选自《啼笑因缘》樊家树、沈凤喜唱段)
37.裂券(选自《啼笑因缘》樊家树、沈凤喜唱段)
38.天上人间大不同(选自《白蛇传.游湖》白娘娘、小青唱段)
39.三杯酒(选自《红伶冤》程月春、梁玉楼唱段》)
40.心绕一根红丝线(选自电视剧《雾中人》白灵、浪涛唱段)
41.似闻你在召唤我(选自《雾中人》白灵、罗斌唱段)
42.断线风筝为啥不断到底(选自《雾中人》白灵唱段)
43.孑然一身到今天(选自电视剧《雾中人》罗斌、白灵唱段)
44.战友会(选自《雾中人》浪涛、白灵唱段)
45.你赠我木梳寄乡情(选自电视剧《雾中人》老支书、白灵唱段)
46.预感生命弦将断(选自《雾中人》白灵唱段)
47.赏雪(选自《白兔记》李三娘唱段)
48.赛金花四季梦幻曲
49.飞到娘怀里(选自电视剧《风雨同龄人》钟佩文唱段)
50.寻回女儿了却相思愁(选自电视剧《风雨同龄人》欧阳杰、钟佩文唱段)
51.涌泉难报滴水恩(选自电视剧《风雨同龄人》钟佩文、文文唱段)
52.永远陪伴你不分离(选自电视剧《风雨同龄人》钟佩文、文文唱段)
53.圆圆的蛋糕寄深情(选自电视剧《风雨同龄人》钟佩文唱段)
……

前言/序言


《沪剧艺术流派与百年传承》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沪剧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它不仅系统回顾了沪剧自诞生以来,尤其在近百年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阶段、风格演变和艺术革新,更着重探讨了不同艺术流派的形成基础、代表人物及其核心唱腔技艺的独特性。全书以扎实的文献研究为基石,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口述历史访谈,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充满生命力的沪剧艺术图景。本书旨在为沪剧研究者、艺术院校师生以及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刻的参考读本。 第一章:沪剧的地域溯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追溯了沪剧(旧称申曲、蠹木调)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土壤。重点阐述了早期滩簧、的说唱艺术如何与本地的民间曲艺、吴语方言的特殊韵律相结合,逐渐孕育出独特的音乐语汇和表演程式。深入分析了早期剧目题材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土腔土调”在社会底层中的广泛传播基础。 1.1 吴语地区的曲艺生态: 探讨了在沪剧形成前,苏南、浙北地区流行的锣鼓书、串调、说唱等民间艺术对申曲音乐的直接影响。 1.2 申曲的初啼: 考察了二十世纪初,申曲如何从街头巷尾的野台演出,逐步走向室内剧场,标志着其艺术化的开端。 1.3 早期腔调的韵味特点: 对早期流传下来的有限唱段进行音乐学分析,辨析其音高、节奏、板式结构中的原始风貌。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流派纷呈:唱腔技艺的奠基与分化 沪剧艺术的成熟与辉煌,离不开一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本章聚焦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进入“黄金时代”后,几大主要艺术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技术特征。 2.1 “老生正工”的唱法体系构建: 详细剖析了以某一代宗师为代表的唱腔风格,其对气息的运用、声音的厚度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如何确立了沪剧男声唱腔的基准线。分析其在行腔中的“颤音”、“擞音”等关键技巧的规范化过程。 2.2 “花旦清亮”的审美取向: 探讨了以某著名旦角为代表的唱腔特点,包括对高音区的处理、腔调的灵动性与明亮度。研究其如何将江南小调的婉约美与舞台的穿透力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丝线般”的嗓音质感。 2.3 流派间的相互影响与辨析: 通过对比分析同一段经典唱词在不同流派艺人手中的演绎差异,明确界定了不同流派在“起腔”、“过门”、“收尾”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区别,以及对剧目情感诠释上的侧重点差异。 第三章:现实主义的浪潮与唱腔的革新(五十至七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迎来了深刻的艺术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要求。本章关注沪剧如何“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的元素,并对传统唱腔进行适应时代主题的革新。 3.1 唱腔的“抒情化”倾向: 分析在表现现代题材时,沪剧艺人如何在保持本色美的前提下,扩大了板式的变化范围,增强了旋律线条的抒情性和故事叙述性。 3.2 吸收与融合: 探讨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等伴奏形式对传统“卡农”(伴奏对唱腔的限制)的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唱腔结构上的调整。 3.3 舞台表演与唱腔的结合: 研究在集体创作背景下,唱腔如何更紧密地服务于人物的内心冲突,例如在处理矛盾冲突戏时,唱腔力度、速度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当代沪剧的探索与传承——对传统技艺的再挖掘 改革开放以来,沪剧艺术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聚焦于当代沪剧艺术家的探索,特别是他们如何重新审视和回归被简化或淡化的传统唱腔精髓。 4.1 “老腔”的回归与整理: 考察了当代艺术家对早期唱腔(如“洋调子”、“老调子”)的挖掘、抢救性记录和重新演绎工作。讨论了如何在新一代观众中重新建立对传统醇厚唱腔的审美认同。 4.2 青年演员的技艺传承: 分析了新一代沪剧演员在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学而不泥”,在继承基本功的同时,注入个人生命体验和新的理解。 4.3 跨界合作与艺术实验: 探讨沪剧唱腔在音乐剧、歌舞剧等其他舞台艺术中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实验对沪剧自身语言的丰富作用。 第五章:沪剧唱腔的音乐学分析与技艺解析 本书的实践性章节,以详尽的图表和乐谱分析,拆解沪剧唱腔的构成要素。 5.1 沪剧唱腔的音域与调式: 详细解析沪剧常用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运用,以及特有的“滑腔”与“顿挫”在不同声部的处理方式。 5.2 韵白与唱腔的过渡处理: 深入研究沪剧特有的“紧口”、“松口”等口法,以及如何在念白和唱腔之间实现无缝衔接,这是区分沪剧与其他剧种的关键标志之一。 5.3 节奏型与板式变化: 通过对《雷雨》、《星星之火》等经典剧目的片段分析,揭示沪剧在慢板、流水板、快板中的节奏自由度与内在规律。 结语:沪剧艺术的生命力与未来走向 总结沪剧百年艺术发展中的不变内核与可变形式,展望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持续发展潜力。 附录: 沪剧艺术史重要文献目录 关键唱腔技艺术语对照表 沪剧经典剧目及唱段赏析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专辑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本身。沪剧,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秀唱腔的保存和传播。马莉莉老师的演唱风格,代表了沪剧一个重要流派的巅峰状态。这本书(或说附带的说明文字)不仅仅是曲目介绍,更像是对那个时代舞台美学的一种记录。我注意到,对于一些特定的腔调和情感处理,文字描述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哭腔”的运用,她是如何做到声声催泪却又避免过度煽情。这让我这个长期接触传统戏曲的人,对沪剧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强烈建议所有热爱地方戏曲的学者和爱好者都应该拥有它,它为我们研究和欣赏沪剧的表演艺术提供了一个权威且悦耳的范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精选”这两个字还有点保留,总觉得精选难免会有取舍,总有那么一两首我最爱的“压箱底”的段子可能会被遗漏。但当我翻阅里面的曲目列表,尤其是对照着CD的曲目进行试听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这套选集的内容覆盖面极广,既有她早期的成名作,也收录了她在舞台后期对一些经典剧目的新演绎。我特别欣赏的是,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歌曲,更像是在讲述马莉莉老师的艺术生涯轨迹。例如,对比听她年轻时演《卢 汉 夫 人》的青涩与成熟后的稳健,那种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沉淀,简直就是一部无声的个人传记。对于想要学习沪剧表演艺术的年轻人来说,这套碟片堪称是难得的听觉教材,那种咬字归音的规范性,是现在很多新派演员难以企及的标杆。我打算把这套碟片放在我的书房里,作为日常工作间隙最好的“精神按摩”。

评分

我是一个对音质有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尤其是对于老录音,总担心数字化处理后会失真,或者高频部分出现齿音。然而,这套《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的音质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平衡点。它保留了老录音温暖、厚实的质感,那种老唱片特有的“味道”一点都没少,但同时又剔除了背景中不必要的杂音和嘶嘶声,让马老师的声音得以纯净地凸显出来。听起来就像是她站在你面前轻轻为你演唱一样,那种亲切感是其他任何高清重录版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当听那些需要大开大合的段落时,声场定位清晰,层次感分明,完全没有那种拥挤或混浊的感觉。能够把上世纪中后期的录音提升到如此水准,幕后的录音师功不可没,这套书碟的制作水平,绝对是业界的一流水准。

评分

拿到这套《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介绍给了我那几个对传统文化有些疏远的年轻朋友。一开始他们是抱着敷衍的态度试听的,毕竟他们更习惯于流行音乐的节奏和编曲。但出乎意料的是,有两位朋友竟然被马老师的唱腔“吸”住了。这让我意识到,好的艺术是具有跨越时间和代沟的感染力的。这套选集之所以能吸引新的听众,除了马老师技艺的精湛外,我想也得益于它在编排和呈现方式上的巧妙——它没有过度包装,而是用最纯粹的演唱去打动人。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新一代人看到了传统艺术那份沉静而又磅礴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套听唱腔的碟子,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安利”,效果极佳,我为拥有它而感到自豪。

评分

这套《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简直是为我这种资深沪剧迷量身定做的宝藏!我拿到手的时候,那两张CD的包装就让我眼前一亮,设计得既典雅又不失传统韵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心思的。迫不及待地拆开,用家里的老式音响试听,马莉莉老师的嗓音一出来,那种直抵人心的韵味立刻就把我拉回了剧场的最佳位置。特别是《借红灯》里的那几段经典唱段,她的气息控制得炉火纯青,高音处嘹亮而不刺耳,低回处婉转如泣,每一个字眼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张力。我发现,听她的演唱,光是跟着哼唱,都能感受到沪剧在行腔转调上的精妙之处,那些细微的滑音和颤音,教科书级别。更别提附带的曲谱或文字说明(如果有的化,这套书的附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略到不同流派的差异性,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这不只是一张唱片合集,更像是一份对沪剧艺术最真挚的致敬。

评分

东西收到了,老爸很喜欢。

评分

正品保证质量,没问题!!

评分

,很好,。不错,不错

评分

亚力山大用年轻飞扬的心情描写青涩的恋情故事,虽然梦幻却也刻骨铭心,以挪威传统民谣为创作元素,并贯穿个人的小提琴演奏于其间,他那迷死人的帅气笑容成为表演时最受欢迎的招牌,让全世界为之疯狂!

评分

阿黛尔:生于1988年5月5日,是英国独立歌手。她是第一个英国音乐奖影评人评选出来的音乐人。阿黛尔的首张专辑《19》便获得了英国水星音乐奖的提名,并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得到第一名的佳绩。这张专辑在英国销量超过500000份,世界各地销量超过一百二十万张。2009年,阿黛尔凭借单曲“Chasing Pavements”赢得两项格莱美大奖: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阿黛尔描述她的音乐风格为“伤心的灵魂”。喜爱念诗写诗的Adele(自认诗念的不好,但写诗功力还不错)和其它几位艺人如Lily Allen、Kate Nash等一样,也是在My Space崛起的歌手,之后签入XL唱片旗下。在专辑未发行前就先受邀在BBC Radio 2热门节目Later with Jools Holland节目中自弹自唱,获得热烈回响。该节目制作人Alison说她第一次听到Adele的音乐,就深深感动,所以她一定要Adele来上节目不可。得到BBC Radio 1及2的大力支持同时,Adele的音乐被BBC Radio 1的DJ们强烈推荐,成为Weekly Song。

评分

阿黛尔:生于1988年5月5日,是英国独立歌手。她是第一个英国音乐奖影评人评选出来的音乐人。阿黛尔的首张专辑《19》便获得了英国水星音乐奖的提名,并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得到第一名的佳绩。这张专辑在英国销量超过500000份,世界各地销量超过一百二十万张。2009年,阿黛尔凭借单曲“Chasing Pavements”赢得两项格莱美大奖: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阿黛尔描述她的音乐风格为“伤心的灵魂”。喜爱念诗写诗的Adele(自认诗念的不好,但写诗功力还不错)和其它几位艺人如Lily Allen、Kate Nash等一样,也是在My Space崛起的歌手,之后签入XL唱片旗下。在专辑未发行前就先受邀在BBC Radio 2热门节目Later with Jools Holland节目中自弹自唱,获得热烈回响。该节目制作人Alison说她第一次听到Adele的音乐,就深深感动,所以她一定要Adele来上节目不可。得到BBC Radio 1及2的大力支持同时,Adele的音乐被BBC Radio 1的DJ们强烈推荐,成为Weekly Song。

评分

《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选自二十三部剧目的七十段唱腔——当然,它们只是我所演剧目的一部分,按演出年份顺序排列。不知是不是巧合,1970年爱华沪剧团上演京剧版《红灯记》,让刚满二十岁的我担纲李铁梅,这是我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女主角;2005年上海沪剧院复演“爱华”版的《红灯记》,时隔三十五年,我从当年的李铁梅“升格”为李奶奶,这是我塑造的最后一个舞台形象。就好像是一种天意,天衣无缝地圆满了我的艺术道路——从原点回到原点,那么圆顺,那么美好,我怎能不珍惜?所以,《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始于《红灯记》,终于《红灯记》,暗合着我的自传《灯,总是亮着》

评分

2009年欧洲歌唱大赛荣获有史以来最高分冠军,受邀于2009诺贝尔和平奖晚会演出,并与钢琴家郎朗同台,销售佳绩荣获瑞典、俄罗斯金唱片,以及双白金唱片地的肯定。

评分

《亚力山大·雷贝克:童话故事》亚力山大·雷贝克出生于白俄罗斯,来自音乐世家的他五岁时搬至挪威,也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正统的古典音乐之外,他有多样化的音乐发展,包含了创作,以及爵士乐,流行乐的演奏等,甚至参与舞台剧的制作,展现惊人的才艺天分。亚力山大曾在挪威的各个小村落间旅游,像游唱诗人般随兴演出,旅程中偶然激发出的灵感,让他谱出了风靡全欧洲的金曲,童话故事,一首带着浓厚挪威民族风味的曲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