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SBN:9787513909624
- 版次:1
- 开本:32开包装:精装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336
- 套装数量:1
- 字数:168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鬼谷子的著述被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它的哲学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
★鬼谷子一手培养出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四大高徒,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依据历史经典注本,尊重原著,辅之以注解和译文,采用通俗化语言,条分缕析,一扫晦涩难懂之流弊,强化可读性,实现轻松无障碍阅读;
★全书中充实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案例故事,取材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谚语故事,以及企业管理、日常生活等,便于读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鬼谷子智慧接地气,增强实用性。
★装帧精美而高端大气,又是无障碍阅读版本,内文通俗易懂,是公认为很不错的版本,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历史原本注本,囊括鬼谷子的两部著述(《鬼谷子》和《本经阴符七术》),共计十三篇,涵盖了鬼谷子平生的绝学。书中既有鬼谷子原文,又有注解和译文,更有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企业经营、职场修炼、为人处世等领域的丰富案例与故事,用zui通俗化的语言,实现了无障碍轻松阅读,是研究、喜爱鬼谷子文化读者的阅读佳品。
作者简介
鬼谷子(公元前400—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人称“王禅老祖”。春秋战国时期兵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命理家、教育家、哲学家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千古奇人。一说为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目录
篇·捭阖术
捭阖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应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章·阴阳刚柔之道 / 1
第二章·度权量能,任人为贤 / 5
第三章·周详而隐秘的捭阖之术 / 8
第四章· “道”在于如何说 / 14
第五章·懂得示弱,以小忍换大谋 / 18
第二篇·反应术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到位。如果控制不到位,得到的情况就不清晰,得到的情况不清晰,心里的底数就不全面。
章·观今鉴古,上下求索 / 23
第二章·因其言,听其辞 / 28
第三章·欲擒故纵,欲取反与 / 34
第四章·自知而后知人 / 39
第三篇·内揵术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暗暗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遵循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
章·遵循顺畅的途径 / 43
第二章·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 / 47
第三章·坚持已见与随机应变 / 50
第四章·圣人谋事,预则立 / 55
第四篇·抵巇术
“巇”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找准问题的关键,借势而为,趁虚而入。
章·万物离合之道 / 60
第二章·知微见著的洞察力 / 67
第三章 穷则思变 / 71
第四章·找准弱点,乘“隙”而入 / 76
第五篇·飞钳术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权衡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行动的手段,然后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
章·笼络人心招贤才 / 80
第二章·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 85
第三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90
第四章·以虚求实,空往而实来 / 95
……
精彩书摘
篇 捭阖①术
章 阴阳刚柔之道
原文:
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③。观阴阳④之开阖以命物⑤。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⑥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⑩。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注释
①捭阖:捭,分开、撕裂,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人的主张和建议。阖,本意为门扇,郑玄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这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
②粤若稽古:粤,语助词。若,顺;稽,考察。粤若稽古,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
③众生之先:众生,众多有生者;先,先知,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
④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此处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⑤命物:辨别事物。
⑥筹策:就是计算、谋划。
⑦万类:就是万物。
⑧朕:征兆,迹象。
⑨守司:看守和管理。
⑩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终是一样的。
11归:归宿。
译文
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如一。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归宿,是有章可循的: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鬼谷锦囊
刚柔之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刚,是说一个人刚直不阿、坚守自我立场、把持自我原则,即为“方”,但一味的刚,则难免变成脆,脆,则易断,所以不足取;柔,就是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在细枝末节和一些技巧上适时、适度地让步、弯曲,以达到双方满意、不失和气的双赢状态,即为“圆”,但一味的柔,则难免变成软,软则弱,易受人欺,所以亦不足取。
在生活中不管是交朋友、谈感情还是谈生意、求合作,都应刚柔并济、外圆内方,这样才能顺利而快捷地达成目标、走向成功。
延伸阅读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其意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柔刚、开闭、张弛之道,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便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轻松自如、有所成就。
捭阖之术即为阴阳之术,意思是行事时要或开或合,或阴或阳,灵活处之,多方探寻,必要时以假象迷惑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渊就是一个深谙阴阳之道的权谋家。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致使众叛离、国运岌岌可危。蓄谋已久的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可是当时群雄割据,各路兵马纷纷抢夺天下,李渊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其中,瓦岗军是隋末zui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密在杀死翟让以后,建立了自己在瓦岗军中的地位,此时的李密得意忘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被各路英雄推为盟主,自然也包括李渊。李密写信给李渊,希望和李渊齐心同力,共同取得天下。读完李密的密信,李渊给李密回复了一封措辞极为谦逊的回信。信中,李渊对讨伐、诛杀昏君、取而代之之言,表示不敢从命,而且申明自己“志在尊隋”,这番虚伪之言掩饰了李渊夺取天下的野心。李渊还极力褒奖李密,说“天生万民,必有其主。当今能为民之主者,非君莫属”,并且说自己已年过五旬,别无奢望,自己非常乐意拥戴李密,希望李密早登大宝,以安天下。只要李密能让自己复封于唐,就心满意足了。
李密接到李渊的回信,果然大喜过望。但是实际上,李渊如此做法是想利用瓦岗军的强大力量牵制住东都洛阳的隋军,以便让自己可以顺利进军长安。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9月,瓦岗军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只好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去找瓦岗军将领王伯当。李密企图南阻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卷土重来。但这种企图东山再起的主张,遭到部下诸将的反对。李密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前往长安,投靠李渊。
李密带领两万人入关的时候,李渊派人迎接,冠盖相望,异常隆重。李密非常高兴,洋洋得意地进了长安城。李渊对李密非常尊重,并将其表妹嫁与李密。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份待遇了,李密一到长安,他的部下经常好几顿都没有饭吃,大家怨声载道。李渊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蓄意制造事端,让李密众叛离。
这时,李密已经相当于自投罗网,当然只能任李渊摆布了。
正是因为李渊善用阴阳之术,才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成就:既利用瓦岗军牵制了隋军,让自己的军队顺利进军长安,又控制和瓦解了瓦岗军。
一个团队中的将帅,不仅能够善用阴阳,而且还能够刚柔并济甚至以柔克刚。单纯的柔和、软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而一味的刚烈、刚强又只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汉代的张良给高祖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刚柔并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例子颇多。
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认为秦军将领是屠户商家出身,商人都重利,张良便劝刘邦以重金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获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疏于防范、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得天下。
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老人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是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是zui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运用刚柔的zui佳状态。
鬼谷子的阴阳之理、刚柔之术、张弛之道对我们的现实人生颇具指导意义。
阴阳协调、风雨调顺、万物各得其所、万事各得其宜是一种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想状态。阴阳互补、协调运行,人才能健康,社会才能稳定,大自然才能和谐,做事才能顺利,做人才能安乐。
天人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何才能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的固有价值呢?如何才能求得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的人生问题。阴阳之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不但要利用、改造自然,更重要的是适应、协调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是阴阳之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意义所在。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张弛有度。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能够兼顾严肃和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潇洒自如。一味的张,就会让自己绷得过紧,往往会导致自己失去弹性和张力;一味的弛,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松垮、懒散,失去进取心和斗志,从而停步不前。所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绝望、萎靡不振,只要坚持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人生之中,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平衡,包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兵书、谋略学著作,其精妙的言辞、深邃的哲理,穿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际交往、权谋策略、国家治理的奥秘,为后世无数智者、谋士、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分。 《鬼谷子》一书,以其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意义,在中国思想史、军事史、政治学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抑长”、“舆曲”、“杂学”、“势约”、“谋篇”、“算类”等篇章之中。每一篇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宝藏,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捭阖篇:开合之道,谋略之始 “捭阖”二字,便是开启与闭合。这篇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如何通过言语的技巧,来影响、控制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捭之者,言之浅深,及其迟速也;阖之者,言之隐显,及其短长也。” 鬼谷子在这里所指的“捭”,并非简单的夸夸其谈,而是指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灵活地运用语言,时而深入浅出,时而含蓄曲折;而“阖”,则是指适时收敛,隐藏锋芒,将关键的信息、真实的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 他认为,一个人要能够“捭阖”,首先要具备“知人”的能力。要了解对方的性格、意图、弱点,才能投其所好,或者攻其不备。“故善捭者,或开之,或闭之;或持之,或去之;或与之,或夺之;或誉之,或毁之。凡此十四者,或开而能闭,或闭而能开,或持而能去,或去而能持,或与之而能夺,或夺而能与,或誉而能毁,或毁而能誉。”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捭阖”的十几种基本运用方式,通过灵活的组合和变化,达到“一言而得天下”的境界。 在“捭阖”篇中,鬼谷子还强调了“虚实”的重要性。“故善学者,捭而鬼藏,闭而鬼见。” 所谓的“虚”,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实力,让对方难以捉摸;而“实”,则是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决心,让对方不得不屈服。这种虚实结合的策略,使得“捭阖”之术更加灵活多变,难以被识破。 反应篇:察言观色,洞悉人心 “反应”篇,顾名思义,讲的是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来揣摩其内心真实的想法。鬼谷子认为,“夫饰言者,常反其意而动。” 那些善于言辞的人,往往会故意说一些与内心真实想法相反的话,以此来试探、欺骗他人。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只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察其色。 “故夫欲明者,必出其言,以察其事;欲明者,必出其事,以察其言。” 鬼谷子强调,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将言语和行为结合起来分析。言语可以被伪装,但行为往往更能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想法。通过观察对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可以判断其内心的真实意图。 他还提出了“六验”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对方在“见”、“动”、“议”、“语”、“喜”、“怒”这六个方面的表现,来推断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在“见”的时候,要观察对方的态度是傲慢还是谦卑;在“动”的时候,要观察对方是急躁还是沉稳;在“喜”的时候,要观察对方是真心高兴还是故作欢欣等等。 “故圣人之道,非为好利,故能反其意而动;非为好力,故能与不与。” 鬼谷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被私利所驱使,而是能够洞察对方的意图,并根据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之术,不仅适用于政治和军事斗争,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内揵篇:君臣之道,权衡之道 “内揵”篇,主要探讨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权力结构。鬼谷子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博弈。君主希望臣子绝对服从,而臣子则希望能够施展才华,获得权力。 “故善内揵者,必先无所偏,无所私,然后可以治诸侯。” 鬼谷子指出,君主如果想有效地驾驭臣子,首先要做到公平无私,不偏袒任何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臣子心服口服,愿意为君主效力。 他详细阐述了君主如何运用“威”、“权”、“术”、“势”等手段来驾驭臣子。“威者,所以令畏也;权者,所以令屈也;术者,所以令信也;势者,所以令动也。” 君主要懂得运用威严来震慑臣子,运用权力来约束臣子,运用策略来赢得臣子的信任,运用时势来促使臣子行动。 同时,“内揵”篇也强调了臣子如何才能在君主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君主所利用。“故善内揵者,必知其所不当得,则无所不得;知其所不当为,则无所不为。” 意思是说,臣子要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东西不应该贪图,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这样才能避免惹祸上身,甚至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就。 抵巇篇:防微杜渐,化解危机 “抵巇”篇,顾名思义,就是防止、化解潜在的危机和裂痕。鬼谷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细微的裂痕,如果不及早发现并加以修复,这些裂痕就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事物的崩溃。 “故凡说者,必先内贵其所论,然后触其所忌,及其所可;然后出其言,以求合。” 鬼谷子在这里强调,在说服别人之前,必须先了解对方的立场和喜好,然后抓住对方的痛处,或者找到对方能够接受的切入点,再进行论述。 他提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巇”(裂痕)。“故物之所在,则必有其巇;巇之所在,则必有其物。故无物则无巇,无巇则无物。” 意思是说,只要事物存在,就一定有其潜在的弱点;而弱点一旦出现,就一定与其所依附的事物有关。 “抵巇”篇的核心,在于强调“预防胜于治疗”。要时刻保持警惕,发现细微的苗头,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免酿成大祸。这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斗争,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中的风险管理。 飞箝篇: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飞箝”篇,讲的是如何在高层权力斗争中,巧妙地运用策略,左右逢源,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鬼谷子认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一个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飞”与“箝”的技巧。 “飞”是指主动出击,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存在;“箝”则是指巧妙地控制对方,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 “故善飞箝者,必先通其变,然後操其机。” 鬼谷子强调,要掌握“飞箝”之术,首先要通晓世事的变化,然后才能抓住关键的时机。他提倡“因其所依,以就其器;因其所事,以成其功。” 意思是说,要善于利用对方所依赖的人或事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要根据对方所做的事情,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飞箝”篇所揭示的,是一种高超的纵横捭阖的艺术。它要求运用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行动力,以及精妙的谋略,才能在复杂的权力场中,游刃有余,掌握主动。 抑长篇: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抑长”篇,顾名思义,就是压制对方的优点,发展自己的长处。鬼谷子认为,在竞争中,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优劣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 “凡欲抑人者,必先抑其所利;欲张人之长者,必先张其所短。” 鬼谷子指出,要压制对方,就要先攻击其有利之处;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要先利用对方的短处。 他强调“因势利导”的重要性。“故善者,因其势而动,因其所长而动。” 意思是说,要善于抓住时机,顺应形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行动。 “抑长”篇所传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策略。它鼓励人们在认识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对手,并通过巧妙的策略,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压制对手的优势,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 舆曲篇:善用人才,知人善任 “舆曲”篇,重点在于阐述如何识别和任用人才,以及如何处理君臣之间的用人关系。“舆”是指车,“曲”是指曲柄,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驾驭和控制。 “故凡善说者,必先审知其所欲,然後可以说之。” 鬼谷子认为,要想成功地说服一个人,首先必须了解他真正想要什么。同样,要想成功地任用一个人,也必须了解他的才能和品德。 他提出了“七寸”之说,即要抓住人才的“七寸”,也就是其最关键、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来加以任用。“故善用者,不求备于一人,不求全于一物。” 鬼谷子强调,不要期望一个人完美无缺,也不要期望一件事尽善尽美。而是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将其安排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舆曲”篇所强调的,是一种知人善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人才的价值在于被正确地发掘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为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杂学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杂学”篇,正如其名,并非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而是涵盖了鬼谷子对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看法。“凡事物之近者,则易知也;远者,则难知也。” 鬼谷子认为,对于近在眼前的常识,容易理解;但对于那些深远、复杂的道理,则难以掌握。 “故圣人者,与天地同其情,与日月同其明,与四时同其序。” 鬼谷子推崇的是一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与天地万物相通,与日月星辰同辉,与四季更迭同步。 “杂学”篇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广博的知识基础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地运用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 势约篇: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势约”篇,着重于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势”是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力量。“约”是指约束、限制。 “故善强者,必避其所短;善弱者,必用其所长。” 鬼谷子指出,强者要避开自己的短处,而弱者则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种策略,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趋势来制定的。 “故善操者,必先得其势,然後可以操人。” 意思是说,要想有效地掌控局势,必须首先掌握其发展的趋势,然后才能驾驭他人。 “势约”篇所揭示的,是一种战略眼光。它要求我们能够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并在必要的时候,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 谋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谋篇”是《鬼谷子》中,对谋略的系统性阐述。它涵盖了谋略的制定、实施、以及对结果的预判。“谋者,所以定计也。” 鬼谷子认为,谋略的本质,是为了制定周密的计划,从而达成预期的目标。 “故善谋者,必先虑其所以然;然後虑其所以勿然。” 意思是说,制定谋略的人,必须首先考虑事情为何会发生,然后再考虑如何阻止它发生。这体现了一种周密的逻辑思维。 他强调“事在人为”的同时,也认识到“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故谋者,可以制人,不可以制天。” 鬼谷子认为,谋略可以用来控制他人,但却无法控制自然规律。 “谋篇”所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战略思维。它教导我们,在行动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算类篇:精打细算,衡量利弊 “算类”篇,则侧重于对事物的利弊进行精打细算,从而做出最明智的选择。“算者,所以决断也。” 鬼谷子认为,算计,是为了做出最终的决断。 “故善算者,必先察其得失,然後度其长短。” 意思是说,善于算计的人,必须首先观察事物能够带来的利益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再权衡其优劣。 他强调“计者,所以制于未形也。” 鬼谷子认为,谋划,是为了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对其进行控制。 “算类”篇所体现的,是一种审慎的态度。它告诫我们,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应该进行细致的计算和分析,权衡利弊,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鬼谷子》一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兵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和“成功学”的经典著作。它所传达的智慧,不仅适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也同样适用于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人性,如何洞察世事,如何运用智慧来应对挑战,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