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作 者:石朝林 编著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页 数:464 装 帧:平装 ISBN:9787811242133 ●第1章 CPU架构
●1.1 概述
●1.2 编程者模型(Programmer’sModel)
●1.2.1 工作寄存器堆
●1.2.2 影子寄存器(ShadowRegister)
●1.2.3 未初始化的w寄存器的复位
●1.3 软件堆栈(SoftwareStack)
●1.3.1 软件堆栈示例
●1.3.2 W14软件堆栈帧指针
●1.3.3 堆栈指针上溢(Overflow)和下溢(Underflow)
●1.4 与核心相关的寄存器
●1.4.1 状态寄存器(SR)
●1.4.2 核心控制寄存器(CORCON)
●1.4.3 其他CPU控制寄存器
●1.5 算术逻辑部件(ALU)
●1.6 DSP引擎
●1.6.1 累加器(Accumulators)
●1.6.2 乘法器(MultipIier)
●1.6.3 累加器与加法器
●1.6.4 舍人逻辑(RoundLogic)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称作16位DsC的“入门篇”。侧重于dsPIc30F/33F系列16位数字信号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实际工程经验的介绍。针对这一系列McU的架构、外设、存储器模式、寻址模式、开发工具等进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介绍,从入门到精通再到实战。提供了关于数字滤波、FFT等实战范例,帮助工程师系统学习和研究,同时把指令集以简洁的表格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方便编程时迅速准确查找。
本书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掌握dsPIC30F/33F系列16位数字信号控制器开发技术的实用参考书。 石朝林 编著 著作 石朝林,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机系电气自动化专业.后进修于清华大学电子系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先后担任精密仪器系和自动化系实验员、实验室主任职务。后就职于香港科汇北京办事处负责8位、32位处理器技术支持。目前就职于微芯科技北京办事处.担任主任工程师,主要负责Mcu类产品技术支持。 作者有累计17年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经验,组织和参加过多个涉及MCu和模拟电路的技术开发项目,具有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 **章 CPU架构
1.1 概述
dsPIC30F系列的CPU采用了改良型哈佛架构,其数据总线和程序总线是独立的,这样有效地消除了数据传输的瓶颈。说它是改良型哈佛结构,主要在于:数据总线宽度为16位,程序总线宽度为24位;程序区和数据区也可以交换数据(PSV、表读/表写)等。同时该芯片包含了强大的DSP引擎支持,拥有一个增强功能的指令集,为数字信号处理提供了硬件支持。由于CPU拥有24位宽度的程序指令字,指令字带有长度可变的操作码字段。程序计数器(PC)的长度为23位,其*低位强制为0,因此可以寻址高达4M×24位的用户程序存储器空间。单周期指令和预取机制可以提供*大程度的吞吐量。除了改变程序流的指令(比如GOT等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各个核心环节,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硬件选型与接口设计,到复杂的软件编程与系统集成,再到高效的调试与性能优化,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与实践指导。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脉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与硬件平台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嵌入式世界的基石——硬件平台。我们将从微控制器(MCU)这一嵌入式系统的“大脑”出发,详细介绍不同类型MCU的架构特点、指令集、存储器组织以及外围接口。读者将了解到如何根据项目需求,理性选择合适的MCU,理解其核心性能参数的意义,例如时钟频率、RAM/ROM大小、GPIO数量、ADC/DAC精度、通信接口类型(UART, SPI, I2C, USB, CAN等)等。 紧接着,本书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的“骨骼”与“神经系统”——硬件接口设计。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常用接口的工作原理、信号时序、电气特性以及常用的驱动电路设计。这包括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GPIO)控制,模拟信号的采集(ADC)与生成(DAC),串行通信接口(UART, SPI, I2C)的点对点和多设备通信,以及更高级的通信协议(USB, CAN, Ethernet)的应用。对于电源管理,我们将深入探讨低功耗设计理念、稳压电路、滤波技术以及电池供电系统的设计要点。同时,存储器扩展(Flash, EEPROM, SD Card)的接口连接与数据读写机制也将得到详细阐述。 本书还将引导读者了解嵌入式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执行器。我们将介绍各种常见传感器的原理、选型依据(精度、量程、响应时间、接口类型)、信号处理方法以及集成到系统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电阻、加速度计、陀螺仪、GPS模块等。同时,对于执行器,我们将详细讲解电机驱动(步进电机、直流电机、伺服电机)、继电器控制、LED显示、LCD/OLED显示屏的驱动与接口,以及PWM(脉冲宽度调制)技术在电机调速、LED亮度控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在理解了基本的硬件组成与接口原理后,本书将引导读者动手搭建简单的硬件实验平台。通过讲解原理图的阅读与绘制,PCB(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规范,以及焊接与调试技巧,读者可以逐步建立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硬件原型设计。 第二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核心技术 本部分将全面展开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之旅,从最基础的编程语言到复杂的实时操作系统,系统性地提升读者的软件开发能力。 首先,我们将深入讲解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不同于通用计算,嵌入式C语言开发强调对硬件的直接控制、内存的精细管理以及对资源限制的充分考虑。我们将详细介绍指针、位操作、数据结构、函数指针、宏定义等关键C语言特性在嵌入式场景下的应用技巧。同时,代码的效率与可读性是嵌入式编程的重要考量,本书将提供大量优化代码性能、提高代码复用性的实例。 接着,我们将探讨汇编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作用。虽然C语言是主流,但在一些对性能要求极致、需要直接操作硬件寄存器的场景下,汇编语言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将介绍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寄存器操作、中断处理的汇编实现,以及如何将汇编代码嵌入到C语言程序中,实现功能的最优化。 理解了底层硬件与编程语言后,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原理。我们将从裸机编程(Bare-metal programming)开始,讲解其优缺点,以及何时适合采用裸机开发。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核心概念,包括任务(Task)、任务调度(Scheduling)、进程间通信(IPC – 信号量、互斥锁、消息队列、事件标志组)、中断服务程序(ISR)与任务的关系、内存管理以及定时器等。本书将选取一款或几款主流的嵌入式RTOS(如FreeRTOS, RT-Thread等)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丰富的实例演示如何利用RTOS的特性来构建稳定、高效的嵌入式应用程序,解决多任务并发、资源共享、实时性要求等复杂问题。 在软件开发流程方面,本书将讲解嵌入式软件的编译、链接与调试过程。读者将学习如何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Cross-compiler toolchain),理解编译过程中的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等阶段,以及如何配置链接脚本来控制程序的内存布局。调试部分将涵盖硬件调试工具(如JTAG/SWD调试器)的使用,以及调试器提供的断点、单步执行、变量监视、内存查看等功能,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解决程序中的bug。 第三部分: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与实践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和核心软件技术之后,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嵌入式应用案例,全面展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完整流程,从需求分析到最终产品实现。 本书将从嵌入式系统的通信协议与网络接入入手。我们将详细讲解嵌入式设备之间常用的通信协议,如MQTT、CoAP、HTTP等,以及它们在物联网(IoT)应用中的作用。对于网络接入,我们将深入介绍TCP/IP协议栈在嵌入式设备上的实现与应用,包括Wi-Fi、Ethernet、蜂窝网络(GPRS/4G/5G)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构建嵌入式Web服务器、客户端,实现远程控制与数据采集。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的用户接口(UI)设计。这包括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开发,例如使用嵌入式GUI库(如LVGL, TouchGFX等)来创建美观、易用的交互界面。我们将讲解像素、位图、字体、控件(按钮、滑块、列表等)的设计与实现,以及触摸屏的驱动与事件处理。对于更简单的应用,我们将介绍文本用户界面(TUI)的设计与命令行交互的实现。 本书将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引导读者进行实战开发。例如: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涵盖传感器数据采集、执行器控制、网络通信、用户界面交互等,实现灯光、窗帘、家电的远程控制与自动化。 工业数据采集与监控: 讲解如何从工业现场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CAN总线或Ethernet传输,利用RTOS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存储,并搭建远程监控平台。 嵌入式设备固件升级(OTA): 探讨固件升级的技术方案,包括文件传输协议、安全验证、断点续传等,以及如何在RTOS环境下实现可靠的OTA升级。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入门: 简要介绍嵌入式Linux系统的基本概念、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设备树(Device Tree)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嵌入式Linux环境下进行应用程序开发,为读者向更复杂的系统平台过渡打下基础。 在每个项目案例中,本书都将详细讲解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实现、代码逻辑、硬件选型与连接,以及调试技巧。读者可以通过跟随案例的步骤,逐步掌握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应用系统。 第四部分:嵌入式系统性能优化与可靠性设计 本部分将探讨如何提升嵌入式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将深入讲解嵌入式系统的功耗优化策略。这包括硬件层面的低功耗器件选型、电源管理单元(PMU)的设计,软件层面的低功耗模式(Sleep, Deep Sleep)的应用、唤醒源的管理、ADC采样频率的优化、外设按需启动等。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如何将嵌入式设备的功耗降低到极致,以满足电池供电或严格功耗要求的应用场景。 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我们将讲解程序代码的优化技巧,包括算法优化、数据结构的选择、缓存利用、指令流水线的使用等。同时,我们将介绍多核处理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并行计算来提高处理能力。对于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系统,我们将深入探讨RTOS调度策略的优化、中断响应时间的缩短、任务优先级的设计等。 本书还将关注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我们将讲解软件的健壮性设计,包括错误处理机制、异常捕获、看门狗(Watchdog)的应用、内存泄漏的检测与防止、并发访问的同步与互斥等。在硬件层面,我们将讨论抗干扰设计(EMC/EMI)、ESD(静电放电)防护、电源纹波抑制、温度漂移补偿等。 最后,本书将介绍嵌入式系统的测试与验证方法。这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我们将讲解如何编写有效的测试用例,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以及如何进行现场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确保嵌入式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精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嵌入式系统学习路径。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的有机结合,读者将能够构建扎实的嵌入式开发基础,掌握从硬件选型到软件实现,再到系统优化与可靠性设计的全方位技能,为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嵌入式和物联网领域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