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 当代非洲工矿业
原价:30.00元
作者:朱华友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213052415
字数:250000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009kg
编辑推荐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当代非洲工矿业》是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绪论,非洲工矿业开发史,非洲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储量,非洲矿业开采与矿山建设,非洲矿业的投资环境,中国与非洲工矿业合作。
内容提要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当代非洲工矿业》以国际经济发展为背景,以非洲工矿业为内容,研究了当代非洲工矿业的发展及中国与非洲工矿业合作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当代非洲发展研究系列:当代非洲工矿业》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非洲工矿业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及非洲工矿业开发史;其次分析了非洲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储量,在此基础上解析了非洲矿业开采与矿山建设状况;然后剖析了非洲矿业现行立法与经济问题;最后对中国与非洲工矿业合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提出了加强中非工矿业合作的建议,为促进中国与非洲经济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
总序 深入了解非洲,增进中非友好 翟隽
前言 陈德喜吴锋民
序一 全球视野与中国的非洲研究 王逸舟
序二 非洲研究——中国学术的“新边疆” 刘鸿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二章 非洲工矿业开发史
第一节 工矿业与近代非洲经济
一、近代非洲经济概况
二、近代非洲矿业开发
第二节 工矿业与现代非洲经济
一、现代非洲经济概况
二、现代非洲矿业开发
第三节 工矿业与当代非洲经济
一、当代非洲经济概况
二、当代非洲矿业开发
第三章 非洲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储量
第一节 地质背景
一、地质概要
二、矿产地质背景
三、大陆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
第二节 矿产资源储量
一、贵金属矿产与金刚石
二、有色金属矿产
三、铁、锰、铬
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五、非金属矿物
六、建筑材料
第四章 非洲矿业开采与矿山建设
第一节 综述
一、非洲矿业勘测的总体程度
二、非洲矿业开发的总体状况
三、外国公司在非洲的活动状况
第二节 金矿
一、南非金矿的开采和建设
二、加纳金矿的开采和建设
第三节 金刚石
一、刚果(金)的金刚石开采和建设
二、博茨瓦纳的金刚石开采和建设
三、南非的金刚石开采和建设
第四节 有色金属矿产
一、铜 矿
二、铝土矿
三、铅锌矿
四、锡 矿
五、镍矿
第五节 大宗矿产
第六节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一、非洲的煤炭开采和建设
二、非洲的石油开采和建设
三、非洲的天然气开采和建设
四、非洲的油页岩生产情况
第七节 非金属矿物
第八节 建筑材料
一、埃及的建筑材料发展情况
二、南非的建筑材料发展情况
三、苏丹的建筑材料发展情况
第五章 非洲矿业的投资环境
第一节 矿业政策与立法
一、当前非洲矿业法的重点
二、非洲国家对矿业法的制定或修改
三、非洲新矿业法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经济与财政问题
一、经济发展阶段回顾
二、经济现状特征
三、非洲矿产开发中的问题
四、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五、非洲经济增长缓慢,面临的挑战严峻
六、一些非洲国家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非洲基础设施
一、非洲的交通运输业
二、非洲的电力
三、非洲的通信
四、非洲的供水
第四节 投资环境
一、非洲矿业投资环境方面的国际评价
二、投资非洲矿业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三、中国投资非洲矿业的机遇与风险
第六章 中国与非洲工矿业合作
第一节 合作历史与现状
一、中非经济合作历史回顾
二、中非工矿业的合作现状
第二节 中非工矿业合作展望
一、非洲国家的工矿业发展战略
二、中非工矿业合作发展的潜力分析
三、对中非工矿业合作的几点建议
四、中非工矿业的合作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摘要
英文目录
作者介绍
朱华友,男,1967年9月生,安徽枞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8项,公共发表论文30篇,独立和参与著作5部。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所以当我拿到这本《眼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时,原本抱着一丝忐忑,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指导。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对临床实践中每一个细节的深度挖掘。作者在描述白内障手术时,不仅仅提到了手术技术本身,还深入探讨了术前评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患者的全身情况、眼部其他疾病的存在、甚至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真实病例,并且对这些病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误区以及如何避免。这些案例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点,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复杂屈光不正矫正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角膜形态、散光轴位等因素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事无巨细的讲解,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仿佛真的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理解眼科疾病,更能提升我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分初次翻阅《眼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我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病症的罗列,而是将诊断和治疗的过程置于一个动态的“思维”框架之中。作者以一种颇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疾病背后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鉴别诊断”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例如,在讲述眼部疼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几个常见病因,而是从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机械性疼痛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种可能的疼痛机制,列举了相应的检查方法和可能的疾病。这种结构化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眼科诊断的严谨性。我曾一度认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症状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复杂的病理过程。作者在描述视网膜脱离时,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在眼底镜检查中的典型表现,并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以及一旦延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透彻分析,使得我对眼科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有了更高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我一直以为眼科只是配眼镜、治近视那么简单,但这本书的叙述让我豁然开朗。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抽象的诊断流程,化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忙的眼科诊室,看着医生如何一步步地从患者的描述、眼部检查结果中抽丝剥茧,最终找到病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症状和治疗方案,而是着重强调了“思维”二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诊断框架。当我读到关于视神经萎缩的部分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治疗方法,而是先详细阐述了可能导致视神经萎缩的各种原因,从青光眼到缺血性病变,再到遗传性因素,并分析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检查,以及每一个检查项背后的意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教会我的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
评分《眼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之前对眼科疾病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眼科疾病要么是器质性的损伤,要么就是屈光不正,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眼部不适的根源可能与全身性疾病有关。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眼部表现与全身疾病的联系,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甚至是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他详细描述了这些疾病在眼底检查中的特征性改变,以及如何通过眼科检查来辅助诊断全身性疾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部分,作者不仅描述了眼球突出、眼睑水肿等典型症状,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症状的免疫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认识到眼科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眼球本身,更是在与全身的健康状况打交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眼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我对医学诊断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眼科疾病的“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整体观”和“动态观”在眼科诊疗中的重要性。我曾经对眼科疾病的认知比较零散,只知道有干眼症、青光眼、白内障等几个大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疾病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也会发生变化。作者在讲述老年性黄斑变性时,不仅仅介绍了它的几种不同类型,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时期病变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他特别强调了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指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获取信息,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居家护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权衡利弊”的章节,作者在介绍手术治疗时,会详细分析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风险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读者对治疗方案有更全面的了解。这种客观、全面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眼科疾病的治疗,也让我更加信任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决策的医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