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问史求信集 政治/军事 书籍 |
作者: | 阎长贵,王广宇 |
定价: | 58.0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09-10-01 |
ISBN: | 9787505117549 |
印次: | 3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
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这只是问题即历史传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代史”的史学传统。司马迁著的《史记》共130篇,其中写西汉初年或重点是写这一时期的人和事的有66篇,占《史记》篇幅的一半多,这是就数量说;就质量说,班固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以我说,司马迁不仅是“代史”的突出代表,而且是伟大代表,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其实,“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也早被中国人打破了。从网上看到《当代中国史料的若干问题》的文章说:“当代人不研究当代史的传统被打破,魏源等首开先河,研究本朝史。民国以后,社会自由度大大提高。李剑农的名著《辛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即代史的典范。”尽管如此,“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还仍这样或那样地禁锢着我们,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件怪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就是主张和实践“代史”的,在这方面他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著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内战》,都是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写出的。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时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已初次表现出的惊人的才能,即在伟大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又说:“5月28日,公社的后一批战士在贝尔维尔一带的坡地由于寡不敌众而殉难。只过了两天,即在5月30日,马克思就向总委员会宣读了自己的著作。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厉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瀚文献都望尘莫及的。”我们没有马克思那样的天才,我们很难做到马克思那样,但马克思关心现实、追踪现实即为当代修史的精神和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
目录 | |
代前言 修一部当代信史 一 中央文化小组的办事机构 中央文革在一九六七年 点燃“”的三把火 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漫议“”的依靠力量 一部“文革”中被滥用的毛泽东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一张反对陶铸大字报的出笼经过 “四个伟大”是谁提出来的? “缔造”和“指挥”的风波 “揪军内一小撮”口号的实质和来龙去脉 “上海人民公社”名称使用和废止的内情 毛泽东和上海夺权(资料) “老遇到新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 关于“文革”中广泛流传的两句诗来历考辨 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 所谓毛泽东临终嘱咐的真相 鲁迅手稿遗失问题真相 “五一六”反案发生的真相 陈里宁“反案”始末 肖力(李讷)在中央文革小组 清华大学造反派侮辱性批斗王光美内幕 “七二○”事件在中央文革小组激起的波澜 安亭事件前后和王洪文进京 我是“二月逆流”会议记录稿的见证人 二 “夺取政权没赶上,保卫政权不能落后”——我积极参加“”的情况 我怎样成为江青的秘书 毛泽东批发我的处女作 我怎样给江青做秘书 江青一九六七年的行止 “文革”初期对江青的宣传 “旗手”风波 毛泽东和江青二三事 所谓毛泽东和江青结婚“约法三章”的问题 “文革”初期毛泽东和江青的关系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林彪不让祝他“永远健康”内情 1966~1967年江青、林彪和叶群的关系 江青在中央文革小组“专政” 江青和子女关系及其他亲属关系 八年监狱五年流放 关于毛远新的几件事情 我是怎样被调进中央文革小组的 我在中央文革小组与江青的接触 我所知道的陈伯达 三种监狱生活扫描 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事实是大的——读《炎黄春秋》2008年第12期有感 千万不要忘记实事求是——读肖冬连大转折纪实系列文章 搞历史一定要注意把史实搞准确 “文革浩劫论”不容否定——读周泉缨的《“”是历史的试错》 “文革”研究要关注平民百姓——《记忆》第二期读后 贡献与缺憾——读《国史》第八卷 澄清一个事实 林彪何时成为接班人 我们所了解的王、关、戚的一些史实 关于《聂元梓回忆录》中的若干史实问题 关于《吴法宪回忆录》下卷中的若干史实 后记 |
编辑推荐 | |
江清任志职秘书,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问信文革史研究。 |
媒体评论 | |
中央文化小组的办事机构 中央文革办公室成立于1966年7月初,12月改名为办事组。我1967年1—8月曾任办事组组长,我谈谈中央文革办事机构建立和变化情况。 1966年6月底,中央文化小组宣布成立不久,在钓鱼台办公的部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信件、电话日益增多,他们的活动也更加频繁,迫切需要一个类似秘书班子的机构来处理日益增多的文件、简报、报告、信件、电话等事务。 一、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的成立 1966年7月初,已经住在钓鱼台办公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有陈伯达、康生、尹达、王力、关锋和穆欣。不久进驻的有戚本禹、王任重、刘志坚、谢镗忠等,因为小组成员大部集中在钓鱼台,办事机构便设在钓鱼台,为中央文革和它的成员服务。 中央文革办事机构正式建立之前,即1966年6月以前,在钓鱼台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服务的只有原中央联络部的机要秘书矫玉山和管理员李世昌,他们二人是“”前为写“反修”的“九评”文章写作班子服务的。“”开始后,他们二位留在钓鱼台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的工作人员,分别管小组成员的文件收发和生活事务。我是1966年6月底调进钓鱼台的,中央文革给马列主义研究院的调令说叫我到中央文革小组做秘书工作。当时大部分小组成员住在钓鱼台十五楼,我们这个秘书组二人也住在十五楼。在十五楼住了几天后,中央文革小组指定小组成员穆欣抓一下中央文革办公室的筹备工作,穆欣叫我和矫玉山从中央直属机关再调几个人,以应付日益增多的杂事。1966年7月以后,先后从中央机关调进李奎林(中调部)邹子荣、瞿怀明(二位是中办机要局),陈军明(中联部)。1996年7月上旬,办事机构迁至钓鱼台十一楼。中央文革办公室原来准备设在十一楼。这时在外边办公的小组成员和他们管的办事机构也先后驻进十一楼。戚本禹原来在中央办公厅内设置和主管《文化简报》组也迁入钓鱼台十一楼,其中有靳耀南、范恭俭、阎长贵、李思温。由康生、曹轶欧管的调查组也驻进了十一楼,其中有张恩慈、何天齐、程里嘉和北大的一两个人。上述这些组和人员就是中央文革办公室成立时的机构和人员。 就在办公室人员搬到十一楼的那天晚上,康生在十一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会,我记得这个会参加的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个人,主要是当晚住在十一楼的工作人员,其中有小组成员穆欣,调查组的曹轶欧、何天齐、程里嘉等、矫玉山和我 |
前言 | |
修一部当代信史 “代史”,已成为 人们普遍重视的-个重大问题 “代史”,这是中央校韩钢教授近年强调的问题。他在《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吗?》中指出,当代人记叙历史,虽然难免夹杂复杂的主观因素,但是也有后人修史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些历史亲历者对文献档案缺失记载的史实记忆,对历史场景、历史氛围的细腻描述,是后来人很难“研究”出来的。因此,他认为当代人可以而且应该和能够修当代史。我很赞同韩钢的观点,并深受启发。也是中央校的教授王海光同志,他写了一篇正确认识和对待回忆录的文章,从电脑上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他写得很好,同意他的观点,并回信谈了我的一些看法。我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这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就评价代事件来说,当代人往往难 |
摘要 | |
中央文化小组的办事机构 中央文革办公室成立于1966年7月初,12月改名为办事组。我1967年1—8月曾任办事组组长,我谈谈中央文革办事机构建立和变化情况。 1966年6月底,中央文化小组宣布成立不久,在钓鱼台办公的部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信件、电话日益增多,他们的活动也更加频繁,迫切需要一个类似秘书班子的机构来处理日益增多的文件、简报、报告、信件、电话等事务。 一、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的成立 1966年7月初,已经住在钓鱼台办公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有陈伯达、康生、尹达、王力、关锋和穆欣。不久进驻的有戚本禹、王任重、刘志坚、谢镗忠等,因为小组成员大部集中在钓鱼台,办事机构便设在钓鱼台,为中央文革和它的成员服务。 中央文革办事机构正式建立之前,即1966年6月以前,在钓鱼台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服务的只有原中央联络部的机要秘书矫玉山和管理员李世昌,他们二人是“”前为写“反修”的“九评”文章写作班子服务的。“”开始后,他们二位留在钓鱼台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的工作人员,分别管小组成员的文件收发和生活事务。我是1966年6月底调进钓鱼台的,中央文革给马列主义研究院的调令说叫我到中央文革小组做秘书工作。当时大部分小组成员住在钓鱼台十五楼,我们这个秘书组二人也住在十五楼。在十五楼住了几天后,中央文革小组指定小组成员穆欣抓一下中央文革办公室的筹备工作,穆欣叫我和矫玉山从中央直属机关再调几个人,以应付日益增多的杂事。1966年7月以后,先后从中央机关调进李奎林(中调部)邹子荣、瞿怀明(二位是中办机要局),陈军明(中联部)。1996年7月上旬,办事机构迁至钓鱼台十一楼。中央文革办公室原来准备设在十一楼。这时在外边办公的小组成员和他们管的办事机构也先后驻进十一楼。戚本禹原来在中央办公厅内设置和主管《文化简报》组也迁入钓鱼台十一楼,其中有靳耀南、范恭俭、阎长贵、李思温。由康生、曹轶欧管的调查组也驻进了十一楼,其中有张恩慈、何天齐、程里嘉和北大的一两个人。上述这些组和人员就是中央文革办公室成立时的机构和人员。 就在办公室人员搬到十一楼的那天晚上,康生在十一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会,我记得这个会参加的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个人,主要是当晚住在十一楼的工作人员,其中有小组成员穆欣,调查组的曹轶欧、何天齐、程里嘉等、矫玉山和我,简报组的人员是否参加了这个会,我记不清了。在这个会上,康生宣布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成立。康生说办公室是为中央文革服务的机构,这个机构人员要精干,能适应“”的需要。中央文革办公室主任由穆欣担任,副主任由戚本禹、曹轶欧担任,办公室下设三个组,文电组由穆欣兼组长,调查组由曹轶欧兼组长,简报组由戚本禹兼组长,这些任命是康生口头宣布的,没有正式文件。这样,1966年7月上旬,中央文革办公室正式成立并按这个分工开始工作。8月下旬,江青找茬把穆欣的办公室主任撤职,叫王力接替办公室主任。此后办公室大致就是按这三个组的分工运作的,直到1966年12月把办公室改名为办事组。 办公室在钓鱼台十一楼住了三、四天,这期间先后又进驻了一批工作人员,由戚本禹管的一个写作班子从中南海搬来,他们当中有胡光明,周绍泉等人从马列主义研究院又调来批工作人员,他们是陈文蔚、段更新、陶文鹏、景祖坤、刘士才、侯德范、雷伯轩等。肖力(李讷)也在办公室成立后第二天进住十一楼。 七月,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江青从上海回北京,她原住在钓鱼台五楼,后来她要住十一楼,办公室为了给江青腾房,只好从十一楼搬到十六楼。主管中央文革办公室的小组成员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