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概論

清代學術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啓超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學術史
  • 中國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學
  • 清代
  • 學術研究
  • 知識分子
  • 理學
  • 考證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97938
版次:1
商品編碼:102775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1
字數: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清代學術概論》是梁啓超先生治清學史的代錶著作。作者以時代為經,把有清一代學術思潮之流轉分為啓濛期(生)、全盛期(住)、蛻分期(異)、衰落期(滅)四個時期,各述其要;又以人物為緯,對清代各時期的重要學派和代錶人物的學術成就、學術觀點、主要著述、師承關係等提綱挈領、擇要發揮,堪為瞭解清代學術思想的入門經典。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二自序
《清代學術概論》序
一 論時代思潮
二 略論“清代思潮”
三 清學的齣發點
四 顧炎武與清學的“黎明運動”
五 閻若璩和鬍渭
六 黃宗羲和王夫之
七 顔元
八 梅文鼎、顧祖禹和劉獻廷
九 由啓濛到全盛
十 考證學的“群眾化”和惠棟學派
十一 戴震和他的科學精神
十二 戴門後學
十三 “樸學”
十四 經史考證
十五 水地與天算
十六 金石學、校勘學和輯佚學
十七 清代的“學者社會”
十八 清學全盛的時代環境
十九 桐城派與章學誠
二十 清學分裂的原因
二十一 清學分裂的導火綫
二十二 清代今文學與龔魏
二十三 康有為是今文學運動的中心
二十四 《大同書》是康有為的創作
二十五 梁啓超的今文學派宣傳運動
二十六 粱啓超與康有為的分歧
二十七 晚清思想界一彗星——譚嗣同
二十八 清學正統派的殿軍——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思想之運動
三 十 晚清思想界一伏流——佛學
三十一 前清學風與歐洲文藝復興的異點
三十二 清代自然科學為何不發達
三十三 結語

精彩書摘

  三 清學的齣發點
  吾言“清學之齣發點,在對於宋明理學一大反動”,夫宋明理學何為而招反動耶?學派上之“主智”與“主意”,“唯物”與“唯心”,“實驗”與“冥證”,每迭為循環。大抵甲派至全盛時必有流弊,有流弊斯有反動,而乙派與之代興。乙派之由盛而弊,而反動亦然。然每經一度之反動再興,則其派之內容,必革新焉而有以異乎其前。人類德慧智術之所以進化,胥恃此也。此在歐洲三韆年學術史中,其大勢最著明。我國亦不能違此公例,而明清之交,則其嬗代之跡之尤易見者也。
  唐代佛學極昌之後,宋儒采之,以建設一種“儒錶佛裏”的新哲學,至明而全盛。此派新哲學,在曆史上有極大之價值,自無待言。顧吾輩所最不慊者,其一,既采取佛說而損益之,何可諱其所自齣,而反加以醜詆;其二,所創新派既並非孔孟本來麵目,何必附其名而淆其實?是故吾於宋明之學,認其獨到且有益之處確不少,但對於其建設錶示之形式,不能麯恕,謂其既誣孔,且誣佛,而並以自誣也。明王守仁為茲派晚齣之傑,而其中此習氣也亦更甚,即如彼所作《硃子晚年定論》,強指不同之硃陸為同,實則自附於硃,且誣硃從我。此種習氣,為思想界之障礙者有二。一日遏抑創造,一學派既為我所自創,何必依附古人以為重?必依附古人,豈非謂生古人後者,便不應有所創造耶?二日奬勵虛僞,古人之說誠如是,則宗述之可也;並非如是,而以我之所指者實之,此無異指鹿為馬,淆亂真相,於學問為不忠實。宋明學之根本缺點在於是。
  進而考其思想之本質,則所研究之對象,乃純在紹紹靈靈不可捉摸之一物。少數俊拔篤摯之士,曷嘗不循此道而求得身心安宅?然效之及於世者已鮮,而浮僞之輩,摭拾虛辭以相誇煽,乃甚易易。故晚明“狂禪”一派,至於“滿街皆是聖人”,“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道德且墮落極矣。重以製科帖括,籠罩天下,學者但習此種影響因襲之談,便足以取富貴,弋名譽,舉國靡然化之,則相率於不學,且無所用心。故晚明理學之弊,恰如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之景教。其極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閉塞不用,獨立創造之精神,消蝕達於零度。夫人類之有“學問欲”,其天性也。“學問飢餓”至於此極,則反動其安得不起?
  ……

前言/序言

  (一)吾著此篇之動機有二。其一,鬍適語我:晚清“今文學運動”,於思想界影響至大,吾子實躬與其役者,宜有以紀之。其二,蔣方震著《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新成,索餘序,吾覺泛泛為一序,無以益其善美,計不如取吾史中類似之時代相印證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長而自淬厲也。乃與約,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筆不能自休,遂成數萬言,篇幅幾與原書埒。天下古今,固無此等序文。脫稿後,隻得對於蔣書宣告獨立矣。
  (二)餘於十八年前,嘗著《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刊於《新民叢報》,其第八章論清代學術,章末結論雲:此二百餘年間總可命為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特其興也,漸而非頓耳。
《清代學術概論》 學術思想的轉型與集大成 清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承前啓後、變革激蕩的時代。在這個三百年間,綿延數韆年的中國傳統學術,既麵臨著來自內部的深刻反思與批判,也初次接觸到來自異域的新思潮。在此背景下,清代學術呈現齣一種復雜而富有活力的麵貌,既有對往昔輝煌的追溯與重塑,也孕育著邁嚮新時代的萌芽。《清代學術概論》一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這一時期的學術風貌、主要流派、代錶人物及其學術貢獻,以期勾勒齣清代學術思想的完整圖景,揭示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獨特地位與曆史意義。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清初的學術格局。在明末社會動蕩和思想餘波的影響下,清初學術呈現齣一種承接與反撥並存的態勢。一方麵,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學者,繼承瞭明代王陽明心學衰落後興起的實學傳統,他們痛心於明朝的滅亡,深感學術脫離實際、空談心性的弊端,因而緻力於經世緻用的學問。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他對文獻考據的嚴謹態度,深刻影響瞭後世;黃宗羲對政治製度的深刻批判和對史學方法的發展,為後來的政治學與史學研究奠定瞭基礎;王夫之以其精湛的哲學思辨和對曆史的深刻洞察,構建瞭具有獨立見解的哲學體係。他們的思想,既是對前代學術的反思,也是對未來學術方嚮的探索。 緊隨其後,清代學術迎來瞭其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乾嘉學派的崛起。以錢大昕、段玉裁、王鳴盛、紀曉嵐等為代錶的學者,在考據學方麵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奉行“實事求是”的治學理念,不尚空談,專注於對古代文獻的搜集、整理、辨析和注釋。在訓詁、音韻、辨章、校勘等領域,乾嘉學者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引之的《說文聲係》等,至今仍是研究古代語言文字的權威著作。他們以嚴謹的治學方法,為後世保存瞭寶貴的文化遺産,也為中國學術的科學化發展提供瞭重要的實踐經驗。然而,過度沉溺於考據,也使得部分學者陷入“小疵必察,大體或疏”的境地,學術研究的視野受到一定限製。 除瞭考據學之外,清代思想界在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也湧現齣眾多重要學派和代錶人物。在哲學領域,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理學批判,以及劉宗周的陽明學後期發展,構成瞭清初哲學思想的重要一脈。到瞭清中期,戴震繼承並發展瞭乾嘉學派的考據方法,並將其運用於哲學思想的辨析,他對人性論的重新闡釋,對程硃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虛僞說教的批判,展現瞭啓濛式的思想光芒。他的《孟子字義疏證》等著作,至今仍被視為反駁理學僵化觀點的經典之作。 史學方麵,清代學者在史學理論與史學實踐上都取得瞭重要突破。以全祖國、萬斯同等為代錶的史傢,對史料的甄彆和考證更加精細。他們不僅繼承瞭司馬遷以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精神,更注重對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社會結構的分析。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等,都是史學研究的典範。同時,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地方史、傢族史等微觀史研究,豐富瞭史學研究的視角。章學誠更是提齣瞭“史德”與“史識”的觀念,強調史傢應有的道德操守和批判精神,對史學理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文學領域,清代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也呈現齣繁榮的景象。小說方麵,《紅樓夢》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曹雪芹以其卓越的藝術纔能,塑造瞭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瞭封建社會的衰落與人性的復雜。其他如《儒林外史》、《聊齋誌異》等作品,也各具特色,反映瞭不同層麵的社會現實與思想觀念。詩文方麵,王士禎的“神韻說”,以及桐城派的“古文”創作,都對當時的文壇産生瞭重要影響。同時,對戲麯、詞麯等通俗文學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清代學術的另一重要特徵,便是經世緻用思想的持續發展與民族意識的覺醒。雖然乾嘉學派在考據方麵成就斐然,但一些學者並沒有完全忽視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思想,始終圍繞著國傢治亂、民生疾苦等重大問題展開。到瞭清代後期,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日益加劇,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經世緻用之學再次受到高度重視。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開啓瞭中國近代化探索的先河。他不僅關注技術層麵的學習,更深入思考瞭如何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知識來富國強兵。此後,林則徐、嚴復等一批思想傢,在救亡圖存的時代洪流中,不斷探索中國走嚮近代化的道路,翻譯介紹西方先進的科學、政治、哲學思想,為中國的思想啓濛和社會變革奠定瞭基礎。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清代學術研究方法的演變。從明代的王學空疏,到清初的實學轉嚮;從乾嘉學派的嚴謹考據,到晚清思想傢的引進西方學術體係,清代學術的研究方法經曆瞭深刻的變革。這些方法上的創新,不僅提升瞭學術研究的精確度,也為中國學術的現代化轉型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最後,《清代學術概論》將總結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與意義。清代學術,既是中華傳統學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孕育近代中國學術轉型的搖籃。它在整理、繼承、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同時,也通過與西方學術的初步接觸,播下瞭近代中國學術變革的種子。理解清代學術,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文化史乃至社會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力求以全麵、客觀、深入的視角,展現清代學術的豐富內涵、獨特魅力及其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捧讀《清代學術概論》,心中湧動著一股對那個遙遠時代的復雜情愫。這本著作,與其說是一部單純的知識普及讀物,不如說是一扇通往清代士人心靈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他們在浩瀚書海中求索、辯駁、傳承與創新的點滴軌跡。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名目、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那些曾經鮮活的思想和人物重新賦予生命。讀來,仿佛置身於那個京城書院的窗下,聽聞鴻儒們高談闊論,也感受著他們潛心孤燈、鑽研古籍的寂寥。字裏行間,我體會到瞭清代學術的恢弘氣度,那種對經典文本的敬畏,對證據的嚴謹,以及在“求是”精神驅動下,學問不斷深化、拓展的勃勃生機。它讓我明白,學術並非象牙塔裏的孤芳自賞,而是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社會脈搏相連的鮮活生命。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梳理瞭清代學術的脈絡,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深刻理解和由衷敬意,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著的人文光輝。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學術,就是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靈魂。《清代學術概論》這本書,正是我尋找的那把鑰匙。作者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為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清代學術畫捲。書中對於各個學派的興衰起伏、思想流派的碰撞交融,都有著精彩的呈現。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清代學術如何迴應西方近代思想傳入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既開放又審慎的態度所吸引。這種在繼承傳統與吸收外來文化之間的艱難平衡,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重大課題。閱讀此書,我不僅對清代學術的整體麵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思想掙紮和學術探索,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受益匪淺。

評分

《清代學術概論》這本書,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考證,讓我領略到瞭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獨特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對於那些復雜的學術概念和理論,都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加以闡述,即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在書中找到指引。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學者治學方法和學術主張的細緻辨析,這讓我看到瞭清代學術思想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讓我體會到瞭學者們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艱辛與不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感受到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變遷時,那種堅守學術、探求真理的執著精神。閱讀此書,我仿佛與曆史上的先賢們進行瞭一次深刻的交流,對他們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成就,産生瞭由衷的欽佩。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清代學術概論》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它不僅僅是對清代學術思想的簡單介紹,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得以傾聽來自遙遠時代的智慧之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流於錶麵地呈現那些學術成果,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時代背景以及學者們的個人際遇。我尤其對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批判的論述印象深刻,這讓我看到瞭學術發展的復雜性和動態性,而非單一的綫性進步。這種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我理解學術演變的深度,也讓我認識到,任何學術的繁榮,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土壤和思想環境。閱讀此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知識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對那些為學術傳承和發展做齣貢獻的先賢們,充滿瞭深深的敬佩。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的愛好者,我常常在各種史書中看到關於清代學術的隻言片語,但總覺得零散不成體係。《清代學術概論》的齣現,則極大地彌補瞭我的這一遺憾。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從宏觀的學術思潮到微觀的學派特點,再到重要的學術人物,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闡釋。更令我贊賞的是,作者在介紹學術內容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其背後的曆史語境,而是將學術發展置於清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學術的特質,以及它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讀罷此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之中,對於清代學術的理解,已經從模糊的印象,轉變為清晰而係統的認知,收獲頗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