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优选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从《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不仅获得了关于货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得以窥见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背后那复杂而深刻的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经济史诗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黄金标准”的详细解析,作者不仅仅解释了黄金标准是如何运作的,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不同时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及为什么它最终会被废除。这让我对经济体系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书中对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分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当时政府和美联储在应对危机时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是如何加剧了经济的衰退。这种反思性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经济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融入了大量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描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美国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其经济发展脉络的读物,而《美国货币史(1867—1960)》无疑是我找到的宝藏。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但却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在解释“金汇兑本位制”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类比,让我很快就抓住了其中的核心概念。书中对不同时期货币政策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和经济逻辑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20世纪初美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描述了美联储的成立过程,以及其在稳定金融市场、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个稳定而健全的货币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与那些塑造了美国经济历史的人物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在这个复杂领域中的思考与抉择。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厚重”之作,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对1867年至1960年这近一个世纪的美国货币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功夫,大量的原始文献、官方报告、以及当时报刊杂志的报道被巧妙地融入了叙述之中,使得每一段论证都有坚实的依据。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背后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例如,在涉及金本位废立的章节,作者就详细梳理了农业、工业、金融业等各个阶层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和诉求,以及这些诉求如何在国会和总统府之间进行角力,最终形成具体的政策。读到这里,我不禁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并非是纯粹的技术操作,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权力平衡。书中对于“银元危机”的分析,更是将历史事件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解释了为什么某种货币政策会在特定时期对部分人群有利,而对另一些人群则带来灾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绿色货币”(Greenbacks)的发行和争议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展现了在内战时期,一种由政府强制发行的货币是如何打破了原有的货币体系,并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讨论和争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事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链条,而货币作为经济的载体,更是连接了这一切的关键纽带。
评分在我看来,《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作品,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货币在美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鲜明,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将复杂的经济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在解释“通货紧缩”时,作者就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当货币变得稀缺时,商品的价格是如何下跌,而人们的债务却依然如故,这就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对通货紧缩的危害有了切身的体会。书中对19世纪末美国西部扩张与货币供应之间关系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地理扩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当时政府是如何通过发行货币来支持西部开发,以及这些货币政策对当时美国经济格局所产生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时,能够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挑战。这种客观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入美国经济灵魂的探索,它让我对货币的本质、功能以及它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对《美国货币史(1867—1960)》这本书的总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现代美国经济是如何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步形成的。作者在梳理复杂史料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逻辑线索,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货币政策理论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呈现了各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讨论19世纪末的“银本位”与“金本位”之争时,作者就详细分析了这两种制度的不同经济后果,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货币的价值不仅仅是其内在的金属含量,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信任和政治权力。书中对美国国家银行体系演变的梳理也十分详尽,从早期的分散化体系到后来美联储的建立,作者清晰地展示了美国在建立一个统一、稳定货币管理机构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和反复。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每一次金融危机时,都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危机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危机发生的原因、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影响。
评分这本《美国货币史(1867—1960)》着实令人着迷,虽然我并非货币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阅读过程中却被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一个多世纪美国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从金本位下的稳定与波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再到大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困境,以及战后美元的崛起,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银元之战”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围绕着白银价格和法定货币价值的政治博弈,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让读者能够理解货币政策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及它们又反过来如何塑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对19世纪末美国西部扩张与货币供应之间关系的阐述,就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经济理论时,也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对经济学概念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精髓。整本书读下来,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经济旅行,让我对美国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货币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的生动史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理解当下全球经济格局也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其货币体系的演变。《美国货币史(1867—1960)》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作者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带领我回顾了美国货币历史上的关键时期。他并没有将枯燥的数字和政策陈列出来,而是将它们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之中。例如,在讲述“泛滥的纸币”时期,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价值的恐慌,以及政府如何试图通过发行纸币来应对财政赤字。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感同身受,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焦虑和希望。书中对20世纪初金融改革的论述,也让我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现代化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详细阐述了美联储的成立背景、其最初的职能以及后来不断演变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货币政策的影响时,能够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所受到的不同待遇,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例如,在讨论特定时期通货膨胀对工薪阶层的影响时,作者就引用了当时的劳工统计数据,以及普通民众的信件,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货币波动对生活的影响。
评分我一直对金融和经济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美国货币史(1867—1960)》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特定时期深入了解的愿望。作者在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叙事技巧。他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重要的转折点,将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例如,他将19世纪末的“自由铸银运动”独立成章,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论点、以及对当时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不仅了解了货币政策的演变,更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呼声是如何通过政治运动来影响国家决策的。书中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支撑其观点,使得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失误的分析,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当时政府和美联储在应对危机时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是如何加剧了经济的衰退。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让我思考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在1867年至1960年间,美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货币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评分《美国货币史(1867—1960)》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揭示了货币在美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无声却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社会学家的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银元合法化”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这场运动的社会背景,包括西部农民和矿工的诉求,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政治运动来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这让我意识到,货币的价值不仅仅是由政府法令决定的,更是与民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紧密相连。书中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的分析,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作者在分析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失误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和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困境。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当我翻开《美国货币史(1867—1960)》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如此着迷。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流,他能够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本位”和“银本位”的争论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详细梳理了这场争论的由来、参与者、以及它对美国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这场争论背后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考量。我从中了解到,货币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紧密相连。书中对20世纪初美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论述,也让我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者详细阐述了美联储的成立过程,以及它在稳定金融市场、控制货币供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感叹于美国在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货币管理机构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曲折。此外,作者在分析每一次金融危机时,都能够从多角度切入,既有宏观的经济分析,也有微观的个体故事,使得他的分析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正在看,只看了一小部分,书不错。
评分这么些天空飘飘乎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一直说评论不和规范,给差评。
评分听说不错。。。。。。。。。。。。
评分书是挺好的,如果没有货币的基本知识根本看不懂
评分听说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比较专业,不是经济类专业读起来困难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