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與法的理論

國傢與法的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羅斯] M.H.馬爾琴科 著,許曉晴 譯
圖書標籤:
  • 法理學
  • 國傢理論
  • 法學理論
  • 政治學
  • 憲法學
  • 法律哲學
  • 社會科學
  • 政治法律
  • 法治
  • 國傢製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035947
版次:1
商品編碼:102787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教科書《國傢與法的理論》的第二版,是俄羅斯按照教學科教學大綱和高等職業教育“法學”專業的國傢教育標準的要求,為“法學”專業的大學生撰寫的。
   莫斯科M.B.濛諾索夫國立大學法律係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專用教材,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推薦。

內容簡介

   《國傢與法的理論(經修改和增補後的第2版)》係俄羅斯當代著名法學傢、莫斯科大學法律係M.H.馬爾琴科教授撰寫的,供該係學生使用的專著型法理教科書,也是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推薦的,供俄聯邦和獨聯體各國高等院校法學專業學生使用的法理學教材。第一版於1997年麵世,2002年齣第二版,2008年再齣修改和增補版。
   作者根據近二十多年俄羅斯及獨聯體各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發生的巨變,結閤曆史上及當今世界各國有關國傢與法的理論、觀點和流派,對前蘇聯的國傢與法的理論進行瞭徹底的、根本性的批判和修正,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瞭當代俄羅斯的國傢法律現象,深刻地論述瞭在俄羅斯實現法治國傢、三權分立、多黨製等資産階級憲政思想的利弊、現狀及前景,提齣並論證瞭過渡型國傢與法的曆史形態的新觀點。

作者簡介

M.H.馬爾琴科,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國傢與法及政治學教研室主任、莫斯科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俄羅斯法科高校聯閤會主席,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聯邦議會法律委員會成員,莫斯科大學二級羅濛諾索夫奬金獲得者(1985)、《國傢與法》、《法學》及《莫斯科大學學報·法學類》等雜誌編委。曾經擔任莫斯科大學副校長(1992~1996年)、莫斯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92~1996年)、莫斯科大學法律係主任(1982~1992年)。
主講:國傢與法的理論。
研究方嚮:國傢與法理論的前沿問題,比較法學、政治學。
1940年8月11日生於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沃龍涅什市。196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1971年研究生畢業;曾在英國留學(1969-1971學年。牛津大學、肯特郡大學、倫敦經濟學校);1981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被聘為莫斯科大學教授。
發錶過兩百多部(篇)論著,包括十八部有關國傢與法的理論、聯邦製、權力劃分、比較法學和政治學方麵的專著、教科書、教材。主要有:主編兩捲集高校教材《國傢與法的一般理論》(1998),這部著作與本書成為俄羅斯及獨聯體各高校的法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用教材:教科書《比較法學》(2000);專著《當今世界法律體係》(2001)。
譯者簡介:
徐曉晴,西南政法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1950年1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外語係,獲文學學士,2002年西南政法大學教師研究生班畢業;1982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學從事法學研究、翻譯、學報編輯和圖書館工作;1984年參與創辦《外國法學研究》,後在《現代法學》任編輯,2000年後到圖書館工作;先後主編過譯著《斯大林肅反秘史》、《剋裏姆林宮秘史》、《三種嚮往一一愛情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野啤酒花》、《青年婦女百科全書》、《比較圖書館學》、《俄語一日一短文》等;個人譯著有《法律意識的實質》、《法庭演說藝術》、《法的一般理論(上)》、《社會主義刑法的當代發展趨勢》等,參與編寫《行政法辭典》、《行政訴訟手冊》;另有百餘篇論文、譯文、編譯文發錶於國內二十多種報刊上。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國傢與法理論的對象、方法和方法論/1
第一節 確定國傢與法理論的研究對象和客體的必要性/1
第二節 國傢與法理論對象的內容/3
第三節 國傢與法理論對象的發展/3
第四節 國傢與法理論的研究客體及其與對象的相互關係/4
第五節 國傢與法理論的任務的方法論性質/5
第六節 國傢與法理論的方法和方法論?方法分類/7
第七節 國傢與法的基本認知原則/10
第二章 國傢與法理論在其他科學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12
第一節 國傢與法理論的政治法律性質/12
第二節 國傢與法理論在人文科學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16
第三節 國傢與法理論與其他法律科學的相互關係/24
第三章 國傢的概念和基本特徵/32
第一節 國傢概念的定義/32
第二節 國傢的基本特徵/36
第四章 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徵/43
第一節 各個社會發展階段中的法律觀/43
第二節 法的概念的定義/53
第三節 法的基本特徵/59
第五章 國傢與法的起源/69
第一節 研究國傢與法起源問題的必要性/69
第二節 國傢與法起源理論多樣化的原因/75
第三節 自然法理論/81
第四節 契約論/93
第五節 暴力論/100
第六節 有關國傢與法起源的其他理論/108
第六章 國傢與法律體係的類型學/111
第一節 類型學及其必要性/111
第二節 奴隸占有製國傢與法?奴隸占有製國傢的社會經濟基礎和
實質/117
第三節 何謂奴隸製法?/121
第四節 封建社會的國傢與法/122
第五節 資本主義國傢與法/129
第六節 社會主義國傢與法/133
第七章 過渡型國傢與法/139
第一節 過渡型國傢與法的部分特徵/139
第二節 過渡型國傢的基本任務和活動方針/148
第三節 過渡時期製憲性立法的特徵/155
第八章 當代世界的法律體係/165
第一節 國傢(國內)法律體係的分類及其意義/165
第二節 當代法律體係的基本分類/170
第三節 羅馬一德意誌法係的典型特點和特徵/177
第四節 盎格魯撒剋遜法係的主要特點和特徵/186
第五節 作為宗教法分支的伊斯蘭法/197
第六節 作為宗教法分支的猶太法/203
第九章 國傢體製/215
第一節 國傢體製的概念及其多樣化/215
第二節 國傢體製與國傢政權的直接聯係/217
第三節 政體的特徵及其類型/218
第四節 現代國傢的政體/221
第五節 國體的特徵及其類型/223
第六節 當代俄羅斯的國體/224
第七節 邦聯的典型特徵/229
第八節 作為國傢體製組成部分的國傢製度/231
第十章 國傢職能/238
第一節 國傢職能:概念與基本特徵/238
第二節 國傢職能的種類/240
第三節 國傢職能的實現形式和方法/245
第十一章 國傢機關/250
第一節 國傢機關的概念/250
第二節 國傢機關的結構/252
第三節 國傢機關的基本組織與活動原則/257
第四節 國傢機關結構與國民經濟的相互關係/261
第十二章 國傢機製中的三權分立/265
第一節 三權分立理論的起源、作用和使命/265
第二節 西方國傢有關三權分立理論的多樣化觀點/271
第三節 三權分立理論與當代俄羅斯的兩難抉擇/279
第十三章 國傢、法與經濟/287
第一節 國傢與經濟在曆史上各種社會體係中的相互關係/287
第二節 對經濟的國傢調控:概念與界限/293
第三節 作為經濟範疇和法律範疇的所有製/298
第十四章 法治國傢/303
第一節 法治國思想的産生和發展/303
第二節 法治國思想在俄羅斯的發展/308
第三節 法治國的基本特點和特徵/316
第四節 社會政治體係中的憲法法院/322
第十五章 法與其他社會規範體係/329
第一節 非法律性社會規範體係的特徵和種類/329
第二節 法與道德/333
第三節 法與習慣/338
第十六章 國際法與國傢(內國)法的相互關係/342
第一節 國際法體係與國傢法體係的相對獨立性/342
第二節 國際法與國傢法律體係的異同/348
第三節 國際法與國傢法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性質/354
第四節 蘇聯後的俄羅斯的國際法與國傢法的相互關係/361
第十七章 法的形式(淵源)/367
第一節 法的形式(淵源)的概念及種類/367
第二節 作為法的淵源的規範性法律文件/371
第三節 法律、法律的種類和特徵/374
第四節 規範性法律文件的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和對人的效力/379
第五節 法的其他形式(淵源)/384
第六節 作為俄羅斯法的淵源的審判實踐/387
第十八章 法律創製/398
第一節 法律創製的概念、種類和原則/398
第二節 立法程序及其主要階段/401
第十九章 法律體係/407
第一節 法律體係的概念和結構/407
第二節 法的部門和製度的分類標準/409
第二十章 法律規範/413
第一節 法律規範的概念和基本特徵/413
第二節 法律規範的結構和敘述方式/416
第三節 法律規範的主要種類/420
第二十一章 法律關係/425
第一節 法律關係的概念、基本特徵和種類/425
第二節 法律主體與法律關係參與人/430
第三節 法律關係的客體/434
第四節 法律事實和法律構成/437
第二十二章 法的實現與解釋/440
第一節 法律規範的實現形式/440
第二節 法律適用/441
第三節 法律規範的解釋/446
第二十三章 閤法行為與違法行為/452
第一節 閤法行為的概念和社會意義/452
第二節 違法行為:概念、種類/454
第二十四章 法律責任/459
第一節 法律責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徵/459
第二節 法律責任的産生依據和原則/460
譯後記/462

精彩書摘

有關國傢與法理論對象的內容問題,傳統上一直在國傢與法的研究者之間引發著爭論,自然也遠未得到統一的解決。
例如,有些學者認為,國傢與法理論的對象,就是“國傢與法本身産生、發展和功能發揮的一般規律,以及每一種個彆的、特定的階級類型(使用得更頻繁的術語是‘曆史類型’)的國傢與法産生、發展和功能發揮的專門規律”。
而在另一些學者眼裏,國傢與法理論的對象,就其本身而言,則是“作為社會生活現象的國傢和法,它們的産生、功能發揮的規律,它們的政治與階級實質和社會實質、內容和形式,法律關係和聯係,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的特徵”。
還有一些學者則把國傢與法理論的對象定義為:“國傢與法在階級社會各個不同運行階段産生和發展的規律性過程,以及國傢與法的實質、內容、形態和功能,國傢與法的相互關係,法律創製和法律適用……”。
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有關國傢與法理論對象的定義。它們之間盡管互有差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這門學科涉及國傢法律生活的這樣一些方麵和進程,如國傢與法的産生、確立和發展的過程——該過程的一般規律;國傢與法的相互聯係;它們的典型特徵、形態、實質、內容和特點;國傢與法在社會生活及社會政治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法、法律意識、法治和憲政;立法程序及其個彆階段;閤法行為、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
除瞭以上所列,還存在著其他一些問題組閤,它們與國傢法律生活有著直接的聯係,也屬於國傢與法理論對象的內容。它們數量眾多,形形色色。要把它們一一羅列齣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對此,正如法國啓濛思想傢、法學傢和哲學傢孟德斯鳩(1689~1755年)所說,“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對象窮盡到不給讀者留有絲毫餘地的程度,關鍵不在於迫使他去閱讀,而在於迫使他去思考”。
……

前言/序言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學科於1979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屬於全國最早一批設立碩士學位授予點的二級學科。本學科於1992年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學科,2000年被確定為重慶市重點學科,2003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本學科負責的“法理學”被教育部評為國傢級精品課程。2008年,本學科開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
  西南政法大學曆來重視基礎學科建設中的學術積纍與學術傳承。我校的法學理論學科點在盧雲教授、黎國智教授、王明三教授、鈕傳誠教授、王方仲教授、李權教授和吳光輝教授等老一輩學者的創建、經營、帶動和培養下,師承相繼,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經過多年的辛勤勞作,本學科點造就瞭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教學科研人纔,並持續保持著一支年齡結構閤理、理論功底紮實、具有探索精神的學術梯隊,在馬剋思主義法律思想研究、現代法理學、法哲學、法律社會學、立法學、比較法學和西方法理學等領域作齣瞭重要貢獻,形成瞭自己的學術特色和傳統優勢。
  然而,傳統要“傳”纔能擁有活力,纔能發揚光大。老一輩學者已經為此付齣瞭艱辛的勞作,作齣瞭卓越的貢獻。現在,傳統的“薪火”已交給我們,讓我們將其發揚光大。任務相同,都為建設法理學科;背景相似,都身處轉型之大背景。然而,情勢卻有所區彆。今天, “轉型中國”之“轉型”愈益明顯,各種問題層齣不窮,各種理論日新月異,給我們提齣瞭新要求、新挑戰,也給我們創造瞭新的機會。為此,我們提齣“深入經典,關注現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學科發展思路。
  經典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是偉大思想傢、立法者留給人類的一座座思想“富礦”,是人類不斷獲得啓發的源泉。思想巨人總是以其高超的智慧體察人類的情欲,洞悉復雜而深邃的人性。他們時刻關注著人類的幸福,他們提齣的問題總是人需要麵對的根本問題。麵對經典,即麵對人自身;閱讀經典,即認識人自己。這是思想、學術原初的衝動。深入經典,學術纔有寬厚的基礎;藉助偉人的眼光,我們纔能看得更遠。經典之於學術,猶如大地之於樹木,隻有深深紮根大地,纔能長成參天大樹。

權力與秩序: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議題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政治哲學領域中一係列相互關聯且至關重要的問題,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政治權力、閤法性、正義以及社會組織等核心概念的係統框架。我們著眼於權力如何産生、如何被約束、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共存,而非僅僅聚焦於某個特定國傢或法律體係的理論建構。 第一部分:權力的起源、本質與閤法性基礎 本部分首先探討瞭政治權力的起源問題。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哲學傳統中關於權力本體論的爭論。從霍布斯對“自然狀態”下生存需求的理性迴應,到洛剋對個人權利和有限政府的構想,再到盧梭對“公意”的激進闡釋,我們詳細考察瞭不同思想傢如何論證國傢權威的必要性與正當性。 重點在於閤法性的分析。閤法性是政治權力的核心支柱,本書區分瞭淵源於傳統、宗教、魅力型領導(如韋伯的經典分類),以及現代民主理論中基於同意和程序的閤法性。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契約論的局限性——特彆是其在解釋既有權力結構時的迴溯性睏難——並引入瞭批判理論的視角,探討權力如何通過意識形態和結構性機製得以維持,即使在缺乏明確同意的情況下。我們著眼於權威 (Authority) 與強製力 (Coercion) 之間的微妙張力,解析一個政治實體如何從純粹的暴力集團轉變為被廣泛接受的治理力量。 第二部分:自由的邊界與公共領域 在確立瞭權力的基礎後,本書將焦點轉嚮自由的界定及其與國傢權力的關係。自由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本書區分瞭古典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消極自由”(免於乾涉的自由)與現代自由主義所關注的“積極自由”(自我實現和發展的能力)。 我們詳盡分析瞭密爾對言論自由的辯護,以及其“傷害原則”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信息傳播和文化衝突加劇的背景下所麵臨的挑戰。隨後的章節聚焦於公共領域 (Public Sphere) 的概念,探討哈貝馬斯關於理性批判討論空間的理想模型,並審視在媒體集中化和數字技術重塑社會互動的今天,公共領域的衰退與重構。我們考察瞭社會如何通過規範和文化實踐來界定個人行為的“私密”與“公共”邊界,以及國傢在劃定這些邊界時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社會正義的分配與承認的維度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社會正義的分配問題,將其視為政治哲學的核心任務之一。我們不直接構建一個完整的分配模型,而是著重於不同正義理論之間的結構性對話與衝突。 首先,我們迴顧瞭功利主義的後果論,並將其與羅爾斯基於“無知之幕”的契約論進行瞭深入對比。本書強調瞭羅爾斯理論中對“基本善”的關注,及其在保障機會平等方麵的努力。然而,我們更深入地探究瞭對羅爾斯理論的批判,特彆是來自社群主義和女性主義的挑戰。例如,桑德爾對“無立足點的自我”的批評,揭示瞭身份、曆史和社群紐帶在個體選擇和道德義務形成中的不可或缺性。 此外,一個重要的維度是承認的政治 (Politics of Recognition)。我們分析瞭泰勒和霍尼思如何將社會正義的議題從單純的物質分配擴展到身份和尊嚴的領域。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國傢如何應對群體間的差異化需求,是本書關注的焦點。我們探討瞭平等到對待(Equal Treatment)與區彆對待(Differentiated Treatment)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在保障文化權利時如何避免形成“他者化”的風險。 第四部分:治理的復雜性與全球視野 在現代政治理論中,僅僅關注單一主權國傢已不足以解釋現實。本部分的最後,我們將視野投嚮瞭全球化背景下的治理挑戰。我們討論瞭國際法、人權話語以及跨國治理機構的興起。 這裏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主權 (Sovereignty) 的重塑。在全球經濟、環境問題和人權乾預的壓力下,傳統上由威斯特伐利亞體係所定義的國傢壟斷性權力正在被侵蝕。我們考察瞭超國傢組織(如歐盟)如何形成新的權力結構,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在塑造全球議程中的影響力。 本書總結道,理解現代政治的復雜性,要求我們超越對特定法律條文或國傢體製的簡單描述,而必須迴到對權力、自由、正義等基本概念的持續、批判性的哲學反思。本書意在提供一個工具箱,用以剖析任何政治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和價值衝突。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國傢與法的理論》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險。我一直對法律的起源和演變非常感興趣,所以這本書的名字立刻抓住瞭我。開篇的論述,並沒有直接切入法律條文,而是從國傢權力的視角切入,探討瞭法律是如何伴隨著國傢的齣現而産生的。作者描繪瞭法律從最初的習俗、宗教禁忌,如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強製力的社會規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自然法”和“實在法”的討論所吸引。它讓我開始審視,我們現在所遵守的法律,究竟是源於某種普遍的道德原則,還是僅僅是統治者意誌的體現。這種思辨性的探討,非常具有挑戰性。書中還舉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從古羅馬法到中國古代的法律體係,對它們進行橫嚮和縱嚮的比較分析。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中國古代“禮法結閤”的論述,這與西方強調“法律至上”的理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治理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嚴謹的學術分析,又不乏富有洞察力的哲學思考。有時,讀到某個觀點,會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一直以來睏擾我的問題,突然有瞭清晰的答案。這本書讓我明白,法律並非是冰冷的條文,而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是理解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關鍵。

評分

《國傢與法的理論》這本書,讓我對“法”的理解,從單純的規則,升華到瞭對秩序和正義的追求。初次翻開,就被其宏大的議題所吸引,它不僅僅關注法律本身,更是將法律置於國傢這一更廣闊的背景下去審視。書中關於“法律的本質”的探討,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法律究竟是為瞭什麼而存在。作者並沒有給齣單一的答案,而是從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公平正義等多個角度,展現瞭法律的多重功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法治”和“人治”的比較,它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健全的社會,需要的是法治精神的滲透,而不是簡單地依賴個人權威。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細膩,仿佛一位引路人,帶領我一步步深入到法律理論的海洋。他並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追問,引導讀者去獨立思考。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法律製度的分析,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讓我看到瞭法律是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法律的解釋”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是僵化的,而是需要不斷地被解讀和適用,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一種智力上的愉悅,它激發瞭我對社會製度和人類文明的深層思考。

評分

《國傢與法的理論》這本書,讓我對“權力”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認為,權力是國傢存在的基礎,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權力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從國傢産生的起源開始,作者就深入剖析瞭權力分配、權力製約以及權力閤法化的過程。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政治體製下的權力結構進行瞭詳細的描繪,比如君主製、貴族製、民主製等等。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契約論”的闡述,它解釋瞭國傢權力是如何通過人民的默許或同意而獲得的。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在國傢運作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即使涉及到一些復雜的理論概念,也能用相對易懂的方式來闡述。我喜歡它在分析理論的同時,又不忘結閤曆史事實,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讓論述更加有說服力。書中對於國傢權力邊界的探討,也引起瞭我的深思。它讓我明白,國傢權力並非是無限的,而是需要受到限製,以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現實,思考書中的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體現的,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我們現實生活的一種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國傢與法的理論》,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抱著學習的心態翻開瞭它。一開始,我就被書中對“國傢”這個概念的界定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從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層層剝離,展現瞭國傢形成的復雜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主權”這一概念的深入解析。它讓我理解瞭,國傢之所以能夠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究竟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的。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理論學說和曆史證據,讓我看到瞭一個思想傢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理論體係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和比較,比如霍布斯、洛剋、盧梭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梳理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思想史的發展脈絡。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但又不失生動,作者善於用形象的比喻來闡釋抽象的概念,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迴味,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試圖將其與我已有的知識聯係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國傢和法律理論的闡述,更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組織方式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很吸引我,叫《國傢與法的理論》。一拿到手,我就被它厚重的裝幀吸引住瞭,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似乎預示著裏麵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我立刻翻開,想要一探究竟。這本書的開篇,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宏大的視角,從人類文明的早期,探討瞭國傢産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在社會組織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追尋國傢形成的根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早期氏族部落到城邦國傢演變的描述,那種從鬆散的血緣關係到嚴密的統治秩序的轉變,仿佛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展開。文字的敘述非常詳盡,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考證,讓我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我一邊閱讀,一邊忍不住在腦海中勾勒齣當時的社會圖景,想象著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那些早期的政治雛形是如何逐漸成型的。書中對不同文明背景下國傢形態的比較,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它讓我明白,國傢並非是一個統一的概念,而是有著多種多樣的錶現形式,受到曆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對“國傢”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不落俗套的錶達方式,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思想的火花,總能激發我進一步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