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沈志华演讲录 | 作者 | 沈志华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836534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300000 | 页码 | 36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大量苏联历史档案,并将研究成果借由演讲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展现给更多关注历史的人。本书即是作者近些年来十场精彩演讲、报告的合集,包括中苏结盟、中苏交恶的过程和原因、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解体和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史启示等广大读者关注的内容,是作者数十年心血和冷战研究的精华。 |
| 作者简介 | |
|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受关注的学者之一。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冷战五书》《无奈的选择》等,主编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等重要著作,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12卷本《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等文献资料集。 |
| 目录 | |
| 代序:在档案中找寻真实的历史 讲 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 第二讲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讲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的起源 第四讲 重新解读朝鲜战争 第五讲 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史启示 第六讲 、赫鲁晓夫与中苏分裂 第七讲 苏联解体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第八讲 两次出访苏联轶闻 第九讲 中苏同盟的破裂 第十讲 中苏同盟的建立及其后果 附录:沈志华主要学术成果 |
| 编辑推荐 | |
| 华东师大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部演讲录,二十年研究精华,一本普及,畅快淋漓 本书通过扎实的档案史料研究,为您揭示20世纪东亚大国之间的波谲云诡,沧桑浮沉——朝鲜战争中中国为何出兵?该如何评价?苏联七十四年历史,为何错失三次改革机会,一夜解体?国与苏联是如何结盟的,又为何走向破裂?为何中苏关系好的时候像兄弟,不好的时候像仇敌?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位博学长者在娓娓道来。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某些章节中加入的个人感悟和思考。他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一个历史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带有情感温度的叙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和事实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呼吸。在论述某个历史人物的决策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扬或批评,而是尝试去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困境,展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和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关于历史教育的思考,也让我颇有感触。作者认为,历史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对历史教育的深刻反思,对于当下尤为重要。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评分沈志华这个名字,总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深入肌理的历史研究。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并非如题目所示,是沈志华先生的讲稿合集,但阅读过程依然充满启发。作者在序言中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其论据之扎实,逻辑之严谨,着实令人拍案叫绝。篇章的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引出对整个事件发展的深刻反思。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在历史写作中并不常见,却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之中。作者在文中穿插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并对这些文献的来源、可靠性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某个章节,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尝试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个人性格、甚至是细微的心理活动等多方面去解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不失学术的深度,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史料,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我非常欣赏作者这种“考古式”的求真精神。在某个章节,作者对一个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他通过对零散的档案、日记、甚至地方志的梳理,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沉默的大多数”历史的关注,让历史显得更加生动和多元。作者在文中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多角度”、“多源头”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不要轻易相信单一的叙述,而是要学会辨别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论述某个历史节点的转型时,作者采用了“事件链”的分析方法,他认为,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很符合其内容的气质。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引人入胜。作者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人物命运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或倒退)。这种叙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塑造成英雄或反派,而是深入其内心世界,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在论述某个历史政策的制定过程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其中各方势力的博弈、利益的权衡,以及最终决策的艰难。这种对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让我看到了政治运作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书中对历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这个话题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作者认为,即便是同一份史料,在不同的研究者手中,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方法,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对史料解读主观性的反思,促使我更加谨慎地对待历史信息。本书的附录部分包含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为理解内容提供了直观的帮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框架,而是大胆地挑战了一些既定的历史定论。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惊叹。书中关于某个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当时的报刊、文学作品、以及民间流传的俗语等多种史料的梳理,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书中对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强调,历史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他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梳理和比较,揭示了它们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某个章节,作者甚至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他认为,虽然历史发展有其必然的趋势,但偶然性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改变历史的走向。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看法更加 nuanced。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