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水科学与工程词汇
原价:80.00元
作者:王宝臣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122021014
字数:
页码:7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专家指出,在21世纪里,水将比石油更宝贵,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使其走上良性循环,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方便国内读者阅读国外文献,及时了解信息,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编写成了这本《英汉水科学与工程词汇》。
本词典共收录词汇约8万条,内容涵盖水力学、地质学、水资源管理、废水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水质评价和分析、农业灌溉、航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在收词时我们尽可能将水科学领域中近几年中出现的新词汇收录在内,一个词条有多种翻译的,尽量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释义或行业内通用的释义。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词典正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某个项目中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时候接触到的。作为一名工程项目经理,我需要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负责,其中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更是重中之重。JGJ52-2006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标准框架。它详细规定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各项质量要求,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这为我们的采购和验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个人非常看重标准中对于砂石的耐久性方面的规定,比如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等。这些指标往往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寿命。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标准中对一些非常规的砂石品种,或者新工艺处理过的砂石,可能就没有特别详细的规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我希望未来的标准,能够更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纳入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要求。同时,对于一些通用的检验项目,能否提供更灵活的抽样和检测策略,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也是我比较期待的。
评分坦白说,对于JGJ52-2006这本《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硬核”,充斥着各种技术术语和数据。作为一名刚入行的混凝土技术员,我把它当做是学习的基础。书中对砂石的各种指标,比如含泥量、有机杂质含量、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等,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要求。这对于理解混凝土的“好坏”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但是,读完之后,我脑子里还是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砂的细度模数不能太低?低了会怎么样?为什么石子的压碎值很重要?它和混凝土的强度有什么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讲解每一个指标的时候,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例如,当某个指标不合格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原因,是原材料的问题,还是生产加工的问题,又或者是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出了差错?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其他材料的配合比,来弥补砂石骨料的某些不足。
评分这本书,可以说是混凝土行业的基础读物之一。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为普通混凝土的生产提供了关于砂石骨料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确实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必要的指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石子压碎值”的章节,它详细地解释了如何测试石子的抗压能力,以及这个数值对于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性。不过,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略显生硬,更像是一份技术文档,而不是一本能激发读者兴趣的书籍。如果能加入一些历史发展背景,或者介绍一下这些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专家参与其中,会增加一些人文色彩。另外,对于书中提到的很多术语,比如“塑性指数”、“吸水率”等,我希望有更详细的解释,或者配上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再者,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普通混凝土”,对于一些高性能混凝土,比如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它们对砂石的要求肯定会有所不同。我希望未来能有针对这些特殊混凝土的更细致的标准,或者在这本书中能有相关的索引或提示。
评分这本书,名曰“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我在工程实践中,对砂石的质量控制一直非常重视,毕竟这是混凝土的“骨架”和“血肉”,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工程品质。这本标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的指导。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对各种检测方法的详细描述,比如对砂的含泥量、泥块含量,以及石子的压碎值、磨耗值、针片状颗粒含量等的规定。这些都是直接关乎混凝土性能的关键指标。但是,也正是因为其严谨性,有时候在现场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例如,某些检测方法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工地,可能就难以完全按照标准执行。这时候,我更希望标准能提供一些“应急”或“替代”的检测方案,或者对现场抽检的一些简易判断方法给出指导。此外,标准中对砂石的级配要求,虽然非常重要,但如何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环境和工艺要求,灵活调整砂石的级配,以达到最佳的和易性、密实度和经济性,书中如果能有更详细的指导性案例,会更有实践价值。再者,对于一些新开发的砂石品种,或者一些特殊的骨料处理工艺,标准中是否能有相应的更新或补充说明,也是我比较关心的。
评分这本书, judulnya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是我最近在进行一个小型装修项目时,为了给工人师傅提供更规范的指导而找到的。虽然项目不大,但我一直秉持着“小工程,大态度”的原则。这本书,从标题上看,似乎是为专业的工程建设量身定制的。它详细规定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砂的含泥量和石子的压碎值都有明确的限值,这都是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最终强度的重要指标。然而,作为一名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读者,我总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还是有点高。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很多试验方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才能完成。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贴近实际、更易于操作的指导。例如,如何通过肉眼和简单的工具,来初步判断砂石是否合格?或者,在现场临时拌合混凝土时,有哪些快速简便的方法,可以大致评估砂石的质量?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看得懂,用得上”的书,而不是仅仅束之高阁的“权威指南”。
评分最近刚结束一个大型项目的施工,其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JGJ52-2006这本书,在整个过程中,我翻阅了无数次。它就像一本“圣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的标准依据。书中对于砂石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强度、耐久性、级配等方面,都有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为我们选择合格的原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在检验方法上的严谨性,无论是取样方法、试验设备,还是试验步骤,都要求得非常具体。但说实话,有时候,我更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而不是仅仅一本“规定手册”。比如,对于砂石级配的调整,书中虽然有相关的要求,但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图示,或者不同级配对混凝土流动性、保水性影响的对比分析,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实践。另外,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寒冷地区施工,对砂石的抗冻性可能就有更高的要求。虽然标准中有相关规定,但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对砂石骨料的特殊性要求和相应的检验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混凝土材料供应商,JGJ52-2006这本书,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它直接影响到我所生产的砂石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书中关于砂石的各项技术指标,从细度模数到针片状含量,再到压碎值和磨耗值,每一个都关系到我产品的质量。我非常重视书中关于检验方法的描述,这指导我如何进行自检,如何确保我的产品能够通过客户的检测。但是,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一些材料性能与混凝土最终表现之间的关联。例如,不同粒径分布的砂石,对混凝土的流动性、泵送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高品质的石子,在配合比设计中,能否带来哪些经济效益上的优势?如果书中能提供更多这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我进行产品优化和技术推广,会非常有帮助。此外,我也希望标准能更明确地界定一些特殊用途混凝土对砂石的要求,比如对于清水混凝土,或者一些对外观要求较高的工程,对砂石的颜色、形状可能就会有更苛刻的要求。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原材料的标准。JGJ52-2006这本《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无疑是绕不开的一本。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非常严谨、系统,对于每一项指标的定义、检测方法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有时会觉得它过于专业化,一些术语和试验原理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理解。比如说,关于砂的细度模数,标准里有明确的计算公式和等级划分,但为什么这个数值对于混凝土性能如此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和易性、密实度等,如果书中能有更深入的理论阐述,或者举例说明细度模数偏高或偏低的砂石分别会对混凝土带来哪些不利影响,那对我的启发会更大。同样,关于石子的针片状含量、压碎值等指标,标准里给出了具体的限值和检测方法,但如果能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指标的超标可能导致的后果,比如混凝土强度不足、耐久性下降等,会让读者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关于不同等级砂石在不同类型混凝土中的适用性,标准里虽然有提及,但我希望看到更细化的指导,比如在水工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凝土等特殊工程中,对砂石骨料有哪些额外的、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质量检测的工程师,JGJ52-2006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必备宝典”。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它里面的条条框框。从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到石子的坚固性、级配,每一项指标都规定得明明白白。这些规定,对于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工程事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喜欢它逻辑清晰的章节划分,以及详细的试验步骤描述。但有时候,读完一遍,我还是会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说,标准中对于不同指标的“允许偏差”,虽然有明确的数值,但我更想知道,这些偏差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是原材料本身的特性,还是加工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一旦出现偏差,可能对混凝土性能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或者一些常见的偏差案例及其纠正措施,那对我们现场检测人员的指导意义会更大。另外,关于检验方法的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总会有新的、更高效的检测手段出现。我希望标准能有定期的更新机制,及时吸纳行业内的最新成果,让这份标准始终保持其前沿性和实用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从标题上看,似乎是一本关于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我最近在参与一个小型建筑项目,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比较关注,所以就找来这本书查阅。坦白说,作为一个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加直观、易懂的图文并茂的指导,比如不同规格砂石的实际视觉参考,或者在现场抽检时,有哪些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而不只是枯燥的文字描述和公式。例如,关于砂的含泥量,标准里肯定有明确的规定和试验方法,但如果能配上不同含泥量砂石的真实照片,让工人师傅们一看就能明白“多少算超标”,那效果会好很多。另外,关于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对砂石骨料的要求,书中虽然会有相关的技术指标,但我期待的是能有更多关于不同骨料特性如何影响混凝土最终性能的案例分析,这样我们就能更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还有,检验方法的描述,有时候过于理论化,现场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设备故障、环境限制等等,标准里能不能给出一些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补充说明,或者推荐一些简便的替代性检测手段,就非常实用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条文,更能成为我们现场施工人员的好帮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砂石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