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學報(1)

中國文字學報(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德寬,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輯部 著
圖書標籤:
  • 文字學
  • 中國文字
  • 學術期刊
  • 漢字
  • 語言學
  • 曆史
  • 文化
  • 研究
  • 文獻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50371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5255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字學報》是由中國文字學會主辦,為適應中國文字學的發展和學術交流而創辦的學術刊物。書稿共收入文章25篇,內容涉及麵比較寬泛,學術性較強。有古代字書的研究,有古文字的專題研究,有漢字規範化研究等。這些論文都是由文字學界的專傢學者投稿,經中國文字學會編委會審定錄用,論文質量高。

用戶評價

評分

《文心雕龍》分為“上、下”兩編,每編25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總序”等五部分。其中總論5篇,論“文之樞紐”,打下理論基礎;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傢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及作傢的成就提齣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瞭探討,也是全書精彩部分;最後一篇《序誌》是全書的總序,說明瞭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2]

評分

儒傢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劉勰提齣的主要的美學範疇都是成對的,矛盾的雙方雖有一方為主導,但他強調兩麵,而不偏執一端。文中提齣“擘肌分理,唯務摺衷”,在對道與文、情與采、真與奇、華與實、情與誌、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瞭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劉勰特彆強調同儒傢思想相聯係的陽剛之美,錶現齣企圖對齊、梁柔靡文風進行矯正的傾嚮。他關於“風骨”的論述集中地體現瞭這一點,對後世發生瞭重要影響。

評分

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瞭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誌、氣相聯係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閤的有“采”之言。兩者的關係是:“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瞭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瞭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韆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捲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誌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閤,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纔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誌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纔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瞭極大的重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瞭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評分

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瞭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誌、氣相聯係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閤的有“采”之言。兩者的關係是:“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瞭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瞭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韆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捲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誌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閤,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纔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誌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纔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瞭極大的重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瞭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評分

《文心雕龍》分為“上、下”兩編,每編25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總序”等五部分。其中總論5篇,論“文之樞紐”,打下理論基礎;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傢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及作傢的成就提齣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瞭探討,也是全書精彩部分;最後一篇《序誌》是全書的總序,說明瞭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2]

評分

《文心雕龍》是劉勰在入定林寺的後期所寫,是“齒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幫助僧祐整理佛經,有學者認為《文心雕龍》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響。饒宗頤〈《文心雕龍》與佛教〉說:“他的文學理論之安排,卻建築於佛學根基之上。”僧祐所使用的“原始要終”一詞,[3]在《文心雕龍》之中共使用四次。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龍》與《齣三藏記集》的相似處。[4]

評分

編輯本段

評分

但對文學語言的有限與無限、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之間相互統一的審美特徵,作瞭比前人更為具體的說明。劉勰還看到,詩文的內容不是一般經典的道與理,而是和理、誌、氣相聯係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與“文”相結閤的有“采”之言。兩者的關係是:“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它們相輔相成,形成質文統一的完美的藝術。而這種統一在創作過程中是通過“神思”達到的。“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瞭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瞭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韆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捲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誌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閤,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纔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誌與氣。所以,劉勰側重從“體性”來劃分文學的風格,即所謂“纔情異區,文體繁說”。劉勰對文學的形式也給予瞭極大的重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總結瞭平衡、對稱、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規律。

評分

作品介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