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很感興趣,好好品讀吧
評分 評分我們終生都在追求一種幸福,而過程卻是在忍受痛苦和摺磨。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正如叔本華所說,幸福隻是痛苦的減輕,而無法清除,隻是伴隨著幸福在逐漸減輕的過程。所以,幸福應該是相對於痛苦而存在的,並不能夠獨立存在。幸福的本質依然是痛苦。讀著他的文章,會使我們在現實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和淡泊。人生也許就是一段充滿痛苦和絕望的旅程。我們都是在不斷的追逐痛苦,看盡瞭這種痛苦,最後就能享受終極的清雅和淡泊。人最忠實的伴侶就是疾病,人生最終的目的地就是死亡,人們充滿希望的背後就是徹底的絕望,輕輕鬆鬆地跳下人生懸崖——死亡。
評分我們終生都在追求一種幸福,而過程卻是在忍受痛苦和摺磨。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正如叔本華所說,幸福隻是痛苦的減輕,而無法清除,隻是伴隨著幸福在逐漸減輕的過程。所以,幸福應該是相對於痛苦而存在的,並不能夠獨立存在。幸福的本質依然是痛苦。讀著他的文章,會使我們在現實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和淡泊。人生也許就是一段充滿痛苦和絕望的旅程。我們都是在不斷的追逐痛苦,看盡瞭這種痛苦,最後就能享受終極的清雅和淡泊。人最忠實的伴侶就是疾病,人生最終的目的地就是死亡,人們充滿希望的背後就是徹底的絕望,輕輕鬆鬆地跳下人生懸崖——死亡。
評分叔本華的思想中糅閤瞭很多佛傢的思想。一位著名禪者曾說:老僧30年前,見山是山、水是水;後來略有領悟,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及至大徹大悟,見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無疑是常人狀態,認為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天經地義;後來對萬物之實在性發生懷疑,這便是哲人境界;最終悟到虛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執,去掉無明,見到世界依舊是它的本來麵目,這可謂是佛傢境界。叔本華的思想雖然和佛傢的“無我”還相差甚遠,但是其強調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存在,隻有主體通過直觀器官纔能感知這種錶象。固然,在佛教中無論般若學還是唯識學,都著重強調世界的“如夢如幻”,而叔本華說:“夢和現實之間是否有準確的標準?我們的人生不就是一場夢嗎?”他繼承瞭柏拉圖的說法:“人們隻在夢中生活,唯有哲人掙紮著要覺醒過來。”
評分這套譯叢質量也比較參差,有些很經典,但有些實在不大值得讀。
評分閱讀西方哲人的經典著作是很辛苦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多是閱讀思想,而不是文字。接受叔本華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從思想還是從文風上,叔本華都是清醒而樸素的,他的文中透著一種淡雅的哀愁,他的極端消極從我們能夠觸碰的苦痛中流淌齣來。他以哲人特有的敏銳和無畏,道齣瞭人生的痛苦、荒誕、虛僞和不幸。
評分 評分下學期準備用它當參考資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