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精)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林宝,校注:岑仲勉 编
图书标签:
  • 家谱
  • 姓氏
  • 元和
  • 谱牒
  • 历史
  • 民俗
  • 珍本
  • 四校记
  • 古籍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0480
商品编码:1029429746
开本:32
出版时间:1994-05-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从传统结盟到战略合作-(20世纪初-21世纪初)
作者:   叶俊
市场价:   28元
ISBN号:   9787216072946
出版社:   湖北人民
发货时间:   付款后24小时内出库
温馨提示:   商品一旦出库将无法取消订单,如不想要了可以拒签,且拒签产生的费用由买家承担。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   开本:  32开   语种:商品重量:0.4kg
  出版时间:2012-08-01   版次:  1   页数:212
  供货商:  新华书店   发货地:北京市   字数:
  到货时间:  北京及周边地区发货后1-2天到达、江浙沪皖地区2-3天到达,其他地区3-5天到达。

   编辑推荐

《从传统结盟到战略合作(20世纪初-21世纪初)》由叶俊所著,本书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总结出一般性规律。作者对20世纪典型的同盟按照性质分类,逐一进行梳理,对每个典型同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结盟背景、结盟原因,同盟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逐一进行考察。通过对各个案例分析,总结出传统结盟的共同特征、历史局限性及其对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影响等一般性规律,完成从历史事件中抽象出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中具有规律性的辨识,并给当代国际关系的运作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内容简介
暂无

   目录
导 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传统结盟与战略合作概念的界定
四、主要观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创新点和重点
第一章 争夺与维护霸权的传统结盟
第一节 英日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英日同盟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英日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英日同盟的主要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德意日结盟及其影响
一、德意日结盟的历史背景
二、德意日结盟的原因
三、德意日同盟的主要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美日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美日同盟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美日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美日同盟的主要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争夺与维护霸权的传统结盟综述
一、争夺与维护霸权传统结盟的性质
二、争夺与维护霸权传统结盟的特征
第二章 维护自身安全的传统结盟
第一节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中苏结盟及其影响
一、中苏结盟的历史背景
二、中苏结盟的原因
三、中苏同盟的主要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维护自身安全的传统结盟综述
一、维护自身安全传统结盟的性质
二、维护自身安全传统结盟的特征
第三章 冷战时期各国开始寻求战略合作
第一节 二战后的历史背景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性的变化
二、各国重建与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结盟框架
第二节 西欧国家寻求战略合作
一、西欧寻求合作发展的新路径
二、法德发展与苏联东欧、中国的关系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寻求战略合作
一、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后的发展需求
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
四、东南亚与非洲区域合作
第四节 中国战略合作思想的萌芽及实践
一、中国的不结盟思想
二、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初步实践
本章小结 从传统结盟向战略合作的过渡
一、冷战时期各国寻求战略合作的表现
二、战略合作尝试受到传统结盟的制约
第四章 冷战结束后战略合作的兴起
第一节 战略合作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
二、新形势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三、战略合作的提出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战略合作思想的提出及初步实践
一、中国的战略合作思想
二、中美战略合作关系
三、中俄战略合作关系
四、上海合作组织
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第三节 世界各国战略合作的新实践
一、APEC的建立与发展
二、G20的成立与发展
三、“金砖五国”的机制化与发展
四、世界各洲区域合作的新进展
本章小结 新世纪战略合作综述
一、战略合作的性质
二、战略合作的特征
综论 从传统结盟到战略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传统结盟的历史局限性
二、传统结盟与战略合作的比较分析
三、从传统结盟到战略合作的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叶俊,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曾在《社会科学论坛》、《学习月刊》、《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其中《美国的东亚经济战略》一文还被收录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WTO与中国:第八届WTO与中国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与您提到的《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共3册)(精)》无关: --- 《通典·职官典》:一部洞察唐代官僚制度的史学巨著 引言 《通典》是唐代杜佑奉唐德宗之命,于公元801年编纂完成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式史著。全书共200卷,涵盖了天文、地理、礼仪、乐律、刑法、选举、兵制、职官、度支、历法等诸多领域,旨在总结自三皇五帝至唐玄宗时期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变迁。《通典·职官典》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详尽的记录和严谨的梳理,成为后世研究唐代乃至先秦至唐代官制演变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卷帙浩繁的体系构建 《通典》的体例创新之处在于其“事由本源,文不烦冗”的编纂理念,不同于传统纪传体或编年体史书,《通典》采用“事类相从”的体例,将历史的演变和制度的沿革集中在一个主题下进行阐述,极大地提高了史料的系统性和可读性。 在《通典》的整体框架中,“职官典”尤为引人注目。此典详细记载了自上古时期至唐代各朝代的中央及地方官制变迁。它不仅记录了某一官职的设置时间、职权范围、品秩等级,更深入分析了其权力增减的原因和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这种深入到具体制度层面的剖析,使得《职官典》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教科书”。 《职官典》的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 《职官典》并非简单地罗列官职名称,而是着重于制度的“演变”与“对比”。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内在逻辑,展示了中央集权如何一步步加强,地方权力如何被不断削弱的过程。 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的精微剖析 《职官典》对唐代中央官制,尤其是“三省六部制”的描述最为精炼和全面。它详细解释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划分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对于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职官典》不仅记录了各部的职掌,还追溯了其渊源,比如六部的前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以及在唐代如何定型。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出高效且具备制衡功能的行政体系。 二、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 从秦汉的郡县制到隋唐的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职官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各级地方官员的设置,如刺史、都督、县令等,还特别强调了“监察制度”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对于“道”的设立与废止,以及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历史背景和后果,《职官典》均有详尽的叙述,为研究唐代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三、职官品秩与俸禄制度的考察 《职官典》中关于官员的“品秩”和“俸禄”的记载,是了解古代社会阶层流动与官员物质基础的重要窗口。它详细记录了唐代九品二十九阶的品秩划分,以及不同品级官员的俸米数额。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官员的社会地位以及皇帝对文官集团的笼络手段。 四、与《元和姓纂》的体例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通典·职官典》的研究对象是“职事”与“制度”,其核心在于分析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和权力结构。这与杜佑在《通典》中对“姓氏”的关注截然不同。《元和姓纂》专注于考证古代各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望族世系,本质上是一部谱牒学和姓氏学的专著,着重于家族史和血缘传承。而《职官典》则完全聚焦于“官位”和“治理”,两者研究范畴和方法论存在根本差异。 结语 《通典·职官典》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严谨的结构,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基石。它不仅是史学家的案头必备,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研究者理解古代国家形态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通过阅读此典,可以洞察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局限,领略唐代制度的精妙与复杂。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被安利这本书的。当时大家讨论的是宋代以前的族谱文献的可靠性问题,有人提到《元和姓纂》是绕不开的基石。我当时对它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它就是一本早期的百家姓。但听了资深研究者的分析后才明白,它的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姓氏汇编,它更像是一个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命名习惯的田野调查报告。那种对地域性、官职相关姓氏的细致区分,体现了极高的社会学洞察力。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间切片”功能,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某个历史断面的社会构成是如何映射在人名和姓氏上的,这比看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要生动和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精”字,我看是体现在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学术精神上。现在出版的很多古籍整理本,为了方便现代读者,会做大量的简化和注释,但往往丢失了原有的语境和厚重感。我更偏爱这种保留了原始风貌的版本,即使阅读起来有难度,那种和古人“隔空对话”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想象一下,当初的学者们,在没有电脑和便捷工具的情况下,对照不同的抄本、石刻,一丝不苟地找出差异、确定最佳的文本,那份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惊叹。对我来说,阅读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对古代士人治学态度的致敬。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学问,从来都不是速成的,需要的是沉浸式的、近乎虔诚的投入。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一套“精装”的古籍,内心是充满敬畏的,生怕自己“用之不慎”。这套《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在我心中,已经脱离了普通图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件传世的文物。我还没来得及把它完全展开细读,只是把它慎重地放在了书架上层,希望它能静静地待在那里,作为我书房里一个精神的锚点。它代表了一种对“旧学”的坚守和对文献原貌的尊重。我希望未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去开启它,去理解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考据细节,感受那种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脉力量。它是我书架上那种,不需要时常翻阅,但存在感极强的镇宅之宝。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我之前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过,那本《元和姓纂》光是那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劲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装帧也带着老派的庄重感。我当时对姓氏学没那么痴迷,就是随便翻了翻,但留下印象的是那种详尽和考据的扎实。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密集,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那种把历史的脉络一点点梳理出来的劲头,让人对古代文献整理者的敬意油然而生。虽然我没有深入去啃,但光是那些繁复的引注和旁边的校记,就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时间和心力去体会的学术珍宝。它更像是一座知识的矿藏,需要你带着工具去挖掘,而不是一块现成的甜点。我记得那时候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普及读物,这本书放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智者,散发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评分

说起来,我最近在研究家族迁徙的历史,找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讲的是大趋势,缺乏细节的支撑。我听一个研究古籍的朋友提到了这套书,他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它在姓氏谱牒研究中的地位。他强调的重点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姓氏,而在于它在版本校勘上的精细程度,特别是那“四校记”的部分,简直是文献比对的典范。朋友说,很多现代的姓氏研究,如果没能参照这套书的底本和校勘,其论证的说服力都会大打折扣。我当时听得眼睛都亮了,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历史的“暗码本”。我设想,如果我真的能静下心来读透它,也许就能解开我家族谱系中几个模糊地带的谜团。那种对知识原貌的追求,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