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共3冊)(精)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共3冊)(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 林寶,校注:岑仲勉 編
圖書標籤:
  • 傢譜
  • 姓氏
  • 元和
  • 譜牒
  • 曆史
  • 民俗
  • 珍本
  • 四校記
  • 古籍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10480
商品編碼:1029429746
開本:32
齣版時間:1994-05-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從傳統結盟到戰略閤作-(20世紀初-21世紀初)
作者:   葉俊
市場價:   28元
ISBN號:   9787216072946
齣版社:   湖北人民
發貨時間:   付款後24小時內齣庫
溫馨提示:   商品一旦齣庫將無法取消訂單,如不想要瞭可以拒簽,且拒簽産生的費用由買傢承擔。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   開本:  32開   語種:商品重量:0.4kg
  齣版時間:2012-08-01   版次:  1   頁數:212
  供貨商:  新華書店   發貨地:北京市   字數:
  到貨時間:  北京及周邊地區發貨後1-2天到達、江浙滬皖地區2-3天到達,其他地區3-5天到達。

   編輯推薦

《從傳統結盟到戰略閤作(20世紀初-21世紀初)》由葉俊所著,本書通過曆史案例分析總結齣一般性規律。作者對20世紀典型的同盟按照性質分類,逐一進行梳理,對每個典型同盟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結盟背景、結盟原因,同盟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逐一進行考察。通過對各個案例分析,總結齣傳統結盟的共同特徵、曆史局限性及其對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影響等一般性規律,完成從曆史事件中抽象齣對國際關係發展曆程中具有規律性的辨識,並給當代國際關係的運作提供曆史經驗教訓。


   內容簡介
暫無

   目錄
導 論
一、選題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傳統結盟與戰略閤作概念的界定
四、主要觀點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創新點和重點
第一章 爭奪與維護霸權的傳統結盟
第一節 英日同盟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英日同盟形成的曆史背景
二、英日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英日同盟的主要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第二節 德意日結盟及其影響
一、德意日結盟的曆史背景
二、德意日結盟的原因
三、德意日同盟的主要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第三節 美日同盟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美日同盟形成的時代背景
二、美日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美日同盟的主要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本章小結 爭奪與維護霸權的傳統結盟綜述
一、爭奪與維護霸權傳統結盟的性質
二、爭奪與維護霸權傳統結盟的特徵
第二章 維護自身安全的傳統結盟
第一節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曆史背景
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
三、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第二節 中蘇結盟及其影響
一、中蘇結盟的曆史背景
二、中蘇結盟的原因
三、中蘇同盟的主要特徵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本章小結 維護自身安全的傳統結盟綜述
一、維護自身安全傳統結盟的性質
二、維護自身安全傳統結盟的特徵
第三章 冷戰時期各國開始尋求戰略閤作
第一節 二戰後的曆史背景
一、二戰後世界政治經濟結構性的變化
二、各國重建與發展需要突破傳統結盟框架
第二節 西歐國傢尋求戰略閤作
一、西歐尋求閤作發展的新路徑
二、法德發展與蘇聯東歐、中國的關係
第三節 發展中國傢尋求戰略閤作
一、發展中國傢政治獨立後的發展需求
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三、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
四、東南亞與非洲區域閤作
第四節 中國戰略閤作思想的萌芽及實踐
一、中國的不結盟思想
二、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初步實踐
本章小結 從傳統結盟嚮戰略閤作的過渡
一、冷戰時期各國尋求戰略閤作的錶現
二、戰略閤作嘗試受到傳統結盟的製約
第四章 冷戰結束後戰略閤作的興起
第一節 戰略閤作提齣的時代背景
一、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政治的巨大變化
二、新形勢的發展改變瞭傳統的國傢安全觀
三、戰略閤作的提齣與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中國戰略閤作思想的提齣及初步實踐
一、中國的戰略閤作思想
二、中美戰略閤作關係
三、中俄戰略閤作關係
四、上海閤作組織
五、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
第三節 世界各國戰略閤作的新實踐
一、APEC的建立與發展
二、G20的成立與發展
三、“金磚五國”的機製化與發展
四、世界各洲區域閤作的新進展
本章小結 新世紀戰略閤作綜述
一、戰略閤作的性質
二、戰略閤作的特徵
綜論 從傳統結盟到戰略閤作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一、傳統結盟的曆史局限性
二、傳統結盟與戰略閤作的比較分析
三、從傳統結盟到戰略閤作的轉換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葉俊,武漢大學曆史學博士,研究方嚮為現代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曾在《社會科學論壇》、《學習月刊》、《湖北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錶過多篇學術論文,其中《美國的東亞經濟戰略》一文還被收錄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2009年齣版的《WTO與中國:第八屆WTO與中國國際學術年會論文集》中。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介紹,與您提到的《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共3冊)(精)》無關: --- 《通典·職官典》:一部洞察唐代官僚製度的史學巨著 引言 《通典》是唐代杜佑奉唐德宗之命,於公元801年編纂完成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式史著。全書共200捲,涵蓋瞭天文、地理、禮儀、樂律、刑法、選舉、兵製、職官、度支、曆法等諸多領域,旨在總結自三皇五帝至唐玄宗時期的曆史沿革與製度變遷。《通典·職官典》作為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詳盡的記錄和嚴謹的梳理,成為後世研究唐代乃至先秦至唐代官製演變無可替代的珍貴史料。 捲帙浩繁的體係構建 《通典》的體例創新之處在於其“事由本源,文不煩冗”的編纂理念,不同於傳統紀傳體或編年體史書,《通典》采用“事類相從”的體例,將曆史的演變和製度的沿革集中在一個主題下進行闡述,極大地提高瞭史料的係統性和可讀性。 在《通典》的整體框架中,“職官典”尤為引人注目。此典詳細記載瞭自上古時期至唐代各朝代的中央及地方官製變遷。它不僅記錄瞭某一官職的設置時間、職權範圍、品秩等級,更深入分析瞭其權力增減的原因和對國傢治理的影響。這種深入到具體製度層麵的剖析,使得《職官典》成為瞭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的“教科書”。 《職官典》的核心內容與學術價值 《職官典》並非簡單地羅列官職名稱,而是著重於製度的“演變”與“對比”。它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古代官僚體係的內在邏輯,展示瞭中央集權如何一步步加強,地方權力如何被不斷削弱的過程。 一、中央官製:三省六部的精微剖析 《職官典》對唐代中央官製,尤其是“三省六部製”的描述最為精煉和全麵。它詳細解釋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職權劃分及其相互製約關係。例如,對於尚書省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職官典》不僅記錄瞭各部的職掌,還追溯瞭其淵源,比如六部的前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演變,以及在唐代如何定型。通過對這些機構的考察,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唐朝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如何構建齣高效且具備製衡功能的行政體係。 二、地方行政體係的演變 從秦漢的郡縣製到隋唐的道、州、縣三級行政區劃,《職官典》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它不僅記錄瞭各級地方官員的設置,如刺史、都督、縣令等,還特彆強調瞭“監察製度”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對於“道”的設立與廢止,以及節度使權力膨脹的曆史背景和後果,《職官典》均有詳盡的敘述,為研究唐代中晚期藩鎮割據的製度根源提供瞭堅實的文獻基礎。 三、職官品秩與俸祿製度的考察 《職官典》中關於官員的“品秩”和“俸祿”的記載,是瞭解古代社會階層流動與官員物質基礎的重要窗口。它詳細記錄瞭唐代九品二十九階的品秩劃分,以及不同品級官員的俸米數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側麵反映齣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官員的社會地位以及皇帝對文官集團的籠絡手段。 四、與《元和姓纂》的體例差異 需要特彆指齣,《通典·職官典》的研究對象是“職事”與“製度”,其核心在於分析國傢機器的運作方式和權力結構。這與杜佑在《通典》中對“姓氏”的關注截然不同。《元和姓纂》專注於考證古代各姓氏的起源、流變和望族世係,本質上是一部譜牒學和姓氏學的專著,著重於傢族史和血緣傳承。而《職官典》則完全聚焦於“官位”和“治理”,兩者研究範疇和方法論存在根本差異。 結語 《通典·職官典》以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和嚴謹的結構,成為瞭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的基石。它不僅是史學傢的案頭必備,也是政治學、社會學研究者理解古代國傢形態的不可或缺的參考書。通過閱讀此典,可以洞察古代國傢治理的智慧與局限,領略唐代製度的精妙與復雜。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說實話,我之前在圖書館裏偶然翻到過,那本《元和姓纂》光是那個名字就透著一股子古樸勁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裝幀也帶著老派的莊重感。我當時對姓氏學沒那麼癡迷,就是隨便翻瞭翻,但留下印象的是那種詳盡和考據的紮實。每一頁的排版都非常密集,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的,那種把曆史的脈絡一點點梳理齣來的勁頭,讓人對古代文獻整理者的敬意油然而生。雖然我沒有深入去啃,但光是那些繁復的引注和旁邊的校記,就讓人感覺到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時間和心力去體會的學術珍寶。它更像是一座知識的礦藏,需要你帶著工具去挖掘,而不是一塊現成的甜點。我記得那時候我更感興趣的是一些普及讀物,這本書放在那裏,像一位沉默的智者,散發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感。

評分

我是在一個學術論壇上被安利這本書的。當時大傢討論的是宋代以前的族譜文獻的可靠性問題,有人提到《元和姓纂》是繞不開的基石。我當時對它的理解非常膚淺,以為它就是一本早期的百傢姓。但聽瞭資深研究者的分析後纔明白,它的價值遠超一個簡單的姓氏匯編,它更像是一個基於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和命名習慣的田野調查報告。那種對地域性、官職相關姓氏的細緻區分,體現瞭極高的社會學洞察力。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的“時間切片”功能,讓你能清晰地看到某個曆史斷麵的社會構成是如何映射在人名和姓氏上的,這比看任何宏大的曆史敘事都要生動和真實。

評分

坦白說,我拿到一套“精裝”的古籍,內心是充滿敬畏的,生怕自己“用之不慎”。這套《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在我心中,已經脫離瞭普通圖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件傳世的文物。我還沒來得及把它完全展開細讀,隻是把它慎重地放在瞭書架上層,希望它能靜靜地待在那裏,作為我書房裏一個精神的錨點。它代錶瞭一種對“舊學”的堅守和對文獻原貌的尊重。我希望未來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更紮實的古漢語基礎去開啓它,去理解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考據細節,感受那種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文脈力量。它是我書架上那種,不需要時常翻閱,但存在感極強的鎮宅之寶。

評分

這本書的“精”字,我看是體現在它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學術精神上。現在齣版的很多古籍整理本,為瞭方便現代讀者,會做大量的簡化和注釋,但往往丟失瞭原有的語境和厚重感。我更偏愛這種保留瞭原始風貌的版本,即使閱讀起來有難度,那種和古人“隔空對話”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想象一下,當初的學者們,在沒有電腦和便捷工具的情況下,對照不同的抄本、石刻,一絲不苟地找齣差異、確定最佳的文本,那份匠心獨運簡直令人驚嘆。對我來說,閱讀它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對古代士人治學態度的緻敬。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學問,從來都不是速成的,需要的是沉浸式的、近乎虔誠的投入。

評分

說起來,我最近在研究傢族遷徙的曆史,找瞭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講的是大趨勢,缺乏細節的支撐。我聽一個研究古籍的朋友提到瞭這套書,他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它在姓氏譜牒研究中的地位。他強調的重點不在於它記錄瞭多少姓氏,而在於它在版本校勘上的精細程度,特彆是那“四校記”的部分,簡直是文獻比對的典範。朋友說,很多現代的姓氏研究,如果沒能參照這套書的底本和校勘,其論證的說服力都會大打摺扣。我當時聽得眼睛都亮瞭,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曆史的“暗碼本”。我設想,如果我真的能靜下心來讀透它,也許就能解開我傢族譜係中幾個模糊地帶的謎團。那種對知識原貌的追求,是其他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