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智慧及哲理的源泉!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diyi宝典!
★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誉为“万经之王”。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吉林出版集团高度重视,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zuì为经典的著作,以quán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 quán威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国内zuìquán威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zuì全,zuì准确,聘用国内知名教授、国学大师参与点评和译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jué佳版本。
【精美插图 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聘请国内知名画手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 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本书聘请知名教授、国学大师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本书zuì大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 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做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6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养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以无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为腹不为目 036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皆惊 040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参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浊流 048
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处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废
仁义智慧 055
十九章 绝圣弃智
内圣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圣凡有别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064
二十二章 曲则全
圣人抱一 067
全而归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变灭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体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不离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不着痕迹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复归于朴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圣人无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军之后 092
物壮则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战而胜 095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强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蕴万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万象
执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108
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义礼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贯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道隐无名 123
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无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祸患起于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与“求道” 142
无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诚善为本 146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死之间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观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养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清静无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无为之治 172
祸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长生久视 175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国
低处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处之道 183
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185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图难于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渐 191
慎终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不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争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为进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难 207
被褐怀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压不厌 213
自知自爱 214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利害相关 216
天网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夺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何以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刚柔相济 225
书名:道德经—中华经典藏书(quán威译注,无障碍阅读,完整定本,国内*精装插图本,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中国首部完整哲学巨著,被誉为“万经之王”,主席xí近平、总理李克强盛赞的齐家、修身宝典!
价格:35.00元
作者:(春秋)老子 著 ; 陈默 译注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38693003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胡适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妙:微妙。徼(jiǎo):边际、端倪。谓:称。玄:玄妙深远。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与“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zuì终、唯yi、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有”和“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有名,宇宙万物产生之初的称呼。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玄妙。从“常有”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边际。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老子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说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繁衍万千。那么,无中何以生有?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宗教来说,宇宙是由神所创造的。而佛家则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这也是佛学进入中国后,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几千年来,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便是真理也会与时俱进。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是一个平台。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了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古汉语“玄”常写作“元”。同样是为了避讳,因此古书常“玄”、“元”混用。
“玄”是象形字,本指细微之物,渺不可见。从篆书字形上看,如环环相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恰好符合“道”包罗万象的特点。
万物皆有来源,追根究底只能从“无”开始。从“无”中领悟道之玄妙;从“有”中体会道之端倪。有无共存,源同而名异,玄妙深远。“道”是众妙之门,是窥察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的途径。
“常无”,即常常保持虚静,虚静则容易感知万物。这也是一个人是否灵巧机智的关键。很多内心恬淡虚无的人常能觉察到吉凶之事的端绪。充分认识事物,还要观察万物的现象。揣摩万物之本性,由此了解其派生。就会“不思而得谓之圣”。
既然有无相生,两者同源共存。那么,从无名之始,到有名之际,该如何区分呢?便叫作“玄”。这“玄”,永无穷尽之时,所以说,“玄之又玄”。空无之后还是空无,玄妙之中还有玄妙。由此观察“道”的本体和作用。
万物不论有无,都由“道”衍生,只是名称不同,可以说是玄妙幽深。所以,“道”的玄妙不可穷究,至远难察至深难测。天地有此而生万物。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无形无状,无可端倪。玄妙而又玄妙,成为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
二章 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恶已:就显出了丑。斯,就,则。已,句末语气词,表肯定。相生:相互依存。相成:相反相成。相形:相互比较。相倾:对应而存。倾,依靠。相和:相互应和。相随:相互跟随。无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言:不用言辞,不用政令。不辞:不为始。有:占有。恃:自恃。居:居功。是以不去:以是不去。去,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所以,有无对立而生,难易相反相成,长短对比而显,高低对照而存,音声相谐而和,前后相随而至。这是宇宙万物永恒之道。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众生。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孕育万物而不自恃,功业成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难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也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有了恶。
美与善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境界。中国上古文化指导人生的哲学思想是要求人们的言行达于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之中,可窥一斑。然而,美与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标榜。有了执着之念,就远离了本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所以,有和无,在对立统一中产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短通过比较才能显形。高低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音乐和声音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跟随。这就是自然永恒之道。
“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是指各种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相成的作用,相互对立之时又相互依赖和补充。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善于加以运用。
比如难易相成。做事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渐进,难事也就容易解决了。图难于易是成功的要诀。对于困难的事,要学会用简单的思维去考虑,用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不仅难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倾。“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名高位显,难免有不虞之誉。爬得越高,摔得也会越重。天地万物,总是纠结在一起,不可断然分开,人事也是如此。谈“高”,不能没有“低”;谈“长”,不能没有“短”。这就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经》凡五千言,谈玄说妙,可谓文简意丰,涵盖古今。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可以修养身心,处世治国。可藏可守,可仕可隐。
几千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乏其人。较早的有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经》。通行本中,以汉代王弼注本为zuì佳。而综合各家所长,详尽阐述老子之理的,却不多见。
秦汉以前,记载文字多用竹简木片,也有写在帛书上的。因为竹简木片存放、搬迁容易造成断裂,甚至遗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难保持原貌。不过,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经》,得到了较好整理,流传几千年,章节衔接紧凑、脉络分明,全书贯通绵延不辍。
《道德经》也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为上篇,从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经为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去,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zuì后到了何方,可以说是一个万古之谜。据文献资料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zuì后不知所终。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
天地、圣贤、众生,纷纭错杂。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要想解放人类,须先解放人的心灵,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zuì大特点。
唐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家开始兴盛,道教也成了国教。《老子》一书,成为道教三经之首,即《道德经》、《南华经》(《庄子》)与《冲虚经》(《列子》)。
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学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则在出世、入世之间,两者灵活变通。理解了这个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边,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zuì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南华经》。其中论辩之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处世之道等,都有所进一步阐发。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老庄之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评之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认为道家思想包罗众多,精细玄妙,涵盖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庄子因为发扬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与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一书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以“道”解释万物的演变,认为客观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一章中所说的“道”,可以说是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一个“道”字,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的种种哲学和宗教观念。
本书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解读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结合它本取长补短。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则尽量保持朴实,直译意译结合。力求能使人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思,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启迪,以领略《道德经》的大旨意趣。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