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4)

品中国文人(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人
  • 历史
  • 文学
  • 艺术
  • 传统
  • 国学
  • 人物
  • 传记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48141
商品编码:1030895098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小川 定  价:33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01日 页  数:3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2148141 李贺(中唐790-816)
李商隐(晚唐812-869)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柳如是(清代1618-16647)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很好传统。
《品中国文人》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l
    古人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我们来看看这位中唐鬼才。
    中唐指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下坡路的一段相对漫长的时光。朝廷控制地方的力量减弱,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又加剧,这一减一加,使国运更趋衰微。文学艺术却由于单纯的叠加效应而保持繁荣,流派纷呈,奇才辈出。诗人们面目各异,李贺尤为突出。
    李贺的外表也特殊,“细瘦,通眉,长爪,能疾书苦吟。”李商隐是这么描绘的,杜牧、欧阳修也这么说。通眉指浓眉。两道眉毛太浓,连成了一条醒目的粗黑线,配着细瘦身躯、细长指头和长而弯曲的指甲。
    李贺是河南昌谷县(今属宜阳县)人,昌谷距洛阳一百五十多里等
《文脉寻踪: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之旅》 一卷烟云,道尽千年风骨;一笔丹青,绘尽世间百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朝代的文人个体,而是试图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中国古代文人阶层在漫长岁月中,其精神内核、审美取向以及社会角色的演变轨迹。我们不满足于对逸闻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驱动着文人生命力的深层动力——“士”的自觉与担当。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精神主题为纬,构建起一座探寻中国文人精神图谱的宏伟殿堂。它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文人是如何定义自我、如何安顿心灵、以及如何与他们的时代进行复杂而深刻的对话的? --- 第一部:萌芽与定型——先秦至魏晋的“士”的觉醒 本部分将追溯“士”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嬗变。它不再仅仅是贵族的附庸,而是开始独立承担起道德批判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一、礼崩乐坏中的道德诉求:先秦士人的风骨 重点剖析孔孟荀三家对“士”的塑造。不再只是重复“仁义礼智信”的定义,而是探讨在礼乐崩塌的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如何通过确立自身坚不可摧的道德准则,来对抗混乱的现实。我们将细致考察《论语》中那些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立描写,揭示早期文人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重点分析墨家“兼爱非攻”的实践精神与道家“逍遥”哲学的形而上追求,如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出口。 二、汉代经学:权力的工具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汉代独尊儒术,使得文人的知识结构和政治出路被统一化。本章不作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察举制下,文人个体如何在对经典的阐释权中寻求地位,以及在独尊思想下,地方豪强与中央官僚体系对文人独立精神的压制。我们将探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在具体政治实践中产生的巨大张力。 三、魏晋风流的内核:玄学、艺术与个体解放 魏晋时期是文人精神史上的一次火山爆发。本章将深入剖析“竹林七贤”的表面放浪形骸之下,隐藏的对汉末以来政治高压的深刻反抗。玄学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对老庄的复古,而是一种知识分子集体性的“审美化生存”尝试。我们重点讨论“畅叙幽情”的个体情感表达如何通过山水诗和魏晋风度(如服饰、饮酒、言谈)得以物化,探讨这种对个体生命的极度关注,是否是社会环境极端恶劣下的必然产物。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不仅仅是言论,更是对既有价值体系的彻底颠覆。 --- 第二部:规范与融合——唐宋的黄金时代与文人群体的成熟 唐宋时期,文人群体真正完成了社会阶层化和职业化的过程,他们的文化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盛唐气象与边塞精神:家国情怀的勃发 盛唐诗歌的恢弘大气,并非偶然。本章从唐代军功授爵与科举制度的并重入手,分析边塞题材诗歌中蕴含的“建功立业”的集体理想。重点分析盛唐文人如何将个人抱负与帝国强盛紧密绑定,这种“昂扬”的气质是其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探讨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如何共同构成了唐代文人的精神光谱。 二、中晚唐的转型:由宫廷转向市井与内心 藩镇割据与“牛李党争”的加剧,使得文人开始对政治抱有更深的幻灭感。晚唐诗人转向对日常生活、对个体细腻情感的捕捉,柳宗元和韩愈的古文运动,标志着文人试图通过恢复“道统”来重塑社会秩序的努力。本章聚焦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分析其在文学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艰难平衡。 三、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范重塑与理性的介入 宋代是文人权力达到顶峰的时代,但这种权力建立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之上。本书认为,宋代文人完成了对“士”的最高阶段定义——“士大夫”。这个阶层不仅是文化精英,更是实际的行政管理者。我们着重分析欧阳修等人的“以文章取士”,如何催生了对“雅正”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奇险”的警惕。 四、理学的渗透与文人审美的内化 程朱理学对宋代文人精神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本章将阐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何通过理学渗透到诗、词、书画等各个艺术门类中,使得宋代文人的审美趋向于内敛、含蓄和对“格物致知”的追求。苏轼的旷达与陆游的沉郁,正是这种理性精神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不同投射。我们探究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如何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两种成熟的“格式”。 --- 第三部:僵持与回归——元明清的异化与文人精神的自救 外族统治的压力与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使得文人阶层面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他们开始在“文化自留地”中寻找精神的避难所。 一、元代:身份的错位与文化的坚守 蒙古人的统治,使得汉族文人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依托。本章探讨元代文人如何通过“遗民情结”构建起一个超越政治现实的文化共同体。元曲的兴起,尤其是杂剧的通俗化,反映了文人下移,开始直面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分析元代文人如何通过隐逸山林、或在艺术上追求“元四家”那样的纯粹性,来维持精神的独立。 二、明代的复古与心学的爆发 明初的文字狱,对文人的创作空间进行了残酷压缩。本章重点分析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它提供了一种“致良知”的内在路径,使得文人可以将政治理想转化为精神修养,实现了从“外求”到“内省”的重大转向。晚明时期,李贽的“童心说”和对个性解放的呼唤,是心学在审美领域的极端体现,是对僵化礼教的又一次强力反弹。 三、清代文人的学术转向:考据与乾嘉学派 面对明末的空谈与清初的政治高压,清代文人选择了“求实”。乾嘉学派对文献的细致考据,看似是学术的回归,实则是对政治言论的消极抵抗。本章分析“朴学”如何成为一种“安全的知识活动”,在不触碰皇权禁区的前提下,文人通过对传统的“还原”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与道德高地。同时,我们也会触及“性灵派”如袁枚等人,他们对僵化格律的批判,代表了文人精神中永不熄灭的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 结语:永恒的张力——中国文人的精神遗产 本书最后将总结,中国文人精神的核心特征在于一种永恒的张力:他们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士大夫),又是对秩序保持批判的异见者(隐逸者);他们追求入世的功名,又渴望出世的洒脱。这种内在的矛盾,恰恰构成了中国文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也塑造了我们民族气质中既务实又浪漫的底色。我们探寻的不是某位名人的人生轨迹,而是贯穿两千多年,那条由理想、责任、痛苦与创造力交织而成的文脉。 这不是一部人物传记,而是一部精神史诗,旨在理解: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路口,中国文人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墨、他们的生命,定义了什么是“有尊严地活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醇厚,回味时甘甜。作者在梳理这些文人脉络时,展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这些人物,而是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客观地剖析他们的才华、成就,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写实的手法,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的论述,它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思想碰撞和传承的重要性。读完某些章节,我仿佛能看到一条无形的线,将这些伟大的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这本书让我对“文以载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旅行,仿佛与那些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在字里行间进行了一场场深邃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染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文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喜悦、困惑与豁达。读到那些关于李白狂放不羁的诗篇,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举杯邀月、豪情万丈的壮志;看到苏轼在人生低谷中依然保持的旷达与幽默,我由衷地敬佩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怀。书中的描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灵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更深的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面对世事的哲学。通过对每一位文人的解读,我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以及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才情在逆境中找到自我,保持精神的独立。书中的某些篇章,对于我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人情世故,都有了新的启发。比如,在读到某些文人因为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时,我不仅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更反思了权力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书中对他们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无论是琴棋书画的雅趣,还是山水田园的悠然,都充满了诗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坚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读物。它所呈现的,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书中对某些文人内心挣扎的描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看到了他们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也看到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妥协。这种坦诚的叙述,让我觉得这些伟大的灵魂离我并不遥远,他们也曾经历过迷茫、痛苦和彷徨。尤其是在一些关于离别、思念的章节,作者的文字如同细腻的丝线,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一一展现,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它教会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页码,更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分量。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文学思想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比如,他对某个朝代文人整体风貌的描绘,就像是在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潮流。书中对不同文人之间的观点差异、创作理念的碰撞,也写得十分精彩,让我看到了学术思想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探究事物背后的逻辑,去发现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深层含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新收获的优秀作品。

评分

老师推荐

评分

值得认真读,好书

评分

感觉没有1.2集写得好,不过还行

评分

值得认真读,好书

评分

非常非常好!

评分

值得认真读,好书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纸质还不错,包装完好,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