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棋圣吴清源对自己一生经历与人生境界的总结;从传统经典中领悟“中的精神”,在棋盘上与现实中寻求平衡zui佳的一点;著名学者陈平原,围棋名家林海峰、王立诚、芮乃伟作序推荐
1著名学者陈平原,围棋名家林海峰、王立诚、芮乃伟作序推荐。
2经济学家梁小民:中国的企业家成功者很多,但我总觉得在他们身上缺了点什么。读完《中的精神》,我悟出,许多成功企业家身上缺的正是吴清源先生这种人生态度。
3作者吴清源不仅得到了秀哉名人、桥本宇太郎、木谷实等专业棋手的肯定,也深受金庸、杨振宁、川端康成等非专业人士所推崇。周恩来总理曾对中国棋院前院长陈祖德说:“到了日本,要亲自登门拜访吴清源。”
4《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为一代棋圣吴清源在耄耋之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其一生经历、围棋生涯、婚姻信仰、人生境界乃至交游人物都有阐述,是了解吴清源的特别好的选择。
5 本书中,作者不仅阐述了自身经历,更讲到了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寻到的、支撑自己的精神动力与境界追求,讲到了这种高妙的境界对自己棋艺的提高,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平和中正、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围棋作为琴棋书画之一,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必不可少的技艺。又因为它是四门技艺中唯一胜负分明的,所以古人说,善棋者筹谋睿智。随着时代的发展,围棋实用的这一面不断扩大。由于围棋既需要部署全局,又要从细节入手,重视每个棋子的作用,与企业管理有极高的相似性。在今天,甚至有了“做企业就像是下围棋”的说法。许多企业家本身也是围棋迷,从围棋中寻求布局谋篇、排兵布阵的管理经营之法。
不过,在传统文化中,技与道本身是相辅相成的。不追求技艺本身,道就没有基础;不研究本源的道,技艺就会被限制在某个层面无法提升。围棋不仅需要单纯的技巧,也需要上升到一定高度的“道”的指引。
一代棋圣吴清源不仅棋艺高超,棋道也高人一筹,是技与道统一于一身的典范。
吴清源出身于书香世家,虚岁5岁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成为专业棋手后仍每天研读中国古籍。他从传统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与中和观念,将之运用到围棋之中,击败了当时所有一流高手,并让对手再无资格与之公平对局。这不仅由于他棋艺高超,更由于他的围棋理念与人生境界。吴清源曾说:“一流棋士之间棋力之差是微不足道的。胜负的关键取决于精神上的修养如何。”
所以吴清源被称为“昭和棋圣”,不仅得到了秀哉名人、桥本宇太郎、木谷实等专业棋手的肯定,也被金庸、杨振宁、川端康成等非专业人士所推崇。金庸曾说:“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是吴清源对自己一生经历与人生境界的总结。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婚姻、亲友等人生经历,讲述了自己战绩辉煌的围棋生涯,更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无论是想提升自己的技艺,还是想探寻更高的人生境界,抑或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读读此书。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是一代棋圣吴清源对自己一生经历与人生境界的总结。
吴清源(1914—2014),7岁学围棋,14岁东渡日本。19岁与木谷实共同创造“新布局”,掀起棋界革命。自1939年开始被视为“悬崖上的决斗”的“升降十番棋”,击败了日本当时所有一流棋手,无人能敌,被称为“昭和棋圣”。弟子林海峰为史上zui年轻的“名人”称号获得者;弟子芮乃伟曾横扫世界女子棋坛,为女棋手di一人。
在本书中,吴清源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婚姻、亲友等人生经历,讲述了自己战绩辉煌的围棋生涯,也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吴清源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传统经典的教育,长大后仍每天研读中国古籍。他认为:传统文化中,中和是值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是阴阳思想的超高境界。“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表示着阴和阳。中是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点,是zui佳的意思。
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中国,中和是zui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围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zui佳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
——吴清源
吴清源(1914—2014),7岁学围棋,14岁东渡日本,自1939年开始 “升降十番棋”,将当时所有一流棋手打到降格,无人能敌,被称为“昭和棋圣”。退休后致力于围棋研究与推广,影响深远。
纵观历史,像吴先生这样既有超群的棋力,又有高尚人格的棋士,应名副其实地称为“昭和之棋圣”。
——日本围棋代表人物、关西棋院总帅桥本宇太郎
(古今中外我zui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金庸
爱因斯坦在物理的地位没有吴清源在围棋里高。为什么呢?因为物理里爱因斯坦是第yi,但是第二跟爱因斯坦的距离我想没有吴清源和20世纪第二的围棋手的距离那么大。
——杨振宁
吴老先生在许多人追逐名利时始终能出淤泥而不染,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时候都会有世界冠军产生,可能是“刘清源”,也可能是“张清源”,但作为一代宗师,吴清源却只有一个。
——中国棋院前院长陈祖德
每一位企业家都应该读读《中的精神》这本书。
——经济学家梁小民
《中的精神》以感恩与怀旧为基调,平和之中,蕴涵着力量。
—— 陈平原
王军序
陈平原序: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
林海峰序:五十年前恩师与我
王立诚序
芮乃伟序:说说吴清源老师
牛力力序:否认天才的天才
《中的精神》中文版自序
第壹章 中和
第贰章 出生在中国
第叁章 来日初期
第肆章 新布局的研究
第伍章 从疗养到镰仓十番棋
第陆章 结婚和信仰
第柒章 不败的十番棋
第捌章 交通事故
第玖章 令人怀念的人们
第拾章 21 世纪的围棋
后记
中和
中国古籍《易经》里,就写着“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说:“天地zui伟大的德是创造了万物。”也就是说神为了万物而创造了一切。无论是粮食,还是石油,神为了人类的生存给了我们充分的这一切。但问题是人类的想法是要独占所有一切。所以战争爆发了。
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国,中和也是zui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中国字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
另一方面,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是圣人说过的话是不变的。孔子还有释迦牟尼的教诲是不变的。所以世界上总是有变化和不变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也就是科学在不断地进步。不得不进步。另一方面,在精神方面是永jiu不变的。所以,科学和哲学的中和是zui重要的。
我认为,在围棋上中和棋盘上棋子的效率的一手即为zui佳着手。围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另一方面,即使人生,也要考虑技术和哲学的中和。追求“21 世纪的围棋”就是为了推进围棋的进步。但是,创造围棋进步的是安定的精神动力。我自己,是由中国的古籍支持着。
87 岁的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
……
自序
这本《中的精神》是根据我在日本报纸《东京新闻》和《中日新闻》的专栏《我走的路》上分90 期连载的内容整理而成的。
1984 年1 月我出版了第yi部回忆录《天外有天—以文会友》。
我在福州出生后不久,就随家人去了北京,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到14 岁去国赴日。我的中国古典哲学知识,以及成为我的职业的围棋,全都是父亲启蒙的。所以,可以说我的根就在中国的北京。
虽然长期远离祖国,但我一直期望着中日友好。《天外有天—以文会友》发表后的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从政治、经济到各个领域,都发生了让人震惊的变化。而我所钟情的围棋界也同样今非昔比。世界各地的女棋手,她们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的达到了与男棋手势均力敌、不相上下的地步。我的徒弟芮乃伟取得了韩国围棋国手的称号,而我的大徒弟林海峰也参加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
时代在前进,在世界赛上女棋手和业余棋手打败世界一流棋手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些年来,中国和韩国围棋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力上已经赶超了日本—围棋在向着国际化的方向飞速迈进。
从1992 年开始,我的助手—先是芮乃伟,后是牛力力—向外界发表了我的“21 世纪六合之棋”的围棋观念,此后又由中国的专业棋手牛力力用日语将我的观念付诸文字,该书得以大量地出版。这一系列令人欣慰的快事,让我感到能够长寿真是幸事。
《天外有天—以文会友》出版后不久我即从棋坛引退,但我从未忘却过自己的围棋使命,不曾放松过对围棋的进一步研究。围棋也如同一门科学,需要不断进步。幸运的是,一群年轻棋手云集在我的研究会上,他们将我的想法、发现应用到实战当中,使它们不断得到印证和更新—这对我的研究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而这些棋手不但有来自当今围棋强国的亚洲各国的,还有来自欧美和另外一些国家的。
当初,我抱着通过围棋来实现中日友好的美好愿望东渡日本,现在,我祈盼“21 世纪六合之棋”能为促进全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贡献绵薄之力。
在这一“六合之棋”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对艺无止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能够再接近真理哪怕只是一步,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为了完成我的围棋使命以及希望通过围棋实现国际间友好的愿望,我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地努力研究。
还有一件事让我非常高兴,那就是将由田壮壮导演把我的经历拍成电影,同时还要拍摄电视连续剧。
这本《中的精神》是继《天外有天—以文会友》发表以来,记录我周围以及国际棋坛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的一本zui新回忆录。世界上的围棋爱好者中,以说中国话的人为zui多,今天能用中文出版,我感到万分喜悦。
借此机会向关心和帮助我的桐山桂一先生等众多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清源
2003 年1 月10 日
捧读吴清源先生的自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这位棋坛巨擘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他用朴实而深邃的语言,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对围棋那份至死不渝的热爱。书中描绘的对局,不仅仅是棋艺的比拼,更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他对于围棋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胜负本身,升华到了对生命、对宇宙的体悟。我被他那种“以无胜有”的哲学思想深深吸引,它不仅适用于围棋,也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指明了方向。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孩童般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望,即使身处逆境,也未曾磨灭他内心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围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纯粹、如何追求卓越的心灵鸡汤。
评分吴清源先生的棋局,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仿佛平静湖面下暗流涌动,每一颗棋子落下,都蕴含着深邃的思考与决断。读他的自传,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棋盘之上,与他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对局,感受那份对围棋近乎痴迷的纯粹。他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一个棋手在人生洪流中,如何在方寸棋盘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又如何在世事变迁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初心。我尤其被他描述的那些为了棋道而付出的努力所打动,那种在寂寞中坚持,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是多么宝贵。这不仅仅是一个棋手的自述,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我对话,如何与世界搏斗的人生哲学。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围棋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不得不说,吴清源先生的自传,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不仅仅关于围棋,更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一种对简单而深刻的追求。他讲述的那些人生经历,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磨难中升华。他对于围棋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技艺本身,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将围棋视为一种探求宇宙真理的途径。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无我”的精神,在追求棋道极致的同时,也逐渐超越了自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自己领域内达到极致的人物充满敬意,吴清源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传奇。他的自传,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围棋巨匠的内心世界。他讲述的不仅仅是围棋的技艺,更是他对生命、对哲学、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如何用围棋的智慧去应对,都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淡泊名利、心无旁骛的精神,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品质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书中那些关于围棋的思考,往往能引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在棋道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盘跌宕起伏的棋局,有巅峰也有低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评分吴清源先生的自传,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一方面,我被他作为棋手的传奇经历所折服,他将围棋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新布局”理论至今仍影响着无数棋手。另一方面,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作为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他经历了战争、磨难,却始终保持着对围棋的赤诚之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师是如何在孤独中修行,如何在磨砺中成长。他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以静制动”的处世哲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在挑战面前保持从容。
评分很不错好书好书
评分很不错好书好书
评分送人的
评分从小我就很喜欢围棋的书籍 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
评分送人的
评分不错,内容还没看先被封面吸引了
评分送人的
评分从小我就很喜欢围棋的书籍 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
评分不错,内容还没看先被封面吸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