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再神圣的经济学》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评论文集。
本书作者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巴罗,他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只限于应用在宏观经济问题和相关政策方面上,于是他将经济学从圣坛上拉下,依据经典经济学理论剖析了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及行为;许多经济学神话在作者犀利而深刻的分析之下,被渐次剥去了神圣的外衣。书中既对社会、政治等问题进行了举轻若重的分析,也运用市场经济理念对宏观经济趋势及相关经济政策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正如评论者所言:罗伯特·巴罗改变了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不再神圣的经济学》充分呈现出罗伯特·巴罗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其极具洞察力的核心理念及思维模式,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经典经济学作品。
作者简介
罗伯特·J·巴罗(Robert J. Barro),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布鲁津斯研究所高级顾问、《商业周刊》特约评论员及《华尔街日报》撰稿人。
罗伯特·巴罗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由于他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巴罗被推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8年)、美国国会预算局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1996年)、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1998年),并在同年获得亚当·斯密奖 (APEE)。
自1970年代以来,罗伯特·巴罗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学的诸多领域,他也被世界经济学界公认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巴罗博士也是当今世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产生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一部分 关于著名经济学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第1 章 我们都是弗里德曼主义者
第2 章 亚当·斯密、肯·加尔布雷思与大卫·李嘉图
第3 章 乔治· 斯蒂格勒的智慧
第4 章 "帝国主义者"加里· 贝克尔
第5 章 宏观经济学之父罗伯特· 蒙代尔
第6 章 罗伯特· 卢卡斯和理性预期
第7 章 杰出的学者拉里· 萨默斯
第8 章 业余经济学家、摇滚歌星--博诺
第9 章 多明戈· 卡瓦洛--又一位阿根廷救世主?
第10 章 阿尔· 戈尔的平衡策略
第11 章 乔治·W·布什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第12 章 乔· 迪马乔的辉煌
第二部分 关于社会问题的经济学
第13 章 关于外貌的经济学
第14 章 堕胎与犯罪
第15 章 哥伦比亚与美国的毒品政策
第16 章 学术能力测试及精英教育
第17 章 Napster 网站、百忧解及知识产权
第18 章 微软公司与反垄断政策
第19 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的社会保障账户
第三部分 经济增长、民主和国际事务
第20 章 前民主德国--依赖福利政策的教训
第21 章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第22 章 新刚果的民主政治
第23 章 智利的总统大选
第24 章 墨西哥的新民主
第25 章 俄罗斯的美元化
第26 章 亚洲的美帝国主义
第27 章 厄瓜多尔的美元化实验
第28 章 达沃斯经济论坛的华丽表演
第29 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未来
第四部分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学
第30 章 财政预算和税收减免
第31 章 "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
第32 章 美国经济学会的财政盈余政策
第33 章 为美国总统排名
第34 章 认真与不认真的财政改革
第35 章 格林斯潘与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36 章 预测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获胜者
第37 章 美国的石油生产国朋友
第38 章 美国股市的起起伏伏
前言
致中国读者
当我在中国教授“项目执行”这门课程时,曾引用过《不再神圣的经济学》一书中的文章,这些短文能够帮助我们向中国读者传达西方经济学有关市场及理性消费的思想。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并不学术,甚至有点幽默(我希望如此),但仍保持了其善于分析并严谨的基本架构。当然,我认为十年以前的美国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非常具有资本主义倾向——这一点与中国非常不同,并且中国也向美国学习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经验。但如今,我对此已经不确定了。美国似乎已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了凯恩斯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状态,并由此产生出大量的非生产性的政府策略。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并无半点儿幽默地建议,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目前仍以保持高速增长为主,并试图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例如,为创造出一个高效、透明的金融体系,中国政府对法律及民主制度进行了重点关注,以便有效管理城乡转化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中国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任务,并允许自由企业大范围地增长。这样来看,中国或许在经济政策上比美国及西欧更加开放,甚至这些国家未来将有可能向中国学习。因此,我期待这本《不再神圣的经济学》有朝一日能够被更优秀的中国经济学家的作品所取代。
罗伯特·J· 巴罗
2013 年2 月
精彩书摘
第1章 我们都是弗里德曼主义者
20世纪60 年代,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认识了米尔顿· 弗里德曼,当时他被认为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右翼主义者。大部分人嘲笑他对货币的看法,其“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货币现象”的观点也同样受到嘲笑。然而,即使是消费的永久收入假说——这个论证严密的模型说明消费需求取决于家庭的长期预期收入——也受到了毫无道理的批评。
弗里德曼对于公共政策的贡献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表述得最为确切,但是由于人们的忽略而被遗忘。因此,我在读博士时未能学习到弗里德曼具有预见性的思想,其中包括实行发放学校代金券、统一个人所得税税率、士兵全部自愿入伍、通过实行负收入所得税进行福利改革、社会保障私有化、实行浮动汇率等政策,也未能学到货币数量增长和平衡预算之间的规则。20 世纪50 年代,弗里德曼提出的思想在当时看来是比较激进的,但是他的许多思想如今已经成为主流政策得以实施,还有一些也已被列入议事日程。例如,士兵全部自愿入伍的措施已经实行了许多年,已得收入抵减税额也成为负收入所得税的一种形式,统一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可能会成为国会未来讨论的重要议题,华盛顿地区和其他一些州正在考虑推行学校代金券。
目前对美国社会保障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个人账户的程度和范围,而不是能否实行私有化。从现在开始,我们可能会遇到与社会保障私有化类似的讨论,即有关毒品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这也是弗里德曼最近提出的政策建议之一。我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会谈及这一问题。
1976 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只是经济学界承认弗里德曼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方面。事实上,20 世纪在政策影响方面,唯有凯恩斯可以与弗里德曼相媲美,但二者关于政府作用的观点却截然不同。凯恩斯之所以具有影响力,是因为他认为大萧条起因于个人经济的失灵,他主张政府应较多地干预经济;与凯恩斯相反,弗里德曼则认为大萧条是由于政府失灵,特别是货币政策失灵造成的。因此,大萧条并没有使弗里德曼成为大政府的支持者。此外,他还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防止通货紧缩上的失败经历作为支持货币规则的依据。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已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自由市场和产权保护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弗里德曼无疑成了这场思想较量的获胜者。
想了解弗里德曼思想的非经济学专业人士最好读一下他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和《选择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两本著作。他的自传《两个幸运儿》(Two Lucky People)(由他和妻子罗斯合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他从非主流学者转变为主流经济学家的个人经历。但是,我认为弗里德曼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思想的力量,而不是因为他直接参与了政策制定。事实上,弗里德曼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政府工作了一段时间,包括帮助政府建立收入所得税预扣制度。因此,在他的自传中对学院派经济学家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即“一定要在政府里工作几年——但仅仅几年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在政府工作超过两三年,你就会深陷其中,不能再把精力集中到学术研究上”。我不同意弗里德曼的看法,我也只在这件事上与他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对于一个希望始终在学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者,在政府工作两三年也很长。
弗里德曼认为向国会论证某项政策有效的做法也是无用的,他曾说过:“长期以来,我都觉得试图向国会论证某项政策的有效性是在浪费时间……花相同的时间写篇文章发表……或发表演说,在影响政策决策方面都要比向国会论证更为有效。”(“发表文章就是有效利用时间”的看法令我很兴奋,因为我是《商业周刊》的长期撰稿人。)在1966~1984 年弗里德曼为《新闻周刊》(Newsweek)撰稿期间,他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特别大。但是之后为了一些记者的利益,《新闻周刊》终止了他的撰稿工作——这也许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不明智的决定。
弗里德曼没有把在我看来他最好的那张照片收录进自传,我认为这是该自传最大的遗憾。这张照片由芝加哥学派的乔治·斯蒂格勒拍摄,照片上的弗里德曼在驾车去芝加哥湖边游玩时被警察处以超速驾驶罚款,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正在真诚地和地方当局合作。
米尔顿和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都是“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的创始人,这个社团是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国际组织。1974 年当我还在芝加哥大学做米尔顿的学术助手时,我收到了来自“朝圣山学社”的邀请函,希望我出席他们在香港举行的会议并发言。毫无疑问,我征求了米尔顿的意见,询问他我是否应该出席会议。出乎意料的是,他认为这个组织应该停止活动。他解释说,二战以后这个组织在促进小国与美国和其他大国的自由主义者进行思想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也认为1974年以来,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进行,因此这个组织没有存在的必要。此外,他觉得此类组织有永久存在的倾向,即使它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也不会自动解散。他甚至认为“朝圣山学社”应该主动宣布该组织已经达到既定的宗旨,然后自行解散。
遗憾的是,我听从了米尔顿的建议,回绝了对方的邀请,没有出席香港的会议。因此,多年来我都没能与出席“朝圣山学社”会议中的其他杰出思想家进行交流。直到1992 年,我第一次参加了该组织的会议,才得以和这些思想家相互切磋。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众多左翼经济学家和记者们的嘲讽,弗里德曼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幽默感和自信心。多年前攻击他的那些人,现在也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借用他对凯恩斯的著名评论——“现在我们都是弗里德曼主义者”。
……
编辑推荐
《不在神圣的经济学》作者罗伯特·J·巴罗是当代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他所研究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在罗伯特·巴罗的这部经典著作《不再神圣的经济学》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文笔,将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及行为,用经典经济学理论加以剖析,同时以他深刻的洞察力进行了另一种解读,从而能够巧妙地改变读者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世界。
媒体评论
本书由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罗伯特·J·巴罗撰写。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也许有一些读者并不赞同巴罗博士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但毫无疑问的是,巴罗的工作能够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经济问题。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反常识经济学》作者之一
揭秘现代经济学的迷思与未来:一部审视权力、结构与人类福祉的深度之作 书名:《不再神圣的经济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图书简介 本书以一种冷静而批判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古典时代以来,经济学思想如何从一门旨在理解财富与社会福祉的学问,逐渐演变为一股具有强大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主流叙事。我们不再将经济学视为不可动摇的“自然法则”,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建构的、充满偏见与历史局限性的思想体系。 第一部分:祛魅——经济学的起源、演变与神话的构建 第一章: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理念的萌芽与分化 我们首先追溯经济学思想的源头,探讨早期思想家如何将经济行为置于伦理、政治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考察。重点分析斯密《国富论》的诞生背景,解析其“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被后世意识形态化,并从一种谨慎的社会观察,蜕变为推崇无限制市场自由的教条。本书将揭示,早期的经济学旨在解释社会秩序,而非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 第二章:边际革命的权力转移:从价值到主观偏好 边际主义的兴起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范式转换。我们分析马歇尔、杰文斯等人如何通过引入主观效用理论,将经济分析的焦点从物质生产和社会结构,转移到个体选择与理性人假设上。这种转换在方法论上带来了精准的数学模型,但在哲学层面,却系统性地削弱了对劳动价值、阶级对立等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关注。本书认为,这种理论上的“去政治化”,为后来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奠定了认知基础。 第三章:宏观叙事的崛起与衰落:凯恩斯主义的荣耀与阴影 本章聚焦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的干预主义思想如何成为战后西方世界的理论支柱。我们探讨凯恩斯主义如何试图平衡市场失灵与国家责任,并分析其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方面的历史功绩。然而,我们也深入剖析了凯恩斯模型在解释滞胀现象时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中如何被简化、教条化,最终成为批判其自身的靶子。 第四章:新古典综合体的胜利与意识形态的固化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间,新古典经济学如何整合了微观和宏观理论,构建了一个看似严密、无懈可击的知识体系。我们探讨了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如何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有效性和政府干预无效性的论断。本书强调,此时的经济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描述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元叙事”,为全球化、金融化和去监管化提供了理论合法性。 第二部分:解构——现代经济学的结构性缺陷与隐性假设 第五章:数学模型的陷阱:抽象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 本章集中批判当前主流经济学过度依赖复杂数学模型的趋势。我们审视了模型在构建过程中所做的简化假设(如完全信息、偏好稳定性、均衡状态),以及这些简化如何导致模型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非理性行为、制度摩擦和权力不对称时显得苍白无力。我们探讨了“模型之外”的世界——那些无法被有效量化和纳入标准回归分析的社会现象,是如何被系统性排除出主流视野的。 第六章:效率迷思:成本收益分析下的道德缺失 效率(Efficiency)常被奉为经济学的最高旨归。本书质疑这种对效率的单一化追求,探讨在成本收益分析的框架下,社会成本(如环境破坏、社会资本耗尽、收入不平等加剧)是如何被“外部化”或被低估的。我们分析了福利经济学定理的局限性,并探讨为何一个在数学上达致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可能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 第七章:增长的悖论:GDP崇拜与人类发展的窄化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健康”的核心指标,其被神化的程度已经到了不容置疑的地步。本书系统地批判了GDP指标的内在缺陷,它无法区分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与消耗性的破坏活动,更无法衡量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可持续性或社会公平。我们探讨了从“增长至上”的范式转向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福祉指标的必要性。 第八章:异议的声音:被边缘化的经济学流派 为了展现经济学的全貌,本部分将重访那些长期被主流教科书所忽略或边缘化的重要思潮:包括制度经济学对规则与习惯的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生态经济学对自然资本限制的坚守,以及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的有效修正。我们主张,真正的进步往往存在于这些“异端”思想的交叉对话之中。 第三部分:重塑——走向更负责任的经济学叙事 第九章:金融化与新封建主义:当经济系统自我服务 本章深入探讨自20世纪末以来,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日益渗透和主导。我们分析了衍生品市场、高频交易以及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如何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财富集中。本书认为,现代金融体系已经不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而是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权力结构,其运行逻辑越来越类似于一种新的“金融封建主义”。 第十章:公共信任的重建:经济学的伦理回归 经济学必须重新定位其社会角色。我们探讨如何在理论框架中重新引入伦理约束和政治考量,使经济决策不再仅仅是技术性的优化问题,而成为深刻的社会选择问题。这要求经济学家走出象牙塔,直面不平等、气候变化和民主赤字等核心挑战。 第十一章:未来的经济学图景:复杂性、适应性与韧性 未来的经济学需要拥抱复杂性科学,承认世界的非线性、路径依赖和涌现性。我们主张将“韧性”(Resilience)而非“效率”作为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建立能够自我修复、容忍冲击、并支持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经济模型。这涉及对资源使用的重新定义、对地方经济的重视,以及对更深层次社会契约的探索。 结语:行动的知识——超越预测与控制的渴望 本书并非呼吁彻底抛弃量化分析,而是倡导一种更谦逊、更具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实践。经济学的“神圣性”源于其自视为唯一真理的傲慢。当我们认识到它只是理解人类社会互动的众多工具之一时,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具韧性和更少榨取的经济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审慎行动的知识,而非仅仅是预测市场波动的模型。 本书适合所有对当前经济体制产生疑问,渴望超越主流经济学教条,寻求更深层社会洞察力的读者——包括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以及所有关注人类福祉与环境可持续性的普通公民。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批判读物,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一场关于经济学本质与社会目标的严肃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