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誌人小說”,雖然是用文言所寫,但多為當時口語,語言簡約傳神,平白淺易,含蓄雋永。
書中所記,是關於各類人物言行的小故事,非常有趣,時間範疇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內容涉及到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等等。對人物的刻畫或重形貌,或重纔學,或重心理,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突齣個性,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許多成語齣自此書,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沿用至今。《世說新語》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齣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作者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十三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襲封為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他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世說新語》為筆記體短篇小說,由劉義慶組織編寫,今傳本皆作三捲,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每類若乾故事,全書共一韆二百多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
因為齣自多人之手,全書並沒有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傢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傢思想。書中對魏晉名士的活動,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可以作為研究曆史的輔助材料,通過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形象,瞭解到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俗時尚。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嚮曾著《世說》,為瞭加以區彆,故名《世說新語》。《隋書·經籍誌》將之列入筆記小說,書中所記雖有不確切的地方,卻也反映瞭當時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瞭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麵史料,價值很高。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之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德行diyi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德行diyi
一定的道德觀念,往往決定著人們的言行。本篇從不同方麵反映魏晉時期的道德觀念,如忠君尊順、侍奉父母,這些是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
“孝”,和敬老尊賢密不可分,這是社會的基礎,篇中從多方麵宣揚瞭孝行,甚至誇大瞭它的感染力,不但能感動冥頑不靈者,還能驚天地而泣鬼神,於冥冥之中讓孝子得到善報。
魏晉名士對於個人的修養,十分注重。比如要謙虛謹慎,喜怒不形之於色;生活要儉樸,為官要清廉,不汲汲於名利。在人際關係上,提倡慎於待人接物,不輕易褒貶。這些,大多值得肯定。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陳仲舉:名著,字仲舉,東漢桓帝時任太傅。
豫章:豫章郡,首府在江西南。太守:郡的行政長官。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東漢人,當時的名士、隱士。
府君:對太守的稱呼。太守辦公的地方稱府,稱太守為府君。
【譯文】
仲舉的言行可為士人的錶率。初次做官,就有心振作吏治。剛到豫章太守任上,先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去拜訪。主簿說:“大人,您的同僚希望您先進官署視事。”陳仲舉則說:“當年武王剛攻下朝歌就去拜見商容,席子都來不及坐暖。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何不可呢!”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注釋】
周子居:名乘字子居,東漢人,不畏強暴,陳仲舉贊他為“治國之器”。黃叔度:名憲,字叔度,齣身貧寒,有德行。
【譯文】
周子居常說:“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見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會滋長起來!”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肢,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注釋】
郭林宗:名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德,為時人所重。
袁奉高:名閬(làng),汝南郡人,多次辭謝官府任命,有名望。
彌日:整天。信宿:連宿兩夜。汪汪:形容水的寬深。
陂(bēi):湖泊。器:氣量。
【譯文】
郭林宗到汝南郡,拜訪袁奉高,談瞭一會就走瞭。拜訪黃叔度,卻留宿一兩天。彆人問他為何,他說:“叔度好比萬頃湖泊,寬闊深邃,不能澄清,也不能攪渾,氣量深廣,很難測量!”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注釋】
李元禮:名膺,字元禮,東漢人,曾任司隸校尉。
名教:以儒傢所主張的正名定分為準則的禮教。
升其堂:登上廳堂,指有機會接受教誨。
龍門:在山西河津縣西北,據說那裏水位落差大,魚有能遊上去的,就會變成龍。
【譯文】
李元禮風度齣眾,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把在全國推行儒傢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讀書人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瞭龍門。
《世說新語》是中國傳統的誌人小說的名著,主要記述瞭漢末魏晉人物的言談風尚和遺聞軼事。全書共36篇1130則,它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思想等許多方麵,因而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曆史的重要資料。它真實反映瞭當時人們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貌的同時,更顯現齣來其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麵所具備的很高價值。
秦漢,男。大學學曆。作傢,編輯、記者,齣版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國傢首批注冊責任編輯,資深齣版策劃人,高級攝影師。
迄今,在省級(含)以上報刊發錶作品三百餘篇(首),在全國性徵文大賽中獲三等奬以上奬次四十餘次。成功策劃齣版圖書兩百七十餘部,主編圖書一百二十餘部,均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可。其中,有七部主編的圖書被香港、韓國引進版權,策劃齣版的“影響係列叢書”被國傢教育部、新聞齣版總署指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圖書館裝配用書”,獲“內濛古圖書奬”。
拿到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纔真正領略到中國古代文學的深邃魅力。初翻開,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典雅的紙張質感,觸感溫潤,透著歲月的沉澱。裝幀精美,封麵設計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鎖綫裝訂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能保證其持久的生命力。內文排版疏朗有緻,字跡清晰,閱讀體驗極佳。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套書所收錄的注釋和解讀。不同於市麵上一些粗製濫造的版本,這裏的注釋詳盡而精準,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更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典故的來龍去脈,甚至對人物的性格、事件的背景做瞭細緻的梳理。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代文學涉獵不深但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我能夠輕鬆跨越時代的鴻溝,與那些風流倜儻、纔情橫溢的古人神遊。 我尤其欣賞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世說新語》僅僅當作一本史書或語錄集來呈現。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看到瞭魏晉名士的瀟灑不羈,看到瞭他們的智慧辯捷,也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悲歡離閤。那些看似簡短的片段,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 這不僅僅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圖書,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士”的精神,理解瞭“風流”的真正含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翻開這樣一本飽含智慧與藝術的作品,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心靈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滋養與啓迪。 總而言之,這本《世說新語》滿足瞭我對於一本經典古籍的所有期待。它不僅僅是紙張與油墨的組閤,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智慧的結晶。我會將它擺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常翻閱,並樂於與同樣熱愛中國古代文學的朋友們分享這份珍貴的閱讀體驗。
評分翻開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沉甸甸的質感和散發著淡淡墨香的紙張。作為一名長久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學懷揣敬意的讀者,我始終認為,一本經典著作,理應擁有與之匹配的精美載體。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它的裝幀考究,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內頁的紙張選材和印刷工藝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品質”。 閱讀過程中,我尤其贊賞其注釋的編撰。在閱讀古代典籍時,障礙往往來自於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隔閡。而這本《世說新語》,則將這些障礙一一掃除。它所提供的注釋,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更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故事背後的典故、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這使得即便我並非專攻古代文學的學者,也能流暢地理解和欣賞書中那些充滿智慧和趣味的對話與片段。 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疊,更是一場文化的體驗。通過書中那些生動鮮活的記載,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魏晉那個風雲變幻、名士輩齣的時代。我看到瞭他們談笑風生間的智慧閃光,體會到瞭他們嬉笑怒罵中的人生哲理。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那些韆古風流人物進行一場近距離的交流,從中汲取人生智慧,感悟生命真諦。 一本好的圖書,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世說新語》在這方麵做得十分齣色。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更摺射齣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在亂世之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在浮華之中尋求精神的自由。這種精神內核,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體悟和藉鑒。 總而言之,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是一次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它完美地融閤瞭文學經典、精美裝幀與深度解讀,成為瞭一件集閱讀、收藏、啓迪於一體的珍品。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經典著作的期待,更在我心中播下瞭對中國古代文化更深層次探索的種子。
評分拿到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第一感覺便是它的“分量”。這份“分量”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和藝術價值。我一直認為,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而這本精裝本,正是這種尊重的體現。從外殼的材質、到內頁的排版、再到油墨的質感,都散發著一種用心製作的匠人精神。 讓我頗為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注釋係統。通常情況下,閱讀古代文獻,最容易讓人望而卻步的便是那些晦澀的詞語和難以理解的典故。然而,這本《世說新語》的注釋,做到瞭既詳細又不至於喧賓奪主。它在保留原文的基礎上,為每一個關鍵的詞匯、每一個重要的典故都提供瞭清晰且富有見地的解讀,如同隨行的嚮導,指引我在曆史的長河中暢遊。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本身就充滿瞭藝術魅力。它沒有枯燥的論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短小精悍、充滿戲劇性的人物故事,展現瞭魏晉名士的方方麵麵。這些故事,或風趣幽默,或發人深省,或感人至深,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士人的風貌,他們的纔情、他們的傲骨、他們的情趣,以及他們麵對復雜世事時的智慧與豁達。 這本《世說新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審美的升華。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看到瞭文字的力量如何能夠穿越韆年,依然觸動人心。它讓我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還能保有那份從容和智慧,去品味生活,去理解人性。 因此,我會毫不猶豫地嚮任何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的朋友推薦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窗口,是一次與古人對話的心靈之旅,是一件值得代代相傳的珍品。
評分收到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著實是一次意外的驚喜。當初下單,隻是被“精裝珍藏本”這幾個字吸引,想著買一本好一點的版本來細細品讀。沒想到,收到後,它的品質遠超預期。紙張厚實,觸感柔滑,印刷清晰,字號大小適中,閱讀起來眼睛一點也不覺得疲勞。 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套書在內容呈現上極為用心。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瞭劉義慶先生的原文,更重要的是,它配備瞭極其詳盡的注釋和導讀。這些注釋不僅解釋瞭晦澀難懂的古語,還對許多典故、人物背景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和解讀,讓我這個對魏晉風度瞭解不多的人,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奧妙。 每讀到一個故事,書中細緻的批注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為我一一梳理人物關係,點撥情節關鍵,甚至還會引申齣相關的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極大地拓展瞭我的知識麵。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體驗,讓我對《世說新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 這本《世說新語》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精美的裝幀,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智慧啓迪。它讓我看到瞭魏晉時期文人的風采,感受到瞭他們獨特的思想和生活態度。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古人共情,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是任何現代作品都無法給予的。 對於喜歡中國古代文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擁有的。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件藝術品,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它讓古老的智慧在指尖復蘇,讓經典的魅力在眼前重現。我會把它作為我書房裏的鎮館之寶,隨時取閱,細細品味。
評分剛拿到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裝幀設計,典雅大氣,無論是封麵圖案的選擇還是封麵的材質,都透著一股沉靜而雋永的古韻。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溫潤細膩,書頁的厚度適中,印刷清晰,字跡工整,光是這份閱讀的物理體驗,就已經足夠讓人心生歡喜。 不同於以往閱讀一些古籍時,常常因晦澀的語言而感到睏頓,這本書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辭海式的解釋,而是結閤具體的語境,對字詞、典故、以及人物的背景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甚至還會就某些觀點提供一些學界的見解。這使得我能夠更輕鬆、更深入地理解書中人物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描繪的魏晉名士群像。那些看似簡短的對話和行為記錄,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物性格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我仿佛能看到他們神采飛揚、談笑風生的樣子,感受到他們纔華橫溢、思想獨立的風骨。這些鮮活的個體,共同勾勒齣那個時代獨有的精神風貌,令人心馳神往。 每一次翻閱,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新的感悟。那些關於“竹林七賢”的逸聞趣事,關於名士風流的經典橋段,都不僅僅是曆史的片段,更是智慧的結晶。它引導我去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什麼樣的精神品質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尊重的。 總而言之,這本《世說新語 精裝珍藏本》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在裝幀和內容編排上體現瞭極高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將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呈現在我麵前。對於每一個熱愛中國文化、渴望汲取古人智慧的讀者而言,它都將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盛宴。
評分這書編寫非常好
評分真的挺不錯的,書很好,很精緻書皮是硬的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不錯
評分質量很好,是正版。
評分東西不錯,相符閤!
評分不錯
評分書收到瞭,很乾淨跟圖片上一模一樣
評分真的挺不錯的,書很好,很精緻書皮是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