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抗冻试验;5.动弹性模量试验;6.抗水渗透试验;7.抗氯离子渗透试验;8.收缩试验;9.早期抗裂试验;10.受压徐变试验;11.碳化试验;12.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13.抗压疲劳变形试验;14.抗硫酸盐侵蚀试验;15.碱一骨料反应试验。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一章;2.增加了基本规定一章;3.将试件的取样、制作和养护等修订为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4.修订和完善了快冻和慢冻试验方法;5.增加了单面冻融试验方法;6.动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中取消了敲击法并对共振法进行了完善;7.将原抗渗试验修改为抗水渗透试验,并增加了渗水高度法;8.增加了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方法,包括电通量法和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或称RCM法);9.收缩试验增加了非接触法,完善了原收缩试验方法;10.增加了早期抗裂试验方法;11.完善了受压徐变试验方法;12.完善了碳化试验和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方法;13.将原标准中的抗压疲劳强度试验方法修改为抗压疲劳变形试验方法;14.增加了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15.增加了碱一骨料反应试验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混凝土取样
3.2 试件的横截面尺寸
3.3 试件的公差
3.4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3.5 试验报告
4 抗冻试验
4.1 慢冻法
4.2 快冻法
4.3 单面冻融法(或称盐冻法)
5 动弹性模量试验
6 抗水渗透试验
6.1 渗水高度法
6.2 逐级加压法
7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7.1 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或称RCM法)
7.2 电通量法
8 收缩试验
8.1 非接触法
8.2 接触法
9 早期抗裂试验
10 受压徐变试验
11 碳化试验
1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
13 抗压疲劳变形试验
14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15 碱一骨料反应试验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 试件架应采用不锈钢或者其他耐腐蚀的材料制作,其尺寸应与冻融试验箱和所装的试件相适应。
4称量设备的最大量程应为20kg,感量不应超过5g。
5压力试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相关要求。
6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范围不应小于(一20~20)℃,测量精度应为±0.5 ℃。
4.1.4 慢冻试验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在标准养护室内或同条件养护的冻融试验的试件应在养护龄期为24d时提前将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随后应将试件放在(20±2)℃水中浸泡,浸泡时水面应高出试件顶面(20~30)mm,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应为4d,试件应在28d龄期时开始进行冻融试验。始终在水中养护的冻融试验的试件,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28d时,可直接进行后续试验,对此种情况,应在试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2当试件养护龄期达到28d时应及时取出冻融试验的试件,用湿布擦除表面水分后应对外观尺寸进行测量,试件的外观尺寸应满足本标准第3.3 节的要求,并应分别编号、称重,然后按编号置入试件架内,且试件架与试件的接触面积不宜超过试件底面的1/5。试件与箱体内壁之间应至少留有20mm的空隙。试件架中各试件之间应至少保持30mm的空隙。
……
前言/序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抗冻试验;5.动弹性模量试验;6.抗水渗透试验;7.抗氯离子渗透试验;8.收缩试验;9.早期抗裂试验;10.受压徐变试验;11.碳化试验;12.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13.抗压疲劳变形试验;14.抗硫酸盐侵蚀试验;15.碱一骨料反应试验。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一章;2.增加了基本规定一章;3.将试件的取样、制作和养护等修订为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4.修订和完善了快冻和慢冻试验方法;5.增加了单面冻融试验方法;6.动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中取消了敲击法并对共振法进行了完善;7.将原抗渗试验修改为抗水渗透试验,并增加了渗水高度法;8.增加了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方法,包括电通量法和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或称RCM法);9.收缩试验增加了非接触法,完善了原收缩试验方法;10.增加了早期抗裂试验方法;11.完善了受压徐变试验方法;12.完善了碳化试验和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方法;13.将原标准中的抗压疲劳强度试验方法修改为抗压疲劳变形试验方法;14.增加了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15.增加了碱一骨料反应试验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系列解读:混凝土结构部分 引言 在浩瀚的建筑工程领域,质量的根基在于材料的可靠性与结构的耐久性。一本优秀的建筑工程著作,如同指路明灯,能够为从业者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南与严谨的技术支撑。本文旨在解读一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系列丛书中的“混凝土结构部分”,深入剖析其内容精髓,为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工程实践者提供全面而详实的参考。本系列丛书并非针对单一试验方法或特定性能的探讨,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涵盖混凝土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与验收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总则与混凝土工程基础理论 本章作为系列丛书的基石,奠定了整个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它首先明确了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强制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入阐述了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其基本组成、性能特点以及影响其工程应用的关键因素。 混凝土的组分与配比设计: 详细介绍了水泥、骨料(粗骨料和细骨料)、水以及外加剂等主要组分的作用机理,并重点讲解了不同工程条件下的混凝土配比设计原则,包括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丛书在此并非仅仅罗列公式,而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剖析了各种影响配比的因素,如水泥品种、骨料级配、水灰比、外加剂的种类与掺量等,并提供了科学的优化方法。 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系统阐述了衡量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核心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抗压强度: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详细介绍了其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等级混凝土的适用范围。 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 阐述了这些指标在结构受力分析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特定工程部位(如梁、板)的特殊要求。 耐久性: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抗冻融性、抗侵蚀性(如抵抗硫酸盐、氯离子侵蚀)、抗碳化性、抗碱骨料反应性等。本章对其进行了概念性的普及,并为后续章节详细介绍具体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打下基础。 工作性: 重点介绍了与混凝土施工直接相关的性能,如和易性、坍落度、保水性、泌水性等,并解释了这些性能如何影响混凝土的浇筑、振捣、抹面等施工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配合比和外加剂来获得满足施工要求的工作性。 收缩与徐变: 详细阐述了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出现的收缩(干缩、自收缩)和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徐变现象,分析了其对结构裂缝、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总结了从原材料进场、配合比控制、生产、运输、浇筑、养护到工程验收全过程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并强调了质量责任制的重要性。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验收要求与标准 本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详细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工程在不同施工阶段的验收标准与要求。它涵盖了从基础工程到主体结构,再到装饰装修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整个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规范。 模板工程验收: 详细规定了模板的安装精度、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以及拆除时机与方法,确保混凝土结构成型质量。 钢筋工程验收: 涵盖了钢筋的规格、型号、保护层厚度、搭接长度、绑扎质量、焊接工艺等关键验收要点,这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的关键。 混凝土工程实体质量验收: 这是本章的重点,详细规定了各种混凝土构件(如梁、柱、板、墙、基础等)在外观、尺寸、裂缝、平整度等方面的验收标准。 外观质量: 包括蜂窝、麻面、露筋、夹渣、色差等缺陷的允许范围。 尺寸偏差: 规定了构件长度、宽度、高度、截面尺寸以及轴线位置的允许偏差。 裂缝控制: 详细规定了各种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的允许值,以及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与处理原则。 平整度与垂直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构件,规定了表面平整度、墙体垂直度等的允许偏差。 预制混凝土构件验收: 针对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详细规定了其生产、检验、运输、堆放和安装过程中的验收要求。 混凝土结构工程隐蔽工程验收: 强调了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等隐蔽工程在混凝土浇筑前的验收,以及验收记录的保存。 第三章: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分析与防治 理论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本章聚焦于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 分析了配合比不当、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养护不当等原因,并提出加强配合比设计审核、严把材料进场关、规范施工养护等防治措施。 混凝土裂缝: 详细探讨了温度裂缝、收缩裂缝、荷载裂缝、沉降裂缝等多种类型的裂缝产生机理,并提出了优化配合比、控制水化热、合理配置钢筋、加强养护等防治对策。 混凝土结构变形: 分析了模板支撑变形、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超载等原因,并强调了模板体系的稳定性和施工荷载的控制。 混凝土表面缺陷(蜂窝、麻面、露筋等): 探讨了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模板漏浆等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振捣、提高模板支设质量等预防措施。 钢筋锈蚀与混凝土剥落: 分析了保护层不足、混凝土密实度差、外部环境侵蚀等原因,并强调了保证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第四章: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后期检测与评估 工程的质量并不仅仅停留在验收阶段,后期的检测与评估同样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了解结构的长期健康状况,为结构的维护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混凝土结构外观检查: 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目视检查来发现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酥松、变色等现象。 无损检测技术: 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结构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如回弹法、超声波法、声发射法等,并解释了这些方法在检测混凝土强度、均匀性、缺陷等方面的原理与应用。 取样检测: 介绍了在必要时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检测的规程,包括取样方法、试样制备以及测试内容,例如取芯检测混凝土强度、抗压性能等。 结构变形监测: 阐述了如何通过沉降仪、倾斜仪、位移监测等手段,对可能出现变形的结构进行长期监测。 耐久性评估: 结合前述的各种耐久性指标,本章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对混凝土结构的长期耐久性进行评估,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维护保养计划。 第五章:混凝土结构工程的维护与加固 即使质量优良的混凝土结构,也需要定期维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安全。当结构出现损坏时,则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加固。 混凝土结构维护: 提出了日常巡查、定期检查、清洁、防水处理、表面防护等维护措施。 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的处理: 针对前面章节提到的各类质量问题,本章详细阐述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例如裂缝修补、缺陷填补、剥落构件修复等。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 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加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法、外包钢法、化学灌浆法等,并分析了不同加固方法的适用条件、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系列丛书“混凝土结构部分”,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它不仅梳理了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标准,更深入剖析了质量问题的成因与防治,并前瞻性地涵盖了后期检测、维护与加固等内容,为建设安全、可靠、耐久的建筑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本书系之价值,在于引导从业者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铸就高品质的混凝土工程,为城市建设的辉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