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電路實驗

電子電路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開鄉,梅軍進 編
圖書標籤:
  • 電子電路
  • 實驗
  • 電路分析
  • 模擬電路
  • 電子技術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實驗教學
  • 電路基礎
  • 實踐操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025328
版次:1
商品編碼:103448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字數:35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電子電路實驗基礎知識、模擬電子電路的基礎實驗、模擬電子電路的設計型實驗、數字電子電路的基礎實驗、數字電子電路的設計型實驗等。
本書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高職、高專院校的工科電氣類、自控類、電子類、計算機類各專業的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生實驗”、“課程設計”和“技能實訓”教材,也可作為在校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從事消費類電子産品設計的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電子電路實驗基礎知識
1.1 電子電路實驗的目的與要求
1.1.1 電子電路實驗的目的
1.1.2 電子電路實驗的一般要求
1.1.3 設計型實驗的實驗報告格式
1.1.4 實驗報告的要求
1.2 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程
1.2.1 實驗守則
1.2.2 人身安全
1.2.3 儀器、設備安全
1.3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子測量儀器
1.3.1 示波器及其應用
1.3.2 信號發生器及其應用
1.3.3 電子電壓錶及其應用
1.3.4 BT-3型頻率特性測試儀及其應用
1.3.5 數字萬用錶及其應用
1.4 電子測量中的誤差分析
1.4.1 測量誤差産生的原因及其分類
1.4.2 測量誤差的錶示方法
1.4.3 消除係統誤差的主要措施
1.5 模擬電子電路基礎參數的測量方法
1.5.1 阻抗的測量方法
1.5.2 電壓的測量方法
1.6 數字集成芯片邏輯功能的測試方法
1.6.1 靜態測量法
1.6.2 動態測量法

第2章 模擬電子電路的基礎實驗(以天煌模電實驗箱為平颱)
實驗2.1 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
實驗2.2 場效應管伏安特性的測試
實驗2.3 場效應管基本放大電路
實驗2.4 負反饋放大電路
實驗2.5 差動放大電路
實驗2.6 集成運算放大器性能指標的測試
實驗2.7 模擬運算電路
實驗2.8 有源濾波電路
實驗2.9 電壓比較器
實驗2.10 波形産生電路
實驗2.11 0TL功率放大器
實驗2.12 集成功率放大器
實驗2.13 集成直流穩壓電源

第3章 模擬電子電路的設計型實驗
實驗3.1 測量放大電路的設計
實驗3.2 場效應管放大器的設計
實驗3.3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函數信號發生器的設計
實驗3.4 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的設計
實驗3.5 RC有源濾波器的設計
實驗3.6 0CL低頻功率放大器的設計
實驗3.7 開關型直流穩壓電源的設計與調試
實驗3.8 語音放大電路的設計
實驗3.9 入侵報警器的設計與調試
實驗3.10 水溫測控電路的設計
實驗3.11 PTC暖風機節能溫控器的設計

第4章 數字電子電路的基礎實驗(以天煌數電實驗箱為平颱)
實驗4.1 CMOS集成門電路邏輯功能的測試
實驗4.2 IvllL集成門電路邏輯功能的測試
實驗4.3 集成邏輯門電路的連接與驅動
實驗4.4 組閤邏輯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實驗4.5 譯碼器與LED數碼管顯示
……
第5章 數字電子電路的設計型實驗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電子電路實驗》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電子電路實驗的教程,也非一本介紹電子元器件、電路原理或實際操作的指南。本書所探討的內容,與諸如示波器、萬用錶、焊锡、麵包闆等實驗工具,抑或電阻、電容、晶體管、集成電路等電子元件,甚至是基礎的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等電路分析方法,均無直接關聯。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電子”本身所蘊含的哲學思考,以及“電路”作為一種隱喻在人類認知、信息傳遞、社會互動乃至宇宙運行中所扮演的深刻角色。我們試圖跳脫齣技術細節的束縛,從一個更為宏觀、更具思辨性的角度來審視“電子”與“電路”這兩個概念。 第一部分:電子的哲學意蘊 在第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電子”這一基本粒子的哲學解讀。它不僅僅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帶負電荷的粒子,更可以被視為一種象徵,一種驅動變化的根本動力。 電子作為“湧現”的基石: 我們將分析電子在構成原子、分子乃至宏觀物質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從單個電子的量子行為到集體湧現齣的宏觀特性,我們將探討“湧現”這一哲學概念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這並非要講解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而是要從哲學的維度去理解,微觀粒子如何通過組閤與交互,生成齣遠超其個體之和的復雜係統。例如,水的流動性、固體的堅硬,這些宏觀屬性並非是單個電子所能擁有的,而是大量電子通過電磁力相互作用而産生的“湧現”現象。我們將藉此引申到更廣泛的哲學問題:復雜係統的生成機製,以及“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哲學命題。 電子的“連接”與“互動”: 電子的運動和交換是化學鍵形成、電磁力傳遞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電子可以被理解為宇宙中最基礎的“連接者”和“互動者”。我們將探討這種“連接”與“互動”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形塑瞭我們所知的世界。這並非關於電化學反應的原理,而是要深入思考“連接”本身在信息論、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普適性。例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都是一種“連接”與“互動”的體現。電子作為物質世界的連接基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連接”的哲學模型。 電子的“能”與“動”: 電子的運動伴隨著能量的傳遞和轉化。從微觀的能量躍遷到宏觀的電力驅動,能量的流動是宇宙運轉的基本規律。我們將從哲學角度審視“能量”和“動力”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驅動著物質世界的演變和生命的誕生。這並非關於熱力學或能量守恒定律的計算,而是要探討“能”與“動”在哲學中的地位,如生命力的概念,創造性的動力,以及宇宙的演化。電子作為能量的載體,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具象化的視角來理解抽象的“能”與“動”。 電子的“信息”潛能: 盡管電子本身並不直接承載復雜的信息,但其狀態(如位置、動量、自鏇)的變化是信息傳遞和處理的基礎。我們將探討電子如何成為信息載體的前身,以及從物理粒子的狀態變化到抽象信息的生成之間,存在的哲學聯係。這並非講解半導體芯片的工作原理,而是要從信息哲學的角度,探討信息載體是如何從物質基礎中産生的。例如,計算機中的二進製信息最終都映射到晶體管內部電子的狀態變化,但這種映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思索的哲學問題。 第二部分:電路的隱喻與應用 在第二部分,我們將把“電路”作為一個強大的隱喻,運用到多個學科領域,探討它在理解復雜係統、社會結構、思維模式以及生命現象中的普適性。 社會與信息的“電路”: 我們將把社會網絡、信息傳播渠道比作一種抽象的“信息電路”。個體如同節點,信息流動如同電流,而各種社會規範、媒體傳播則構成瞭電路的“阻抗”和“通路”。我們將分析信息在社會“電路”中的傳播模式、效率以及可能齣現的“短路”(謠言傳播)或“斷路”(信息孤島)現象。這並非要分析具體的社交媒體算法,而是要從係統論的角度,用電路模型來理解社會現象,例如群體極化、信息繭房等。 認知與思維的“電路”: 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神經元的連接與信號傳遞,可以被類比為一種“認知電路”。我們將從哲學角度探討思維的形成、記憶的存儲,以及意識的産生,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復雜的生物“電路”活動。這並非神經科學的深入講解,而是要探討“連接”、“通路”、“節點”等概念在理解思維活動中的隱喻意義,例如學習過程中的“通路”強化,思維定勢的“固定化”等。 生命與代謝的“電路”: 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網絡,激素分泌與反饋調節,可以被視為一種精密的“生命電路”。我們將探討生命係統的自我維持、生長與繁殖,是否可以從“電路”的角度來理解其運作機製。例如,基因調控網絡,能量代謝通路,都具有電路般的邏輯。這並非生物化學的詳細講解,而是要用“輸入”、“輸齣”、“反饋”、“通路”等電路概念來描繪生命係統的動態平衡與適應性。 宇宙與演化的“電路”: 從星係的形成到宇宙大尺度的結構,是否存在某種“宇宙電路”,驅動著物質、能量和信息在時空中的流動與演化?我們將進行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哲學推測,探討宇宙的宏觀規律是否可以通過某些“電路”式的模型來加以理解。這並非宇宙學的實證研究,而是要從哲學的高度,對宇宙的起源、發展和終極命運進行大膽的構想,藉用“電路”這一模型來嘗試串聯起不同尺度的自然現象。 “故障”與“重構”的意義: 在任何“電路”中,都會齣現“故障”——無論是電子元件的損壞,還是信息傳播的失真。我們將探討“故障”在係統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從“故障”中學習和“重構”係統的意義。這不僅適用於技術係統,也適用於社會係統和認知係統。例如,科學的進步往往源於對舊理論的“故障”的發現,社會改革也常常伴隨著對現有模式的“重構”。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具體的實驗操作技巧,而在於啓發讀者進行跨學科的、抽象的、哲學的思考。 我們希望通過對“電子”和“電路”概念的重新解讀,引導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周遭的世界,理解事物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隱藏在現象之下的深層邏輯。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一種認知能力的拓展,一種對存在本質的探索。 閱讀本書,你無需具備任何電子學背景,隻需一顆好奇的心和一顆願意進行哲學思辨的頭腦。我們將一起踏上一場關於“連接”、“湧現”、“信息”和“係統”的深度旅程,去發現隱藏在日常概念背後的深刻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閑來無事,拿起一本《模擬電路設計與仿真》。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強調“仿真”的應用。在模擬電路設計領域,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缺乏仿真工具的驗證,往往會事倍功半。這本書就很好地彌補瞭這一點,它在講解各種元器件(如運放、晶體管、二極管)的特性時,都會結閤PSpice或LTspice等仿真軟件的使用。我記得其中關於運算放大器在各種反饋結構下的應用,書裏不僅有詳細的數學推導,還配有相應的仿真電路和仿真結果分析,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不同配置下電路的增益、帶寬、失真等參數的變化。尤其是當涉及到一些高頻模擬電路的設計時,仿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也給瞭我很多指導,比如如何對寄生參數進行建模,如何進行噪聲分析等。書中的實例設計也很貼近實際應用,比如音頻功率放大器、電源管理芯片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電子産品中經常能接觸到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模擬電路的理解,從“紙上談兵”提升到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境界。

評分

最近手癢,想重溫一下電子發燒友的歲月,就隨手翻瞭翻書架上的幾本老書。最先吸引我的是一本封麵略帶泛黃的《微控製器原理與應用》。這本書內容倒是紮實,從基礎的CPU架構講起,到各種外設接口的詳細解析,再到幾個經典的嵌入式係統開發案例,都寫得非常透徹。我記得其中關於ADC(模數轉換器)的章節,作者花瞭很大篇幅講解瞭不同采樣技術的優劣,以及如何通過軟件算法來優化精度,這對我當年做DIY項目時遇到的噪聲問題大有啓發。還有LCM(液晶模塊)的驅動講解,對於初學者來說,這部分往往是勸退的關鍵,但這本書裏的講解就像抽絲剝繭一樣,一步步引導讀者理解時序和數據格式,讀完之後,自己動手接個小屏幕顯示文字和簡單圖形,感覺成就感爆棚。書中的代碼示例也很多,雖然有些是基於比較老的C語言標準,但其思路和邏輯放到現在依然是適用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中斷處理的論述,對於理解實時係統的響應機製非常有幫助。雖然這本書的排版風格略顯陳舊,但內容本身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微控製器工作原理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值得一讀的。

評分

最近整理書櫃,找到一本《數字信號處理導論》。這本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導論”,不如說是“寶典”。當年剛開始接觸DSP(數字信號處理),感覺高通濾波、低通濾波、傅裏葉變換這些概念都非常抽象,難以捉摸。但這本書的講解方式非常直觀,它從信號的采樣和量化講起,一步步深入到Z變換和離散傅裏葉變換(DFT)。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FFT(快速傅裏葉變換)的章節,作者沒有直接給齣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從DFT的計算量巨大入手,然後通過蝶形運算等概念,巧妙地解釋瞭FFT的原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書中還列舉瞭大量的應用案例,比如音頻信號的處理,圖像壓縮,甚至雷達信號的解調,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看到瞭DSP的強大威力。我當年就是用書中的一些基本濾波算法,嘗試對采集到的聲音信號進行降噪處理,雖然效果有限,但那種“親手”改變信號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這本書的數學推導嚴謹,但語言並不晦澀,非常適閤初學者建立對數字信號處理的整體認知。

評分

最近重新翻閱瞭《嵌入式係統硬件接口設計》。這本書的特點是緊扣“接口”這個主題,將硬件接口的設計和實現講得非常細緻。從最基礎的GPIO(通用輸入輸齣)口的配置,到SPI、I2C、UART等常用通信協議的原理和時序,再到ADC、DAC、PWM等模擬/數字轉換和控製接口的講解,都涵蓋得相當全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總綫仲裁和中斷控製器設計的章節,這對於理解多設備協同工作時的資源分配和事件響應機製非常有幫助。書中的PCB布局和布綫建議也十分實用,考慮到高速信號的完整性、電源的去耦等關鍵因素,這對於實際硬件開發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當年在設計一款智能傢居設備時,就遇到過傳感器數據傳輸不穩定的問題,後來查閱瞭這本書,找到瞭關於差分信號傳輸和阻抗匹配的講解,並據此優化瞭PCB走綫,問題纔得以解決。書中的硬件框圖和電路原理圖也繪製得清晰明瞭,非常有利於讀者理解復雜的係統架構。雖然這本書的技術內容偏嚮硬件,但它也觸及瞭一些與軟件交互的方麵,這對於嵌入式工程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知識。

評分

閑來無事,翻開一本《射頻電路設計基礎》。這書算是我的“啓濛讀物”之一瞭,當時剛接觸射頻領域,感覺一切都像天書。但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的循序漸進,它不會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S參數和史密斯圓圖,而是從最基本的傳輸綫理論講起,比如什麼是駐波比,為什麼需要阻抗匹配,這些看似基礎的概念,卻是整個射頻世界的大廈基石。然後慢慢過渡到有源器件的匹配,比如晶體管的噪聲係數和增益匹配,以及各種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像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等,都給齣瞭詳細的推導過程和設計公式。我當年就是靠著書裏的設計流程,勉強搭建起瞭一個簡單的低噪聲放大器,雖然性能不盡如人意,但過程中的學習和摸索,讓我第一次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魅力。書中的插圖也很多,雖然有些不夠精美,但清晰地展示瞭電路結構和信號流嚮,這對理解抽象的電路概念非常有幫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書中關於一些特定元器件和應用場景的描述可能略顯過時,但其核心的原理和設計思想,至今仍然是射頻工程師必備的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