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本身就极具张力,“被遮蔽”这个词暗示了一种蓄意的遗忘,或者至少是一种历史叙事上的选择性失明。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样一个充满民族情感的口号,会如此高效地压倒那些繁琐、晦涩、充满法律术语的“修约”细节?难道是大众更需要一个清晰的敌人和明确的口号来凝聚民族精神?还是说,那些具体的修约成果在当时看来并不足以提振士气,无法满足民众对彻底摆脱屈辱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这种“遮蔽”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政治需要。这种对历史叙事建构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讲述,而非仅仅是被发生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判断。我们习惯于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视为一个持续挣扎、外交上饱受屈辱的阶段,直到国民政府后期才有所转机。然而,如果这本书揭示的“修约史”才是真实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修约”条文的修改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中国知识分子和实干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进行的可能不是“彻底的胜利”,而是“局部的、渐进的、实实在在的”权益回收。这种对“过程”的强调,比单纯批判“结果”更为有建设性。它迫使我们跳出“耻辱史观”,去寻找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小的、却足以改变轨迹的能动性瞬间。这对于我们评估任何一项复杂的国家重建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评分我期待这本书能以扎实的档案工作为基础,还原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外交官们在处理具体的贸易税率、司法权让渡、租界管理权限等细节时的真实困境与策略部署。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外交的宏观走向,但真正的“国家能力”往往体现在对这些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上。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条约谈判中那些具体的“让步点”和“坚持线”,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北洋政府的“体面”是如何在列强的压力下艰难地维持和构建起来的。这不只是一部关于外交史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关于一个现代国家如何在国际体系的初始阶段,学习如何使用国际法和外交工具来定义和捍卫自身存在的教科书。这种对操作层面的深入挖掘,是任何宏大理论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提纲,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那是一群身处风暴中心的中国外交官,他们不是在高喊口号,而是在深夜的密室里,与各国代表进行着一场场精疲力尽的拉锯战。重点在于“北洋修约史”这五个字,它将我们从想象中那个积弱不振的晚清形象中猛然拉出,置于一个拥有初步现代国家体制,试图通过法律和谈判途径重建国际秩序的政府面前。我尤其想知道,北洋政府在修约过程中,究竟采取了哪些现代性的策略?是模仿西方的法律体系,还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打出“以夷制夷”的古老戏码?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实践,其复杂程度和内在逻辑,绝对不是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它考验的是国家意志、法律专业性、以及对国际惯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早期现代化国家行为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痛点——不平等条约。我一直以为,民国初年到北洋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所有的努力和牺牲似乎都围绕着这一个宏大叙事展开。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深入,它暗示了在“废除”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目标背后,可能存在着一套更为复杂、更具技术性、也更少被公众关注的修约实践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如何剖析这种“遮蔽”效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外交操作、国内的政治角力,甚至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使得这些在当时至关重要的“修约”细节,最终被“废除”这个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口号所淹没。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一个被简化了的叙事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如何一步步重塑其主权形象,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确打捞,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评分书就不用评价了吧,给力才是重点啊!!
评分物流迅速,品质优良,非常满意
评分论及北洋外交,做出正面评价的有两个有影响的学者,一个是台湾的唐启华,一个是大陆的杨天宏。由于党国时代的建立,国民党把所有关税自主,废除租界的成果都归纳在自己身上,而把北洋时代的努力一笔抹杀。本书告诉你,所谓国民党关税自主,废除租界的成果。其实都建立在北洋搭建的框架之上,北洋走完了前面九十里路。不幸被党国体制颠覆,而北洋和列强谈判努力的结果,却被党国所窃取,而把北洋的努力一笔抹杀。
评分以前只是模糊的了解了一些,现在能深入研究一下!!!
评分适合喜欢考证历史的人来阅读。
评分另外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台湾图书馆是存有大陆期刊的,非常详细,从刊号到期目,到目录,这说明其对大陆的研究应该从未停止,是一种学术精神呢还是初衷非此呢?至少包容的心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据我们这些被各种视听左右的百姓的理解,国内的学术氛围真的很差,有的学者批评有的学者教育者出来讲坛,其自身还不是一样出来走穴,踏下心来做学问再传授于大众未尝不是一件美事,难道让学问永远讳莫如深而束之高阁吗?还谈什么国民素质?
评分甲取消处置敌国人民及其私产之条规,并停止执行战时条例,准两国商民自由往来贸易、函电;
评分书中各章节以各个不同条约交涉为划分依据,分别列述了清末修约观念的初步生成,民初订新约时注重平等的努力,一战后中德与中奥商约的重新订立,对废除日本《二十一条》的交涉,中俄之间订约的详情,以及五卅惨案后“到期修约”路线的历史成果。作者在书中通过翔实的史料,切切实实为我们展示了以往主流史观中被忽略乃至被隐瞒的一些历史记载。相比呈现剧烈断层的“革命史”,本书叙述更符合历史发展之趋势。诚然,摆脱条约束缚是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方向,但是,从原先毫无民族自觉的“朝代国家”,到产生民族意识,发现自身所处弱势地位,并努力想要恢复独立,是一个思想和观念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
评分在京东买不少书了,多读书,爱学习,勤思考,买书如山倒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