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

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雪芹 著
图书标签:
  • 古越国
  • 越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历史研究
  • 地方史
  • 古代文明
  • 兴衰史
  • 文化变迁
  • 史学
  • 浙江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9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81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越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在搜集文献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一些不太连贯的历史事实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部相对完整的古越国历史兴衰的探讨之作。《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是“越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0个章节,分别对古越大地上的史前文明、古越民族的崛起与古越国的建立、夫椒之战的惨痛教训、复国灭吴的进程、古越国的人物、古越国的文化和习俗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马雪芹,1950年生,陕西长安人。198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著作13部(独著5部,参编合著8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古越大地上的史前文明
第一节 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
第三节 良渚文化

第二章 古越民族的崛起与古越国的建立
第一节 古越民族历史溯源
第二节 古越民族和夏民族的关系
第三节 古越国的建立

第三章 古越国和吴、楚两国的关系
第一节 吴国历史概述
第二节 楚国历史概述
第三节 吴、楚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 古越国与吴、楚两国的关系

第四章 夫椒之战的惨痛教训
第一节 夫椒之战的经过和后果
第二节 入吴为奴的时刻
第三节 备尝屈辱的日子

第五章 复国灭吴的进程
第一节 探讨富国强兵的方略
第二节 落实兴越灭吴的措施
第三节 夫椒之战后吴国的形势
第四节 古越国的复国之战

第六章 灭吴之后的霸业活动
第一节 尊奉周室结好诸侯
第二节 迁都琅琊
第三节 古越国后期的历史

第七章 古越国的人物
第一节 勾践
第二节 范蠡
第三节 文种
第四节 计倪
第五节 占越国其他人物

第八章 古越国的政治和经济
第一节 古越国的政治
第二节 古越国的外交
第三节 古越国的军事
第四节 古越国的经济

第九章 古越国的文化和习俗
第一节 古越国的语言和文字
第二节 古越国的诗歌和乐舞
第三节 古越国的风俗习惯

第十章 古越国兴衰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隐忍成事慷慨复仇的顽强精神
第二节 以人为本亲士爱民的治国理念
第三节 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
第四节 古越国衰落的原因探析
古越国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古越大地上的史前文明
古越先民的活动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浙江省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带。根据建国前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可知在一万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越先民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展现了远古文明的曙光。其具体活动范围就是发现于今浙江省境内的上山文化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等众多的史前文明遗址。它们是古越国历史的源头和根本,所以叙述古越国历史,必须先从这些文化遗址开始。
第一节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后来的考古发掘活动的进展,证实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1973年夏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把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时间推进到7000年以前。1990年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把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时间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2001年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发现,又把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时间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由于这些遗址的陆续发现,至今11000年前的古越大地上先民的活动便以比较清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
最能集中反映新石器时代早期古越大地上先民活动的证据,当推浦江县境内的上山文化遗址和萧山境内的跨湖桥文化遗址。
历史长河中的浪花:一部关于江南水乡社会变迁的考察 作者:王仲轩 出版社:江南文化研究社 出版年份:2023年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史,而是聚焦于中国江南地区,一个特定时空跨度内,多个县域的社会肌理与文化生命力的细致剖析。全书以“水乡的韧性与流动性”为核心命题,通过对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约1750年至1930年)间,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数个县志、家族文书、地方商会记录及地方戏曲文本为基础,试图描摹出一幅关于普通民众生活、经济形态、以及地方权力结构的复杂画卷。 本书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一、 圩田、水利与地方治理的共生关系: 江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利系统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社会组织和地方权力构建的物理载体。本书深入考察了清代地方士绅、宗族精英如何通过组织、筹集资金、甚至动员劳力来维护和兴修当地的圩田、河道、堤坝。这种治理模式如何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形成一种半自治的“水利共同体”。同时,我们将分析在严重涝灾或旱灾时期,这种共同体如何应对危机,以及其内部张力与外部矛盾的爆发点。 二、 商业模式的演变与“边缘”资本的崛起: 江南经济长期被视为精耕细作的典范,但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其商业生态中更具活力和风险的一面。我们将考察那些不直接依附于传统士绅阶层的“边缘”商业群体,例如熟稔水路运输的漕帮商人、活跃于丝绸和棉布初级加工环节的工商业者。他们的资本积累路径、风险管理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宗族网络或姻亲关系来巩固其商业地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尤其关注这些资本在地方信贷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土地兼并模式形成挑战。 三、 宗族网络的重构与乡土伦理的松动: 在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族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本书通过对不同地域宗族族谱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在移民涌入、经济活动复杂化之后,宗族如何调整其内部的权力分配。一方面,宗族继续扮演着调解纠纷、兴办公益(如义庄、书院)的角色;另一方面,随着商业财富向非传统继承人流动,宗族内部关于财产继承和道德规范的争论也日益激烈。我们力图捕捉到“礼治”向“法治”过渡中,乡土伦理的微妙变化。 四、 审美生活与地方文化对社会压力的缓冲: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通过分析地方戏曲(如昆曲的“平民化”趋势、地方声腔的兴起)、节庆活动中的仪式内容以及地方文人的笔记,探讨普通民众如何通过文化消费来构建身份认同,并缓冲社会经济压力。例如,特定神祇的祭祀活动如何与水患、商业丰歉形成关联,反映出民众对环境和命运的集体焦虑与期望。 五、 转型期的挑战:从“士绅”到“地方精英”的断裂: 本书的终点锚定在辛亥革命前后。我们考察了在新的政治秩序下,原有的以土地和科举为基础的地方士绅阶层,如何试图适应或抵制政治变革。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动员能力,与新兴的受新式教育的专业人士之间产生了显著的断裂。这种断裂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和文化权威的深刻挑战。 --- 写作特点与研究视角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微观切入,宏观关照”的立场。作者摒弃了高屋建瓴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挖掘历史的“毛细血管”。通过对大量非中央档案材料的整合,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1. 档案的“田野化”挖掘: 借鉴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那些分散在地方档案馆、博物馆乃至私人收藏中的零散资料,特别是那些反映基层决策过程和日常生活的文书,以期捕捉到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声音”。 2.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平行比较,分析水文地理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适应模式。时间跨度虽然长,但聚焦于社会结构调整最剧烈的转型期,以“密度”而非“广度”来展现历史进程的张力。 3. “韧性”与“危机”的辩证法: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江南社会并非被动接受变革,而是在面对环境压力、市场冲击和政治动荡时,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韧性。这种韧性建立在深厚的熟人社会网络、灵活的经济适应能力以及对地方知识的世代传承之上。然而,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种韧性背后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外部冲击(如瘟疫、外来势力干预)面前的系统性风险。 本书适合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学、以及地方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在近现代转型期,其内部结构如何自我调适和演变的学者和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区域社会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展示了在历史变迁的巨浪之下,地方如何以其特有的节奏和逻辑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将古越地从传统史学中那种“边缘化”的蛮夷之地形象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作为一个独立且复杂的文明体的地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越文化与周边文化融合与冲突时的那种平衡感。例如,在论及越人与楚人的早期互动时,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文化渗透的双向性,而非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这种对“接触史”的重视,使得整个叙事具有了更强的动态感和包容性。虽然全书篇幅巨大,阅读起来颇为耗神,但每当穿过那些密集的论证,最终抵达一个清晰的结论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就像是为古越历史研究领域搭建了一个新的、更加坚实的地基,指引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值得所有对先秦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和借鉴。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叙事中又暗含细腻笔触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年代顺序叙述,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切入,比如“越人的服饰与图腾”、“与闽越的关系演变”、“青铜器铸造的地域性特征”等等,这种结构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件列表,而是一个个可以深入探究的文化侧面。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是关于勾践卧薪尝胆这一典故的深度挖掘。作者并没有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结构,甚至个别贵族的私人恩怨,来解读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探讨了“复仇”这一情感驱动力在越国重建过程中扮演的催化剂角色。这种对人物动机的细致揣摩,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丰满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虽然行文流畅,但偶尔也会觉得,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越国最终灭亡的那个阶段,作者似乎在处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平衡时,略显保守,让人期待能有更大胆的假设和推论出现。

评分

这本名为《古越国兴衰变迁研究》的著作,在我读完之后,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历史细节的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作者显然花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之中,试图重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古越文明图景。特别是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角力时,那种史料的堆砌与梳理,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地理环境如何塑造越国独特军事策略的分析。书里花了相当篇幅论述了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如何使得越人发展出异常强大的水战能力,这与中原王朝的陆军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大量的古籍引文和生僻的地名考证,确实会让人在某些章节感到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完全领会其意图。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者参阅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通俗读物,但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为我们理解南方早期文明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硬度”。它显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撰写的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南蛮”概念时的谨慎态度,他试图剥离后世中原王朝的文化优越感,以一种相对平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古越族群在文化光谱中的位置。这种“去中心化”的史观,是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这本书无疑跟上了这个步伐。其中关于越地青铜器纹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文化遗址的对比分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物证支持,那些关于兵器和礼器的比较,让我对越人精湛的冶金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不得不说,排版和插图方面略显朴素,如果能增加更多的地图和考古现场图片,特别是对于那些偏远地点的描述,相信能极大地增强读者的空间感和代入感,让那些晦涩的地名考证不再那么抽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在探讨“衰亡”主题时的角度。它没有将越国的败亡归咎于单一的外部因素,比如被楚国征服,而是深入剖析了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例如,在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如何处理原有的氏族结构与新兴中央集权之间的张力。作者认为,越国在短期内完成了对中原政治模式的学习,却没能彻底消化吸收其核心的统治理念,导致了其在稳定统治上的先天不足。这种将兴衰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动态平衡被打破的过程的分析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特别是关于越王室内部权力交接的几处记载,作者通过对几位重要王公大臣的生平梳理,构建了一个微观的政治斗争模型,显示出这种制度性的脆弱性是如何一步步侵蚀这个王国的根基的。这种对“为什么会失败”的深入探究,远比“如何成功”更具价值和反思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