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 套裝共3冊:狂熱分子+烏閤之眾+群氓之族 (美)哈羅德·伊羅生 著

理想國 套裝共3冊:狂熱分子+烏閤之眾+群氓之族 (美)哈羅德·伊羅生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埃裏剋·霍弗 著,梁永安 譯
圖書標籤:
  • 社會心理學
  • 群體行為
  • 大眾文化
  • 政治心理學
  • 社會思潮
  • 經典著作
  • 美國文學
  • 哈羅德·伊羅生
  • 心理學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74625
商品編碼:10382513914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36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

具體描述

狂熱分子

德國有《我的奮鬥》,法國有《烏閤之眾》,美國有《狂熱分子》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63374625
  • 定價:34
  • 包裝:精裝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15-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67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1.風行全球半個世紀的暢銷書——美國國傢圖書奬傳奇得主霍弗,裏根總統曾頒贈奬章,一生代錶作《狂熱分子》,風格酷似濛田與帕斯卡爾的隨筆,堪稱法國《烏閤之眾》的兄弟篇。自1951年齣版後,即被視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短期內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10餘種語言,是多所大學政治係的必讀書,暢銷全球半個世紀。
  2.社會心理、群眾運動的聖經——對“群眾運動”一詞,霍弗采取廣義的理解,他用來舉證和議論的例子包括瞭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蘭教、初期的基督宗教、納粹主義、法國大革命、太平天國、印度獨立運動、猶太復國運動……“我並不是要主張這些運動都一模一樣,而隻是想指齣,它們所共有的一些特徵讓它們長得像一傢人。”
  3.東西方都為之一驚的精煉警句——失業者寜願追隨販賣希望的人,而不願追隨施予救濟的人。在一個行將被同化的少數民族裏,容易被群眾運動吸引的,是有成就和沒成就的兩類人。如果狂熱者是魚,混亂就是水。在群眾運動中,我們獲得瞭“乾下流勾當的權利”。愛國主義是歹徒的最後歸宿。等等。
  4.美國《狂熱分子》、德國《我的奮鬥》、法國《烏閤之眾》——群眾運動聖經《狂熱分子》指齣,大部分的納粹頭子都有藝術和文學上的野心,卻沒有實現的能力。不過,也許希特勒是將《烏閤之眾》一個對群眾運動進行實踐的人。
  
  

海報:
  


內容簡介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閤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瞭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瞭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瞭。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
  《狂熱分子》這本書主要探討群眾運動的一些共有特徵,重點是陷入狂熱的烏閤之眾的人格。
  長期與下層民眾打交道的生活經曆使作者發現,積極投身群眾運動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無可救藥地失敗,渴望逃離自我,尋求重生,將生命托付給某項神聖偉業讓他們感覺不錯,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活令個人的責任、恐懼、無能得以掩埋。運動的領導者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獲救贖。
  《狂熱分子》自1951年齣版至今,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行銷50萬冊以上,譯成10餘種語言,為多所大學政治係的必讀書。《紐約時報》評此書“閃耀著冷雋的機智,滿是一針見血的比喻……它是一帖澀口而來勁的醒神劑”。書中俯拾皆是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與一針見血的比喻,警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
作者簡介  埃裏剋·霍弗(EricHoffer,1902—1983),的一生十分傳奇,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年成為加州伯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後,仍未離開碼頭,其許多觀念都是在碼頭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傢”。1982年獲裏根總統頒贈總統自由奬章,生平著作超過10部,包括《激情心靈狀態》、《變遷的磨難》、《我們時代的脾性》等,曾多次獲美國國傢圖書奬,《狂熱分子》(TheTrueBeliever:ThoughtsontheNatureofMassMovements)是他第一部和著名的作品。

  梁永安,颱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譯有《永恒的哲學》、《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隱士》、《在智慧的暗處》、《施尼茲勒的世紀》、《文化與抵抗》等。
目錄碼頭工人哲學傢——霍弗其人及其書
序言狂熱分子的心靈
【第一部】群眾運動的吸引力
第一章對改變的渴望
第二章對替代品的渴望
第三章群眾運動間的可替代性

【第二部】潛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不受歡迎者在人類事務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窮人
第三章畸零人
第四章極端自私的人
第五章麵對無窮機會的野心者
第六章少數民族
第七章煩悶者
第八章罪犯

【第三部】團結行動與自我犧牲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促進自我犧牲精神的方法
第三章團結催化劑

【第四部】始與終
第一章言辭人
第二章狂熱者
第三章務實的行動人
第四章良性與惡性的群眾運動
譯名對照錶

烏閤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

研究群體行為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49555307
  • 定價:39
  • 包裝:精裝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15-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2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1. 精益求精的馮剋利新訂譯本,插圖中文版——近年譯有《鄧小平時代》的馮剋利譯者,嚮以信達雅著稱,經典譯作《烏閤之眾》再次update,新訂譯本更加完善。又,所配插圖14幀,是因諷刺國王而入獄的法國畫傢杜米埃的諷刺漫畫,呼應社會心理學名言,躍然紙上。
  2. 政府高層熱讀《舊製度與大革命》,互聯網思維迴歸《烏閤之眾》百年經典——華爾街受歡迎的投資顧問之一傑拉爾德·洛布說,影響證券市場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理。今天讀瞭《烏閤之眾》,我們明白金融市場也是一個群體行為。而技術平颱在變化,更本質的還是要研究社會心理。國內名傢任誌強、張維迎等推薦閱讀。
  3. 暢行全球,社會心理學具影響力的著作——奧地利心理學傢弗洛伊德: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瞭集體心態。美國社會心理學傢奧爾波特:心理學領域已經寫齣的著作中,有影響者,非勒龐莫屬。美國社會學傢默頓:勒龐《烏閤之眾》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4. 法國《烏閤之眾》、德國《我的奮鬥》、美國《狂熱分子》——暢銷半個多世紀的心理學聖經《狂熱分子》指齣,大部分的納粹頭子都有藝術和文學上的野心,卻沒有實現的能力。不過,也許希特勒是將《烏閤之眾》對群眾運動進行實踐的人。
  
  海報:
  

內容簡介  《烏閤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為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譯成大約20 種語言齣版。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考察瞭群體的特殊心理與思維方式,尤其對個人與群體的迥異心理進行瞭精闢分析。
  領袖的影響力隻在很小的程度上是齣於他們提齣的論據,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的名望。享有足夠名望的領袖幾乎掌握著絕對權力。
  用刀劍成就的事情,同樣可以通過言語的力量達到。像不義之財、卑鄙的剝削者、可敬的勞工、財富的社會化之類的說法,總能打動選民的心,盡管它們已經被用得有些陳腐。
  教育既不會使人變得更道德,也不會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變他的本能,也不能改變他天生的熱情,而且有時——隻要進行不良引導即可——害處遠大於好處。
  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瞭一個不受自己意誌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瞭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錶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
  群體沒有邏輯推理能力,不能辨彆真僞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他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後得到采納的判斷。
  經典之為經典,就在於其永遠不會過時。個人到群體的變化總是叫人難以理解、難以置信,此書的解釋,或能稍解你的睏惑。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傢,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等,其中以《烏閤之眾》非常著名。
  本書插圖選自法國諷刺畫傢杜米埃作品。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曾在社會底層混跡多年,後因諷刺國王入獄,1871年參加巴黎公社,此後雙目幾乎失明。

  馮剋利,祖籍山東青州,1955年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國內公認一流水準的翻譯名傢,自90年代以來對於學術思想的傳播有突破性的引領貢獻,在公共思想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代錶作有文集《尤利西斯的自縛》,譯著《民主新論》、《烏閤之眾》、《論李維》、《憲政經濟學》、《鄧小平時代》等。
精彩書評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閤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瞭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瞭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瞭。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 於建嶸

  ★勒龐的《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瞭集體心態。
  ——奧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學傢 弗洛伊德

  ★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美國社會學傢 默頓
目錄勒龐《烏閤之眾》的得與失/羅伯特·墨頓
作者前言
導言 群體的時代

【第一捲】 群體心理

第一章 群體的一般特徵
第二章 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
第三章 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
第四章 群體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捲】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第一章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第二章 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第四章 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

【第三捲】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第一章 群體的分類
第二章 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第四章 選民群體
第五章 議會
代譯後記 民主直通獨裁的心理機製/馮剋利
譯名對照錶

群氓之族 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族群撕裂一定使國傢內耗越來越大,一本有助於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智庫經典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49563043
  • 定價:43
  • 包裝:平裝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15-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76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閤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瞭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瞭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瞭。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
  這部書確是筆者所見迄今對族群這一議題討論zui周詳、文獻與調查資料zui充實的論著——颱灣東華大學教授喬健
  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傢,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傢,《群氓之族》這本書可謂洞燭先機,早已看到瞭這股力量曆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時,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徵博引,巨筆如椽,而這種得天獨厚、與時俱進的能力,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深思,正彰顯齣作者的與眾不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白魯恂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有廣泛的影響力,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曆史起源、新多元主義,來探討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作者實地采訪、研究,對於方興未艾的民族主義終將改變世界麵貌,早已率先發齣警訊。——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

內容簡介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隻有26天。
  美國人《群氓之族 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衝突,已經導緻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衝突、伊拉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係統越來越普及化,對於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於分裂。麵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群氓之族 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曆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衝擊。作者返迴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麵,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緻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衝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曆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點名的族群衝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衝突。
作者簡介  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躍於中國,曾任職《大陸報》,後主辦《中國論壇》雜誌。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與魯迅等人關係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1980年曾到中國訪問,拜訪宋慶齡、丁玲與茅盾等人。28歲即寫成探索1925—1927年中國革命的經典作品《中國革命的悲劇》,其間曾赴挪威訪問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亞洲殊無和平》、《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等。

  鄧伯宸,颱灣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現為《新觀念》雜誌專欄作者。曾獲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譯作包括
精彩書評  ★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閤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瞭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瞭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瞭。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 於建嶸

  ★ 這部書確是筆者所見迄今對族群這一議題討論zui周詳、文獻與調查資料zui充實的論著
  ——颱灣東華大學教授喬健

  ★ 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傢,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傢,《群氓之族》這本書可謂洞燭先機,早已看到瞭這股力量曆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時,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徵博引,巨筆如椽,而這種得天獨厚、與時俱進的能力,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深思,正彰顯齣作者的與眾不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白魯恂

  ★ 《群氓之族》是一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有廣泛的影響力,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曆史起源、新多元主義,來探討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作者實地采訪、研究,對於方興未艾的民族主義終將改變世界麵貌,早已率先發齣警訊。
  ——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亦園
目錄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齣新的解構/喬健
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白魯恂
自 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
第一章 姆庇之傢
第二章 雪 人
第三章 部落偶像
第四章 身 體
第五章 名 字
第六章 語 言
第七章 曆史與起源
第八章 宗 教
第九章 民 族
第十章 新多元主義
推薦一 讀曆史,也讀預言/李亦園
推薦二 兩種時間意識/石之瑜

《理想國》套裝:洞察集體心理與社會變革的經典之作 這套精選的《理想國》套裝,匯集瞭三部探討人類集體行為、社會 dynamics 以及權力運作的裏程碑式著作,旨在帶領讀者深入剖析隱藏在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刻動因。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個體與群體、理性與非理性、秩序與混亂之間復雜博弈的宏大圖景,為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武器。 第一冊:《狂熱分子:集體行為的群眾心理學》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by Eric Hoffer 埃裏剋·霍弗的《狂熱分子》是一部對群眾運動本質進行深刻剖析的經典之作。霍弗以其獨特的洞察力,描繪瞭那些投身於大規模社會運動、政治革命或宗教狂熱的個體。他並未將這些個體簡單地視為盲從的犧牲品,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深處的驅動力,揭示瞭“狂熱分子”形成和運作的心理機製。 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真正的狂熱分子並非僅僅因為對某個特定事業的信仰而行動,而是源於一種更深層的、普遍的內心需求——一種對“此時此地”的厭倦感,以及對“彼時彼地”的強烈渴望。他們往往是那些在現有社會結構中感到失落、被邊緣化、缺乏目標和意義的人。當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群眾運動齣現時,它便為這些個體提供瞭一個逃離個人睏境、融入一個更宏大敘事、獲得集體認同和成就感的齣口。 霍弗詳細闡述瞭驅動這些狂熱分子的幾種關鍵心理狀態: 貧乏感 (The Sense of Wanting): 這是所有狂熱分子的共同起點。他們感到自身在物質、精神或社會地位上存在某種深刻的不足,對現狀不滿意,迫切需要改變。這種貧乏感是其尋求替代性滿足的根本動力。 不滿足感 (The Discontent): 這種不滿並非僅僅是對特定問題的抱怨,而是一種更廣泛的、對生活本身的不滿。他們對現有的世界感到失望,對現實中的秩序和成功者充滿嫉妒和憎恨。 隸屬感 (The Sense of Belonging): 群眾運動最強大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它能提供強烈的歸屬感。在集體中,個體可以暫時擺脫孤獨和無力感,成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分享集體的目標和命運,這種感覺是對個人空虛感的有力彌補。 使命感 (The Sense of Purpose): 群眾運動通過設定崇高的目標和理想,為個體賦予瞭超乎其日常生活的使命感。無論這個目標多麼遙遠或模糊,它都能讓追隨者覺得自己正在為一項偉大的事業而奮鬥,從而獲得超越自我的價值感。 霍弗進一步分析瞭群眾運動的幾種常見特徵: 對現任領導者的不信任: 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往往不是那些在現有體係中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對現有體係進行激烈批判、承諾徹底改變的人。他們能夠煽動人們對現狀的不滿,並將其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對過去的懷念與對未來的憧憬: 許多群眾運動都訴諸於一個理想化的過去,或者描繪一個烏托邦式的未來,以吸引那些對當下感到失望的人。這種對“黃金時代”的敘述,能夠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希望和變革的欲望。 對現存權威的顛覆: 群眾運動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推翻現有的政治、社會或宗教權威,並建立一套全新的秩序。這種顛覆性是其 radical 的根本體現。 對犧牲的狂熱: 狂熱分子一旦被捲入運動,便容易錶現齣對犧牲的狂熱。他們願意為運動的目標付齣生命,這種不計後果的獻身精神,既是其信仰的體現,也是其擺脫個人煩惱的一種極端方式。 霍弗的分析涵蓋瞭宗教運動、民族主義運動、社會革命等多種形式的群眾運動。他以冷靜而犀利的語言,揭示瞭這些運動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衝動和心理操縱。這本書對於理解二戰前後歐洲的極端主義思潮,以及當下世界各地齣現的各種社會動蕩,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霍弗的洞見提醒我們,要警惕那些利用人們的普遍性心理弱點來煽動狂熱的言論和運動,並學會理性地審視社會變革的真正動力。 第二冊:《烏閤之眾:被煽動的群眾》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by Gustave Le Bon 古斯塔夫·勒龐的《烏閤之眾》是群體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在這本書中,勒龐考察瞭當個體融入群體之後,其心理和行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他認為,群體擁有一種獨特的“集體心理”,這種心理與構成群體的個體心理截然不同,並且往往錶現齣非理性、衝動、易受暗示和情緒化的特點。 勒龐提齣的核心概念是“集體心理”或“群體心靈”。他認為,當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群體時,他們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一種“被催眠”的狀態,其智力水平會顯著下降,而情緒和本能則會得到極大的放大。這種群體並非簡單地將個體數量疊加,而是産生瞭一種全新的、暫時的實體。 勒龐詳細闡述瞭群體的一些顯著特徵: 智力水平的下降: 群體中的個體,即使平時是聰明且有理性的,一旦融入群體,他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都會大幅減弱。他們傾嚮於接受簡單、籠統的口號和觀念,而不是復雜的邏輯推理。 情緒和本能的爆發: 群體極易受到情緒的影響,比如憤怒、恐懼、狂喜或仇恨。這些情緒會像傳染病一樣在群體中迅速蔓延,並被極度放大。群體行為常常是情緒驅動的,而非理性的計算。 易受暗示性: 群體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的暗示和引導。他們缺乏獨立思考和辨彆真僞的能力,更傾嚮於相信權威人物、領袖的斷言,或者那些重復齣現、聽起來確鑿無疑的說法。 強烈的使命感與英雄主義: 群體往往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相信自己正在參與一項偉大的事業,並因此錶現齣非凡的勇氣和英雄主義。這種集體熱情可以促使他們做齣平時難以想象的舉動。 對極端觀念的接受: 群體傾嚮於接受簡單、絕對的觀念,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他們難以理解細微的差彆和復雜的摺衷,容易走嚮兩個極端。 勒龐還深入探討瞭群體領袖的作用。他認為,群體領袖往往不是通過邏輯說服,而是通過斷言、重復和傳染來控製群體。他們利用群體的易受暗示性,通過強烈的姿態、堅定的信念和有時帶有欺騙性的口號來吸引和操縱追隨者。領袖的魅力和影響力,對於群體行為的走嚮至關重要。 《烏閤之眾》的分析對象廣泛,涉及革命時期的巴黎群眾、宗教運動中的信徒、議會中的辯論以及日常的街頭人群。勒龐的作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19世紀末對民主和大眾崛起的擔憂,但他對群體心理的洞察依然深刻且具有普遍性。他揭示瞭群體如何能夠被煽動,如何在狂熱中失去自我,以及這種集體非理性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後果。這本書對於理解政治宣傳、媒體操縱以及群體暴力等現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第三冊:《群氓之族:群體與大眾社會的統治》 (The Crowd and Power: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and Mass Society) by Elias Canetti 埃利亞斯·卡內蒂的《群氓之族》是一部更為宏大和深刻的著作,它不僅探討瞭群體的心理,更將群體現象置於權力和社會變遷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卡內蒂將群體視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結構,並分析瞭群體如何形成、運作,以及它們與權力之間的復雜關係。 卡內蒂的核心分析圍繞著“群島”和“群體”的概念展開。他認為,群體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普遍且強大的存在形式,其形成往往源於個體對“禁忌”的打破和對“等級”的超越。在群體之中,個體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一種新的、共同的體驗得以産生。 卡內蒂的分析具有以下幾個關鍵維度: 群體的形成與特徵: 卡內蒂描述瞭群體形成過程中,個體如何擺脫日常生活的孤獨和壓抑,進入一種集體性的體驗。他強調瞭群體的“平等性”和“匿名性”,在這種狀態下,個體暫時擺脫瞭社會身份的束縛,體驗到一種解放感。群體的“湧動”和“爆炸”,是他描繪的群體活力。 群體與禁忌: 卡內蒂認為,社會秩序的維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種“禁忌”。群體一旦形成,就傾嚮於打破這些禁忌,例如對死亡的恐懼、對權威的敬畏。群體的非理性力量,在於其能夠暫時壓倒個體對禁忌的敏感。 群體與命令: 群體與權力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動態關係。權力往往錶現為“命令”,而群體則以“服從”來迴應。然而,這種服從並非總是被動的。卡內蒂分析瞭服從的多種形式,以及群體如何在服從中體驗到一種集體的滿足和力量。 群體與符號: 群體行為常常與各種符號和象徵緊密相連。旗幟、口號、儀式、領袖等,都是用來凝聚群體、強化群體認同的符號。卡內蒂對這些符號的分析,揭示瞭它們在操縱和維持群體凝聚力中的作用。 群體與大眾社會: 卡內蒂的分析觸及瞭現代大眾社會的形成。隨著社會結構的演變,個體越來越孤立,對群體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大眾社會為群體提供瞭更廣闊的舞颱,同時也使得權力對群體的操縱變得更加容易和有效。他考察瞭大眾媒體、政治集會等如何成為群體形成和力量集結的場所。 權力的循環與群體的更新: 卡內蒂認為,權力並非一成不變,它在不斷地循環和演變。群體的力量也隨著權力的變化而變化。他觀察瞭權力如何試圖控製和利用群體,以及群體如何反過來挑戰和塑造權力。 《群氓之族》是一部具有高度哲學深度和社會學廣度的著作。卡內蒂的分析並非僅僅局限於心理層麵,而是將群體置於人類曆史、社會結構和權力鬥爭的宏大敘事之中。他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群體,提供瞭全新而深刻的視角。這本書對於理解社會變革、政治運動、以及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總結 這套《理想國》套裝,通過《狂熱分子》、《烏閤之眾》和《群氓之族》這三部傑作,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多角度、深層次的觀察視角,去理解人類群體心理的復雜性、社會變革的驅動力以及權力運作的機製。它們不僅是理論性的探討,更是對現實世界深刻的反思,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我們身處的社會,以及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洪流中,如何做齣更明智的判斷和選擇。這套書是任何對人類行為、社會動力學以及曆史進程感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理想國》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對完美的嚮往。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麵哈哈鏡,照齣瞭人性中最不完美、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從《狂熱分子》中那些被極端信念吞噬的靈魂,到《烏閤之眾》裏失去自我、隨波逐流的群體,再到《群氓之族》裏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群體效應,這些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常常被非理性的暗流所掩蓋。作者伊羅生和勒龐,用他們銳利的筆觸,揭示瞭隱藏在社會運行和個人行為背後的深刻動力。他們並非簡單地批判,而是試圖去解釋,去理解。這種理解,並非為瞭原諒,而是為瞭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本質,從而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做齣更明智的選擇。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對社會、對人性,都有瞭一種更加深刻的體悟。它讓我不再輕易地相信那些看似宏大而美好的口號,而是更加關注個體和群體的真實心態,以及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驅動力。

評分

再說到《群氓之族》,它延續瞭對集體心理的探討,但視角更加具體,對現代社會中的群體行為進行瞭更深入的描繪。作者伊羅生以一種精準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現代社會如何孕育齣“群氓”這樣的存在。他描述的那些被大眾文化、消費主義和媒體塑造的個體,他們看似自由,實則被無形的規範和期望所束縛。書中對“集體身份”的構建,以及個體在群體中如何尋求認同和安全感,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強調“群體”的時代,從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追隨,到各種興趣小組和粉絲群體,都錶明個體越來越傾嚮於融入某個集體,從中獲得歸屬感。然而,這種歸屬感有時也以犧牲個體的獨特性和批判性為代價。伊羅生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個體化的現代社會,群體的影響力依然無處不在,我們需要警惕那些讓我們失去自我判斷、盲目跟風的傾嚮。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與他人建立健康的聯係,避免被群體裹挾而失去自我。

評分

這套書的精髓似乎在於對人性中那些非理性、易受影響的側麵進行瞭一次全麵的掃描。從《狂熱分子》中的個體極端,到《烏閤之眾》中的群體盲從,再到《群氓之族》中現代社會對群體的依賴,《理想國》這個書名,在閱讀完這三本書後,變得更加意味深長。它不再僅僅是關於一個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而是關於如何在這個充滿非理性的世界中,去理解和認識人類的本質,以及如何努力去構建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健康的社會。伊羅生和勒龐的文字,雖然風格和側重點不同,但都指嚮瞭同一個核心問題:人類的個體和集體,如何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搖擺,又如何在欲望、情感和外部影響的裹挾下,做齣種種看似荒謬卻又充滿邏輯的舉動。這種對人類心理的深刻剖析,讓我對社會現象有瞭更立體、更復雜的理解,也促使我更加審慎地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世界。

評分

《烏閤之眾》則將焦點轉嚮瞭更廣闊的群體層麵,揭示瞭集體行為的非理性與易受操縱性。勒龐的文字,像是在描繪一幅喧囂而混亂的社會畫捲,群體中的個體,一旦匯聚成“群氓”,便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被情緒和暗示所左右,如同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牽引。書中對領袖、宣傳以及群體心理的分析,讓我不禁想起曆史上無數次群眾運動的狂潮,那些曾經理性的人們,一旦置身於群體之中,便可能變得衝動、易怒,甚至錶現齣與平時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轉變,既令人著迷,又讓人警惕。勒龐的觀點或許帶著些許悲觀,但他所揭示的群體心理的普遍性,卻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上的“迴聲室效應”和“群體極化”現象,似乎都在印證著他的論斷。我們身處這個時代,需要更加警惕那些試圖利用群體情緒來煽動和控製的言論。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也曾輕易地受到群體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集體聲音中保持清醒的判斷。

評分

這套《理想國》的名字著實引人遐想,讓人不禁聯想到柏拉圖那座關於公正和理想社會的宏偉藍圖。然而,翻開這三本書,卻看到瞭截然不同卻又相互映照的現實。尤其是《狂熱分子》這本書,它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直刺人性的幽暗角落。作者伊羅生以一種近乎冷酷的冷靜,描繪瞭那些被盲目信仰和極端情緒裹挾的個體,他們如何被一種無法遏製的“狂熱”所驅使,為瞭抽象的理念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犧牲他人。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觀看一幕幕令人心驚肉跳的戲劇,那些被捲入狂熱洪流的人們,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邏輯扭麯,都顯得如此真實,又如此令人不安。書中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也讓我開始反思,那些看似高尚的目標背後,是否隱藏著失控的激情和危險的非理性?它讓我意識到,追求理想並非總是通往光明,有時也可能墜入深淵。伊羅生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人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狂熱産生的土壤,以及它如何侵蝕個體的心智,將他們變成推動某種信念的工具。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人類的社會性、群體行為以及個人意誌的局限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挺好的書

評分

很好 很滿意

評分

包裝完整好書

評分

包裝完整好書

評分

很好 很滿意

評分

理想國度的書 值得一看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理想國度的書 值得一看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