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磁的世界里——物质的磁性和应用
在许多人看来,此时非常少见的现象,似乎只有吸铁的磁石和指示方向的指南针才同磁有关。在物理教材书中,同力、声、热、电、光相比较,磁所占的篇幅和内容也是少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书告诉我们,近自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居住的地球,远至遥远的宇宙,构成它们的各种物质都具有磁性,它们所在的空间也都存在磁场。我们是生活在磁的世界里,磁的应用无所不在
本书诉说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居住的地球,远至遥远的宇宙,构成它们的各种物质都具有磁性,它们所在的空间也都存在磁场。
院士科普书系介绍:院士科普书系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与中国工程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请科学家为21世纪写科普书”重大科普工程,由107位院士和71位专家撰写和编著,结合当代学科前沿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写作语言朴实、通俗,内容涵盖力强。历时7年,分四辑共出版了100种科普书籍。突出了对时代的把握和对现实的关注。
院士科普书系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科普著作次获得国家科技奖。江泽民同志撰写了题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的序言。
1 磁是少见的吗 ——磁的普遍性
2 中国是磁的故乡 ——中国古代对磁学的贡献
3 一切物质具有磁性,但大多数物质的磁性很弱 ——物质的弱磁性
4 常说的磁性材料,实际上是强磁(性)材料 ——物质的强磁性
5 磁与其他物性互相影响吗 ——物质的各种磁效应
6 从核磁共振成像医学应用谈起 ——几种磁共振及其应用
7 为什么说磁性材料的种类繁多和功能齐全 ——磁性功能材料的种类、特性和功能
8 如果没有磁,现代文明是不可想象的 ——磁的广泛应用
9 信息社会离不开的磁信息科学技术 ——磁记录的原理、材料和应用
10 跨世纪的一门新兴磁交叉科学技术 ——磁电子学的发展和应用
11 从阿波罗飞船登月和核磁共振成像谈起 ——若干边缘磁学的研究和应用
12 展望新世纪磁学的发展和应用 ——磁学的若干新发展和新应用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磁性分类,而是大胆地将视角拓展到了前沿领域,比如超导磁体在核磁共振(MRI)中的应用,以及未来量子计算中对磁性的潜在利用。这种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构安排,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和前瞻性。尤其是在讨论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科技的推动作用时,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功底,将材料科学与电磁学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虽然某些章节涉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来解释反磁性或顺磁性的微观机制时,我需要放慢速度并多读几遍,但最终作者还是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我引向了理解的彼岸。这说明这本书确实在努力平衡科普的易读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很少有科普书能做到如此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进行的高质量对话。作者的语气非常谦逊和鼓励,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时,比如地磁场的反转机制,他会清晰地列出现有的主流假说和证据的局限性,鼓励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目接受定论。这一点对于培养科学精神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物磁感应”的讨论,虽然目前还属于交叉学科的前沿,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鸟类如何利用地球磁场导航的猜想,让人对自然的精妙感到惊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对自然界隐藏规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成功地将物理的“冷硬”线条,描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画卷。
评分这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中磁现象的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从最基础的磁铁性质到宏观的地球磁场,作者的叙述深入浅出,丝毫不枯燥。特别是书中对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那种将抽象的物理定律与日常电器运作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拍案叫绝。我过去总觉得物理书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配合着大量的实例分析,让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后,我再看家里的指南针、电风扇,甚至路边的变压器,都仿佛有了新的理解和敬畏感。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比如畴壁运动或者磁畴结构,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都非常贴合生活经验,成功地跨越了专业知识的门槛。如果说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希望在特定工业应用上的案例能再多一些,但瑕不掩瑜,对于想建立起完整磁学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极其充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质量非常高,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不是那种一翻就皱的廉价纸张,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科普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复杂的磁力线图示和材料结构示意图,线条清晰,色彩运用得当,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他没有急于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的发现历程讲起,让人清晰地看到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现代磁学大厦的。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哲学。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远比直接灌输公式要有效得多,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跟随先驱者的脚步探索未知。
评分作为一个对技术应用特别关注的读者,我对书中关于磁存储技术和非破坏性检测方法的介绍给予高度评价。作者没有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磁记录介质的密度极限是如何被材料的磁畴尺寸所制约的,这使得我对硬盘读写速度的提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磁流体密封技术在真空和高温环境中的可靠性分析,展示了磁场在极端工程条件下的强大能力。这种将理论知识锚定在实际工程挑战上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磁”这个现象有了系统的认知,更对现代工程技术中“隐形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把握。这本书无疑是大学基础物理课之外,拓宽视野、深化理解的绝佳补充读物,其专业性足以服众,其科普性又令人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