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達傳 葉永烈傳記作品之一 晚年陳伯達自述 可視為陳伯達自述 陳伯達是瞭解中國當代史不可不讀的人物

陳伯達傳 葉永烈傳記作品之一 晚年陳伯達自述 可視為陳伯達自述 陳伯達是瞭解中國當代史不可不讀的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永烈 著
圖書標籤:
  • 陳伯達
  • 傳記
  • 曆史
  • 政治
  • 人物
  • 晚年迴憶錄
  • 葉永烈
  • 中國當代史
  • 文化
  • 紅色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098147
商品編碼:1041928219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葉永烈傳記作品之一,可視為陳伯達自述。

◎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黨史研究室聯閤審讀,全本內地首次批準齣版。

◎作為毛澤東的政治秘書,中共有影響的“理論傢”,中央wen革小組組長,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中共第四號人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之一,陳伯達是瞭解中國當代史不可不讀的人物。

◎葉永烈是陳伯達晚年的采訪者,采訪陳伯達及其兒子陳曉農十多次,錄製25盤磁帶,采訪約25小時,與陳曉農通信幾十封。

◎葉永烈收集瞭關於陳伯達的資料近百萬字,尤其是陳伯達在秦城監獄所寫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陳伯達晚年手稿。

◎葉永烈分彆采訪瞭陳伯達的四位秘書,即秘書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錄製12盒磁帶,平均每人采訪約3小時。還采訪瞭陳伯達的身邊工作人員、公務員、司機等。

◎葉永烈采訪瞭當年的“中央wen革小組”副組長劉誌堅,組員王力、關鋒、戚本禹。

◎圖文並茂,披露大量珍貴曆史照片。

內容簡介

凡是經曆過“wen革”的人,都知道陳伯達的“大名”。雖然他一再謙稱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當年卻是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第四號人物,是中央wen革小組的組長,號稱“理論傢”“中共一支筆”“中國輿論總管”。

本書是海內外關於陳伯達的唯一長篇傳記,以70餘萬字的篇幅,記述瞭陳伯達85年的錯綜復雜的曆史:身為國民黨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蘇與托派的關係,他的被捕和齣獄,他怎樣進入延安成為毛澤東的秘書,他如何躍為中共“理論傢”、《紅旗》總編,他與毛澤東、江青、康生、林彪之間復雜的關係,他在“wen革”中怎樣由江青的同夥變為林彪的盟友……

本書作者多次直接采訪瞭陳伯達本人,並訪問瞭眾多的知情人,查閱瞭大量的檔案和曆史資料,以準確、全麵的史料和新穎獨特的專訪,公正、客觀、生動地展現瞭陳伯達不尋常的一生。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傢協會專業作傢,一級作傢,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錶詩作,19歲寫齣瞭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齣《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著作為150萬字的“紅色三部麯”——《紅色的起點》《曆史選擇瞭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瞭從中國共産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曆程;200萬字的長捲《“四人幫”興亡》(增訂版)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wen革”的真實寫照。《鄧小平

改變中國》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是關於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曆史進程重大事件的采訪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齣沒風波裏》《曆史在這裏沉思》《他影響瞭中國:陳雲全傳》《中共中央一支筆——鬍喬木》《錢學森》等。新著為長篇小說《東方華爾街》。

內頁插圖




目錄

捲首語

第①章 陳伯達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歲的陳伯達正在吃飯,突發心肌梗塞,頭一歪,碰到牆上,從此撒手西去。作者作為陳伯達晚年唯一采訪者,為您揭開陳伯達神秘的晚年生活內幕……

陳伯達之死

服刑18 年終於期滿

從“第四把交椅”上摔下來

在秦城監獄過著“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zui高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籲假釋陳伯達

陳曉農照料保外就醫的父親

我來到鮮為人知的陳伯達之傢

從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態

遲暮的周揚關心著遲暮的陳伯達

香港記者在五年後纔獲知的“幕後新聞”

鬍耀邦讀瞭陳伯達晚年文稿

陳伯達評論“四人幫”

第二章 zui初的人生之路

“伯達”是筆名。陳伯達的本名叫“陳聲訓”。上私塾的時候,老師給他改名,叫“陳建相,字尚友”。他zui初喜歡寫詩,甚至寫小說,是一個文藝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陳伯達作為一個進步青年,23 歲時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迴國之後,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剛到天津就被捕瞭。在獄中,他堅持說,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齣人生的低榖

陳伯達好不容易走齣監獄,他成為中共北方局宣傳部部長,發動新啓濛運動,成為頗有建樹的理論傢。他的名字,開始為知識界所熟悉。他還成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

第五章 躍為延安“理論傢”

陳伯達進入延安,引起毛澤東的注意,進而成為毛澤東的秘書。從此,他成為延安理論界的quanwei人士。就在這個時候,他露齣“左”的麵目,嗅齣作傢王實味的“異味”,率先進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榮耀

作為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深受毛澤東的器重。他跟隨毛澤東訪問蘇聯。他負責編輯《毛澤東選集》,負責起草《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參與起草中共“八大”政治報告,起草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為中共中央一支筆……

第七章 “wen革”前奏

陳伯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他負責起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綱領性文件“二十三條”,負責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還幫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第八章 中央wen革小組組長

“wen革”開始瞭,陳伯達進入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他擔任中央wen革小組組長,而且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成為“第四號人物”。他以“中央首長”的身份,發錶各種各樣講話與指示,為“wen革”推波助瀾……

第九章 發瘋的時刻

陳伯達曾自稱,“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極,負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那時候我是一個發瘋的人。”確實如此,陳伯達在那“瘋狂的年代”犯下許多罪行。與此同時,由於他與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屢陷危機……

第十章 日漸失勢

陳伯達日現頹勢。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齣版的《紅旗》雜誌第12 期發錶所謂“揪軍內一小撮”社論,受到毛澤東尖銳批


精彩書摘

初見“大明星”藍蘋

陳伯達迴憶瞭一段他奔赴延安途中發生的鮮為人知的小插麯……

就在陳伯達到達青島不久,黃敬來瞭。陳伯達準備取道西安進入延安,而黃敬也正巧要去西安,於是說定結伴而行。有瞭黃敬同行,陳伯達非常高興,因為他攜妻帶子,正乏人照料。

黃敬對青島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車票,與陳伯達一傢前往濟南,轉往西安。

雖然陳伯達與黃敬同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員會”成員,但是,他隻知道黃敬是一二?九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對黃敬的身世、婚戀一無所知。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陳伯達得知一點關於黃敬的傢庭情況:那是陳伯達到達天津後,有一迴跟李大章上街,看見街頭貼著一幅電影海報,上麵畫著一位女明星的頭像。

“你知道她是誰?”李大章問陳伯達。

陳伯達不大看電影,自然不識那位女明星。

“她叫藍蘋。”李大章告訴他。

陳伯達不在意,對什麼“藍蘋”“紅蘋”之類沒有太大興趣。

“你知道她是誰的妻子?”李大章似乎沒個完,繼續“考問”陳伯達。

陳伯達有點不耐煩瞭,他不知道李大章怎麼會對這個女明星有那麼大的興趣。

這時,李大章壓低聲音,在陳伯達耳邊說道:“她是黃敬的妻子!”

這下子,陳伯達恍然大悟,不由得朝那幅海報又看瞭幾眼。從此,在他的記憶倉庫中,留下印象:“黃敬的妻子是一個電影演員,叫藍蘋。”

從青島到西安,黃敬和陳伯達朝夕相處,一路走瞭半個多月。不過,彼此都是黨的領導乾部,又處於白色恐怖之下,一路上相互都沒有談及自己的身世。自然,陳伯達一句未曾嚮黃敬問及藍蘋,黃敬也沒有嚮陳伯達提及藍蘋。

其實,李大章在閑聊中告訴陳伯達的,是“過時新聞”!藍蘋與黃敬的關係,說來話長……

藍蘋,當年上海灘上三流的電影演員。她是山東諸城人,原名李雲鶴,因父母離異,母親帶她離傢齣走。母親以幫傭為生,維持生活。

黃敬其實不姓黃,本名俞啓威。俞傢乃名門望族,原籍浙江紹興。祖父俞明震,清朝南京水師學堂督辦(校長)。俞明震三兄弟,俞明震為長兄,他的小弟弟之長子即俞大維——導彈專傢,後來成為颱灣蔣介石政府的“國防部長”。蔣經國之女蔣孝章嫁給瞭俞大維之子。

俞明震之子俞大純,即黃敬之父。俞大純有四子兩女,黃敬排行第三,在傢稱“三少爺”。

在俞傢之中,唯有“三少爺”走上革命之路,於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化名黃敬。

黃敬的大姐俞珊,喜愛文藝,參加田漢的“南國社”,成為演員。

俞珊與趙太侔結婚。趙太侔是聞一多、梁實鞦的同學,從美國留學歸來,在濟南齣任山東省實驗劇院院長。李雲鶴於1929年進入山東省實驗劇院,時年15歲。李雲鶴聰明伶俐,頗得趙太侔、俞珊喜歡。

1931年春,17歲的李雲鶴得到趙太侔資助,在青島大學當旁聽生,同時在圖書館工作。這時,黃敬正在青島大學物理係學習。李雲鶴結識瞭這位俞珊之弟,陷入熱戀之中,進而結閤。

翌年,黃敬加入中共。不久,黃敬擔任青島大學中共黨支部書記。1933年,黃敬擔任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部長

……


前言/序言

為瞭寫作本書,我曾多次專程赴京采訪陳伯達本人,還采訪瞭陳伯達親屬、秘書以及有關人員。

在掌握大量第①手資料的基礎上,我於1989年5月9日寫齣《陳伯達傳》初稿本來想請陳伯達本人審閱全稿,但他因年邁體衰不能讀這樣的長篇,對我說:“相信你會如實地寫。相信你會寫得好。”

1989年9月20日,陳伯達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去世前的一星期,我還采訪他,為他拍瞭許多照片,他題字送我——這成為他一生的絕照和絕筆。

在陳伯達去世之後,我補寫瞭《陳伯達之死》。這樣,在1989年10月3日,完成全書初稿。

在陳伯達剛剛去世之際,限於當時的情況,有些內容尚不能公開,初稿刪去10萬字,以《陳伯達其人》為書名,35萬字,於1990年3月由時代文藝齣版社齣版。齣版之前,鬍喬木曾審看瞭《陳伯達其人》一書清樣。

後來,在1993年,恢復初稿全文及原書名《陳伯達傳》,並作若乾修改,45萬字,於1993年11月由作傢齣版社齣版。齣版前,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鄭惠審讀全書。

此後,我對《陳伯達傳》作瞭一些補充和修改,篇幅擴充至58萬字,收錄於人民日報齣版社1999年齣版的《葉永烈文集》。

本次再版,根據zui新研究資料進行瞭修改。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曾經得到陳伯達之子陳曉農的許多幫助和支持,深錶感謝。

葉永烈

2016年4月9日

於上海“沉思齋”


《陳伯達傳》:一段糾葛復雜的人生,摺射中國現代史的跌宕 陳伯達,一個在中國當代史的波詭雲譎中占據重要位置卻又備受爭議的名字。他曾是理論的旗手,追隨毛澤東左右,為一係列政治運動的齣颱搖旗呐喊;他曾是權力的核心,身居高位,參與國傢重大決策。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他的命運也隨之跌宕起伏,最終歸於沉寂。葉永烈先生耗費巨資,深入搜集,以嚴謹的態度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這位復雜人物波瀾壯闊的一生。 一、 青年追夢,在革命洪流中崛起 故事的開端,要追溯到陳伯達那相對貧寒卻充滿求知欲的少年時代。齣生於福建惠安的貧苦傢庭,他自小便展現齣過人的聰慧與對知識的渴求。在那個風雨飄搖、民族危亡的年代,青年陳伯達如飢似渴地吸收著新思想,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從早期的教育經曆,到接觸馬剋思主義,再到最終投身革命,他的選擇並非偶然,而是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必然。 本書將詳盡描繪陳伯達如何輾轉來到上海,在那裏,他接觸到中國共産黨,並逐步將其視為自己理想的歸宿。他並非一開始就身居高位,而是如同許多革命者一樣,從基層做起,通過自己的纔華和勤奮,在黨的理論戰綫嶄露頭角。早期他對革命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傳播,為他日後在政治舞颱上的活躍奠定瞭基礎。 二、 理論尖兵,成為毛澤東倚重的智囊 陳伯達最為人熟知的身份,無疑是毛澤東的理論助手和親密戰友。在延安時期,他便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瞭毛澤東的賞識。他參與瞭許多重要文獻的起草,包括一些關鍵性的政治報告和理論文章。這些文字,不僅塑造瞭當時中國的政治話語,更深刻影響瞭中國革命的進程。 《陳伯達傳》將著重展現陳伯達在這一時期的角色。他如何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闡釋者和傳播者?他與毛澤東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閤作關係?在那些關鍵的政治鬥爭和理論辯論中,陳伯達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節,還原他作為一名“理論尖兵”的形象,揭示他在塑造中國共産黨意識形態方麵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 權力的鏇渦,參與曆史的重大轉摺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陳伯達的政治地位也水漲船高。他進入中央政治局,成為黨和國傢領導人之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他深度參與瞭中國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更是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 本傳記將不迴避陳伯達在“文革”中的活動。書中將詳細梳理他在“文革”初期如何響應號召,如何參與“炮打司令部”,以及他作為中央文革小組組長,在推行激進政策中所起到的作用。這部分內容將是全書的重中之重,需要非常審慎和客觀地進行敘述。葉永烈先生將力求呈現一個立體的人物,既要看到他曾有的“功績”,也要剖析他在政治運動中的失誤和罪責。 四、 晚年的反思與沉寂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陳伯達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他經曆瞭漫長的審查和審判,最終被判刑。這巨大的落差,無疑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陳伯達傳》將深入探討陳伯達在晚年的生活狀態。他如何麵對昔日的輝煌與今日的落魄?他是否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他的人生軌跡,又給後人留下瞭怎樣的啓示?作者將通過采訪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以及查閱相關的曆史資料,試圖勾勒齣陳伯達晚年真實的生活圖景,以及他對過去的迴顧和思考。 五、 曆史的迴聲,一個復雜人物的多重解讀 陳伯達的一生,與中國當代史的許多重大事件緊密相連。他的個人命運,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殘酷與復雜,也揭示瞭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描繪一個人的傳記,更在於通過一個具體的人物,摺射齣一段宏大的曆史。讀者可以通過陳伯達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諸多關鍵時刻,理解那些決策背後的邏輯與復雜性。 《陳伯達傳》是一部紮實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物傳記。它不迴避爭議,不迴避曆史的沉重,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復雜、充滿人性色彩的陳伯達。閱讀此書,不僅是對一位重要曆史人物的瞭解,更是對理解中國當代史的一扇重要窗口。通過葉永烈先生的筆觸,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那些身處其中的個體,如何被曆史的車輪裹挾,又如何書寫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這是一個關於權力、理想、迷失與反思的故事,它值得我們每一個對中國曆史抱有探索之心的人去細細品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陳伯達這個名字有瞭全新認識的書。一直以來,我對陳伯達的印象僅限於曆史教科書中的幾個標簽,諸如“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成員”等等,總覺得他是個遙不可及、充滿負麵色彩的人物。但這本書,通過一種非常私人化、近乎傾訴的方式,一點點剝開瞭陳伯達晚年的心境。你能感受到他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復雜情感,有對過往的迴顧,有對自己行為的反思,甚至還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但正是這些瑣事,讓我覺得他不再是那個符號化的曆史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會思考、會後悔、會感到孤獨的老人。書中的文字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政治報告,而是充滿瞭個人化的敘述,用他自己的語言,描繪瞭他親身經曆的那些宏大敘事中的細節。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政治事件的私人解讀,那些在官方記載中被簡化或模糊的部分,在他這裏變得生動而具體。當然,我理解這畢竟是“自述”,難免帶有主觀性,但正是這種主觀性,纔讓這本書有瞭溫度,讓我能夠更貼近一個真實的曆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去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能夠顛覆你對某個曆史人物既有認知的書。我之前對陳伯達的瞭解,基本上都是從彆人的敘述中得來的,總覺得他是個距離我非常遙遠、又有些神秘的人物。但這本書,通過他自己的聲音,一點點拉近瞭我和他的距離。他迴憶的往事,那些曾經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在他筆下卻有瞭非常生活化、個人化的色彩。他講到一些事情時,那種語氣,那種細節,讓我覺得他就像一位坐在我身邊的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故事。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於自己曾經的某些行為,也進行瞭非常深入的反思,那種勇於麵對曆史,直麵自身局限性的態度,非常令人敬佩。這本書不是讓你去評判他,而是讓你去理解他,理解那個時代,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個體所經曆的種種。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曆史的角度,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背後更豐富、更復雜的人性。

評分

說實話,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並不太清楚陳伯達究竟在曆史上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隻知道他是個重要人物。但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他簡直是中國當代史的一個活體見證者。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那個復雜時期的一扇窗。他對於很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親曆和觀察,那種身處漩渦中心的視角,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書中他對於一些政治鬥爭的描述,那種權力博弈中的微妙之處,以及人物之間的互動,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一些政策製定過程的追溯,以及他對其中一些決策的個人看法,這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實陳列,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和選擇。雖然他本人的經曆充滿瞭爭議,但作為研究中國當代史的學者,或者僅僅是對那個時代感到好奇的讀者,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幫助我們更深入、更全麵地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深度的作品,尤其適閤那些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政治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陳伯達本人對許多關鍵曆史事件的獨特視角和深刻見解。他作為早期革命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親曆瞭許多重大轉摺點,而他晚年的迴憶,則為我們解讀這些事件提供瞭寶貴的“內部視角”。書中不僅涉及宏大的政治鬥爭,也包含瞭不少對人物性格、動機和處世哲學的觀察,這些細節使得曆史敘述更加立體和豐滿。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審慎的態度,他並非簡單地敘述事實,而是夾雜著對過往的分析、反思,甚至是對自己局限性的承認。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迴憶錄,而成為瞭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著作。對於想要撥開曆史迷霧,理解中國當代政治格局形成過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不可多得的寶貴參考。

評分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次與陳伯達先生心靈的對話。當我沉浸在他的文字中時,仿佛能聽到他晚年清冷的嗓音,述說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往事。書中的內容,尤其是他對自己過往經曆的迴顧,充滿瞭深刻的自我審視。你能感受到他對於一些曾經的執著與如今的釋然,對於某些決定的悔意與對某些選擇的辯護。這種內省式的敘述,讓這本書具有瞭一種獨特的價值。它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自己,而是以一種近乎坦誠的方式,展現瞭一個復雜人物的內心世界。讀的時候,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是否也會做齣相似的選擇?這種代入感,以及他對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的思考,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人物並非隻有單一的標簽,他們同樣擁有復雜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而理解這些,纔是真正理解曆史的關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