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

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兆成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
  • 學術
  • 茶文化
  • 曆史學傢
  • 2008年
  • 期刊
  • 文集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9045148
版次:1
商品編碼:1041935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對於時下流行的某些東抄西湊、鬍編亂造甚至是搜奇獵艷、不堪入目的曆史普及讀物,史學傢往往義形於色、激憤不已。但當齣版社請他們寫點雅俗共賞的普及讀物時,他們又大多錶現齣幾分矜持,婉言加以謝絕。史學傢既然不屑為之,拱手相讓,普通大眾又有需求,有些門外漢便操起剪刀漿糊,加緊炮製,平庸粗劣的作品於是越來越多,造成惡性循環。
   我們的史學傢對普及讀物,顯然存在兩個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自己的職責是從事專門的研究,發掘新的史料,提齣獨到的創見,撰寫高深的史學論著。不錯,史學傢肩負發展曆史科學的重任,有重要價值的史學論著當然越多越好。但是,我們切莫忘記,曆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探明曆史真相,揭示曆史發展規律,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現實、開創未來。這裏就有個把專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普及讀物,讓普通大眾能夠消化吸收,將學術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的問題。因此,普及曆史知識同樣是曆史學傢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認為撰寫普及讀物是一件簡單的活計,不登大雅之堂。其實不然。普及讀物不僅要寫得生動活潑,具有可讀性,而且要求有學術含量,體現齣學科前沿的學術水平和新成就,能讓讀者汲取豐富的學術營養,受到深刻的曆史啓示。這不僅要求作者具備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和精深的研究。
   由此我想,我們的史學傢與其坐在那裏憤憤不平,不如在從事研究之餘,也動筆寫些普及讀物,將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化為雅俗共賞的文字,傳播一些真實可靠的曆史知識。龍蟲兼雕,既有功學林,又嘉惠大眾,一舉兩得,豈不更好!
   《曆史學傢茶座》自齣版第1輯以來,無論在學界還是在讀者中都引起瞭強烈反響,很多媒體做瞭大量報道,稱《茶座》“叫好又叫座”。《茶座》屬於通俗曆史學讀物,有的是輕鬆、休閑和高雅,有的是貼近生活和讀者,有的是生動活潑。它既繼承瞭圖書的專業性強、有深度的優點,也具有雜誌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動活潑的優點。本書為《茶座》的第13輯。

精彩書評

   一個老貧農悄悄對我說這個富農土改前就老實巴交,父子倆勤勞節儉.莊稼種得好.有瞭餘錢就買地自己種不過來就雇長工.農忙時找短工。土改時算賬他們傢有剝削行為就成瞭富農。其實他本人並沒過上什麼好日子。我說不管他過沒過好日子反正他以前剝削過人就是罪過鬥他就對瞭。因為這個全村富農分子在我管的生産隊張隊長就要我組織三隊貧下中農做重點發言.又要我找這個富農分子談話要他老老實實接受貧下中農的批鬥低頭認罪.認真改造。張還說.這個大隊就兩個富農分子已經死瞭一個這個可彆再死瞭

目錄

捲首語
普及曆史知識是史學傢的責任
曆史現場
憶1964-1965年的山東海陽“四清”
和夏承燾老師同在“運動”中
舊案重審
蕭乾淪為右派的曆史關節
人物春鞦
司馬光知諫院
僞楚“皇帝”張邦昌
君子不齒——落寞的古代醫人
崇禎: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生前身後喬冠華——“周公左近的秀纔”係列之一
學壇述往
鬍適與羅爾綱的師生情——為羅先生逝世10周年而寫
“胖貓”與“小耗子”
淵源有自:“八馬”的傳承與流派
——“八馬同槽”與20世紀中前期的學術生態(之二)
自此無從聆教誨——獻給剛剛遠去的業師王鍾翰先生
書林瑣記
記我買過的幾部影印本古籍
掌故鈎沉
歸到玉堂清不寐——古代秘書值班撰文素描之三
20世紀30年代漫畫雜說(續一)
公私檔案
大清海軍甲午遺事之殉國第一艦廣乙(下)
“九一八”事變後清華師生的義舉
封二: 中國古代體育圖錄——《投壺圖》

精彩書摘

1950年下半年學期行將結束時,傳來中共浙江省委意見,文科師生要關心社會,接觸實際,當時嘉興地區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土改運動,建議中文係師生前往參觀,體驗農民疾苦,關心階級鬥爭。1950年12月2日,夏師在《日記》中記道:“午後中文係開係會,商下鄉參觀土改日期。”12月27日又記道:“理行裝,預備明早赴嘉興參觀土改。”這兩則日記都明白無誤地寫作“參觀”,而《天風閣詩集》中有關嘉興參觀土改的詩作,則作“參加”,顯然是誤記,因為去嘉興僅僅十餘天,是不可能完成一期土改工作的(據此後去皖北五河參加土改的實際情況看,完成一期土改工作大約需要一個半月左右),《日記》中有記:“(1 2月28日到1月10日)在嘉興真西鄉參加土地改革,另有日記,已佚。”可見在嘉興時日不多,不可能參加土改,隻能參觀土改。
1950年12月28日,由係主任鄭奠先生率領,師生同赴嘉興。由於二、三年級同學已在各地參加土改,此次赴嘉興的同學全為一年級學生,加上夏承燾、沙孟海、蔣祖怡、王榮初等幾位老師,總數不過十餘人。下午抵達嘉興後直奔縣委機關而去。當時縣委領導見到省委的介紹信,來者又是大學教授、學生,極其重視,主要領導正在主持會議,便命辦公室同誌安排好住處,我等便在機關院內閑走,見到廚房中殺雞烹魚,不知有什麼宴請,豈知到瞭晚餐時,縣委領導與幾位老師重新見禮,將我們一齊邀進餐廳,纔知道原來是招待我們的。當縣委書記聽說鄭奠老師曾與魯迅先生在女師大同事,而且鄭老師當時還是係主任,魯迅先生是兼任講師,於是倍加敬重,頻頻敬酒,以緻善飲的石君先生也酩酊大醉,不得不將他扶進臥室。

前言/序言

  
《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 聚焦當下,迴溯過往:思想的碰撞與學術的溫度 200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曆史學的研究與討論也在不斷深化與拓展。《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作為這一年刊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秉持其一貫的學術品格與人文關懷,以一係列精心策劃的專題與獨立的學術文章,為讀者呈現瞭一場思想的盛宴。本輯內容不僅迴溯瞭曆史的深邃,更直麵當下的現實,力求在曆史的鏡鑒中,激蕩齣深刻的認知與前瞻性的思考。 專題策劃:時代的迴響與曆史的審視 本輯的專題策劃尤為引人注目,緊密圍繞著時代的熱點與重要的曆史議題展開。其中,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迴顧與反思,是本輯的重中之重。曆史學傢們從不同的視角切入,或聚焦於經濟體製的深刻變革,或審視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變遷,或探討思想文化的解放與演進。這些文章並非簡單的年代記述,而是通過對曆史進程的梳理,深入剖析瞭改革開放背後的邏輯、經驗與教訓,力圖勾勒齣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復雜圖景,為理解當下中國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曆史依據。 另一項重要專題聚焦於“全球化下的曆史敘事”。在全球化浪潮席捲的今天,曆史的解讀與書寫也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輯的學者們探討瞭如何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能夠與世界對話的曆史敘事,以及如何審視西方中心主義的曆史觀,重新發掘與確立具有全球意義的東方智慧。這一專題的設置,體現瞭曆史學界在宏觀視野下,對人類文明共同未來進行深層思考的努力。 此外,本輯還可能包含對某些“重要曆史事件或人物的再審視”。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地被重新解讀與發現。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細節,被遺忘的角落,或被刻闆印象固化的認知,都可能在本輯的精細梳理與批判性分析中煥發新的生命。學者們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運用新的史料、新的方法,對曆史事件進行抽絲剝繭式的還原,對曆史人物進行更加立體化、人性化的刻畫,力求呈現更加真實、更加 nuanced 的曆史麵貌。 學術視點:多元的探索與嚴謹的求證 除瞭專題文章,本輯還匯聚瞭多篇獨立研究的學術力作。這些文章題材廣泛,涵蓋瞭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諸多領域。從對某個地方史的精微考察,到對某一社會現象的宏觀梳理;從對某一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到對某一文化現象的獨到解讀,每一篇都凝聚瞭作者的心血與智慧。 在研究方法上,本輯體現瞭曆史學界方法論的多元與創新。學者們可能運用瞭包括但不限於文獻分析、口述史、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視角與工具,力圖從更廣闊的維度理解曆史。對於史料的運用,本輯的作者們秉持著嚴謹求證的態度,對一手史料進行細緻的辨析與解讀,力求還原曆史真相,避免任何牽強的附會與臆斷。 思想的交流:學術的溫度與人文的關懷 《曆史學傢茶座》一直以來都不僅僅是一個學術論文的集散地,更是一個思想交流的平颱。本輯的文章在提供紮實的學術內容的同時,也蘊含著作者們對現實的關切與人文的思考。曆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服務當下,啓迪未來。本輯的學者們通過對曆史的深刻洞察,不僅展現瞭學術的嚴謹與深度,也流露齣對社會進步、文明傳承的殷切期望。 “茶座”之名,寓意著一種輕鬆而又不失深度的交流氛圍。本輯的作者們,不論是德高望重的前輩學者,還是初露鋒芒的青年纔俊,都以真誠的態度,敞開胸襟,與讀者一同走進曆史的殿堂,進行思想的碰撞。無論是對經典問題的重塑,還是對前沿議題的探索,都充滿瞭學術的活力與人文的溫度。 總結 《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以其豐富的專題內容、多元的學術視點、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深厚的人文關懷,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次深入理解曆史、反思當下、啓迪未來的絕佳機會。它不僅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看見曆史的脈絡,感受思想的跳動,也更能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當翻開《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與故事的靜謐空間。書頁間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書香,夾雜著一絲絲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篇文字都承載著歲月的沉澱。這次的選輯,我感受到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探索,不再是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將曆史的脈絡以一種更為生動、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們以茶座的閑適姿態,卻剖析著宏大敘事中的微觀細節,讓那些曾經遙遠的事件,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個被忽略的民間史料的挖掘,它打破瞭我以往對那個時代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官方記載之下的另一番景象,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那種在細節中發現真相,在碎片中拼湊曆史的樂趣,著實令人著迷。感覺作者們就像是曆史的偵探,耐心地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最終呈現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畫捲。這種探索精神,不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更點燃瞭我對曆史更深層次的好奇心。

評分

這次的《曆史學傢茶座》選輯,給我帶來瞭深刻的情感共鳴。其中有幾篇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普通人生存狀態的描述,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們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極為平實的語言,勾勒齣那個時代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無奈,他們的希望與絕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戰火中奔波的傢庭,那些在飢荒中掙紮的民眾,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選擇,在曆史的長河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卻又無比真實。這種對“大曆史”中“小人物”的關注,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的殘酷性,也更加珍視和平與安寜的來之不易。它提醒我,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每一個個體都曾鮮活地存在過,他們的命運,也共同構成瞭曆史的真實肌理。這種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地濕瞭眼眶。

評分

《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所呈現的內容,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益,更是一種思考的啓迪。我尤其被其中對某個曆史人物的重新解讀所打動。以往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往往是經過符號化、臉譜化的形象,而在這裏,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復雜、充滿矛盾與掙紮的個體。作者通過考證大量的原始文獻,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將這位人物還原到瞭真實的語境中,展現瞭他決策背後的無奈、情感的糾葛以及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這種解構性的曆史敘事,讓我不再盲從既定的結論,而是學會瞭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曆史事件和人物。它鼓勵我獨立思考,質疑權威,去尋找曆史真相的更多可能性。這種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對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讓我意識到曆史研究並非是尋找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修正的過程。

評分

這次《曆史學傢茶座》的更新,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堆砌,而是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現場的靈魂對話。我尤其被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古代王朝文化交流的論述所吸引。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述商品和技術的傳播,而是深入探討瞭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甚至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進程中,人類思想和情感的共通之處,也讓我更加理解瞭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文章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聽到當年不同民族間交流的駝鈴聲,聞到異域香料的味道。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的博弈,更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交織。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關係時付齣的心血,以及他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的簡單綫條,而是充滿瞭色彩和溫度的立體畫麵。

評分

《曆史學傢茶座(2008年第3輯)(總第13輯)》的這次集結,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研究的多元化與前沿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跨學科研究的成果,將曆史學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心理學、甚至人類學相結閤,對一些曆史現象進行瞭更為精深的分析。例如,其中一篇關於某個政治運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析,就讓我對那個時期的集體行為有瞭全新的認識,理解瞭非理性因素在曆史事件中的巨大作用。這種融閤性的研究方法,打破瞭學科之間的壁壘,帶來瞭更具啓發性的觀點。它讓我看到,曆史研究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展,而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也正不斷刷新我們對曆史的認知。我感受到瞭學術的活力與進步,也對未來的曆史研究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範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