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何寄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考试院考试委员。并曾任幼狮文化公司总编辑,主持出版《观念史大辞典》、《世界文明史》、《幼狮少年百科全书》等经典作品。研究领域包括唐宋散文、现代散文、中国文学史等,著有《唐宋古文新探》、《北宋的古文运动》、《典范的递承:中国古典诗文论丛》等,并编辑整理了台静农的《中国文学史》。
曹淑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有《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等著作。
第一章 广土众民的哀乐——《诗经》
第二章 潇湘逐客的情愁——楚辞
第三章 帝国辞臣的讽颂——汉赋
第四章 乱世烟尘中的别调——六朝诗歌
第五章 内欢与飞扬的顿挫雄风——唐诗(一)
第六章 瑰诡与平易的起伏姿采——唐诗(二)
第七章 软语温唱与狂词悲歌——宋词
李白的繁华与寂寞
唐世飞扬纵态的时代精神,投射在个人身上,突显着一一独特有力的身影。其间以横绝的气度zui先令人惊艳的,该是那“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李白吧!
面对李白,仿佛便有飒飒风起,回荡在天末远空,展现飘逸流荡的美;仿佛也有潇潇雨落,敲击着人间土地,执着于归向人世的追寻。而无论是风起云飞,还是雨落星沉,无论是飘逸逍遥的神仙风姿,还是纵横不群的侠士气概,李白,始终发散着他奔腾飞扬的生命气息。
相传李白出生那夜,其母梦见了天际闪耀的长庚星。长庚即金星,一名太白,所以以白为名,太白为字,好像这出生便结合了天上人间的性格,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在两极之间摆动了。他的先世为陇西成纪人,后因犯罪被放逐异域,至唐中宗神龙初年才潜还蜀地。时李白大约五岁,此后便居于蜀。其父李客“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先人的流徙经验、异域性格,或许也潜在地影响着他。而李白幼时见老婆婆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传说,应是一种象征,为李白过于跳脱的生命注入一份人间的执着。成长后的李白同时展露了他壮丽的神仙性与人间性。二十岁开始漫游四川各地,五年后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真烂漫地挥霍着生命与钱财,热切地投入陌生的中原社会,自云“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安陆娶前宰相许圉师之孙女,并南游江湘洞庭,东至山东兖州,东北至洛阳、太原,作千里壮游。但他仍然保留自己随时可以抽离的姿态,又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共同隐于徂徕山竹溪,酣饮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因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意气洋洋,以为可以挥剑佩印,建立人间的功业。但是,入京三年,不过调笔弄墨,赏花吟诗,失望中对唐朝政局、社会现实有了较深切的认识。上疏求放后,他在洛阳逢遇杜甫,论交同游,数月光景成为文学史上千秋佳话。此后十年漫游,生活日渐窘迫,游侠的色彩渐转为游仙,而飞扬豪迈如昔,岁月的磨炼使他在“挥斥幽愤”(《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的创作中有了更巨幅的摆荡起伏。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李白在“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的感慨中,参加了永王李号召抗战的军幕。永王兵败,白亦下狱浔阳,不久流放夜郎。次年遇赦,往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卒,结束了自己繁华而寂寞的一生。
说李白繁华,因他曾酣畅飞扬地展露一己的生命性情;说他寂寞,因他在人间世的追寻始终难得相应。
中国文化曾经使古典的中国辉煌,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也必然继续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此优美而博大的文化,何以长久以来竟日趋衰落而黯然无光?是因为人们的轻视与漠视吗?还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思索、再思索,我们终于获得一个结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所以渐趋黯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的群众。
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然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又如何能奢谈赏爱与肯定?今天中国文化之所以被轻视、漠视,基本而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此!
知之则当行之,由是我们勇敢地出发了。毕竟,在今天,我们不愁没有文笔优美的专家学者,不愁没有设计优良的美术人才,更不愁没有印刷精美的印刷公司;一切都无虞,所欠的只是“东风”——那双策划、推动整个工作的手而已。以文化为职志的我们,理应来扮演这个角色的!我们战战兢兢地构思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此辽阔,包蕴万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人物、生活……无一不在其中,我们应怎样日积月累而卒底于完整的呈现呢?我们惶恐地思索着。zui后,东坡的话给了我们坚定的启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天,当我们自觉成绩还满意时,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来歇息歇息;而在此之前,我们恒将竭尽心力、无止境地耕耘下去。一步一莲花,我们深自期许着,也有着充分的信心,呈现在您面前的每一本书,都将令您另眼相看,觉得“的确与众不同”。
人要有名字,有意义的工作也要有名字,我们就叫他作“华夏之美”。
“华夏之美”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我更愿意称它为一本关于“感知”的书。作者在《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里,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分析方法,而是展现出一种极为罕见的、对人类情感和体验的敏锐捕捉能力。他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句诗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意象的排列,就能发掘出背后层层叠叠的情感积淀和生命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失落”和“希望”这两个主题的阐释,他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解释,而是通过具体的诗歌片段,展示了诗人在绝望中如何寻找一丝光亮,如何在破碎中依然保持对美好的向往。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再是沉溺于沮丧,而是学着从中汲取力量,甚至发现其中蕴藏的美。书中的文字流畅且富有节奏感,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段动人的旋律,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引领着我的思绪在字里行间徜徉。我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而停下阅读,陷入沉思,回味作者的这段话,以及它所触动的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我仿佛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河流,它们如何流淌,如何交汇,又如何汇聚成生命的海洋。
评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情感的放大镜”。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但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甚至是我们逃避的情感。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诗歌的意义,而是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揭示了诗歌背后隐藏的那些人性中最真实、最脆弱、也最强大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爱”的章节,他从不同诗人的作品中,展现了爱的各种形态——热烈而奔放的,含蓄而深沉的,甚至是带有痛苦和遗憾的。这些不同的爱的表达,让我意识到,原来爱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像生命一样,丰富多彩,变幻无穷。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表达,也让我对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它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而这本书,正是那面清晰的镜子。
评分这本《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初读之下,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某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殿堂的大门。并非我一开始预期的那种堆砌辞藻、故弄玄虚的“诗歌解读”,而是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诗人创作的那个瞬间,那个情感涌动的原点。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将那些看似抽象、晦涩的意象,一一剥离,显露出它们背后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情感内核。仿佛我不再是隔着千山万水去仰望那些伟大作品,而是能亲手触摸到它们跳动的脉搏。读到某一节时,我会突然停下来,去回想自己过往的某个相似经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被这文字轻轻撩拨,又重新鲜活起来。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首诗是关于什么的”,而是让你在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引导下,自己去感受,去共鸣,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诗歌在唱什么”。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像是和作者进行了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又像是和那些伟大的诗人隔着时空遥遥相望,却又因为这本共同的桥梁而如此靠近。我曾一度以为诗歌是曲高和寡的艺术,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歌最接地气、最人性化的一面,它唱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的喜怒哀乐,是生命中最本真的呐喊。
评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宁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可以让我安歇的绿洲。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用一种极其温和、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情感,变得清晰而有序。他没有强迫我去接受任何观点,而是引导我自行去体会,去感悟。书中关于“孤独”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展示了孤独中蕴含的宁静与力量,展示了孤独如何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感到孤独的时刻,不再是排斥,而是学着从中汲取力量,去享受那个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心灵的慰藉,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够找到的一种深刻的平和。
评分我不得不说,《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诗歌”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总是觉得诗歌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才能欣赏的艺术。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姿态,将诗歌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语言非常优美,却不失真挚,他仿佛是一位导游,带着我漫步在诗歌的花园里,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花丛中的璀璨宝石,也让我听到了花儿悄悄绽放的声音。他对于“自然”的描绘,尤为让我沉醉。从一花一木,到山川河流,诗人用文字勾勒出的画面,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诗歌的灵感来源,都可以被赋予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开始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初读《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我就被作者那种“见微知著”的功力所折服。他能够从一首诗中一个极其细小的元素,比如一个副词、一个标点符号,就能挖掘出诗人创作时深藏的情感动机,甚至是其人生轨迹的缩影。这种解读方式,既严谨又富有想象力,让我不禁赞叹。书中关于“时间”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不同诗人的作品中,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悟,那种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些不同的时间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时间的态度,不再是匆匆忙忙地度过,而是学着去感受时间的痕迹,去体味岁月的沉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生命体验的探索,它引导我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各个阶段,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和深度。
评分我对《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最深刻的印象,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共情”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分析诗歌,而是用一种极其感性、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能够从一个微小的词语,一个模糊的意象,解读出诗人当时最真实的情感状态,最深沉的生命体验。这让我不再是将诗歌仅仅看作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变成了承载着人类最复杂、最细腻情感的载体。书中对“乡愁”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同身受。我能从那些诗句中,感受到诗人远离故土的思念,那种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以及对家乡景物的深情。这不仅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牵挂”,那些让我魂牵梦绕的人和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共鸣,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打开这扇共鸣之门的关键。
评分初拿到《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文学评论集,但事实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情绪的地图”,带领我游走于各种诗歌的情感地貌之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是在“讲”诗,而是在“描摹”诗,用一种极其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诗歌意境具象化。我尤其被书中对“寂寞”的探讨所吸引,他从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挖掘出寂寞的各种形态——那种孤独一人时的静谧,那种人群中的疏离,那种思念亲人时的酸楚。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感慨,原来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都曾是如此相似地体验过寂寞。这本书也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原来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迷茫的情感,也曾经是伟大诗人的灵感源泉,它们被提炼、被升华,最终化为永恒的艺术。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寻找诗歌,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情绪,去倾听它们在唱什么。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读完《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作者的文字,并没有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教导感,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深藏在诗歌里的情感,一一呈现在我面前。他总能找到那个最能触动人心的角度,将看似遥远的诗歌,拉近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我曾以为诗歌离我很遥远,遥远到我无法触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歌最柔软、最人性化的一面。它唱的,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喜怒哀乐,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例如,书中对“失去”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遗憾,不再是沉湎于过去的伤痛,而是学会了从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这种共鸣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觉得,原来我内心深处的那些感受,并非孤单,而是曾经被无数伟大的心灵所共同体验过,并被他们用诗歌的形式,凝固成永恒的篇章。这是一种强大的慰藉,也是一种深刻的激励。
评分我不得不说,《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中信出版社)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但它不是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向我展示了生命的多种可能。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能够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诗歌中,提炼出共通的人性情感。他对于“成长”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他从诗歌中,看到了诗人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这些诗歌的片段,仿佛是我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缩影,让我更加理解了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蜕变。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智慧的沉淀,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深刻反思。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生活中的挑战,去发现每一次经历背后都蕴藏着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