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

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虎,郑珊珊 著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意象
  • 文史
  • 中华文化
  • 星象
  • 神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101069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658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1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风”“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富丽堂皇的天庭信仰
上帝崇拜与玉皇大帝
王母娘娘的由来

[第二章]悲壮英武的太阳神话
日神崇拜与后羿射日
太阳神的生活
三乒乌、太阳神鸟与太阳星君
悲壮英武的夸父逐日

[第三章]诗样意韵的月亮传说
月神崇拜与中秋月韵
月中蟾蜍及玉兔传说
月中桂树和吴刚伐桂
长袖善舞话嫦娥

[第四章]休光瑞彩话星辰
浪漫凄楚的七夕传说
道教尊神真武大帝
四灵崇拜与二十八宿

[第五章]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
五福寿为先
祈福纳祥话福星
欲求功名拜禄神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深入阅读

精彩书摘

【第一章】富丽堂皇的天庭信仰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由此创造了种种有关天体的神话。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人类开始参照人间社会对天体神话进行美化和改造。进入文明社会后,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重组了早期的天体神话,“尊始祖以配天神”,天体崇拜也逐渐让位于天人合一的上帝崇拜,包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在内的天庭信仰由此建立。
上帝崇拜与玉皇人帝
往岁真人朝玉皇,四真三代住繁阳。
初开九鼎丹华熟,继蹑五云天路长。
烟锁翠岚迷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
时从自鹿岩前往,应许潜通不死乡。
这是唐朝著名道士、诗人杜光庭《题仙居观》中的诗句,诗中的玉皇,指的就是中国传统天庭信仰中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中国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上皇帝,通称为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简称为“玉皇”、“玉帝”。《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又云: “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亦号玉皇君。”可见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呼和名称,指的都是同一尊神灵。在中国古代的神谱系列中,这位统御着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宇宙大帝出现并不太早,从渊源上说,他是从古人早期崇拜的上帝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前言/序言


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星河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仰望星空,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命与情感,将遥远的天体化作了承载着中华文明精神、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的鲜活意象。本书《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正是以此为线索,深入探寻那些闪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星辰、月亮、太阳以及各类天文现象,如何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如何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天文学科普读物,也非僵硬的学术论文集。它以一种温情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将历史学、文学、民俗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巧妙融合,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华意象·天体”世界。我们不仅会看到古人如何凭借肉眼观测星辰,记录天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一同走进他们内心深处,理解他们为何会对某些星宿产生敬畏,为何会将它们视为祥瑞或预兆,又为何会在诗词歌赋、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中反复咏叹。 星辰的轨迹,文明的印记 本书将从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经典著作入手,如《天官书》、《步天歌》等,揭示古人对星空的朴素认知与精巧划分。我们会了解到,那些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星官,如“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并非仅仅是地理方位的标记,它们背后蕴含着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宇宙秩序的想象,以及对人世间的映射。例如,紫微垣居于天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成为皇帝居所的象征,而太微垣和天市垣则分别代表着朝廷的官员和世俗的市集,勾勒出了一幅微缩的宇宙社会图景。 书中还会细致地梳理二十八宿的文化意义。每一个宿名,如“角”、“亢”、“氐”、“房”等等,都与动物、神话人物或地理方位紧密相连。我们会探究这些星宿名称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反复出现。杜甫笔下的“星辰列and,风雨暗天街”,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那些描绘边塞风光、闺阁情思的诗篇,常常借用星宿的意象来烘托氛围,寄托情怀。例如,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传说,不仅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更是七夕节的文化根源,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 月亮的阴晴圆缺,人心的悲欢离合 月亮,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情感色彩的天体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多重意象。它既是时间的测量者,记录着阴历的周期,也是皎洁、宁静、永恒的象征。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广阔胸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情思,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绝佳载体。 我们会详细解读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绘画中的意象演变。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玉兔捣药的祥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神话体系,也为月亮增添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书中还将分析月亮的不同形态,如新月、满月、残月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满月常常代表着团圆、圆满,是中秋佳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残月则可能寓意着思念、离愁,是离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太阳的升落,生命的轮回 太阳,作为光明、温暖、生命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追溯太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界的能量之源,更是阳刚、积极、生命力的象征。我们将会看到,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太阳常被视为至高神灵,受到人们的崇拜。 本书会探讨太阳的历法意义,它与四季更迭、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节日,如端午节、重午节等,都与太阳的运行周期息息相关。同时,书中还会分析太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它既可以象征帝王的威严与光辉,也可以代表英雄人物的勇猛与力量。例如,一些古代诗歌中对朝阳的描绘,往往带有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意味,而对落日余晖的描写,则可能流露出壮丽与苍凉并存的情感。 奇异的天象,命运的低语 除了日月星辰,古代中国也对各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如彗星、流星、日食、月食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书将梳理这些天象在中国历史上的记录,以及古人对它们的解读。这些天象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天意的显现,是吉凶祸福的预兆。 我们会探讨日食和月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天狗食月”或“日蚀”时的恐慌与解读,以及它们如何被联系到国家政治的动荡与王朝的更替。彗星的出现,更是常常被认为是重大事件的先兆,引发人们的广泛猜测与讨论。本书将通过史料的梳理,展现古人如何试图从这些天象中解读出宇宙的秘密,并将其与现实世界的政治、社会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 从天文到人文:中华意象的传承与发展 《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的宗旨在于,通过对天体意象的解读,折射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情趣。这些天体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之中,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探寻。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古人仰望星空时的敬畏、好奇与哲思,去理解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宇宙现象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深远的人文意义。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这些看似遥远的天体,能够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又为何它们至今仍然是我们文化记忆中璀璨的组成部分。 本书将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以流畅的文笔为载体,力求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关于中华文明与浩瀚星空的思想盛宴。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引发思考,让读者在领略宇宙的神秘之余,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不过是寻常的天文普及读物。然而,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并非直接罗列天体知识,而是从中华文化独特的视角切入,将中国古代人民对星空的认知、观测方法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现象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天文学”与“占星术”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在古代,这两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天象的变化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与人间祸福息息相关。书中通过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示了古代帝王如何通过观星来决策国事,如何将天象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这让我看到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政治符号和文化符号。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与天体相关的民俗信仰,比如对特定星宿的崇拜,对月亮的各种仪式,这些都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天体所蕴含的神秘力量和精神寄托。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转逻辑以及古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宇宙星空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个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读物。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非是简单的天文学科普,而是将中国古代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讲述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观察日月星辰,如何赋予它们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书中对“天象图”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古老的星图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缩影,包含了他们对秩序、和谐以及天道运行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对那些与天体相关的神话传说的梳理,比如“夸父逐日”的悲壮,“后羿射日”的英勇,这些故事在古代被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和运行规律,充满了想象力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宇宙的敬畏,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

《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盛宴。我一直认为天文学是冷冰冰的科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将浩瀚的星空与中国人的情感、智慧、信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书中对“日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记载,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解读。比如,日食常常被视为“天狗食日”的不祥之兆,引发了古人的恐惧和对皇帝失德的担忧。而月亮,更是承载了中国人无数的思念、团圆和浪漫情怀,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书中还探讨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来划分时空,指导农业生产,这让我看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流畅而优美,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充满智慧的光芒。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和星空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读了《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轻松有趣。书中有许多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观察、解释和利用星空的记载,那些关于二十八宿、十二次、三垣的介绍,虽然涉及天文概念,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历史故事,使得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古代历法形成的阐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活动的智慧结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天象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将冰冷的天文现象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星空的敬畏与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像是导览一样,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探索天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读起来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仰望星空、充满神秘与想象的古老中国。书中的文字并非冰冷枯燥的科学知识,而是将天文现象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星宿的神话传说,那些关于织女、牛郎,关于北斗七星的民间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鲜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读到那些古代文人墨客如何从星象中寄托情感、寄寓理想,我更是深深地被吸引。那些星辰不仅仅是天上的光点,更是他们心中情感的投射,是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理解的载体。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天体相关的节气、习俗,比如中秋节赏月,清明节祭扫时对天象的关注,这些细节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古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他们能够从自然的变化中洞察万物,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文学,更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宇宙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文化,毛泽东同志有过明确的指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联合政府》,1107页)。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与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一切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679页)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便于了解祖国文化,值得收藏!

评分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评分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评分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评分

《乙巳占》序

评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评分

(4)宋元时期:

评分

(2)两汉时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