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拿到《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不过是寻常的天文普及读物。然而,它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并非直接罗列天体知识,而是从中华文化独特的视角切入,将中国古代人民对星空的认知、观测方法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现象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天文学”与“占星术”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在古代,这两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天象的变化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与人间祸福息息相关。书中通过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示了古代帝王如何通过观星来决策国事,如何将天象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这让我看到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政治符号和文化符号。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与天体相关的民俗信仰,比如对特定星宿的崇拜,对月亮的各种仪式,这些都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天体所蕴含的神秘力量和精神寄托。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转逻辑以及古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宇宙星空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个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望,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读物。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非是简单的天文学科普,而是将中国古代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讲述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观察日月星辰,如何赋予它们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书中对“天象图”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古老的星图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缩影,包含了他们对秩序、和谐以及天道运行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对那些与天体相关的神话传说的梳理,比如“夸父逐日”的悲壮,“后羿射日”的英勇,这些故事在古代被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和运行规律,充满了想象力和人文关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宇宙的敬畏,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盛宴。我一直认为天文学是冷冰冰的科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将浩瀚的星空与中国人的情感、智慧、信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书中对“日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记载,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解读。比如,日食常常被视为“天狗食日”的不祥之兆,引发了古人的恐惧和对皇帝失德的担忧。而月亮,更是承载了中国人无数的思念、团圆和浪漫情怀,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书中还探讨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星象来划分时空,指导农业生产,这让我看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流畅而优美,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位饱学之士在娓娓道来,充满智慧的光芒。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文化和星空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最近读了《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轻松有趣。书中有许多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观察、解释和利用星空的记载,那些关于二十八宿、十二次、三垣的介绍,虽然涉及天文概念,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历史故事,使得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古代历法形成的阐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社会活动的智慧结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与天象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将冰冷的天文现象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星空的敬畏与热爱。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像是导览一样,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探索天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文史中国·中华意象:天体趣谈》读起来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翻开书页,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仰望星空、充满神秘与想象的古老中国。书中的文字并非冰冷枯燥的科学知识,而是将天文现象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星宿的神话传说,那些关于织女、牛郎,关于北斗七星的民间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鲜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读到那些古代文人墨客如何从星象中寄托情感、寄寓理想,我更是深深地被吸引。那些星辰不仅仅是天上的光点,更是他们心中情感的投射,是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理解的载体。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天体相关的节气、习俗,比如中秋节赏月,清明节祭扫时对天象的关注,这些细节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古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他们能够从自然的变化中洞察万物,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天文学,更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宇宙观,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文化,毛泽东同志有过明确的指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联合政府》,1107页)。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与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一切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毛泽东选集》第二卷,679页)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便于了解祖国文化,值得收藏!
评分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评分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评分(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评分《乙巳占》序
评分(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评分(4)宋元时期:
评分(2)两汉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