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 原著第22版 有机化学基本原理 环己酮制作流程 金属有机化学

正版现货 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 原著第22版 有机化学基本原理 环己酮制作流程 金属有机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有机合成
  • 有机化学
  • 实验手册
  • 环己酮
  • 金属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实验室
  • 化学
  • 教材
  • 原著
  • 第2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杰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暂无
ISBN:9787122078438
商品编码:1046722033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

定价:98.00元

作者:施韦特利克等编著,万均等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ISBN:9787122078438

字数:889000

页码:6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目录

A实验技术简介
A.1有机实验操作的手段和方法
A.1.1玻璃及玻璃接头的类型
A.1.2容器类型
A.1.3冷凝管类型
A.1.4有机化学反应标准装置
A.1.5搅拌和振摇
A.1.5.1搅拌器类型
A.1.5.2搅拌套管和密封类型
A.1.5.3电动机的使用
A.1.5.4振摇
A.1.6气体的计量和导入
A.1.7加热和降温
A.1.7.1热源、传热和热浴
A.1.7.2易燃液体的加热A实验技术简介
A.1有机实验操作的手段和方法
A.1.1玻璃及玻璃接头的类型
A.1.2容器类型
A.1.3冷凝管类型
A.1.4有机化学反应标准装置
A.1.5搅拌和振摇
A.1.5.1搅拌器类型
A.1.5.2搅拌套管和密封类型
A.1.5.3电动机的使用
A.1.5.4振摇
A.1.6气体的计量和导入
A.1.7加热和降温
A.1.7.1热源、传热和热浴
A.1.7.2易燃液体的加热
A.1.7.3制冷剂使用
A.1.8带压操作
A.1.8.1Carius管
A.1.8.2高压釜的使用
A.1.8.3压力钢瓶
A.1.9真空操作
A.1.9.1获得真空
A.1.9.2真空度的测量
A.1.9.3真空操作
A.1.10干燥
A.1.10.1气体的干燥
A.1.10.2液体的干燥
A.1.10.3固体的干燥
A.1.10.4常用干燥剂
A.1.11微量实验操作
A.2分离方法
A.2.1过滤和离心分离
A.2.2结晶
A.2.2.1溶剂的选择
A.2.2.2重结晶步骤
A.2.2.3熔化物的结晶
A.2.3蒸馏和精馏
A.2.3.1压力与沸点的关系
A.2.3.2简单蒸馏
A.2.3.3精馏
A.2.3.4水蒸气蒸馏
A.2.4升华
A.2.5萃取和分液
A.2.5.1固体的提取
A.2.5.2液体的萃取
A.2.5.3多效分配
A.2.6吸附
A.2.6.1溶液脱色
A.2.7色谱
A.2.7.2吸附柱液相色谱
A.2.7.3高压液相色谱
A.2.7.4气相色谱
A.3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测定
A.3.1熔点
A.3.1.1毛细管法测熔点
A.3.1.2显微熔点仪测定熔点
A.3.2沸点
A.3.3折光法
A.3.4旋光测定
A.3.5光谱
A.3.5.1紫外和可见光谱
A.3.5.2红外光谱
A.3.6核磁共振波谱
A.3.6.11H NMR 
A.3.6.213C NMR 
A.3.7质谱
A.3.8借助光谱法进行结构表征的注意事项
A.3.9伦琴射线法进行结构分析
A.4化学药品的储存、危险废品的销毁
A.4.1化学药品的储存
A.4.2废弃物及其销毁
A.5基本仪器
A.6参考文献
B有机化学文献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
C基本原理
D有机制备
E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F主要试剂、溶剂及辅助试剂的性质、纯化和制备(试剂附录)
G危险物的性质(危险物附录)

....................................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有机化学基本原理,有机合成实验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鉴定,有机化学文献,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常用试剂。溶剂及辅助试剂的性质,纯化和制备,重要化学品的毒性。 
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数据翔实,是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材料化学等领域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现代材料科学: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它涵盖了材料科学的基石原理,并逐步深入到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工业应用,强调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的基石与宏观性能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对物质世界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一章:晶体结构与缺陷工程 本章详细阐述了固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从理想晶体的点阵理论、布拉维格子到米勒指数的运用,我们构建了描述晶体结构的数学工具。重点探讨了晶体结构如何决定材料的宏观机械、电学和热学性质。随后,深入剖析了晶体缺陷的分类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影响。我们不仅分析了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的形成热力学,还详细讨论了线缺陷(位错)的滑移、攀移机制,以及面缺陷(晶界、堆垛层错)在材料加工和性能调控中的作用。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控制缺陷密度和类型来实现材料性能的定制化,例如通过引入特定的位错结构来增强合金的强度。 第二章:热力学与相图解析 材料科学的本质是理解和控制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相变行为。本章从统计力学和吉布斯自由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材料热力学的基础。重点解析了相平衡的判据,并系统介绍了单组分、二元和三元系统的相图绘制与解读方法。对固溶体、共晶、包析反应等关键相变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此外,本章还涵盖了热处理过程中的动力学控制,例如成核与长大理论,阐述了热处理工艺(退火、淬火、回火)如何影响最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第三章:机械性能与本构关系 本章聚焦于材料如何响应外力载荷。从弹性变形的胡克定律、杨氏模量、泊松比开始,过渡到塑性变形机制——位错运动。我们详细考察了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基本试验,并引入了更复杂的本构关系,如应变硬化、蠕变和应力松弛。针对疲劳失效,本章深入探讨了S-N曲线的建立、裂纹萌生与扩展的Paris定律,以及断裂韧性的量化指标(如$K_{IC}$)。此外,冲击韧性测试(如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和断裂力学原理被应用于评估材料在临界载荷下的安全性。 第二部分:关键材料体系的深入探索 本部分将前述基础原理应用于三大核心材料体系,展示其结构与性能的特定关系。 第四章:金属合金的设计与加工 本章专注于金属材料。从纯金属的晶格结构和晶界扩散开始,转向合金化的目的和策略。重点分析了铁碳合金体系,详细解析了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和马氏体的形成与转变,这是理解钢铁材料性能的关键。对非铁金属合金(如铝基、钛基、镍基高温合金)的强化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形变强化和晶粒细化。最后,详细介绍了现代金属加工技术,如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金属粉末冶金过程对微观结构和孔隙率的影响。 第五章:陶瓷材料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陶瓷因其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和电绝缘性而被广泛应用。本章探讨了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陶瓷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对高硬度和脆性的贡献。我们深入研究了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硅、氮化硅)的制备工艺,特别是粉体制备、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机制。重点讲解了功能陶瓷,如压电陶瓷(PZT)和半导体陶瓷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氧化锆的氧离子传导性开发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 第六章: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与粘弹性 本章聚焦于聚合物。从单体的合成到聚合反应(如自由基、缩聚、加聚),系统梳理了高分子的形成过程。重点阐述了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性指数)、链的拓扑结构(线型、支化型、交联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粘弹性行为是聚合物区别于其他材料的关键特征,本章详细解析了蠕变、应力松弛和动态机械分析(DMA)的理论基础。此外,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特别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和有效介质理论进行了介绍。 第三部分:前沿领域与先进功能材料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第七章: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与器件应用 本章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固体中的电子行为。详细阐述了能带理论、费米能级、有效质量等概念。重点分析了本征半导体、N型和P型掺杂半导体的导电机制。随后,深入探讨了PN结的形成、肖特基势垒的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晶体管和二极管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中。本章的实践性内容包括硅晶圆的制备技术(CZ法、区熔法)和光刻技术的基础概述。 第八章:磁性材料与信息存储技术 本章考察了材料的磁学特性。从朗之万理论到居里温度,解释了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的微观起源。详细分析了磁畴结构、磁滞回线(矫顽力、剩磁)的意义,以及磁致伸缩效应。当前研究热点如巨磁阻效应(GMR)和隧道磁阻效应(TMR)被详细介绍,它们是现代硬盘驱动器和MRAM技术的核心基础。 第九章: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界面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生物材料的研究日益重要。本章讨论了材料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如PGA, PLA)的控制。重点介绍了植入物材料(如钛合金、羟基磷灰石)的表面改性技术,以促进骨组织整合。最后,探讨了用于药物缓释和组织工程支架的功能化材料设计原则。 全书贯穿着对先进表征技术的介绍,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XRD)用于相鉴定和晶格参数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表面形貌观察,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表面粗糙度和局部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确保读者能够理论指导实验,并准确解析实验数据。本书力求成为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正版现货”这几个字来的,因为市面上盗版书实在太多,质量参差不齐。幸运的是,我收到的这本书质量确实很高,纸张印刷都很不错。翻开目录,我首先被“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吸引了。虽然我不是初学者,但这本书对基本原理的梳理和回顾,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它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原理背后的逻辑和联系,让我对一些熟悉的反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它对立体化学的讲解,不仅涵盖了各种命名规则,更重要的是阐述了立体化学在药物设计和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这对我进行相关研究非常有帮助。此外,“金属有机化学”的部分,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这本书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反应性以及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有大量的实例。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知识点的过渡自然流畅,整体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它不是一本能够“速成”的书,但它能让你在扎实的基本功上,不断拓展思路,深入思考。

评分

入手这本《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主要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些“有机合成”的技巧和方法。这本书在“基本原理”的框架下,非常注重实践性,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实验指导。我特别喜欢它对“环己酮制作流程”的介绍,里面详细讲解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规模下的操作要点。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实验条件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路线。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对于反应条件的控制、试剂的选择,都有深入的理论解释。这让我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书中的“金属有机化学”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金属有机试剂在构建复杂分子结构中的强大能力,并对常用的金属有机反应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这对于我探索新的合成策略,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专业,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通俗性,即便是对某些概念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逐渐掌握。

评分

拿到这本《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的第二十二版,我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虽然名字里带了“基本原理”和“有机化学”,但这本书的实际内容远不止这些。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各种复杂有机反应的详尽分解,而且不仅仅是给出反应式,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步反应机理的细致阐述,简直就像在给初学者讲故事,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它对常用试剂的性质、储存和使用方法的讲解也极为实用,让我这个刚入门的实验室小白感觉信心倍增。特别是关于“金属有机化学”的部分,我之前对这个领域总觉得雾里看花,但这本书用清晰的语言和图示,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了金属有机试剂的制备、反应活性以及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对很多曾经觉得高不可攀的合成策略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书中对实验安全规程的强调也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处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这让我安心不少。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提醒我注意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对于减少实验中的失误,提高实验效率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程度和深度,绝对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物超所值的一本专业书籍,它为我打开了有机合成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实验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是一位对“有机合成”充满好奇的研究生,这次选择的《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原著第22版,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更是一本深入的理论探索。我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它从最基本的反应机理讲起,层层递进,直到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都能够清晰地阐释。我尤其喜欢它对“环己酮制作流程”的深入讲解,它不仅列举了多种制备方法,还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可能的副产物生成途径。这让我能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反应,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且,书中的“金属有机化学”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介绍了各种金属有机试剂的合成、性质和在各种有机转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催化领域的深入探讨,让我对现代有机合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各种反应机理图和实验装置图都非常精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力。它不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我实验室里的“百科全书”,随时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内涵却着实令人惊喜。我购买它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深入了解“环己酮制作流程”,并且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几个步骤,而是对每一个步骤的化学原理、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选择等)、以及可能遇到的副反应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合成路线的比较和权衡,它会讨论在实验室环境下,哪种方法更为高效、经济,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实验设计。此外,书中关于“有机合成实验室手册”的部分,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细节描述也极尽详细,例如如何准确称量试剂、如何进行有效的分离提纯、如何监测反应进程等等。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往往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如何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等等,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如此系统和专业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图表变得易于理解。对于任何希望在有机合成领域有所建树的科研人员或学生来说,这本手册都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