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

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蘖,吴靖宇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
  • 苏州旅游
  • 名胜古迹
  • 园林
  • 文化
  • 历史
  • 旅行
  • 摄影
  • 江南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807334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1737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包括苏州概论、平江景区、沧浪景区、金闾景区等。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今现代化大潮中,做到了古城风貌依旧,文脉传承有继,是我国名城保护中的佼佼者。希望苏州有更多的人,做古城的知宝、爱宝、护宝、传宝人,也希望通过《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激发起更多的人来关心、研究自己的家乡,了解、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乃至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脉。

精彩书评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今现代化大潮中,做到了古城风貌依旧,文脉传承有继,是我国名城保护中的佼佼者。我希望苏州有更多的人,做古城的知宝、爱宝、护宝、传宝人,也希望通过这一本书,激发起更多的人来关心、研究自己的家乡,了解、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乃至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脉。
——阮仪三

目录

为《苏州名胜博览》序/阮仪三
苏州概述
平江景区
拙政园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
狮子林
怡园
环秀山庄
耦园
观前街 玄妙观
玄妙观十八景
平江路历史街区
北塔 报恩寺
城隍庙
艺圃
曲园
五峰园

沧浪景区
网师园
沧浪亭
盘门三景
文庙
定慧寺(双塔)
胥门

金闾景区
虎丘山
七里山塘
留园
西园(戒幢律寺)
枫桥寒山寺
南浩街
阊门

吴中景区
宝带桥
木渎
天平山
灵岩山
天池山
穹窿山
东山
金庭(西山)
光福
甪直

高新区·虎丘区景区
石湖 上方山
花山
昆山景区
玉峰山
周庄古镇
锦溪古镇
吴江景区
同里古镇
平望古镇
常熟景区
虞山
附录

精彩书摘

1.山门记牌:在正山门的门槛内,是元朝赵子昂所书。
2.麒麟照墙:大雷尊殿的对面照墙上,本画着一头雷祖的坐骑墨麒麟,民国以来,被救火会置太平水缸时,把它刷去。
3.朝北铜殿:祖师殿的天井中,面对祖师殿,有一铜殿,三尺八九寸高,四尺宽,三尺进深,也供玄天上帝,观里的殿都是朝南的,独有这铜殿朝北。
4.六角亭:本来在三清殿露台西边,太平天国后,毁灭无踪。在露台东边本来也是-座方亭,但毁灭得更早,前清时就只有基址了。
5.钉钉石栏杆:三清殿露台上的三面石栏杆和踏步两旁的石栏杆都是熔化了的生铁浇铸的,和钉钉的一般,所以说“钉钉石栏杆”。
6.一步三条桥:三清殿露台东的踏步阶下,并排着三条和桥面一般的青石,一步就可跨过,所以叫“一步三条桥”。相传,雨后曾有鱼从桥旁穴中游出。
7.无字碑:三清殿东边黄围墙里,高二丈(6.7米),宽八尺多(2.7米)。明洪武四年,更玄妙观为“正-丛林”,置道纪司,革香火田充军饷,方孝孺作记勒石。后因方孝孺拒绝为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诛,为避讳,便把字都刮去。
8.妙一统元:匾额。在三清殿撩檐下,相传为金兀术所书。
9.海井:在三清殿内。投石井中,要隔一两分钟,才能听得到水声。
10.石水盂:在弥罗宝阁的露台前,是半圆形的,阔约四尺,里边常有积水。相传,施亮生真人买了_尾咸鲤鱼在此放生后,跨上鱼背,腾空而去。
11.靠天吃饭图碑:在洪钧老祖殿的三清殿后面。
12.七星池:是东狱殿内,池中有七口井,虽有大旱,池水也不干。
13.鱼兰观音像碑:在观音殿内。
14.五鹤街:在三官殿的天井中,有三条石级,凿出五只仙鹤。
15.七星坛:在水府殿内。

前言/序言

我是苏州人,苏州是我的家乡。我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也珍惜家乡的一砖一瓦。我平时喜欢阅读和收藏有关介绍、研究苏州的书籍,自己也经常写些这方面的文章。现在丁蘖君送来了他和吴先生合作编撰的《苏州名胜博览》一书,静心细阅,随着书中章节文字,仿佛又流连在那亲切的塔影园景之中,回味起那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街坊碎语、掌故轶闻,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哩!
丁君是苏州世家后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我与他不但是同乡还有一段师生之谊。丁君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建筑设计等工作,几十年的辛劳,功业多多。同时,作为一个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有心人,不但身体力行,还注意搜集各种资料,深入研究考证。这一册《苏州名胜博览》,就是他数十年心血的积淀,精心耕耘的硕果。
我有幸与丁君同道,一起在为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当然,对自己的家乡——苏州,更是情有独钟。值得欣慰的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今现代化大潮中,做到了古城风貌依旧,文脉传承有继,是我国名城保护中的佼佼者。我希望苏州有更多的人如丁君一样,做古城的知宝、爱宝、护宝、传宝人,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发起更多的人来关心、研究自己的家乡,了解、爱护家乡的文化遗产,乃至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脉。
姑苏风华,邀您共赏:一份穿越时空的邀请函 苏州,这座自古以来便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其魅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山水之美,渗透进历史的脉络、文化的肌理,以及无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日常。它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每一笔都蕴含着悠长的故事;它是一首低吟浅唱的古老歌谣,每一句都触动着心灵深处的柔软。 而《姑苏风华,邀您共赏》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名胜古迹的导览手册,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可以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之窗。我们试图从一个更广阔、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呈现苏州的多重面貌。在这里,每一个园林不仅仅是精致的建筑与景致,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精神寄托,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每一条古街巷道,都承载着千年的市井烟火,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每一位在苏州留下了足迹的先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 探寻古典园林的诗意栖居 提起苏州,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壮阔,留园的精巧,网师园的雅致,环秀山的奇秀……这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早已蜚声海内外。然而,《姑苏风华,邀您共赏》想要呈现的,远不止于此。 我们不仅仅会为您介绍每一座园林的核心景致,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例如,在解读拙政园时,我们不会仅仅停留于“水陆相邻,景随步移”的赞叹,而是会追溯其明代文人归有光的“乐此不疲,怡然自得”的隐逸情怀,探讨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如何模拟自然,又如何寄托了主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对于留园,我们将会引导您去品味那“层层深入,曲折回廊”的空间布局,如何通过高低错落的建筑、精妙绝伦的假山叠石,以及恰到好处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意境。我们还会探讨留园在清代被誉为“吴中第一名园”的原因,以及其在园林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而网师园,这座以“网师”自喻,寄情江湖的园林,我们将侧重于其“小中见大”的设计智慧。如何在一片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巧的分割与组合,呈现出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层次?如何通过“步移景异”的手法,让游人仿佛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间?我们还将提及网师园的夜游特色,让您体验在月光与灯影下的另一番风情。 当然,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园,我们还会带您走进一些同样充满韵味,却鲜为人知的园林。也许是某个私家深宅中的一方小院,其精致程度不亚于名园;也许是寺庙中的一处禅意庭院,处处流露出清净与宁和。这些园林,或许没有宏大的规模,却有着更为细腻的情感和更为纯粹的艺术表达。 我们会详细考究每一处景点的命名缘由,解读园林主人的人生哲学,解析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解读,让您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精神内涵。您会发现,这些园林不仅仅是供人游赏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家园。 漫步古城,触摸历史的温度 苏州的魅力,绝不仅仅 confined within its garden walls。它的古城,它的街巷,它的水系,同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平江路,这条依傍着平江河而建的千年古街,是我们不能错过的行程。在这里,您将看到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青石板铺就的蜿蜒小巷,以及依水而建的廊棚。我们会为您描绘这里曾经的繁华,讲述这里的生活变迁,从曾经的丝绸坊、当铺,到如今的特色小店、茶馆。您会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市井气息,听到吴侬软语的呢喃,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 山塘街,以其“一街看尽苏州古今”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我们将带您沿着山塘河,感受这条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的韵味。从普济桥上的远眺,到街头巷尾的寻访,您会发现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活力。我们将为您讲述山塘街从一个运河码头,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散地的历史演变,以及那些与它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 七里山塘,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段传奇。我们会为您呈现它的过去与现在,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焕发新生意的店铺,让您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生命力。 当然,苏州的古街巷道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带领您去探索那些更具地方特色的小巷,比如学士街、十全街、宫巷等等。每一条小巷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扇门窗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我们会用生动的笔触,为您描绘这些街巷的独特风貌,让您在穿梭于其中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古城的脉搏。 传承与创新:古韵新生的苏州 苏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传承千年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提及苏州的文化,苏绣、苏扇、缂丝、核雕等“苏作”工艺,无疑是这座城市最闪耀的名片。我们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介绍这些国宝级的工艺。您将了解到苏绣的精致细腻,如何用一根根丝线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苏扇的轻巧灵动,如何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缂丝的“织中之圣”,如何通过经纬线的交织,呈现出精美的画面;以及核雕的巧夺天工,如何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精美的故事。我们不仅仅会介绍这些工艺的特点,还会追溯它们的起源与发展,介绍那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匠人,以及他们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提到苏州,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温婉动听的评弹。我们将带您走进评弹的艺术世界,了解它的历史渊源,欣赏它独特的演唱风格,感受它所传达的江南水乡的情感。也许还会为您介绍一些著名的评弹艺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发展之中。现代化的建筑与古老的街区交相辉映,创意的园区与传统的产业并行不悖。我们将为您呈现这种古韵与新生的和谐共存,展现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路径,以及它如何在保留城市灵魂的同时,拥抱未来。 舌尖上的苏州:寻味江南水乡 一座城市的魅力,怎能少了味蕾的体验?苏州的美食,同样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精致的苏式点心,如蟹壳黄、梅花糕、袜底酥,到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如松鼠鳜鱼、响油鳝糊、清炒虾仁,再到时令的各种特色小吃,如阳澄湖大闸蟹、糖藕、青团……苏州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姑苏风华,邀您共赏》将带您踏上一次寻味之旅。我们将为您介绍那些地道的苏式菜肴,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与烹饪方法的罗列,更会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例如某道菜肴是如何与历史人物、节日习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会推荐那些口碑极佳的老字号餐馆,也会挖掘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摊。 我们还会探讨苏州饮食的特点,比如它对于时令食材的讲究,对于“不时不食”的坚持,以及它在口味上追求的清淡、鲜美、原汁原味。您将了解到,为什么苏州人对阳澄湖大闸蟹如此情有独钟,为什么在春天,人们会热衷于品尝各种时令的野菜和春季的点心。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美食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方式的体验。通过品尝苏州的美食,您更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精致、细腻与对生活的热爱。 不止于此: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姑苏风华,邀您共赏》深知,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 我们将会深入挖掘那些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也许是那些在苏州留下了墨宝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歌赋,至今仍回荡在古街小巷;也许是那些在苏州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是那些在苏州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肌理。 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叙述,为您呈现这些人物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您会看到,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为苏州这座城市注入了生命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采。 这本书,或许不是您手中唯一的苏州指南,但它定然能为您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它邀请您放慢脚步,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苏州,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名胜古迹背后,更深层的美丽与故事。 《姑苏风华,邀您共赏》,是一份真诚的邀请,邀请您走进苏州,去体验它的婉约,去品味它的韵味,去感受它的温度。我们相信,当您读完这本书,您会对苏州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您会爱上这座城市,并渴望亲身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商务人士,工作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阅读也成了奢侈品。《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这本书,我是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偶然翻到的。起初只是想打发时间,但书中的内容却深深吸引了我。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理论,也没有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轻松、写意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苏州这座城市的魅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几个著名景点,比如寒山寺、枫桥的描写,那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书中用非常诗意化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寒江孤旅之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思考。书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也有所介绍,它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创新和传承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保留和传承那些美好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杯醇厚的威士忌,不张扬,却后劲十足,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觉得,即使忙碌,也应该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诗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题材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一直充满了向往。《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苏州历史文化的窗户。书中不仅仅罗列了那些著名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景点与苏州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苏州这座城市的演变和变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盘门三景的介绍,它不仅仅描绘了城门、水陆城门和瑞光塔的壮观,更讲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往来的枢纽。书中对苏州历史名人,比如范仲淹、苏轼等人的事迹,也穿插其中,让那些古迹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有了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它让我感受到,苏州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园林和水乡,更是一座承载了无数历史印记和文化传奇的城市。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让我对苏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偏爱江南一带的园林和建筑。《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苏州的一切想象。书中对苏州园林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形制和布局上,更深入地挖掘了园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我特别喜欢它对网师园“夜游”的描述,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园人在月色下,在灯火阑珊中,感受着古人造园的巧思,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心潮澎湃。书中对留园的“长卷式”布局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园林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致堆砌,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步移景异,处处皆有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那种“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生活方式,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介绍景点的书,而是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感受一种深沉而隽永的东方美学。它让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找到了一片能够安放灵魂的宁静之地。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苏州的人,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自然是复杂而深厚的,就像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是细细咂摸,越能品出其中的甘醇与韵味。最近偶然间翻阅了《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这本书,虽然它并非描绘的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的日常,但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却是我这座城市那份沉静而辉煌的底蕴,那种骨子里透出的“苏州味儿”。书中对古典园林的精妙构思,我虽能每日在拙政园、留园里穿梭,却鲜少能静下心来体会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巧思,这本书像一位温婉的苏绣师傅,一针一线地勾勒出亭台楼阁的姿态,溪流池沼的灵动,以及那山石花木所蕴含的哲学。它不仅仅是罗列景点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话,与这座城市的灵魂进行对话。我尤其喜欢它对沧浪亭“面壁九年,面壁而心安”的解读,这不正是我常常在繁忙的生活中,于市井角落寻求解脱与宁静的写照吗?书中所描绘的狮子林,我虽熟悉其叠石之奇,但书中关于“假山世界”的细腻笔触,却让我重新审视了那蜿蜒曲折的迷宫,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在曲径通幽中探寻着古人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重新认识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去发现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光芒。

评分

我最近刚从外地搬来苏州不久,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总想尽快地融入这里的生活。之前也零零散散地听过一些关于苏州园林、古镇的传说,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直观。《苏州有请:苏州名胜博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我尤其喜欢它开篇对苏州城市格局的梳理,从古至今,从水陆交通到城市发展,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苏州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于每一个名胜古迹的介绍,都配有详实的图片和精美的插画,这对我这样的“视觉型”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书中对虎丘的描写,文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活泼,仿佛我能听到剑池回荡的传说,看到白娘子与许仙在此相遇的浪漫场景。还有对周庄、同里的水乡风情,书中将那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那些“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向往,迫不及待地想去实地感受一番。这本书让我觉得,苏州不仅仅是现代化的都市,更是一座流淌着历史和文化血脉的城市,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一个故事。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学生,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略懂门道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