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在介紹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目的、特點及與部門自然地理學各學科內容之間關係的基礎上,闡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共11章。首先,探討瞭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地理規律及時間地理規律,其中,空間地理規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和組閤規律,時間地理規律則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成因、發生、發展、演替和變化規律;其次,探討瞭區域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級單位的劃分——自然區劃的理論與方法,重點研究綜閤自然區劃的原則、方法和等級係統;再次,研討瞭局地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級單位的劃分——土地類型學,重點研究土地分級、分類和分等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第四,係統介紹瞭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土地變化科學、生態係統綜閤評價以及景觀生態學等方麵的內容;第五,從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瞭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辯證關係;最後,分析瞭綜閤自然地理學在農業發展、景觀生態設計、旅遊開發、城市規劃、區域開發以及自然環境發展預測等方麵的應用。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內容係統全麵,邏輯嚴謹,脈絡清晰,文字流暢,難易程度適中。《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綜閤瞭國內已經齣版的同類教材的內容,尤其是加入瞭地域組閤規律、時間地理演化規律等內容,《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在研究瞭國內同類教材體係的基礎上,取其所長,構建瞭結構嚴密閤理的體係。此外,內容新穎,追尋前沿也是《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特點之一。吸收和藉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瞭當前綜閤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土地變化科學、生態係統綜閤評價、景觀生態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作為教材,《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將為培養學生從事地理科學、土地科學、區域科學研究、自然區劃、土地資源調查、區域開發、資源環境、旅遊地理、城市規劃等工作奠定基礎,可供綜閤性大學、師範類院校以及其他各類相關專業學生使用。
精彩書評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在介紹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目的、特點及與部門自然地理學各學科內容之間關係的基礎上,闡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共11章。首先,探討瞭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地理規律及時間地理規律,其中,空間地理規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和組閤規律,時間地理規律則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成因、發生、發展、演替和變化規律;其次,探討瞭區域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級單位的劃分——自然區劃的理論與方法,重點研究綜閤自然區劃的原則、方法和等級係統;再次,研討瞭局地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級單位的劃分——土地類型學,重點研究土地分級、分類和分等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第四,係統介紹瞭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土地變化科學、生態係統綜閤評價以及景觀生態學等方麵的內容;第五,從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瞭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辯證關係;最後,分析瞭綜閤自然地理學在農業發展、景觀生態設計、旅遊開發、城市規劃、區域開發以及自然環境發展預測等方麵的應用。
《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內容係統全麵,邏輯嚴謹,脈絡清晰,文字流暢,難易程度適中。《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綜閤瞭國內已經齣版的同類教材的內容,尤其是加入瞭地域組閤規律、時間地理演化規律等內容,《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在研究瞭國內同類教材體係的基礎上,取其所長,構建瞭結構嚴密閤理的體係。此外,內容新穎,追尋前沿也是《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特點之一。吸收和藉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瞭當前綜閤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土地變化科學、生態係統綜閤評價、景觀生態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作為教材,《綜閤自然地理學(第2版)》將為培養學生從事地理科學、土地科學、區域科學研究、自然區劃、土地資源調查、區域開發、資源環境、旅遊地理、城市規劃等工作奠定基礎,可供綜閤性大學、師範類院校以及其他各類相關專業學生使用。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1.2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地位和特點
1.3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及趨勢
1.4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任務及實踐意義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1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認識的發展
2.2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2.3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能量轉換
2.4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
2.5 化學元素遷移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時間演化規律
3.1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方嚮性
3.2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節律性
3.3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穩定性
3.4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演化
3.5 自然地理環境時間演化的基本特點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地理規律
4.1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2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組閤規律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綜閤自然區劃
5.1 綜閤自然區劃概述
5.2 綜閤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5.3 綜閤自然區劃的等級係統
5.4 綜閤自然區劃的下限單位——景觀
5.5 山地綜閤自然區劃
5.6 綜閤自然區劃單位的類型研究
5.7 綜閤自然區劃調查和報告編寫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土地類型學
6.1 土地的科學概念
6.2 土地分級
6.3 土地分類
6.4 土地類型調查與製圖
6.5 土地分等
6.6 土地結構
6.7 土地類型的演替與生態設計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土地變化科學
7.1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7.2 土地質量指標體係
7.3 土地持續利用研究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生態係統綜閤評價
8.1 生態係統綜閤評價的概念和框架
8.2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
8.3 生態係統安全及其評價
8.4 生態承載力評價
8.5 生態係統管理及影響評價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景觀生態學
9.1 景觀的概念
9.2 景觀生態學
9.3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10.1 人地關係地域係統
10.2 人地關係的曆史探源
10.3 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
10.4 人地關係協調論
10.5 可持續發展論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綜閤自然地理學酌應用研究
11.1 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關係
11.2 綜閤自然地理學為農業服務的研究
11.3 綜閤自然地理學為城市建設服務的應用
11.4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11.5 旅遊開發與管理研究
11.6 區域開發研究
復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人名姓氏索引
附錄二 漢英(俄)對照專業詞匯
前言/序言
第1章 緒論
1.1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1.2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地位和特點
1.3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及趨勢
1.4 綜閤自然地理學的任務及實踐意義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1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認識的發展
2.2 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
2.3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能量轉換
2.4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
2.5 化學元素遷移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時間演化規律
3.1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方嚮性
3.2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節律性
3.3 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的穩定性
3.4 自然地理環境的發展演化
3.5 自然地理環境時間演化的基本特點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地理規律
4.1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2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組閤規律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綜閤自然區劃
5.1 綜閤自然區劃概述
5.2 綜閤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5.3 綜閤自然區劃的等級係統
5.4 綜閤自然區劃的下限單位——景觀
5.5 山地綜閤自然區劃
5.6 綜閤自然區劃單位的類型研究
5.7 綜閤自然區劃調查和報告編寫方法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土地類型學
6.1 土地的科學概念
6.2 土地分級
6.3 土地分類
6.4 土地類型調查與製圖
6.5 土地分等
6.6 土地結構
6.7 土地類型的演替與生態設計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土地變化科學
7.1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7.2 土地質量指標體係
7.3 土地持續利用研究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生態係統綜閤評價
8.1 生態係統綜閤評價的概念和框架
8.2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價
8.3 生態係統安全及其評價
8.4 生態承載力評價
8.5 生態係統管理及影響評價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景觀生態學
9.1 景觀的概念
9.2 景觀生態學
9.3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
10.1 人地關係地域係統
10.2 人地關係的曆史探源
10.3 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
10.4 人地關係協調論
10.5 可持續發展論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綜閤自然地理學酌應用研究
11.1 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關係
11.2 綜閤自然地理學為農業服務的研究
11.3 綜閤自然地理學為城市建設服務的應用
11.4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11.5 旅遊開發與管理研究
11.6 區域開發研究
復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人名姓氏索引
附錄二 漢英(俄)對照專業詞匯
大地之歌:地球錶層係統的結構、過程與未來 一、本書概述:探索我們腳下的廣闊世界 本書是一部係統而深入地探討地球錶層係統(Earth Surface System)的綜閤性著作。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而精細的地理學框架,解析地球陸地錶層物質、能量和物質循環的動態過程,以及它們在塑造我們當前環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全書橫跨自然地理學的核心分支,從宏觀尺度的構造形變到微觀尺度的土壤化學反應,力求展現一個生動、相互關聯的地球係統圖景。 二、核心內容聚焦:構建完整的地球錶層知識體係 本書的結構設計,嚴格遵循自然地理學從能量輸入到物質轉化的邏輯順序,確保知識的係統性和完整性。 第一部分:能量驅動與圈層互動 (The Driving Forces)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地球錶層係統的基礎:能量來源與物質初始狀態。 1. 地球的能量收支與氣候背景: 詳細闡述太陽輻射的接收、大氣圈層的熱力學結構與環流模式。重點分析瞭不同緯度帶的地錶能量平衡差異,這是驅動所有外動力作用的根本動力。同時,深入探討瞭水循環的驅動機製,特彆是蒸發、凝結與降水的全球分布規律。 2. 岩石圈的基底與構造作用: 盡管本書核心關注錶層過程,但對驅動地錶形態的內動力機製進行瞭必要的鋪墊。內容涵蓋闆塊構造理論的最新進展,以及地殼均衡對地貌演化的長期控製作用。這部分為理解風化作用和侵蝕基準麵的變化提供瞭背景知識。 第二部分:風化作用與錶層物質的形成 (Weathering and Material Genesis) 這是物質轉化的起點。本書詳盡區分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 1. 化學風化的動力學: 深入探討瞭水、二氧化碳、有機酸在岩石分解中的作用機理。針對不同岩石類型(如矽酸鹽、碳酸鹽岩),分析瞭風化産物的差異及其對地錶水體地球化學的影響。詳細解析瞭溶解、水解、氧化還原等關鍵化學反應的速率控製因素。 2. 風化産物的遷移與沉積: 探討瞭風化碎屑物如何被搬運介質(水、風、冰)攜帶,並過渡到侵蝕與沉積過程。重點分析瞭殘積土、風化物和原生礦物嚮次生礦物的轉化過程。 第三部分:外動力作用:地錶塑造的能動力量 (Exogenic Processes) 本部分是全書最核心的實踐應用部分,細緻解剖瞭水、冰、風、重力在塑造地貌中的具體作用。 1. 河流地貌學與流水侵蝕: 詳盡描述瞭河流的縱嚮和橫嚮地貌演化理論,包括河流下切、側蝕、麯流擺動與河榖的形成過程。特彆分析瞭河流的産沙量、輸沙機製以及階地發育的動力學模型。關注現代河流的侵蝕力與人類活動(如水利工程)的相互作用。 2. 冰川作用與凍土動力學: 全麵迴顧瞭冰川的物質平衡、消融過程及其對地貌的雕刻作用(冰鬥、U型榖、冰磧物)。深入分析瞭高緯度和高山地區的多年凍土(Permafrost)的形成條件、熱力學狀態以及季節性凍融作用對地錶穩定性的影響。 3. 風力作用與乾旱區地貌: 針對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特徵,詳細研究瞭風的搬運機製(爬移、懸移、跳躍),以及風蝕(磨蝕與吹蝕)和風積(沙丘、黃土)的形態學與動力學分類。 4. 重力作用與斜坡穩定性: 分析瞭由重力驅動的物質嚮下移動過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的觸發機製、運動模式和風險評估方法。強調瞭坡度、岩土性質與水分條件在斜坡失穩中的耦閤關係。 第四部分:土壤的形成、分異與生態功能 (Pedogenesi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土壤被視為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交匯的活性界麵。 1. 土壤發生學的理論基礎: 闡述瞭土壤形成的五大因子(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及其相互作用模型。重點分析瞭土壤剖麵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和物理過程,如淋溶、澱積、腐殖化作用。 2. 土壤類型及其地球錶層意義: 根據國際通用的土壤分類係統(例如WRB係統),詳細介紹瞭世界主要土壤類型的形成條件、特徵剖麵及其在物質循環中的角色,如紅土、黑鈣土和鹽漬土的形成與改良。 3. 土壤的生態服務功能: 超越傳統的描述,本書探討瞭土壤在碳、氮、磷等關鍵元素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土壤作為生態係統穩定器在調節水文過程和固碳減排方麵的潛力。 第五部分:人地交互與錶層係統的未來挑戰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 Future Dynamics) 本部分將理論應用於現代環境問題,體現瞭自然地理學的現實關懷。 1. 人類活動對地錶係統的擾動: 考察瞭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變化(如森林砍伐、城市化)如何加速侵蝕、改變地錶物質的産齣率。分析瞭水資源開采對河流與地下水係統的長期影響。 2.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地錶響應: 探討瞭全球變暖背景下,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對地貌、土壤健康和水文平衡的反饋效應。著重分析瞭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地貌的重塑。 3. 可持續的錶層係統管理: 提齣基於自然地理學原理的土地管理與風險預防策略,旨在促進人類活動與地錶自然過程的和諧共存。 三、本書特色與讀者對象 本書結構嚴謹,理論深度與案例廣度兼備。它不僅涵蓋瞭經典的地貌學、土壤學理論,更融入瞭最新的地球係統科學、遙感監測和地錶過程模型的研究成果。配有大量的剖麵圖、流程圖和全球案例分析,有助於讀者建立三維的認知空間。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地質學、水文學、生態學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國土資源管理、水土保持、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工作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地球錶層係統的復雜性、動態美以及人類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