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化合物

钛化合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远辉 等 编
图书标签:
  • 钛化合物
  • 无机化学
  • 金属有机化合物
  • 催化
  • 材料科学
  • 配位化学
  • 化学工业
  • 纳米材料
  • 合成方法
  • 物理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54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76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钛化合物》书是《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内容主要包括:钛化合物的分类,钛的金属间化合物、氧化物、卤化物、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二氧化钛和钛白粉的性质、生产工艺和用途,二氧化钛薄膜的性质、制备工艺和应用,以及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质、生产工艺和应用等。
《钛化合物》可作为钛化合物生产企业的培训用书,也可供从事钛化合物研究的科研人员、生产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1 钛的化合物
1.1 钛化合物的特性
1.1.1 钛化合物的分类
1.1.2 钛化合物价电子的特点
1.1.3 钛的间隙元素化合物的特性
1.2 金属间化合物
1.2.1 钛一铝基合金
1.2.2钛一镍基合金
1.2.3 钛一铁基合金
1.2.4 铌一钛基合金
1.2.5 氢化钛
1.3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硫化物
1.3.1 氧化钛
1.3.2 氢氧化钛
1.3.3 硫化钛
1.4 卤化钛
1.4.1 四氯化钛
1.4.2 三氯化钛
1.4.3 二氯化钛
1.4.4 二氯氧化钛
1.4.5 一氯氧化钛
1.4.6 氟化钛
1.4.7 溴化钛
1.4.8 碘化钛
1.5 间隙化合物
1.5.1 氮化钛
1.5.2 硼化钛
1.5.3 碳化钛
1.5.4 硅化钛
1.6钛的无机盐
1.6.1 钛盐(Ⅳ)
1.6.2 钛酸盐
1.6.3 卤钛酸盐
1.7 钛的有机化合物
1.7.1 钛酸酯及其衍生物
1.7.2 有机钛化合物
2 钛白粉
2.1 二氧化钛的性质
2.1.1 二氧化钛的物理性质
2.1.2 二氧化钛的化学性质
2.1.3 二氧化钛的光学性质
2.1.4 钛白粉的其他颜料性能
2.2 钛白和二氧化钛的应用
2.2.1 钛白的标准和指标
2.2.2 钛白粉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2.2.3 钛白粉在塑料行业中的应用
2.2.4 钛白粉在造纸上的应用
2.2.5 钛白粉在化纤中的应用
2.2.6 钛白粉在油墨行业中的应用
2.2.7 钛白粉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2.2.8 钛白粉在橡胶方面的应用
2.2.9 二氧化钛在食品、医药方面的应用
……
3 纳米二氧化钛
4 二氧化钛薄?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金属间化合物是合金组元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晶格类型及性能均不同于任一组元的合金固相,一般可用分子式大致表示其组成。金属化合物一般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以及较大的脆性。合金中出现金属间化合物时,可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降低塑性。根据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规律及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型:
(1)正常价化合物。周期表上相距较远,电化学性质相差较大的两元素容易形成正常价化合物。其特点是符合一般化合物的原子价规律,成分固定,并可用化学式表示。正常价化合物具有高的硬度和脆性,当其在合金中弥散分布于固溶体基体中时,将起到强化相的作用,使合金强化。
(2)电子化合物。电子化合物是由第1族或过渡族元素与第2至第5族元素结合而成的。它们不遵循原子价规律而服从电子浓度规律。电子浓度是指合金中化合物的价电子数目与原子数目的比值。电子化合物具有高的熔点和硬度,但塑性较低,一般只能作为强化相存在于合金特别是有色金属合金中。
……

前言/序言


《星际航行与引力波探测:超越光速的物理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对宇宙深层奥秘的不懈追求,聚焦于两大前沿领域:超光速航行理论的构建与新一代引力波探测技术的突破。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推演到尖端实验验证的完整链条,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未来物理学图景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曲率驱动与时空几何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剖析了当前理论物理学界最引人入胜的课题之一——如何有效地操纵和扭曲时空结构以实现远超光速的有效移动。我们首先回顾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时空特性的基础描述,随后将焦点转向了那些试图规避光速限制的理论模型。 第一章:德西特空间与负能量密度假设 本章详细阐述了阿尔库比耶雷(Alcubierre)驱动概念的数学基础。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维持“曲率泡”所需负能量密度的具体物理学诠释。通过对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在极端条件下的量子场论分析,我们探究了负质量或负能量的理论可行性及其在微观尺度上的初步观测迹象。本章同时批判性地审视了“限制区”(the boundary problem)——即曲率泡壁面处时空奇点的形成风险,并引入了“引力场约束条件”来评估这些理论驱动模型的稳定性。 第二章:量子引力对超光速模型的修正 广义相对论在普朗克尺度下失效的根本问题,对任何宏观时空操纵理论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章引入了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和弦理论(String Theory)中对时空结构的基本认知。我们分析了在量子泡沫背景下,连续时空假设的瓦解如何影响曲率驱动的计算模型。例如,弦理论中的D-膜(D-branes)理论如何提供了一种多维空间下的路径优化思路,用以分散驱动所需的能量需求,并探讨了“时间旅行悖论”在更高维度几何中的自然规避机制。 第三章:零质量粒子与非经典推进力 除了传统的曲率驱动,本部分还探索了基于非经典物质推进的设想。我们将研究理论上存在的零静止质量粒子(如某些假想的超对称伙伴粒子)在极端电磁场中可能表现出的推进特性。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极高强度激光阵列在真空环境中诱发粒子对的产生与湮灭,并将此过程的动量传递转化为可控的净推力。本章的计算模型侧重于能量效率比(Thrust-to-Power Ratio, TPR),以期在实际工程部署前,对这些前沿概念进行严格的能效评估。 第二部分:时空涟漪的捕捉:新一代引力波天文台 引力波天文学的开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倾听”宇宙暴烈事件的全新窗口。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探测技术本身的飞跃,特别是针对极低频率和极高频率引力波的捕获工作。 第四章:空间基引力波探测阵列的布局与噪声抑制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成功标志着地面探测的成熟,但要捕捉超大质量黑洞并合、早期宇宙的回响,必须进入太空。本章详细介绍了第三代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如LISA的继任者概念)的轨道设计和激光链路稳定性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了太阳风粒子、行星际磁场波动对纳赫米级光程测量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主动反馈和机器学习的噪声消除算法,这些算法能够实时识别并扣除来自地球和太阳系的系统性干扰。 第五章:普朗克尺度探测与量子噪声极限 本章进入了引力波探测的终极挑战:逼近普朗克尺度($10^{-35}$米)的测量精度。我们将考察理论上用于探测引力子或量子引力效应的微型干涉仪(例如,基于超流体或原子干涉仪的探测器)。重点分析了如何突破标准量子极限(SQL)的限制,特别是对“压缩态光束”(Squeezed Light)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使其能够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降低测量中的标准差,从而提升对微弱信号的信噪比。 第六章:瞬态信号与宇宙学意义的关联 引力波事件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宇宙演化的快照。本章旨在将探测到的时空涟漪与宇宙学的关键参数联系起来。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对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余晖(Kilonovae)的光谱分析,精确测定哈勃常数(Hubble Constant)的最新值,并讨论了快速射电暴(FRBs)是否可能与某些特定的高频引力波瞬变事件相关联。此外,本章还评估了利用已探测到的黑洞并合事件数据,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分布模型进行约束的可能性。 结语:迈向整合的物理学 本书最后总结了曲率驱动理论的哲学意义与引力波探测的实践成果,指出这两条看似平行的研究路径,实则都指向了对时空这一基本实在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坚信,对极端物理条件的探索,终将揭示支配宇宙宏观动力学与微观结构统一的最终理论。本书为所有对前沿物理学和未来技术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了详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包裹着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材质的优良。内容方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偏执。它不是那种大刀阔斧地描绘历史洪流的作品,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几乎要被遗忘的生活碎片上。比如,书中用将近三页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一个老旧钟摆的机械结构,包括发条的松紧度、齿轮磨损的角度,以及它在特定气温下的走时偏差。这种对机械美学和日常物件的致敬,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观察力。通过对这些微观世界的细致描摹,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极度沉浸的状态,仿佛我们真的能听到那滴答声在空旷房间里的回响。然而,这种深度挖掘也导致了叙事节奏的极度缓慢。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如果能更快地推进主要情节,整体的阅读体验会不会更加紧凑有力?但转念一想,也许作者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我们日常生活中匆忙忽略掉的“存在”本身。全书充满了对“慢”的赞颂,对“停顿”的珍视,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接触到这本大作的,坦白说,起初我对它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毕竟朋友对它的推崇简直到了近乎神化的地步。初读之下,最先冲击我的是其语言的密度和跳跃性。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跳脱,常常在现实场景的描摹和意识流的片段之间进行无缝切换,阅读过程需要全神贯注,否则很容易跟不上思路。它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逻辑系统,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试图表达的那一层含义。举个例子,书中反复出现了一种“时间凝固”的意象,似乎所有的角色都被困在某个永恒的瞬间,周围的一切都在加速腐朽,只有他们自己保持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静止。这种对时间本质的探讨,显得既晦涩又引人入胜。当然,这种高度抽象的表达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挑战,我总觉得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刻意留下了信息断层,仿佛在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解码”的作品,而不是一部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对于那些喜欢深入挖掘文本底层结构,享受智力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但对于追求线性故事发展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些许挫败。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说实话,非常前卫,甚至有点反传统。它大量使用了留白,有时候一页上只有寥寥数行文字,其余都是大片的白色空间,这让我初次阅读时感到有些不安,仿佛被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强行拉扯着。作者似乎在用这种空间感来暗示“缺失”和“未言明”的重要性。内容上,它似乎完全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近乎诗歌散文的形式来呈现一种“状态”或“感觉”。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忧郁和疏离感贯穿始终,主角似乎永远在寻找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目标。书中有一段对“光影折射”的描述,写得极为细腻,它不仅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如何影响人的认知。它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安慰,而是将这种模糊性直接呈现给读者。这要求读者必须放下对明确叙事的期待,转而全身心地去感受文字所构建的声光电的氛围。对于追求情感共鸣和氛围捕捉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它强迫你进入一种“纯粹感知”的状态,非常考验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给人一种深邃而内敛的感觉,那种灰蒙蒙的底色上,隐约透出一种金属的质感,让人联想到精密仪器或是某种深海潜艇的剖面图。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排版风格吸引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体验,字体选择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行距和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丝毫没有那些教科书式的压迫感。内容上,它似乎更侧重于叙事和情感的铺陈,而非纯粹的科学分析。我记得有一段描写,讲述的是一场发生在极地考察站的暴风雪中,人物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回忆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来对抗恐惧。那种氛围的营造极其成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探讨。它没有直接去描绘宏大的叙事场景,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比如主人公如何一遍遍擦拭冰冷的窗户,试图从模糊的雪雾中捕捉到一丝光亮,这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远超出了普通小说的范畴。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极端环境时,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却又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尽管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具体结构或反应特性的深度解析,但这本书的取向明显是更偏向文学和体验的,这倒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享受,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巨大的内在张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混合了敬畏与困惑的情绪。它的结构极其宏大,似乎横跨了数个世纪,涉及到了某种宏观的宇宙法则或是文明兴衰的循环。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庞大而自洽,充满了独特的地理设定和角色体系,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地点的命名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充满了异域色彩。然而,正是这种宏大感,使得个体角色的命运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故事的主线似乎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更广阔的背景所吞噬。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权力斗争,不得不时不时地回翻前面的章节以确认人物关系和事件的时间线。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熵增”与“秩序”的辩证关系,论述得极其精彩,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但问题在于,这些深奥的理论讨论,往往是以一种极其晦涩的对话形式呈现,缺乏必要的场景铺垫,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问答,而不是沉浸在一个故事之中。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世界构建和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足够的养料去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