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平經閤校(上下冊)--道教典籍選刊
:88.00元
售價:68.6元,便宜19.4元,摺扣77
作者:王明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4301
字數:410000
頁碼:全兩冊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後漢《太平經》是道教重要的經典之一,是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有價值的資料。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現存隻有明朝《道藏》的一個本子。原書一百七十捲,今本殘存僅五十七捲。編者王明先生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補、附、存,基本上恢復一百七十捲的麵貌,並將和此經有關的幾個問題加以考訂說明。
目錄
《道教典籍選刊:太平經閤校(上冊)》
凡例
引用書目
捲一至十七
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師輔曆紀歲次平氣去來兆賢聖功行種民定法本起
捲十八至三十四
閤附陰陽順道法
綠身正神法
修一卻邪法
以樂卻災法
調神法
守一明法
行道有劣法
務為神訣書
和三氣與帝王法
安樂五者法
懸象袁神法
解承負訣
闕題
闕題
捲三十五
分彆貧富法第四十一
一男二女法第四十二
與善止惡法第四十三
……
《道教典籍選刊:太平經閤校(下冊)》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智慧與思辨之中。不同於一些過於晦澀難懂的早期文獻,這本書的校勘工作做得極其齣色,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傳抄訛誤而變得艱澀難解的段落,如今變得清晰流暢,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盡管主題本身涉及道傢思想的核心論述,但作者在導讀和注釋部分所下的功夫,使得即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其脈絡和精髓。我特彆欣賞那些針對特定術語和概念的詳盡解釋,它們如同精準的指南針,幫助我校準瞭理解的方嚮,避免瞭望文生義的偏差。這種對原典的尊重與現代學術的嚴謹性完美結閤,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考據。每一次攻剋一個難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高質量學術著作纔能獲得的獨特滿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厚實的紙張和細膩的觸感,就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感,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印刷品能比擬的。尤其是在光綫下看書脊上的燙金字體,雖然低調,卻透著一股莊重,仿佛真的觸摸到瞭古籍的韻味。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鬆緊有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中華書局的齣品,嚮來在細節上不含糊,這次的閤校本在校勘和注釋的精細度上更是體現瞭齣版機構的專業水準。對於我們這些熱衷於深入研究傳統文本的讀者來說,一個好的版本是成功的一半,光是能擁有一套如此精良的實體書,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時刻提醒著我,手中捧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而不是快餐式的讀物。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這對於構建閱讀的心境至關重要。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史有持續關注的愛好者,我一直尋找能夠提供可靠文本基礎的參考書。這套書提供的閤校本價值,體現在其極高的參考性上。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匯編,而是經過審慎比對和考量後形成的“最佳”版本,這對於進行嚴肅的學術比對或撰寫相關文章時,提供瞭堅實的文本依據。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反復在不同的零散版本中進行交叉驗證,大大提高瞭研究效率。更重要的是,它體現瞭一種治學態度——對曆史文本的敬畏和對求真精神的執著。這種嚴謹性,使得讀者可以放心地依賴這個版本進行深入的探討。對於任何希望建立紮實基礎的學者或進階學習者而言,這類經過精心整理的典籍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確保瞭我們討論的起點是盡可能準確和權威的。
評分從圖書館藉閱的版本實在滿足不瞭我反復查閱的需求,最終還是決定購入這套中華書局的版本,主要看重的是它的“工具書”屬性。我習慣在閱讀其他相關文獻,比如史書或地方誌時,隨時對照核對其中的道傢思想引述是否準確。這套書的索引和目錄設計得相當清晰閤理,使得快速定位到特定章節或概念變得非常便捷。這對於學術研究中需要高頻次提取信息的情況至關重要。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放一邊”的書,而是那種需要常年擺在手邊,隨時翻閱、隨時印證的案頭必備良品。它的價值,隨著使用的頻率增加而愈發凸顯,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體會和印證,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世之作。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偏嚮於概覽性質的普及讀物,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實實在在地觸及瞭那個時代思想傢們最核心的關切和辯論焦點。那些關於天地人倫、陰陽消長的論述,以一種極其係統而又充滿辯證性的方式被組織起來,展現瞭古代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宏大想象與精微觀察。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那些充滿哲理的句子所震撼,它們往往寥寥數語,卻能引人深思良久。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理解古代思維模式的橋梁,讓我得以跳齣當代語境,去體會古人的世界觀是如何構建和運作的。這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的底層邏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