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听课和研究课例。听别人上课,收获实在不少。一节课听完后,常常会发现自己以往备课和上课的疏漏,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是很快乐的。听完课,读完课例,看看别人的分析评价,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辨,即所谓“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陆机语),再写下一点心得,对自己的经验重新加以审视,觉得比过去上课还充实。我上午听课,课后就同年轻教师交换意见。我总是滔滔,他们总是默默。我说明白了吗?说的都正确吗?他们都听进去而且都听懂了吗?这样一想,我就有些不安。于是下午便坐下来,敲起键盘,将上午所说的整理一遍,发给自认为未必听进去或未必听懂的他或她。如此渐渐成了习惯,即使不就写就发,我也一样经常整理所读所感,独自品尝自己的快乐。
作者简介
陈日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特级教师。1960年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即在福州第一中学执教至今,曾任副校长。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列为新时期“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17名语文教育改革家之一。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现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日亮先生之“细读”,非一味死细,而是细而精,细而深,精深之功,全在关键词之洞察幽微,不在词句以上,而在词句以下,一点中穴,全脉皆通,意味之深长、发人猛醒之妙,固有长年积学,呕心沥血之厚,亦有猝然发现、顿悟之灵;其更妙处,不拘于深,且有神思飞越之活。读之,不禁掩卷长叹日:如此细读,可谓得文章之三昧矣。
——语文教育家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孙绍振
陈老师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职业定位准确的语文教师,
更是一位能在博大的文化殿堂里与古今中外的学人智者对话的“读书人”。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故每能于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尤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中读出新意与创见,其例在《如是我读》中随处可见。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篇篇课文的解读范例,更重要的是,还在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态度方面能给予深刻启示。
——语文教育家 著名特级教师 钱梦龙
有关语文教学法的著作,车载斗量,各有贡献。陈日亮老师说“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这十二个字,最契我心。它从一个侧面朴素简洁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真谛。书中的三十篇课文解读,作者现身说法,金针度人,从各个不同角度、层面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文教学之目标、内容、方法、智慧、个性等浑然一体,陈老师其人、其心、其学亦尽在其中,读来如坐春风,获益良多。
——语文教育家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王尚文
日亮老师已退休多年,却还像一个刚刚踏上杏坛的新教师,充满了教育理想,充满了对前途的憧憬。读《如是我读》,发现他对每一篇课文的挖掘都是那样的深入、仔细、严谨,他做的大量的分析、考证、梳理,使我对他更加充满敬意。我问自己:“你能做得到吗?”回答是:“我做不到!”
——著名特级教师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黄玉峰
目录
自序
《沁园春·长沙》上阕的三个关键词
《雨巷》:“丁香”意象的还魂与重塑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烛之武退秦师》叙事的“层折”艺术
《记念刘和珍君》:非诵读不能尽其哀愤
《小狗包弟》需要探究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厚重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果真是没有吗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囚绿记》探究二题
《采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短歌行》诗绪的飘忽与连缀
《赤壁赋》的双重结构及其他
《林黛玉进贾府》就看“人物出场”
《祝福》的十二处点批
《蜀道难》的奇想架构
《动物游戏之谜》:从语言表达领悟科学思维
《定风波》:曲笔写直的范例
《声声慢》的愁苦基调读准了吗
《拿来主义》应该“拿”什么来教
《项链》文本解读的多元整合
《春》“拆卸”了还有美吗
《风筝》解读分寸的掌握
《羚羊木雕》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倾向
《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老王》与时代的伤痕和隐痛
《端午的鸭蛋》:试品尝那“淡而有味”
《我的叔叔于勒》的“意义创构”及其他
《蚂蚁》的“以文解文”
课文答问十则
一、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四、杜甫诗三首
五、柳永《雨霖铃》
六、蒙田《热爱生命》
七、曹雪芹《情真意切释猜嫌》
八、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九、孙犁《芦花荡》
十、杨绛《老王》
精彩书摘
因此,莫泊桑在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同时,也同样将批判的笔尖指向荒谬不公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态度也是异常鲜明的。我们再从玛蒂尔德追求一夜风流的结果来看,这种追求值得吗?且不说由于丢失了向别人借来的一条项链,结果付出了十年的辛苦,葬送了青春美貌的岁月,就算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十年后会是“怎样一个境况”呢?大概有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她完全满足了,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安于贫困,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不符合玛蒂尔德追求享乐的人生理想。
二是在既满足又不满足中,她继续过着晚会前她所过的那样的生活,也就是依然在痛苦的现实与虚幻的梦想中度日。时间久了,她有可能始终耽于梦想,(十年后,她不是有时还会坐在窗前,回想当年那个舞会的夜晚是如何让人倾倒吗?)但也有可能幻梦终于醒觉,使她变成另一个玛蒂尔德。
三是她只会有更强烈的追求、更狂热的梦想,奢侈的欲望更加无法遏止,结果必然会摧毁她的家庭。小说已经有了暗示——
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
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我们已经知道,路瓦栽先生是再怎么好的丈夫,也只是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顶多只可能为妻子争取到去晚会上一展风情的机会,却绝对不可能让妻子心满意足,从此丢掉富贵的梦想。他想方设法弄来一张请柬,为的是让玛蒂尔德“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可是路瓦栽夫人这一晚“得到成功”,能够保证她绝对会和自己的路瓦栽厮守终生吗?作家不是一开始就说了,这位姑娘“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吗?
问题是,猜想这样的可能恰恰是没有意义的。作者连续写了两句:“谁知道呢?谁知道呢?”就是明确否认了读者任何猜测的可能。他想要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这个道理。
前言/序言
我把近些年来听课、读课、研课之余,回到备课,再细读文本,积累解读心得凡三十篇,加上有关课文的答教师问十则,汇集成这本小书,题为“如是我读”。
这题目是从“如是我闻”联想而来的。佛弟子阿难讲经,用了这四个字开头,表示他是听佛这样说的。而我,则是自读自道,自说自话,断不敢以所读所道为唯我独得,更无意于嚼饭哺人而只以自哺。有朋友不明书名来由,把它读成了“如果是我来读”,按今天多元解读的观念,我看也无乎不可。因为如果换成别人来读,的确完全可以读成另外一个样子。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听课和研究课例。听别人上课,收获实在不少。一节课听完后,常常会发现自己以往备课和上课的疏漏,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是很快乐的。听完课,读完课例,看看别人的分析评价,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辨,即所谓“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陆机语),再写下一点心得,对自己的经验重新加以审视,觉得比过去上课还充实。我上午听课,课后就同年轻教师交换意见。我总是滔滔,他们总是默默。我说明白了吗?说的都正确吗?他们都听进去而且都听懂了吗?这样一想,我就有些不安。于是下午便坐下来,敲起键盘,将上午所说的整理一遍,发给自认为未必听进去或未必听懂的他或她。如此渐渐成了习惯,即使不就写就发,我也一样经常整理所读所感,独自品尝自己的快乐。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