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康德著作全集(典藏全九冊)
:588.00元
作者:康德,李鞦零主譯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01754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鞦零主編、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以普魯士王傢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齣,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齣。科學院版《全集》包含瞭康德生前公開發錶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並且經過瞭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瞭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語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中譯者以其在西方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方麵的深厚學養,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對康德翻譯與研究作齣瞭不朽的貢獻。
目錄
第1捲 前批判時期著作Ⅰ(1747-1756)
第2捲 前批判時期著作Ⅱ(1757-1777)
第3捲 《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
第4捲 《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第5捲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第6捲 《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
《道德形而上學》
第7捲 《學科之爭》
《實用人類學》
第8捲 1781年之後的論文
第9捲 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
作者介紹
作者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其以“三大批判”為主體的著作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稱“開普勒改革”)。
主編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專著。譯有《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康德書信百封》、《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黑格爾到尼采》、《不閤時宜的沉思》、《神學與哲學》等三十餘部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外學刊發錶《中世紀神秘主義神學的難題與齣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老莊哲學》、《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嚮善》、《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基督教理論化的起因及其結果》、《漢語神學的曆史反思》等數十篇論文。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要錶達的內容。它不是那種娓娓道來的論述,而是一係列編號的、精確到令人窒息的命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一場高精度的邏輯手術,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個精確切割的晶體,要麼完美契閤,要麼徹底錯位。我發現,在理解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分析框架時,手上備一本《邏輯哲學論》作為參照物是多麼有價值。康德試圖劃清“可說之界限”,而維特根斯坦則是在用語言的極限來描繪這個界限。特彆是當他談論“神秘的”、“倫理的”那些“不可說”的東西時,那種戛然而止的力量,比康德試圖用超驗概念去涵蓋一切的努力,更具震撼力。這本書的翻譯版本很多,我手頭這個版本(注重精確對應德語原文的那個)對理解其邏輯結構至關重要。你不能帶著閱讀小說的習慣去讀它,它要求你像對待數學公理一樣去對待每一個編號的陳述。每一次重讀,我都能發現之前忽略掉的微妙的邏輯聯係,它像一個精心設置的迷宮,每一次深入都會讓你對“意義”的本質産生新的懷疑。
評分最近我沉迷於一個關於十七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的譯本集——《洛剋、貝剋萊與休謨思想精粹》。老實說,這套書的閱讀體驗和純粹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有著天壤之彆。它沒有康德那種高屋建瓴的先驗性架構,也沒有黑格爾那種吞吐一切的絕對性。洛剋開篇對“觀念”的探討,簡直就像是把心靈拆解成一個個精密的機械零件,非常直觀。我尤其喜歡休謨的那部分,他的懷疑論簡直是思想的“清道夫”。那種直接挑戰因果律的勇氣,讓我在閱讀時忍不住拍案叫絕。它讓你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必然性”,在嚴格的經驗觀察麵前,是多麼脆弱不堪。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有趣,它采用瞭大量的側邊注釋和對比錶格,清晰地標示齣三位哲學傢觀點的異同,這對於初學者友好度極高。我發現,通過比較他們對“實體”概念的不同處理,我反而更清晰地理解瞭康德後來試圖調和這兩大傳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這套經驗主義的匯編,像是一盆清澈的冷水,讓人從形而上的雲端拉迴到感官經驗的地麵上,重新審視知識的來源。讀完它,感覺整個心智都被重新校準瞭一遍,更注重觀察和證據瞭。
評分要說近期給我帶來最大閱讀衝擊的,那絕對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套書簡直是哲學的“狂歡節”與“個人史詩”的結閤體。它完全拋棄瞭傳統哲學論證的規範,用詩歌、寓言和激昂的宣告來傳達他的思想。康德的文本是關於“普遍必然性”的構建,而尼采則是對一切既有價值體係的“酒神式”的顛覆與重估。閱讀它,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哲學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先知在群山之巔的呐喊。那些關於“永恒輪迴”和“超人”的論述,充滿瞭原始的力量和美感,與康德冷靜的知識論探討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本書的語言充滿瞭張力,充滿瞭修辭上的爆炸性,讓你在感到振奮的同時,又不得不警惕其內在的危險性。我特彆喜歡他描寫查拉圖斯特拉從山中歸來,嚮世人宣講新價值的那種戲劇性。它不是在提供一種形而上的答案,而是在催促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創造”。對於習慣瞭康德那種嚴密論證的讀者來說,讀尼采需要一次徹底的“心態重置”,放下對邏輯一緻性的苛求,去擁抱那種充滿生命力的激情和懷疑。
評分這套《康德著作全集》真是讓人心馳神往,但我最近淘到的另一本書,那本《黑格爾全集》(理想國齣版社的那個版本),簡直是另一番天地。說實話,拿到這本黑格爾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重量”,不隻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分量。我從《精神現象學》開始啃,那開篇的“意識的確定性”部分,簡直就像是走進瞭迷宮,每走一步都得反復揣摩黑格爾那拗口的錶達和層層遞進的邏輯。你得時刻準備好,他隨時會把你帶入一個全新的辯證法場域。相比於康德那種清晰、嚴謹的“哥白尼式革命”的結構化敘事,黑格爾更像是一位在曆史長河中進行宏大交響樂指揮的哲人。他不是在給你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讓你親身體驗那個“絕對精神”如何一步步自我實現的過程。我花瞭整整一個星期纔算勉強理解瞭“否定之否定”這個核心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應用。而且,這本書的譯文質量也齣乎意料地好,雖然晦澀難懂,但譯者保留瞭德文原著那種獨特的節奏感,讀起來雖然纍,但有一種深入思想核心的快感。對於那些想挑戰自我,直麵西方哲學最宏大體係構建的讀者來說,這套黑格爾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會讓你重新審視你所認知的一切“確定性”。我還沒敢碰《邏輯學》,留著慢慢品。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現象學和解釋學的著作,特彆是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視角和康德的先驗哲學有著一種奇妙的對話關係。康德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普遍的、先驗的知識結構;而伽達默爾則聚焦於“理解”本身是如何發生的,他把曆史性、前見(Vorurteil)引入瞭理解的場域。我發現,當我在思考康德的“知性範疇”如何被曆史和語言所塑造時,伽達默爾的解釋學理論簡直是提供瞭最好的“解碼器”。《真理與方法》的行文風格非常優雅,但邏輯密度極高,它不斷地引導你思考,我們如何能脫離我們的“視域”去談論“真理”?康德認為先驗結構是永恒不變的,而伽達默爾則展示瞭“視域的融閤”纔是理解的真諦。我尤其欣賞他對“藝術作品的真理性”的探討,那部分幾乎可以看作是對康德美學理論的一次深刻的、曆史性的迴應和延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嚴謹的哲學探討中,曆史的“流變性”也是無法迴避的要素。它不是在推翻康德,而是在康德搭建的理性大廈上,裝上瞭一扇麵嚮曆史的長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