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佛學與文化論集(第三輯)
:90.00元
作者:釋大願
齣版社:宗教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802548534
字數:360000
頁碼:33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由釋大願主編的《佛學與文化論集(第3輯)》為關於佛教、佛學與文化的論文集,收入學術論文近四十篇,分做四個專題:佛學理論與中國佛學史、宗教文化與當代社會、中外哲學與文化、和諧世界與文化融閤。其中既有對佛學理論、佛教曆史傳播的研究,也有關於當前佛教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的探討。
內容提要
目錄
佛學理論與中國佛學史
玄奘對因明學的發展
“佛法不可說”的哲學解讀
四會阮梁二佛探析:基於光緒《四會縣誌》考察
唐代周邊區域來華醫僧的籍生地與駐锡地研究
論耶律楚材的“三教閤一”思想
古代求法僧異域語文學習之內容考述
濛元時期佛道四次辯論真相的探尋
——兼論濛元時期宗教政策製定的原則
神跡與史實之間
——惠皎《高僧傳》敘事意圖探析
宗教文化與當代社會
建設社區佛教,踐行人間佛教理念
——佛教入世不分都市與山林
邊陲建築之明珠——滄源廣允佛寺
馬來西亞的四會人及他們的阮梁聖佛信仰考察
現代性視域下的寺廟文化理論研究
信仰造就良民
——從印度“勞模”穆拉裏師傅看宗教信仰對印度
普通民眾的影響
儒釋道三教閤流的曆史經驗與當代宗教政策創新
淺論嶺南文化特質及新時期發展方嚮
六年風雨路無盡古村情
——淺談廣東古村落保護工作
淨土信仰的當代意義
中外哲學與文化
明清時期漢籍伊斯蘭哲學思想的闡釋
論王岱輿對迴儒佛三教報應思想的探討
楊慈湖心學工夫論的道德睏境
——以“不起意”工夫為中心
梁漱溟比較中西文化與哲學的思維路徑
論《明儒學案》的道統論話語建構
作為柏拉圖洞穴火光隱喻而存在的隱喻
中華武術本來其實不是什麼
武術的文化解說
印度文獻典籍中的未亡人
甘地與亨廷頓宗教政治觀比較
論宗教中“道德信仰”之樹立
——以康德的“道德宗教”為例
中印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宗教對民族性格形成的作用
——以印度教民族性格的形成為例
和諧世界與文化融閤
從大文化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在東南亞的衝突與
融閤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和諧概念模型芻議
弘揚儒傢“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作者介紹
大願法師,1971年9月齣生於湖南益陽,自1990年8月起,先後於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颱寺寶曇大和尚座下得戒、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座下得法。1991年9月進入福建佛學院學習,期間親近當代高僧清定上師。之後諸方參學、講法,曾任廣東南華寺佛學院教務長。
大願法師現任廣東四會六祖禪寺等多傢寺院方丈,兼任暨南大學中印文化研究所顧問兼研究員、廣東省禪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廣東省茂名市佛教協會會長、政協委員、廣東省肇慶市人大代錶、湖南懷化市佛教協會會長,榮獲廣東四會市榮譽市民稱號。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具有辨識度,帶著一股老派學者的沉穩和優雅,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學術上的“儀式感”。雖然主題聚焦於高深的義理辨析,但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每篇文章的結構都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建築,開篇設問,中段層層遞進地鋪陳論據,最後收束於一個精煉而富有張力的結論。其中關於“覺悟的世俗化”這一論題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將“解脫”描繪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彼岸狀態,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人際往來中實踐佛教的智慧。這種對“在世齣世”的平衡狀態的探討,使得書中的內容即便是對於佛學初階讀者,也能感受到強烈的代入感和啓發性。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學問,從來不是脫離生活的空談。
評分這本匯集瞭當代佛學研究者深刻洞見的文集,真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其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與佛教“緣起性空”思想的精妙對接,讓我這個長期在儒釋之間徘徊的讀者茅塞頓開。作者並沒有陷入那種空泛的、將兩者強行拉郎配的窠臼,而是細緻入微地剖析瞭二者在認識論和實踐層麵的微妙契閤與張力。書中對宋明理學中“心學”的批判性繼承部分尤為精彩,它沒有停留在對硃熹或王陽明的簡單肯定或否定上,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語境中,探討瞭在不同社會思潮的衝擊下,這些思想內核是如何被不斷地重新詮釋和挪用的。讀完後,我感覺對中國哲學史的理解又多瞭一層維度,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哲思,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關懷,非常推薦給對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朋友們。
評分坦率地說,我一開始對這本“論集”有些敬而遠之,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充滿佶屈聱牙的專業術語。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在構建復雜的理論框架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現代社會現象作為比照,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例如,書中將當代信息過載與佛教的“雜念”問題進行類比,探討瞭“專注力”在不同時代的重要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令人耳目一新。更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中對佛教倫理在當代公共議題中的潛在價值進行瞭謹慎的挖掘。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齣瞭一個框架,引導我們思考如何用更具同理心和長遠眼光的視角去麵對環境危機、社會公平等問題。這種既植根於傳統又麵嚮未來的姿態,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象牙塔裏的學術探討,更像是一份富有建設性的社會觀察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編排和論述邏輯,給我的感覺是極其“剋製”卻又“深刻”。它沒有一味追求那種宏大敘事下的驚世駭俗之論,反而將目光聚焦於一些極小的切口,比如佛教儀式在特定地方社群中的變遷,或者某個經典在不同朝代譯本之間的細微差彆。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生死觀”的探討。作者沒有落入那種過度唯美化的描述,而是冷靜地梳理瞭佛教如何處理世俗的恐懼與執著,以及這種處理方式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和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書中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看得齣作者下瞭番苦功去挖掘那些被主流研究忽略的邊角料。閱讀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剝開曆史的塵土,最終發現那些被掩埋的、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細節。這本書更適閤靜下心來,細細品咂,體會那種“慢閱讀”帶來的智力上的滿足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它處理“文化挪用”和“身份認同”時的那種曆史的縱深感。作者沒有將佛教簡單地視為一種外來的、需要被“本土化”的教條,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它在中國土壤上與其他本土信仰體係(如道教、民間信仰)之間那種復雜而長期的“共生”與“競爭”關係。書中對“神祇譜係”的重構和分析,展現瞭一種極其細緻的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探討瞭權力結構和經濟基礎如何影響瞭宗教符號的流轉和意義的生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堅守證據和邏輯的專業精神,既不粉飾太平,也不進行不必要的獵奇式解讀。這本書無疑為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宗教史的嚴肅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和啓發性的文本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