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定价:49.00元
作者:杰弗里?1?76?1?71伯恩斯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25
ISBN:9787111449119
字数:
页码:248
版次: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399 g
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恩斯坦心血之作
改变了千万家庭的教养类经典畅销书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
不再强迫孩子,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目录
目录
赞誉
译者序
导 论 我期望的父母不是这个样子的
天
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 7
这不是一个阶段 // 8
你的孩子可能患有反抗型叛逆症 // 10
我的孩子叛逆程度如何 // 11
你并不孤独 // 12
你的叛逆孩子在如何影响着你 // 13
作出改变 // 14
识别你为人父母的积极行为 // 15
识别你为人父母的消极行为 // 16
关照好你自己有助于你帮助孩子 // 20
放松的方法 // 20
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 // 22
第二天
理解你的叛逆孩子 // 25
你的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了 // 26
倾听是关键 // 27
如何做到真正倾听孩子 // 28
要有耐心 // 30
理解孩子的障碍 // 31
情商的缺失 // 32
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 // 33
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 // 34
引起你误解孩子的九大陷阱 // 35
处理好你的消极想法 // 39
只有爱是不够的 // 41
第三天
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 // 43
大喊大叫是个严重问题 // 45
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 // 47
大喊大叫的诸多原因 // 49
树立正确的心态 // 51
帮助你停止大喊大叫的25个办法 // 52
怎样避免没完没了的大喊大叫的发作 // 61
可能要大喊大叫时想到一个好的榜样 // 67
不再大喊大叫的成功故事 // 67
第四天
避免权力争夺 // 69
叛逆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 71
你的孩子想歪了 // 72
权力之争会很快击中你的要害 // 73
没有权力之争地做父母 // 75
张宏如何通过了权力之争 // 76
改变你的心态 // 77
学会冷静和坚决 // 78
非控制 // 79
明智地迎战 // 81
避免权力之争的16个秘诀 // 83
第五天
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 // 91
正强化的作用 // 92
什么时候奖励会变成贿赂 // 93
停止关注消极行为 // 94
是正强化的时候了 // 96
表扬生效了 // 97
谨防你自己的情绪负担 // 98
表扬的力量 // 98
你的期望可能太高了 // 100
为什么口头表扬是的奖励 // 101
怎样表扬你的孩子 // 101
表扬能马上产生奇迹 // 103
赞美能够穿透重重障碍 // 104
怎样有效使用其他奖励 // 105
不要忘了关注孩子的努力 // 107
使爱流淌 // 108
正强化也能帮助你 // 109
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奖励自己 // 110
给你自己提供其他奖励 // 112
第六天
依靠纪律约束 // 115
可靠的纪律是关爱和理解 // 118
生理上也需要关注 // 120
需要承担的后果 // 121
不要频繁运用后果惩罚 // 123
处理问题时要坚持用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 // 124
使用有意义的后果法 // 125
言行要一致 // 126
在孩子的不当行为出现后马上作出处罚 // 126
愿意协商 // 127
六个更加有效的纪律秘诀 // 128
有效纪律不是孤立的养育方式 // 128
有效纪律不是为了证明你是掌控者 // 129
纪律约束不同于惩罚 // 130
关于体罚的特别建议 // 131
不要过分纵容 // 132
第七天
调动家人的支持 // 135
兄弟姐妹的力量 // 136
不要拿叛逆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 138
合作的乐趣 // 140
强调公平可能并不等于平等 // 141
记住留意时间 // 142
组织新的聚会 // 142
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在一起回忆美好时光 // 143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 144
尽可能为所有孩子提供与你单独相处的时间 // 144
奖励对愤怒情绪的控制 // 145
婚姻越牢固,孩子的叛逆行为越少 // 147
培养与孩子无关的、夫妻共同的兴趣爱好 // 148
使你的婚姻更牢固的其他方法 // 149
当你的配偶表现得不支持时 // 154
独自一人抚养孩子 // 155
寻求亲友的支持 // 157
第八天
少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 // 159
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不再是问题 // 160
老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 160
孩子在学校里的粗暴行为 // 161
学前及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叛逆行为 // 164
一些老师引发了孩子的叛逆行为 // 165
问题老师使用问题方法 // 167
学校报告 // 170
笨笨在小学里的挣扎 // 171
小心谨慎但也要努力前进 // 172
支持学校以取得其支持 // 173
拒绝引发小杨的叛逆 // 174
和学校保持联系 // 174
第九天
克服顽固性障碍 // 177
辨别顽固性障碍 // 179
学习障碍也会导致叛逆行为 // 184
抑郁症导致叛逆行为 // 186
孩子的想法会决定他的感觉 // 188
躁郁症 // 190
焦虑加剧叛逆行为 // 192
健康状况激化叛逆行为 // 198
吸毒可导致叛逆 // 199
阿斯伯格综合征增加了叛逆行为 // 201
抽动–秽语综合征激化叛逆 // 203
压力加速叛逆 // 203
0天
从长远少叛逆行为 // 205
*败退:长风破浪会有时 // 206
克服挫折的其他方法 // 207
保持对负面想法的争论 // 210
不要忽视你的业余生活 // 213
列一张“积极”表现的清单 // 214
尊重孩子的特殊性格 // 214
向你的朋友寻求帮助 // 215
展望未来 // 215
附录
应对叛逆学生的指南 // 217
理解学生的叛逆 // 218
不要把叛逆行为个人化 // 219
用“倾听”来交流 // 219
发展和谐关系 // 219
保持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 // 220
尽可能地表扬 // 220
做神探科伦坡一样的人 // 221
不要急于作出反应 // 221
结束权力争夺 // 222
在学校管理叛逆学生的更多策略 // 226
参考文献 // 227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在所有这些情境中,我们想得太不切实际了。我们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失望,给孩子制造不断的失败来取悦我们。总之,我们在要求孩子表现得要与其年龄不一样。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做到你要求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你期望或要求了太多的不公平、不现实的事情,你如果生气发怒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一个5岁的孩子不可能像10岁的孩子那样表现,一个10岁的孩子不可能像14岁的孩子那样表现,一个14岁的孩子不可能像那样表现。期望他们超出年龄限制的行为既不切实际,也没有什么帮助。你的孩子能控制到什么程度是有个限度的,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些限度,就会给你和孩子带来更大的沮丧。
陷阱2.对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满足你的期望,你就认为他是在与你对着干,而不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就会判定孩子叛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你就会看到事情的真相。青少年有表现叛逆行为的自然倾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总是会叛逆。每个孩子都可能偶尔表现出妨碍行为。你需要对正常的负面行为和叛逆行为方式作出明确区分。叛逆孩子的父母通常会忽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孩子的每个负面行为都是叛逆行为。严华是6岁男孩拓拓的妈妈,非常欣喜地跟我分享了拓拓的转变故事:当她决定更关注那些拓拓对她的要求非常配合的事情时,她发现拓拓变得越来越合作了。这恰恰应了一句人人皆知的话:心想事成!相信我,一旦你开始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当作个意外,你就会更多地了解孩子。
陷阱3.阻止你的孩子表现得像个孩子
父母太容易忘记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从而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似的,而不是表现得像自己年龄的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可能非常任性、吵闹、非常情绪化或注意力不能集中很长时间。所有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正常孩子的年龄特点。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及其对完美行为的期望有些不正常,才使得我们不容易把孩子当孩子看。因此,看你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叛逆行为时,要结合他的年龄去作判断。 陷阱4.期望你的孩子满足你的需要
如果你跟其他大多数父母一样,你会经常期望,甚至是要求孩子满足你的需要:安静、你睡觉时不要来打扰、服从,等等。其实,作为父母的工作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反过来要孩子满足需要。当你发现自己非常生气或沮丧时,原因不过是孩子打扰你了或不让你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进行深呼吸,提醒自己,孩子的需要必须放在位。你越能理解孩子带给你的挑战(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太沉溺,因而没有看到和满足你的要求),你就越不会紧张兮兮的了。我并不是说,你要让他随心所欲或根本不理睬你的要求。我是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期望放宽点,他就更有机会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满足你的需要,尝试去理解他,而不是马上变得沮丧或很生气。
李娜是小丽的单亲妈妈。李娜发现女儿在自己房间里窥探,还翻了自己的日记本。李娜对此非常愤怒,因为女儿侵犯了她的隐私。我与李娜、小丽母女俩进行了一次咨询,讨论了这件事情。李娜遵照我的建议,尝试真正去理解小丽的意图是什么。小丽泪流满面地诉说了她的害怕:她担心妈妈有秘密约会,担心妈妈跟人约会会占用与她在一起的时间,会少对她的关注。李娜倾听了女儿的心声并理解了女儿。*后,小丽同意不再去妈妈的房间里窥探隐私。
陷阱5.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个人
你的孩子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他不可避免会犯错误。错误在任何年龄都是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且,我们很容易就会责备孩子所犯的错误,而不是尝试去帮助孩子、理解孩子。请不要掉进这样的陷阱:把孩子的错误看作对你自己的消极反应。你不把孩子的错误让他一个人扛,那你简直就是对自己和孩子做了一件大好事。尽你的努力,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违反规则或不良行为作出大惊小怪或悲观失望的反应。你知道小孩子会犯错误,因此就不要表现得你认为他任何时候都可以表现得完美无瑕一样。
P36-P37
作者介绍
杰弗里?1?76?1?71伯恩斯坦,
美国知名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关系专家,专注于儿童和家庭咨询20余年,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重获温暖的家庭生活。伯恩斯坦博士经常作为特约嘉宾出现在《今日秀》等电视节目中。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助于吸收和消化。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育儿字典”。每一章的末尾都有清晰的“行动清单”和“自我反思问卷”,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检查工具。比如,在读完关于“聆听的艺术”那一章后,我立刻用它提供的“非评判性复述”技巧,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女儿因为朋友关系而产生的委屈。我发现,当父母停止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单纯地、完整地接收孩子的信息时,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会呈几何级增长。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看见”孩子,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理解的内部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有持久效力的教养之道,它重塑了我对亲子关系的认知基础。
评分从文字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反鸡汤”特质。它没有贩卖那种完美的育儿幻想,而是坦诚地承认养育过程中的疲惫和挫败。书中不时穿插的案例分析,很多都来自于作者自身的“翻车”经历,这种真实感让作为读者的我倍感亲切。有一段描述孩子故意打翻牛奶,而母亲内心崩溃的场景,简直就是我上周五的重现,读到那里时,我差点笑出声来,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理解。这种“我懂你”的态度,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它不强求你瞬间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父母,而是鼓励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每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学习成长。这种务实的、接地气的论调,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它提供了一种松弛感,让我知道,偶尔出错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带着爱去修正。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于“情绪管理”这一环的深入剖析。很多育儿书都会强调父母要控制情绪,但这往往是最难做到的部分。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解了“父母的应激反应模式”,通过一些生动的家庭场景模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高压情境下是如何不自觉地启动那些旧有的、无效的反应链条的。作者提出的“暂停三秒”原则,简单却极其有效,它提供了一个即时的干预点,让我可以在情绪爆发前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与孩子一起“命名情绪”。不再是简单地说“别哭了”,而是引导孩子识别出“你现在感到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对吗?”这种共情式的语言,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晚饭后的沟通氛围。过去,一旦孩子情绪失控,家里气氛就会变得剑拔弩张,现在,我发现自己更能沉住气,即使孩子哭闹,我也能保持相对平静的姿态去引导他,这让孩子也更愿意接受我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具体场景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实战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规则设立与执行”那一章节的处理。很多父母在建立规则时显得优柔寡断,要么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么就是规则朝令夕改,结果让孩子觉得规则毫无约束力。书中提出了一套“协商式规则制定法”,要求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必须提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将规则的“后果”清晰地告知对方。我尝试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和我的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重新协商了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规则。结果令人惊讶,他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受害者”,而更像是规则的“共同设计者”,执行的配合度明显提高了。以前我一说不让玩手机,他马上就开始哭闹或摔东西,现在他会提醒我:“爸爸,我们说好的,再玩五分钟。”这种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绝对是这本书带来的最宝贵成果,它让教养不再是权力斗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亲和力,柔和的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很适合现代父母阅读。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购入的,当时其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说要多陪伴、多倾听,听起来都很美好,但真要落到实处,很多父母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吸引人,它直击了当下很多家庭的痛点——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同时承诺了一种温和的解决方案。我记得刚开始翻阅时,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她似乎非常理解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行为时的那种挫败感和内心的挣扎。她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娓娓道来,分享了很多她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体方法。比如,她谈到如何区分“真性反抗”和“无意识的模仿”,这个角度我之前从未在其他书籍中看到过,一下子让我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整体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显得非常扎实,但又避免了过多的心理学术语堆砌,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可操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