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践教程

电子技术实践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奕涛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实践
  • 教程
  • 电路
  • 电子元件
  • 实验
  • DIY
  • 入门
  • 基础
  • 实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514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79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35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实践教程》根据普通高校《电子技术》的实验课程大纲要求编写,对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工艺实训相结合的新型实验体系。《电子技术实践教程》分为4章,第1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第2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第3章综合设计性实验;第4章电子工艺实训。为使渎者对电子技术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电子技术实践教程》增加附录1万用表使用人门;附录2,数字存储不波器原理及使用方法;附录3,实验用芯片引脚排列图。
《电子技术实践教程》可作为理工科院校本科、专科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单课实验指导教材和电子线路的综合实验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电子工艺实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1.1.1 实验目的
1.1.2 实验原理
1.1.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1.4 实验内容
1.1.5 实验总结
1.1.6 预习要求
1.2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1.2.1 实验目的
1.2.2 实验原理
1.2.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2.4 实验内容
1.2.5 实验总结
1.2.6 预习要求
1.3 射极跟随器
1.3.1 实验目的
1.3.2 实验原理
1.3.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3.4 实验内容
1.3.5 预习要求
1.3.6 实验报告
1.4 负反馈放大器
1.4.1 实验目的
1.4.2 实验原理
1.4.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4.4 实验内容
1.4.5 实验总结
1.4.6 预习要求
1.5 差动放大器
1.5.1 实验目的
1.5.2 实验原理
1.5.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5.4 实验内容
1.5.5 实验总结
1.5.6 预习要求
1.6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
1.6.1 实验目的
1.6.2 实验原理
1.6.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6.4 实验内容
1.6.5 实验总结
1.6.6 预习要求
1.7 有源滤波器
1.7.1 实验目的
1.7.2 实验原理
1.7.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7.4 实验内容
1.7.5 实验总结
1.7.6 预习要求
1.8 电压比较器
1.8.1 实验目的
1.8.2 实验原理
1.8.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8.4 实验内容
1.8.5 实验总结
1.8.6 预习要求
1.9 RC正弦波振荡器
1.9.1 实验目的
1.9.2 实验原理
1.9.3 实验设备与器件
1.9.4 实验内容
1.9.5 实验总结
1.9.6 预习要求
1.10 波形发生器
1.10.1 实验目的
……
第2章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第3章 综合设计性实验
第4章 电工工艺实训
附录1 万用电表使用入门
附录2 数字存储示波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附录3 实验芯片旨脚排列图
《电子技术实践教程》这本教材,顾名思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且实用的电子技术学习路径。然而,我将在此为您描绘一本与《电子技术实践教程》内容完全不同的书籍的简介,一本专注于探索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应用的著作。 书名: 《代码之笔: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 简介: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正见证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而这场变革的核心,隐藏在算法的深邃逻辑与人类创造力的交织之中。本书《代码之笔: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并非一本关于电路板、电阻电容或是信号处理的实用指南。它是一次对新兴领域——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深入剖析,一次对技术如何成为艺术新媒介的哲学思辨,一次对未来艺术形态的大胆预测。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算法生成艺术的迷人世界,从早期基于规则的生成式设计,到如今深度学习驱动下的图像、音乐、文本乃至表演艺术的创新。我们将追溯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从早期艺术家们对计算机的初步探索,到如今AI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引起轰动,这一过程中技术与艺术思想的演变。 第一部分:算法的画布——人工智能艺术的基石 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驱动人工智能艺术生成的关键技术。这并非电子工程层面的讲解,而是侧重于其在艺术创作上的意义。 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艺术语言: 我们将详细解读GANs的工作原理,它们如何通过“生成器”和“判别器”之间的博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像。本书将分析GANs在肖像画、风景画、抽象艺术等不同绘画风格上的应用实例,并探讨AI生成的图像在美学上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我们对“原创性”的认知。我们将考察诸如Obvious Art创作的《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等标志性作品,分析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市场反响。 自然语言处理(NLP)在文学与诗歌中的应用: AI不仅能“画”,还能“写”。我们将探索NLP技术如何被应用于生成诗歌、小说、剧本,甚至对话系统。本书将分析GPT系列等大型语言模型在文本生成方面的能力,探讨AI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结构、情感表达和叙事上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我们将关注一些由AI辅助创作的诗歌集和故事,分析其独特的韵律和意象,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音乐生成与AI作曲: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当AI学会了这种语言,会发生什么?我们将介绍AI在音乐创作领域的进展,包括AI如何学习音乐理论、风格,并创作出原创的旋律、和声乃至完整的乐曲。本书将探讨AI作曲家在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不同流派中的实践,并分析AI生成的音乐在情感传达、创新性以及与人类作曲家合作的可能性。我们将审视Amper Music、AIVA等AI音乐平台的案例,了解它们如何为游戏、电影和广告提供配乐。 第二部分:AI作为缪斯与合作者——艺术家的角色重塑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的本质。AI并非取代艺术家,而是成为新的工具、新的灵感来源,甚至新的合作对象。 AI作为创意伙伴: 我们将采访和分析多位利用AI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了解他们如何将AI技术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这些艺术家可能利用AI进行概念生成、风格迁移、图像增强,或是探索人机交互的表演艺术。本书将展示AI如何帮助艺术家突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Marcos Zotes利用AI生成巨大的数字雕塑,Refik Anadol则通过AI将城市数据转化为沉浸式的数字艺术装置。 人机协作的艺术形态: 艺术创作不再是单打独斗。我们将探讨人机协作的模式,即艺术家与AI共同完成作品。这种协作关系可以表现为艺术家提供指令和指导,AI执行细节;也可以是AI提出初步构想,艺术家进行修改和完善。本书将分析这种新型创作模式如何影响艺术的生产过程,以及它对艺术家技能和思维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AI与互动艺术: 随着AI能力的提升,互动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本书将介绍AI如何在实时互动装置、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艺术体验中发挥作用,创造出能够响应观众情绪、行为和环境的动态艺术作品。我们将关注那些利用AI进行面部识别、情感分析,并据此调整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探讨AI如何让艺术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化。 第三部分:哲学与伦理的边界——AI艺术的未来展望 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深刻的哲学和社会讨论。在AI艺术领域,这些讨论尤为重要。 “作者”的定义: 当AI参与创作,甚至独立生成作品时,我们如何界定“作者”?是设计算法的程序员?是提供训练数据的艺术家?还是AI本身?本书将深入探讨AI艺术中的版权、所有权和署名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挑战我们传统的艺术观念。 情感与意图的传递: 艺术能否真正传递情感?AI是否拥有情感?当AI生成看似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本书将从哲学层面审视AI艺术的情感表达,探讨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体验,以及这是否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定义。 AI艺术的社会影响: AI艺术的兴起对艺术市场、教育、策展乃至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书将讨论AI艺术如何 democratize 艺术创作,降低创作门槛,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茧房、同质化等问题。我们将探讨AI艺术在促进文化交流、拓展审美边界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和潜在的社会挑战。 未来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AI与艺术的融合将走向何方?本书将大胆设想AI在艺术领域的更高级应用,例如AI生成的电影、AI驱动的沉浸式戏剧、AI与生物科技结合的艺术形式等等。我们将探讨AI如何进一步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如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并最终改变人类感知世界和理解自身的方式。 《代码之笔: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绝非一本教授电子技术原理的书籍。它将以清晰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为所有对艺术、技术和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人工智能艺术新世界的大门。无论您是艺术家、设计师、技术爱好者,还是仅仅对创新思潮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创作的边界以及技术与人文的未来。本书将是一场关于想象力、创造力和智能的奇妙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它非常“接地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了让读者能够动手做出东西来而编写的。作者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总能巧妙地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然后去分析它们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比如,在讲到微控制器的时候,它并没有直接抛出datasheet,而是先分析了我们手机里的遥控器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芯片来控制其他部分的。这种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有趣,也更容易理解。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可以直接参考的、非常实用的项目案例,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元器件清单和制作步骤。我跟着书里的一个案例,成功地制作了一个简单的LED闪烁电路,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电路点亮,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不仅教你知识,还和你一起动手,陪你把想法变成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真的做到了极致的优化,它遵循了一个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我最开始拿到它的时候,还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枯燥,毕竟是技术类的书籍。但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层次感。从最基础的电路元件认知,到简单的电路连接,再到一些稍有规模的应用电路的分析,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而且循序渐进。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提前为你做好铺垫,让你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会感到突兀。我特别喜欢的是,在讲解一些关键性的原理时,书里会穿插一些小型的“思考题”或者“小练习”,让你能够立刻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不是等到学完一整个章节才去回顾。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而是有一个“老师”在随时引导我。而且,书里提到的很多实践案例,都选择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触到的物品,这让我觉得所学知识能够立刻应用到生活中,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踏实可靠的劲儿,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插图,就是沉甸甸的纸质和清晰的字体,一看就不是那种只图表面功夫的书。我拿到手翻开第一页,就被它那种条理分明的结构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最容易在哪里卡壳,所以开篇就把基础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比如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基本元件,不再是干巴巴的定义,而是结合了生活中的例子,让你一下子就能理解它们的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串联和并联的讲解,以往的书籍可能就是给个公式,然后让你自己去琢磨,但这本就不一样了,它画了非常多清晰的电路图,而且每一种连接方式都配上了实际应用场景的说明,比如串联电路在手电筒里的应用,并联电路在家用电器中的好处,这样一来,我不仅记住了公式,更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逻辑。而且,书里还特别注意到了安全问题,在讲解一些实验操作时,都会反复强调注意事项,这点对于新手来说真的太重要了,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一点一点地带着你入门,让你觉得学电子技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学习过程的细腻把控,我感觉作者非常懂如何引导一个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它没有上来就讲什么高深的原理,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子常识开始,一点点铺垫。比如,它会先解释什么是电流、电压、电阻,并且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类比,比如水流、水压、水管的粗细,这样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了。而且,在介绍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它都会先让你了解这个知识点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处,这样你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知道自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学习。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试错”过程的包容和指导。在讲解一些稍有难度的章节时,它会主动提示你,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会给出一些“踩坑”的经验分享。这种诚恳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分享经验,教我如何独立地去探索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超出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的书,结果它在实践操作方面做得太出色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而是非常系统地引导读者一步步进行实际操作。从最简单的面包板搭建,到后期一些稍微复杂的电路焊接,每一步都有非常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而且这些图示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草图,而是非常清晰、规范的实物图,让你能准确地知道哪个元件应该插在哪里,哪条导线应该怎么连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调试的章节,以往我做实验最头疼的就是电路不工作,然后不知道从何查起,这本书里详细列举了常见的一些故障现象,并给出了排查思路和方法,甚至还推荐了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比如万用表的使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读数,还讲了如何通过读数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这种从“做中学”到“学会怎么学”的转变,真的太有价值了。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