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初识数字通信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1 voip网络电话系统
技术解读
1.1 通信基本概念
1.2 数字通信系统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 数字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1.3.1 信息量
1.3.2 有效性指标
1.3.3 可靠性指标
1.4 数字通信的特点
1.5 通信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5.1 通信发展简史
1.5.2 通信的种类
1.5.3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实训1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认知
案例分析1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二 通信信道认知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2 固定电话网中的信道
技术解读
2.1 信道分类
2.2 有线信道
2.2.1 明线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3 无线信道
2.4 信道传输特性
2.4.1 恒参信道传输特性
2.4.2 随参信道传输特性
2.5 信道加性噪声
2.5.1 噪声分类
2.5.2 主要噪声
2.6 信道容量
2.6.1 连续信道容量
2.6.2 离散信道容量
实训2 e1线、网线接头制作
案例分析2 光纤同轴混合网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三 信号的有效传输技术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3 音频通信终端
技术解读
3.1 脉冲编码调制
3.2 模拟信号的抽样
3.2.1 抽样过程
3.2.2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3.2.3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3.2.4 抽样信号的保持
3.2.5 抽样信号的类型
3.3 抽样信号的量化
3.3.1 量化过程
3.3.2 均匀量化
3.3.3 非均匀量化
3.4 pcm编码与解码
3.4.1 编码码型
3.4.2 码位安排
3.4.3 逐次反馈比较型编码原理
3.4.4 编解码器
3.5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
3.5.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3.5.2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3.5.3 增量调制
3.5.4 参量编码
3.5.5 子带编码
3.6 复用与复接技术
3.6.1 基本概念
3.6.2 频分复用
3.6.3 时分复用
3.6.4 数字复接
3.6.5 准同步数字体系
3.6.6 同步数字体系
实训3 抽样定理与pam系统实验
实训4 pcm系统实验
案例分析3 图形、图像通信终端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四 信号的可靠传输技术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4 差错控制技术在蓝牙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解读
4.1 差错控制编码
4.2 常用的简单抗干扰编码
4.2.1 奇偶监督码
4.2.2 行列监督码
4.2.3 恒比码
4.2.4 正反码
4.3 汉明码
4.3.1 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g
4.3.2 校正子s
4.4 循环码
4.4.1 码多项式
4.4.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4.4.3 循环码的编译码方法
4.5 卷积码
4.6 turbo码
实训5 turbo码的simulink仿真
案例分析4 差错控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五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5 基带局域网
技术解读
5.1 传输类型与方式
5.2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3 数字基带信号
5.3.1 数字基带信号波形
5.3.2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3 数字基带传输常用码型
5.4 数字基带传输理论
5.4.1 信道限带传输对信号波形的影响
5.4.2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准则
5.4.3 升余弦滚降特性
5.5 眼图
5.6 时域均衡
5.7 再生中继传输
实训6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simulink仿真
案例分析5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六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6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
技术解读
6.1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6.2 二进制幅移键控
6.2.1 2ask信号的调制
6.2.2 2ask信号的解调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
6.3.1 2fsk信号的调制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6.4 二进制相移键控
6.4.1 绝对码和相对码
6.4.2 二进制绝对相移键控
6.4.3 二进制相对移相键控
6.5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6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6.6.1 正交振幅调制
6.6.2 最小频移键控
6.6.3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
6.6.4 qpsk调制技术
6.6.5 ofdm 技术
实训7 2fsk调制与解调实验
实训8 2psk调制与解调实验
案例分析6 调制解调器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模块七 通信系统的同步
教学导航
案例导入7 数字程控交换机中的同步问题
技术解读
7.1 数字信号的传输与同步
7.2 载波同步
7.2.1 插入导频法
7.2.2 直接提取法
7.2.3 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
7.3 位同步
7.3.1 插入导频法
7.3.2 直接提取法
7.3.3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
7.4 帧同步
7.4.1 对帧同步系统的要求
7.4.2 帧同步的实现方法
7.4.3 帧同步系统的性能
7.5 网同步
7.5.1 主从同步方式
7.5.2 互同步方式
7.5.3 准同步方式
实训9 数字同步与眼图实验
案例分析7 td-scdma系统中的同步技术
知识梳理与总结
单元测试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它对现代通信系统中各种调制解调技术的深入剖析。从早期的ASK、FSK、PSK,到更先进的QAM、OFDM,每一项技术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和信号星座图,还详细解释了它们在实际通信环境中的性能表现,比如抗噪声能力、频谱利用率等。尤其是在讨论OFDM(正交频分复用)时,它如何解决多径衰落问题,以及其在Wi-Fi、LTE等现代无线通信标准中的核心地位,都被阐述得非常透彻。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在理解复杂概念时感到游刃有余,也为我后续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阅读《数字通信技术及应用》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在网络协议和通信架构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虽然书名侧重于“技术及应用”,但它并没有忽略通信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关于TCP/IP协议栈的解释,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TCP的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的讲解,让我对如何保证网络稳定性和高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概念,如加密和认证,虽然篇幅不长,但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视角,认识到数字通信安全的重要性。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数字通信技术及应用》,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开篇章节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如采样、量化、编码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辅以大量直观的图示和数学推导,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一些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比如音频和视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抽象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技术的。举例来说,关于PCM(脉冲编码调制)的解释,不仅清晰地描绘了编码过程,还讨论了不同量化精度的优缺点,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数据压缩与失真之间的权衡。
评分最后,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本书在应用案例分析部分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所学的数字通信技术融入到了各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物联网通信等。作者不仅分析了这些领域对数字通信技术提出的挑战,还详细阐述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物联网通信时,它介绍了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LoRa和NB-IoT,以及它们在低功耗、长距离通信方面的优势。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字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激发了我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兴趣。
评分本书在信道编码和纠错码的部分,可以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之前一直认为通信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信号的强度和抗干扰能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能”纠错的强大力量。从简单的汉明码,到更复杂的卷积码和Turbo码,作者详细解释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错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书中对维特比译码算法的讲解,配以流程图和算例,使其逻辑清晰,易于理解。这让我认识到,即便在恶劣的通信环境下,通过精巧的编码设计,也能实现极高的通信可靠性,这对于卫星通信、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