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6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25)》与GB/T 16303-1996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将标准名称改为《船舶与海上技术 自由降落式救生艇降放装置》;——引用标准中取消了GB/T 4445-1994《救生艇绞车》与GB 13406-1992《吊艇架装置技术条件》;——修改了原标准中的术语与定义;——修改了标准中有关设备性能的技术要求;——修改了结构部分的要求;——修改了部分检验方法;——按照IM0新要求增加了自由降放装置的检查与维护要求。

目录

GB/T 16303-2009 船舶与海上技术 自由降落式救生艇降放装置
GB/T 16305-2009 扭转振动减振器
GB/T 16311-2009 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GB/T 16412-2009 输送带 丙烷单燃烧器可燃性试验方法
GB 16413-2009 煤矿井下用玻璃钢制品安全性能检验规范
GB/T 16433-2009 残疾人田径运动员医学和功能分级
GB/T 16439 -2009 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16457.1-2009 超硬材料锯片基体尺寸 第1部分:用于建筑物和土木工程材料的机械切割
GB/T 16457.2-2009 超硬材料锯片基体尺寸 第2部分:用于建筑物和木工程材料的手持切割
GB/T 16458-2009 磨料磨具术语
GB/T 16462.7-2009 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 第7部分:在坐标平面内轮廓特性的评定
GB/T 16462.8-2009 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 第8部分:热变形的评定
GB/T 16482-2009 荧光级氧化钇铕
GB/T 16484.1-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氧化铈量的测定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GB/T 16484.2-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氧化铕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16484.3-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15个稀土元素氧化物配分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 16484.4-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氧化钍量的测定 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
GB/T 16484.5-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氧化钡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 16484.6-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氧化钙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7-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氧化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8-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化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9-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氧化镍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10-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0部分:氧化锰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11-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1部分:氧化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12-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硫酸根量的测定
GB/T 16484.13-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3部分:氯化铵量的测定蒸馏一滴定法
GB/T 16484.14-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4部分:磷酸根量的测定锑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16484.15-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5部分:碳酸轻稀土中氯量的测定硝酸银比浊法
GB/T 16484.16-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6部分:氯化稀土中水不溶物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16484.18-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18部分:碳酸轻稀土中灼减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16484.20-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20部分:氧化镍、氧化锰、氧化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钍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16484.21-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21部分:氧化铁量的测定 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 16484.22-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22部分:氧化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6484.23-2009 氯化稀土、碳酸轻稀土化学分析方法 第23部分:碳酸轻稀土中酸不溶物量的测定重量法
GB/T 16485-2009 制材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GB/T 16502-2009 用人单位用人形式分类与代码
GB/T 16534-2009 精细陶瓷室温硬度试验方法
GB/T 16558.1-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1部分:总则
GB/T 16558.2-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2部分:船舶维修保养体系代码
GB/T 16558.3-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3部分:船舶维修保养的分级、周期代码及周期允差
GB/T 16558.4-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4部分:设备卡、工作卡格式与初始化要求
GB/T 16558.5-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5部分:工作卡的首排及其运行要求
GB/T 16558.6-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6部分:系统流程及运行管理方法
GB/T 16558.7-2009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第7部分:报表格式
GB/T 16578.2-2009 塑料 薄膜和薄片 耐撕裂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埃莱门多夫(Elmendor)法
GB/T 16588-2009 带传动 工业用多楔带与带轮 PH、PJ、PK、PL和PM型:尺寸
GB/T 16606.1-2009 快递封装用品 第1部分:封套
GB/T 16606.2-2009 快递封装用品 第2部分:包装箱
GB/T 16606.3-2009 快递封装用品 第3部分:包装袋
GB/T 16622-2009 压配式实心轮胎规格、尺寸与负荷
GB/T 16624-2009 防暴枪
GB/T 166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
GB/T 16679 -2009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 信号代号
GB/T 1674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表面波纹度词汇
GB/T 16762-2009 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GB/T 16778-2009 纤维增强塑料结构件失效分析一般程序
GB 16796-2009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22673:2008《船舶与海上技术 自由降落式救生艇降放装置》(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 22673:2008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 22673:2008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附录B列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6303-1996《自由降落救生艇降放装置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 16303-1996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
  ——将标准名称改为《船舶与海上技术 自由降落式救生艇降放装置》;
  ——引用标准中取消了GB/T 4445-1994《救生艇绞车》与GB 13406-1992《吊艇架装置技术条件》;
  ——修改了原标准中的术语与定义;
  ——修改了标准中有关设备性能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结构部分的要求;
  ——修改了部分检验方法;
  ——按照IM0新要求增加了自由降放装置的检查与维护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船舶舾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救生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29 /SC 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镇江船舶辅机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铁、蒋余良、李一飞、谢志龙、陈培基、刘霞。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厉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6303-1996。
探寻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0)》深度解析 导言:时代脉络下的法律构建 2008年至20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中极其关键的三年。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立法实践与制度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0)》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是一部孤立的法律条文集合,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真实投影,是理解彼时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权威文本。 本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汇编力求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在此时间段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颁布和修订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行政法规、重要司法解释及国务院部门规章中的核心部分。全书内容按照国家治理的职能模块进行科学划分,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特定领域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一编:国家基本制度与权力运行 本编集中反映了国家机构职能和权力运行的最新规范。重点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法律的修订案,这些修订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治理能力要求的提升,特别是对行政效率和透明度的强调。此外,还详尽梳理了关于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相关法规,尤其关注了在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时,国家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信息安全的立法动向。 第二编:经济发展与市场监管的深化 2008年后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本编是全书的重头戏之一。它全面覆盖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法规。例如,关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的最新解释,如何鼓励企业创新与“走出去”战略的法律支持;关于金融机构监管的审慎性要求,特别是针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拨备的新规定,这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市场监管方面,本汇编收录了大量关于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最新规定。例如,对某些行业垄断行为的界定与处罚标准的细化,显示了国家在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方面的决心。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针对电子商务的兴起,对线上交易的责任划分和争议解决机制的探索性规定,也首次得到了明确。 第三编: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的完善 社会建设是这一时期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汇编详尽记录了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体系的重大进展。 在医疗卫生领域,本编收录了与“全民医保”推进相关的多项行政法规和实施条例。这些规定着眼于扩大医保覆盖面、规范药品采购流程,以及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对于重大传染病防治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的法律框架,也在本阶段得到了实质性的强化。 教育方面,本编重点关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涉及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法律化确认,以及对校车安全管理标准的提升,这些都是保障教育公平和安全的直接体现。 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也在此期间加速。收录了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租赁管理以及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行政措施性规定,力求在稳定房价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四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强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本编记录了中国在“绿色发展”理念上的立法实践。收录了针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的若干规定和部门标准。特别是针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放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EIA)的执行细则,以及环境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要求,都显示了国家在环境监管上的“零容忍”倾向。此外,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财政激励政策的法律基础,也清晰可见。 第五编:司法改革与法治环境的优化 本编梳理了这一时期司法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细化规定,以及对证据规则在刑事和民事诉讼中运用的最新司法解释。这些内容是理解中国司法公正性提升的重要窗口。同时,关于仲裁、公证等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的规范,也为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提供了法律支撑。 结语:回望与前瞻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汇编(2008-2010)》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法律史料。它所涵盖的法规政策,不仅是当时国家应对内外部挑战的工具箱,更是构筑未来几十年中国法治框架的重要基石。通过研读本汇编,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特定历史交汇点上,国家是如何通过立法手段,平衡经济增长的需要与社会公平的目标,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立法史、经济史、社会政策史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立法参照系。它记录的每一个字,都是当时中国政府对法治承诺的具体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使用频率和对项目进度的影响来看,这套汇编展现出了极高的投资回报率。在我最近的一个升级项目中,涉及到多个跨领域的技术接口对接,先前总是在不同部门间来回确认标准冲突和兼容性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引入这套最新的汇编后,我发现它清晰地标示出了新旧标准之间的差异点,甚至在某些被废止但仍需兼容的旧规范上,也给出了明确的过渡性建议。这使得我们团队能够快速锁定需要更新和调整的接口协议,避免了因依赖过时或零散资料而导致的返工风险。这种前瞻性和整合性,使得它成为我们项目管理流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参考源。可以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有效工具,其价值远超其本身的购置成本。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套汇编在内容组织逻辑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匠心。它并非简单地将历年修订的标准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密的体系化梳理。例如,在电力标准的分类中,不同电压等级和应用场景的规范被巧妙地放在相邻或关联的章节,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这极大地降低了跨章节查找的认知负荷。更让人称道的是,对于那些引用或交叉引用的部分,它通常会用脚注或清晰的指示箭头明确指出对应版本或修订说明的出处,这在处理标准更新迭代带来的模糊性时,显得尤为关键。我曾试着追踪一个特定材料测试方法的演变路径,发现这套汇编提供的参照系统极其完善,几乎没有出现“断链”或信息缺失的情况,这为我进行历史比对和合规性追溯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编纂者对用户实际操作需求的深刻理解,绝非草草了事的结果。

评分

我必须承认,面对如此庞大且专业性极强的汇编,初次接触时还是感到有些压力的,毕竟它囊括了极其广泛的领域。然而,这套书在细节层面的“可操作性”设计,成功地缓解了这种压力。例如,很多关键技术指标的表格设计,采用了对比度适中的色块辅助区分,使得在快速扫描大量数值时,眼睛能迅速锁定目标数据区域,避免了传统黑白表格带来的视觉疲劳和混淆。此外,一些高频使用的术语和缩写,在第一次出现时都有简洁的注释,虽然这可能增加了一点点页码负担,但在实战中,它极大地提升了不同专业背景用户之间的沟通效率。可以说,编纂者显然预想到了使用者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那种分秒必争、要求精确无误的状态,并针对性地优化了信息呈现的粒度和速度,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专业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觉,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寻常的工具书。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严谨和权威性,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沉稳大气。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大量条文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页边距和行距的处理都非常合理,使得即便是密集的标准条文,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读性,这一点比很多生硬的官方出版物做得好太多了。侧边标签的划分也清晰明了,这对于快速定位到所需章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信任何一个需要依赖国标进行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细节设计带来的效率提升。总而言之,从物理形态上看,这本汇编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专业典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技术规范打交道的设计师,我一直认为,一套优秀的标准汇编,其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什么”,更在于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内在逻辑。这套2009年修订的版本,在诸多关键标准(比如结构设计或环境测试类)的 مقدم(引言)部分,保留了相当详实的技术背景介绍和制定原则的阐述。这些“软性”内容,虽然不直接构成强制性的条文,却是理解标准背后设计哲学和技术取舍的关键所在。我通过研读这些背景描述,更好地理解了某些看似苛刻的限制条件背后的安全冗余或行业经验积累,这对于我在进行创新性设计时,把握好“合规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这种对标准“精神”的传达,使得这本汇编不仅仅是工具,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的指导手册,帮助我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专业认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