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年鉴

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鹰 编
图书标签:
  • 区域经济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年鉴
  • 2008
  • 统计数据
  • 经济指标
  • 区域差异
  • 中国
  • 经济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126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24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4
字数:9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总理温家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目录

文献法规篇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7年1月20日 国发[2007]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2007年3月19日 国发[2007]7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07年3月25 国发[2007]8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2007年5月23日 国发[2007]15号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2007年7月11日 国发[2007]19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7年7月10日 国发[2007]20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2007年8月9日 国发[2007]25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2007年9月27日 国发[2007]31号
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2007年11月17日 国发[2007]36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7年12月18日 国发[2007]38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
2007年12月26日 国发[2007]39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
2007年1月3日 国办发[2007]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
2007年4月23日 国办发[2007]2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7年11月13日 国办发[2007]6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2007年2月10日 国办函[2006]22号
综合篇
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综述
2007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五年综述
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及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7年扶贫工作及2008年扶贫工作重点
2007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情况
环渤海区域综述
2007年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2007年11月13日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上的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
巩固成绩迎接挑战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地区经济工作
2007年11月13日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上的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努力开创我国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2007年11月15日在全国区域合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
东部地区篇
北京市
……
中部地区篇
西部地区篇
东北地区篇
计划单列市篇
省会城市篇
民族自治州篇
专题研究篇
统计资料篇

精彩书摘

文献法规篇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经济跨上新台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l.52万亿美元。
——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达到50150万吨。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

前言/序言


200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引言 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态势。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2007年度中国各区域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要素流动以及政策协调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形成的区域差异新格局。我们聚焦于中西部崛起战略的深化实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转型,以及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显著进步,力求为理解当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全景图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与精到的分析视角。 第一章 宏观经济背景与区域发展总态势 2007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高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本章首先回顾了全国层面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重点分析了出口的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高位运行,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初现的迹象。 在区域层面,本章对比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经济增速、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及人均GDP的区域分布。数据显示,尽管整体区域差距有所收窄,但内部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加剧。东部地区正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形成了“两头带动、中间加速”的总体格局。本章还探讨了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变化,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效率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化表现。 第二章 东部地区: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深化 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其发展重点已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章详细考察了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核心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 报告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在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和创新产出。同时,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环保标准收紧,促使大量低端制造业向内陆转移,评估了这一“腾笼换鸟”策略对区域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要素成本与区位优势: 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东部地区面临的“成本高地”挑战加剧。本章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量化了人力资本质量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对东部地区保持竞争力的贡献率。 区域一体化进程: 重点分析了区域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包括交通网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尝试,以及在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建设。 第三章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践与成效 2007年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一年。本章集中研究了中部六省(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的具体实践。 产业承接与集聚效应: 报告梳理了2007年中部地区承接的制造业转移类型、主要来源地以及对当地就业和税收的贡献。分析指出,承接的产业质量有待提高,低端加工业比例仍偏高。 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 重点分析了以铁路、公路、港口建设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特别是内河航运和跨区域高速公路的贯通,如何重塑了中部地区的物流格局。 新型城镇化探索: 中部省会城市群在2007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本章探讨了这些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潜力与瓶颈。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文明的平衡 本章聚焦于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及内陆边疆省份)的发展困境与机遇。2007年,西部发展战略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和特色化发展。 能源与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 西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其资源开发活动在2007年达到高峰。本章首次引入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估了煤炭、石油等资源开采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压力。 对内开放与向外辐射: 研究了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对中亚、南亚的贸易与合作。同时,评估了国家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民生改善的实际效果。 特色产业的培育: 分析了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等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在西部地区的萌芽与发展态势。 第五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振兴与结构调整 2007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振兴”进入深水区。本章侧重于分析传统重工业的转型阵痛。 存量资产的优化与升级: 考察了大型国有企业在技术改造、管理创新方面的投入,以及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能否抓住机遇。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在东北地区的比重提升缓慢。 人口结构与人才流失问题: 详尽分析了东北地区因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净流出问题,以及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农业现代化与商品粮基地建设: 鉴于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本章评估了2007年农业补贴政策对提高粮食单产和优化种植结构的作用。 第六章 区域政策与协调发展机制 本章从政策层面审视2007年国家对区域经济的干预和引导措施。 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分析: 比较了中央对不同区域的财政投入规模、结构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对中西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倾斜效果。 要素市场一体化障碍: 分析了户籍制度、土地使用权流转、资本市场分割等制度性障碍对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抑制作用。 跨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 考察了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合作规划等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的启动情况,以及其在解决跨界污染、水资源分配等重大议题上的进展。 结论与展望 2007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寻求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一年。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在总量上有所缩小,但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却在深化。东部向创新驱动转型、中部承接效率提升、西部探索生态平衡发展、东北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构成了当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四大主题。本报告认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将是如何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并建立起一套更具前瞻性的区域环境治理与补偿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力资源与区域创新体系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我必须称赞这本年鉴在人才流动和科研投入效率方面的分析视角。它不仅仅统计了各省份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更细致地考察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的合作紧密程度,即“产学研”结合的效率。书中对比了不同区域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策略,比如,一些城市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和子女教育优惠来吸引人才,而另一些地区则更侧重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活跃度的量化分析,这直接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劣。通过这些数据,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真正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区域,其人力资本的结构优化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远高于那些单纯依靠政策补贴的“伪创新”区域。这本书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点——创新驱动,提供了坚实的区域维度支撑。

评分

对于研究城乡关系与城镇化进程的人来说,这部年鉴简直就是一座信息宝库。我主要聚焦于户籍制度改革和特大城市群发展战略这块内容。年鉴里对“大城市病”的治理,特别是交通拥堵和房价上涨等问题的区域性对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不再仅仅关注城镇人口比重,而是加入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完善度等更为人性化的指标。对比了东部沿海城市群与中西部省会城市群在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上的差距,分析了人口流动背后的深层经济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经济水平区域的具体落地方式,比如东部发达地区侧重于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更侧重于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这种因地制宜的分析,避免了“一刀切”的倾向,体现了极强的实操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读者,所以对年鉴中环境经济学的章节格外感兴趣。坦白说,以往的经济年鉴总给人一种“唯GDP论”的刻板印象,但这部作品在区域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排放控制以及清洁能源应用方面的着墨之深,令人耳目一新。我仔细比对了不同流域(比如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治理上的政策工具箱差异。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省份在“双控”(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执行上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这些数据非常宝贵,让我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艰难权衡。比如,一些资源型省份如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摘帽”,摆脱对传统高污染产业的依赖,这种转型的痛苦与成果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环境指标的变化,更是区域发展理念转变的轨迹,让人感受到国家层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实施策略的复杂性。

评分

我个人对金融创新与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非常关注,这本年鉴在该领域的覆盖面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详尽记录了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和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方面所采取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对自贸区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后,资本流动和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的变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佐证。我发现,一些内陆省份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成功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对于正在探索路径的其他地区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同时,书中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的介绍也十分到位,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呈现了区域金融稳定这根“生命线”是如何被各级政府所维护和审视的。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年鉴,我入手后,着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翻阅和消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力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制造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章节。记得前几年,我一直在琢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工业基地的未来走向,而这本书里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清晰地勾勒出了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这些产业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罗列数字,更是深入剖析了政策导向如何影响了区域间的资源流动,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在“走出去”战略中扮演资本和技术输出者的角色,而西部地区则在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下,如何尝试跳跃式发展。尤其是一些次级区域的对比分析,比如西南腹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路径差异,给我提供了非常宏观但又不失细节的观察视角,让我对“区域协调发展”这几个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扎实的统计和图表,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可视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