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0年版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2010年版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金观涛,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
刘青峰,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主编。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着的主要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书与人生 写在《兴盛与危机》(增订本)、《开放中的变迁》再版之际
1992年增订本序言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2.1 “大一统”之谜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2.13 繁荣与阴影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4.4 剥削放大效应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6.7 严峻的选择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8.9 价值观反省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9.1 李约瑟问题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10.1 “整体分析”方法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附录一 图表目录
后 记
精彩书摘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宗法一体化结构可以使我们较深入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独特的历史现象。
中国封建大国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弹性,或者说是一种脆性较大的社会结构。什么叫脆性社会结构呢?它是指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三个系统都必须保持在相互适应的平衡态附近,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崩溃瓦解。这种结构像一个脆而大的容器,其关系是僵硬的,一旦子系统偏离适应性,容器就要脆裂,而不是像橡皮袋子那样伸缩。
比如,足够数量的自耕农以及中、小地主的存在,是供养官僚机构及乡绅县以下自治的物质条件。一旦经济结构过分偏离了这种状态,自耕农绝大多数沦为佃客、流民,维持大国所必需的各种赋税重担便落到少数劳动者头上,这时农民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造反,官僚机构也随之解体,其后果是崩溃性的。[1]又如,在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封建官员的流动性很大,这种官僚政治很需要跨地区的商业活动。同时,商品流通对领主经济也是一种瓦解力量,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贵族化趋势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过于发达又会危及地主经济结构,造成小农经济的衰落。
……
前言/序言
《天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图书简介 在中国悠久而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文明的起伏,无不引人深思。我们曾见证过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动荡的年代。然而,是什么样的力量,既能维系一个庞大帝国数千年的持续存在,又能让其在周期性的危机中一次次跌宕起伏,却又不至于彻底崩塌?《天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一书,正是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深入探究隐藏在中国社会肌体深处的那套强大而持久的“超稳定结构”,并以此解读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兴衰规律。 本书并非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某个朝代兴衰的孤立分析。它以一种宏观的、结构性的视角,聚焦于塑造中国社会形态、影响其发展轨迹的深层机制。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并非如某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在不断重复简单的兴衰循环,而是拥有一种独特的、具有强大修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超稳定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得中国社会在面对巨大冲击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并最终走向新的平衡,而非被彻底颠覆。 一、探寻“超稳定结构”的根基:制度、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织 “超稳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要素共同构筑而成。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些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与运作方式: 制度层面: 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在维系社会秩序、整合国家资源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审视这种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其如何促进统一与稳定,又如何可能在权力寻租、效率低下等方面埋下危机隐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选拔机制,其对社会流动、精英构成以及知识传播的影响,也将是重点探讨的内容。此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经济基础性制度,也深刻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阶层关系,进而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否。 文化层面: 儒家思想及其衍生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本书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对权威的服从,从而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宗法制度、家族观念、乡邻互助等社会组织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的安全网和控制网络,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此外,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对“大一统”理念的认同,以及对“天下”观念的传承,也为维系一个庞大的统一国家提供了文化上的合法性与情感上的支持。 意识形态层面: 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往往扮演着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关键角色。“天命观”、“君权神授”等观念,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超验的支撑;“民本”思想、强调“为政以德”,则为统治的合理性提供了道德约束。这些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平息了民众的不满,维系了社会的基本秩序。本书将考察这些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运用、被解读,以及其在维系社会结构中的动态作用。 二、揭示“兴盛”的逻辑:超稳定结构下的发展模式 “超稳定结构”并非完全阻碍发展,反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孕育出周期性的“兴盛”时期。本书将解析这种“兴盛”模式的特点: 周期性与曲线性: 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与“乱世”的交替,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曲线性特征。超稳定结构在稳定了社会基本盘后,能够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在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往往伴随着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力得到发展,人口增长,经济随之繁荣,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气象。 结构性优势的发挥: 强大的国家机器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推动大型工程的建设,如水利设施、交通网络等,这些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国社会强大的同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也使得其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技术时,能够有效地融合,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危机—修复”的良性循环(有限范围内): 尽管存在危机,但超稳定结构强大的修复能力,使得社会能在经历动荡后,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整合,重新恢复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这种“危机—修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明的彻底断裂,而是使其能够在旧有框架内完成新一轮的“复兴”。 三、剖析“危机”的根源:超稳定结构下的潜在张力 然而,正是这个“超稳定结构”本身,也孕育着其走向危机的潜在张力,使其难以突破周期性的限制,实现根本性的变革。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危机根源: 制度僵化与创新不足: 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在维持稳定方面效率极高,但也容易滋生因循守旧、扼杀创新的弊端。当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内部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时,僵化的制度往往难以适应,改革的动力不足,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 权力滥用与腐败的侵蚀: 强大的权力集中,为个人或集团的腐败提供了空间。当权力不受有效制约,腐败蔓延时,会极大地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激化社会矛盾,削弱国家的统治基础。 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固化: 土地兼并、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周期性的王朝更替所打断,但其深层根源往往难以触及。当这些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思想禁锢与文化保守: 过于强调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保守,可能导致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排斥,阻碍社会进步。当外部世界发生深刻变革时,固守旧有模式的社会,往往会陷入被动。 “超稳定”的副作用: “超稳定”意味着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在危机面前,可能表现为一种“惰性”,使得社会难以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而只能在旧有模式下进行修修补补,最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四、对当下中国的启示与反思 《天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出版于一个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本书对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分析,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希望能为理解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2010年,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转型。本书对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崛起背后的深层动力,以及其可能伴随的潜在风险。结构性的问题,如社会公平、环境压力、制度改革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议题。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而非提供简单的答案。通过审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经验,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兴盛与危机并非相互排斥,而往往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体两面的存在。理解“超稳定结构”的韧性与局限,有助于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从中汲取智慧,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历史的深度探索之旅,去发现那个在无数风雨洗礼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中国社会,其内在的运作逻辑究竟是什么。这是一次对中国文明根基的深刻拷问,一次对周期性兴衰规律的精妙解读,一次对我们自身民族基因的理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