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韦氏词根字典》(韦小绿)适合中学及以上的美语爱好者、英语专业学生或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掌握一门拉丁语族的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以及GRE、GMAT、托福、SAT等考生。
推荐理由:
1. 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韦氏词根字典》(韦小绿)是一本全英文的词根学习书,详细介绍了构词法,读者在遇见生词时可拆词理解,降低了英语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扩大词汇量;
2.每一单元都以拉丁或希腊词根串联讲解单词,对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专业学生能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英语;
3.单词讲解附有韦氏音标、英文释义、语境例句、词源故事,语言生动有趣,读者能更深入地学习并准确运用;
2.附有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的课后练习,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The 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 allows you to enjoy informative and entertaining discussions of English words derived from Greek and Latin roots:and expand your working vocabulary at the same time. Words that share the same root are grouped for easy study. This is the ideal book for people who want to increase their word power. Thorough coverage of 1,200 words and 250 roots while introducing 3,500 words. The Vocabulary Builder is organized by Greek and Latin roots for effective study with nearly 200 new words and roots. Includes quizzes after each root discussion to test progress. A great study aid for students preparing to take standardized tests. 内容推荐 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韦氏词根字典》(韦小绿)讲解了250个希腊或拉丁词根,1200个词条及2500个相关词汇。全书分为30个单元,每个单元以词根串联单词,辅以练习巩固。单词讲解包括韦氏音标、英文释义、语境例句、词源故事等。语言生动有趣,帮助读者提高词汇量。
OVER 1.5 MILLION IN PRINT
Introduces more than 3,500 words
More than 200 new words and roots
Quizzes to test progress
Great preparation for students taking standardized tests
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 Newly expanded designed to improve language skills
? 250 Greek and Latin roots aid in the learning of 1,200 words along with 2,500 closely related terms
? Fact-filled paragraphs, helpful example sentences, and numerous quizzes
? Perfect for students preparing for standardized tests including SAT, ACT, and ESL tests such as TOEFL and TOEIC 作者简介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是美国有名的辞书出版机构。该公司被认为是美国词典编辑家诺亚?韦伯斯特的词典编撰事业继承者,而提到词典时常常使用的“韦氏”也就是出自诺亚?韦伯斯特的姓氏。该公司出版的“韦氏词典”包括著名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辞典》(美国英语辞书,相当于我们的《辞海》或《辞源》),以及《韦氏大学英语词典》。
Merriam-Webster,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G. & C. Merriam Company of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is a United States company that publishes reference books, especially dictionaries that are descendants of Noah Webster's 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company's two best known dictionaries are: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 the most complete current non-specialist Americ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Eleventh Edition, the largest and most popular college dictionary. 目录 UNIT 1-UNIT 30 第1至第30单元
ANSWERS答案
INDEX索引
远航的灯塔:一部探索人类文明进程的宏伟叙事 图书名称: 《文明的脉络:从史前曙光到数字未来》 作者: 艾伦·里德 出版社: 环宇文史出版社 装帧与篇幅: 精装全彩印刷,共四卷,近三千页,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地图、艺术作品高清扫描件及考古现场照片。 --- 内容概要:跨越万年的深度对话 《文明的脉络》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史,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形态演变、思想冲突与技术革新的思想史画卷。本书以宏大的全球视野,拒绝单一文明中心论,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全球人类发展图景。全书分为四个卷册,层层递进,揭示了“文明”这一复杂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卷:根基与萌芽 (约1500页) 本卷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史前起源与早期形态的建立。作者从非洲大裂谷的人类学起源讲起,细致考察了智人如何扩散至全球,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核心探讨点: 1. 认知革命的深层机制: 深入分析“符号思维”和“复杂语言”的出现,如何为大规模社会协作奠定基础。不着重于考古遗址的简单罗列,而是侧重于早期艺术、宗教观念的初步形态及其对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2. 农业革命的悖论: 探讨定居生活带来的食物盈余、社会分化、疾病传播以及对环境的首次大规模改造。本书详细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及中国黄河流域的早期农业实践,强调其各自的生态适应性。 3. 早期王权与文字的诞生: 重点分析了苏美尔城邦、古埃及法老制度的权力结构如何通过泥板和纸莎草上的楔形文字及象形文字得以固化和传播。此外,对中美洲前古典期奥尔梅克文明的独立发展路径给予了充分关注。 本卷的基调是“奠基”,展示了人类如何从部落的松散联盟,过渡到拥有复杂官僚体系的早期国家。 第二卷:轴心与整合 (约1200页) 第二卷将时间推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500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思想、宗教和帝国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作者将其命名为“轴心时代”,并探讨了跨区域的文化交流如何开始塑造全球性的精神图景。 核心探讨点: 1. 轴心突破:哲学与信仰的自觉: 细致比较了古希腊的理性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佛教与耆那教、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中东地区的犹太教一神论的兴起。重点在于这些思想体系如何系统化地回答“人应如何生活”这一终极问题。 2. 帝国的兴衰之道: 对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效率、罗马帝国的法律与工程奇迹,以及汉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书中特别关注了帝国扩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运河)及其对地方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作用。 3. 丝绸之路的文化动脉: 远超商业范畴,本书将丝绸之路视为技术、疾病(如后来的瘟疫)和观念(如佛教向东传播)交流的复杂网络。通过对沿线绿洲城市(如敦煌、撒马尔罕)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与张力。 本卷的精髓在于“连接”,展现了人类如何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将分散的人群整合到更大的政治和精神共同体中。 第三卷:碰撞与转型 (约1000页) 本卷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750年,一个充满剧烈变革、全球互动加速和现代性初现端倪的时代。本卷的叙事核心是“中世纪的全球性”和“地理大发现的前奏”。 核心探讨点: 1. “黑暗时代”的神话重构: 批判性地审视欧洲中世纪,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详细阐述了拜占庭帝国的持久性、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繁荣(从巴格达到科尔多瓦的知识转移),以及唐宋时期中国在技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 2. 跨洋联系的酝酿: 深入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在欧亚十字路口的战略地位,以及欧洲内部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对权威和世界的认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非终点,而是对既有全球观的颠覆,由此引发的“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生态和人口结构造成了不可逆的冲击。 3. 科学革命的哲学土壤: 探讨了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数学和物理的胜利,更是对“世界是可理解和可量化”这一观念的哲学采纳过程。 本卷展示了在技术、经济和思想层面,世界如何开始向一个更加“相互关联”的状态转变,虽然这种关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权力失衡。 第四卷:重塑与加速 (约1300页) 最后的卷册涵盖了1750年至今,聚焦于工业化、启蒙思想的实践与反思,以及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 核心探讨点: 1. 革命的洪流:政治与工业的双重驱动: 审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对“主权在民”观念的推广,以及蒸汽机、电力对人类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殖民体系在工业化驱动下如何变得更加系统化和残酷。 2. 意识形态的角力场: 详细分析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宏大叙事的诞生、鼎盛与衰落。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进行深入的社会心理学剖析,而非仅仅是军事史叙述。 3. 全球化与信息爆炸: 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到互联网、基因技术对人类定义自身的挑战。本书以批判性的眼光考察了全球化带来的财富集中与文化同质化风险,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后人类”议题对未来文明形态的根本性重塑。 《文明的脉络》是一部邀请读者参与历史对话的巨著。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人类在不同环境下所做选择的细致梳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正在走向何方?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张精细的、拒绝简化主义的“人类生存地图”。 --- 专家推荐语 “里德教授做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穷尽一生也未能企及的壮举:他将破碎的历史叙事重新编织成了一张既有严谨学术基础,又充满文学感染力的巨幅挂毯。阅读此书,如同亲身参与了人类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所有重大抉择。” —— 约翰·哈罗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这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供人陈设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指南针。它迫使读者跳出自身的时代和地域局限,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来审视人类的成就与荒谬。” —— 玛丽亚·桑切斯,牛津大学比较文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