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

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明生等编 著
图书标签:
  • 真菌
  • 菌类
  • 食用菌
  • 野生菌
  • 图谱
  • 中国真菌
  • 大型真菌
  • 菌物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477124
商品编码:1067522901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袁明生 等 编 定  价:430 出 版 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页  数:564 装  帧:精装 ISBN:9787536477124 第YI部分  总论
  (一)大型真菌及其分类地位
  (二)大型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三)大型真菌的经济价值
  1.食用大型真菌
    (1)蛋白质与氨基酸
    (2)糖类
    (3)有机酸
    (4)脂类
    (5)核酸
    (6)维生素
    (7)矿质元素
    (8)鲜香风味成分
  2.药用大型真菌
    (1)多糖和糖肽类化合物
    (2)萜类化合物
    (3)生物碱
    (4)其他化合物
  3.菌根大型真菌
  4.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袁明生、孙佩琼主编的《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 (精)》包括以下内容:**部分总论,介绍大型真菌及其分类地位、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意义等学科知识。
    第二部分按类列示出1 178种(含亚种、变种和待定种,隶属于260属,47个科)大型真菌及其相应的彩图和文字记述。载有原色彩图2 359幅。文字记述依次为图的标本举证(含采集地点、海拔高度、植被、生长基质、采集日期、采集号和馆藏号)及已知靠前分布省区、经济意义和化学成分等研究资料;附录: ①359种野生大型真菌水解蛋白氨基酸百分含量表; ②已知Wolfiporia COCOS(茯苓)所含39个三萜类化合物和23个多糖类化合物表;③已知Ganoderma spp .(灵芝)等

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新进展 本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高等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的系统发育关系、分类系统演化以及新物种的形态学与分子证据解析。 第一部分:高等植物系统发育的分子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如全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学分析)在揭示植物系统发育树中的关键节点和潜在的趋同进化现象。我们汇集了多项利用不同基因组区域(核基因、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DNA条形码在植物种级鉴定中的应用与局限 详细介绍了用于高等植物鉴定的标准DNA条形码库(如rbcL, matK, ITS区域)的构建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流程以及在快速物种识别中的实际案例。重点分析了在复杂杂交种和隐存种群体中,传统条形码序列的变异性和有效性问题,并提出了结合多位点序列数据进行整合鉴定的策略。 第二章:被子植物主要类群的基因组学重构 本章以前沿的分子数据为基础,重新审视了被子植物核心目的类群(如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基础真双子叶植物)的内部关系。通过对关键基因家族(如MADS-box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分析,阐述了花器官发育的保守性与创新性,并讨论了由基因组重复事件和水平基因转移对系统发育推断造成的影响。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在兰目、菊科等复杂科属中的系统发育争议点的分子证据。 第三部分:植物形态学与解剖学的再诠释 本部分强调了传统形态学特征在物种界定中的不可替代性,并结合现代显微技术对这些特征的细微差异进行量化分析。 第三章:花部特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形态学 详细描述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获得的特定植物科属(如罂粟科、葫芦科)花粉粒、柱头表面以及胚珠内部结构的超微形态数据。分析了这些结构在传粉生物学中的适应性意义,以及其在分类学上的稳定性。例如,对特定植物群中花丝和花药附着方式的精细解剖研究,提供了鉴定新种的依据。 第四章:叶片异形性与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学意义 探讨了植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所产生的叶片形态变化(如旱生叶、水生叶的结构差异)与系统发育关系之间的关系。引入了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特定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群间的分布模式,并评估这些化学特征在传统分类系统与分子系统树之间的一致性或偏差。对某些属(如芸香属)的次生代谢指纹图谱与分子数据的整合分析被重点讨论。 第三部分:植物分类系统与命名法前沿 本部分关注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操作层面,包括新分类群的描述、现有分类系统(如APG系统)的持续修订,以及植物命名法规的最新发展。 第五章:基于证据的系统分类描述规范 本章详细介绍了符合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ICNafp)要求的新物种描述范式。内容涵盖了正型标本的选取与保存、拉丁文描述的严谨性、以及对模式标本(Holotype)的数字化记录与共享标准。收录了多个近年成功发表的新种描述案例,展示了如何综合运用分子数据、形态特征和生态信息来构建一个无可争议的分类学实体。 第六章:APG IV系统修订与关键科属的系统重排 回顾了自APG III系统以来,植物系统发育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如何促使现有分类系统进行调整。重点分析了在伞形目、唇形目等热点区域中,新的分子证据如何导致原有的科、属界限被打破或重组。讨论了对“残留科”(R-groups)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在保持分类学稳定性的同时采纳分子证据带来的分类学变革。 第七章:植物地理学与保护生物学的交叉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将最新的系统发育树应用于植物的区系地理学分析(如物种起源中心、扩散路径的模拟)。结合保护生物学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利用系统发育信息来识别具有高系统发育多样性或进化独特性(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 and Endemism, EDE)的区域,为制定有效的植物保护优先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案例涉及对特定山脉或岛屿特有植物群的保护潜力评估。 附录 提供了高等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流程(DNA提取优化、PCR扩增条件)、分类学描述常用术语表,以及重要的植物分类学数据库检索指南。 本书适合从事高等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地理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专业人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考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简直就是我踏入真菌世界的那扇大门!我一直对大自然里的各种奇妙生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藏匿在森林深处、草甸之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真菌。以前,我只能通过零星的网络图片或者模糊的书本插图来了解它们,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我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豁然开朗。首先,它的图谱质量真的没得说,每一张彩色照片都清晰得仿佛能闻到泥土和菌类的清新气息。那些菇类的菌盖纹理、菌褶的细节、菌柄的质感,甚至是菌托的形状,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看着这些图片,我仿佛置身于潮湿的林间,循着它们独特的风姿,想象它们生长的环境。而且,每一种真菌都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那些描述也足够我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真菌王国,它们不仅仅是森林的“清洁工”,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种震撼和惊喜,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真的颠覆了我对传统自然科普书籍的认知。我一直觉得,像真菌这种稍微有点“小众”的领域,要么是枯燥的学术专著,要么是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能让普通读者读下去的书。但这本书做到了。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用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文,而是非常有逻辑性地展开。从宏观的真菌分类,到微观的孢子形态,再到不同生境下的真菌群落,都介绍得非常全面。更难得的是,它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和历史的元素,比如在介绍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时,会提及它们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这种跨学科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我有时候会花很长时间,就对着一幅图,去细细琢磨上面标注的每一个术语,然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感觉这本书像是一个宝藏,越挖越觉得有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本通往神秘真菌世界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个曾经模糊不清的领域,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户外探险,尤其喜欢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徒步。每次看到路边、树干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蘑菇,都充满了好奇,但又不敢贸然触碰,怕误食有毒的。所以,我一直想找一本关于真菌的图鉴,能够帮助我识别。这本《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信息量巨大,收录的真菌种类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我可能遇到的所有类型。而且,它的图鉴信息非常实用,除了高清的彩色图片,还会详细标注出真菌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甚至是毒性。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每次出去,我都会随身携带这本书,遇到不认识的真菌,就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对照书里的图片和描述来辨认。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够更安全地享受大自然,也让我对我们身处的生态系统有了更深的敬畏。那种能够在野外自信地辨认出各种真菌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得说,《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这本书,真的太有分量了!当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就觉得它沉甸甸的,翻开来,那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立刻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是个对细节控的读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看得清”和“讲得明”的双重需求。每一页的插图,都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色彩过渡自然,光影效果逼真,就连那些细小的绒毛、粘液,甚至是孢子印的颜色,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好看”,更是“好懂”。文字部分虽然不算艰深晦涩,但足够严谨,而且在描述一些关键特征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形容菌盖的形状像碗,或者像伞,又或者像耳朵,这种接地气的描述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区分不同的物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真菌时,会顺带提及它们的“亲戚”或者“近邻”,这种关联性的介绍,让我对真菌的演化和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我心里占据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不是那种速成的“快餐文化”读物,也不是一本我读一遍就能全部消化的书。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和“灵感源泉”来对待。每当我遇到一个关于真菌的困惑,或者仅仅是想找点什么来“滋养”一下我的好奇心时,我都会翻开它。它就像一个耐心而渊博的老师,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精准而详细的解答。书中的一些描述,比如关于真菌的繁殖方式,或者它们与植物根系共生的奥秘,都让我觉得既神奇又充满智慧。我发现,越是深入地了解真菌,越能发现它们的“不平凡”。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构成画面,更是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我们脚下、却又至关重要的生命体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它教会了我观察,教会了我探索,更教会了我尊重这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自然世界。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评分

很实用,但美中不足的是,太重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