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一部规范、实用的教师汉语授课指导用书
《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师、母语为非汉语的海外教师以及国内少数民族教师。
内容丰富全书共编选了一千五百多条课堂用语,包括
课堂教学各环节常用的课堂用语
汉语教学各课型必用的课堂用语
中学文理科各科目的特殊课堂用语
科学规范例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条理清楚,表达得体,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注重实践不仅提供了课堂用语范例,还介绍了课堂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突出实用课堂用语全部标注拼音,另外配有磁带,可随时翻阅和模仿练习。
内容简介
《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是一部关于汉语课堂教学的实用教程,全书包括导言、一般课堂用语、汉语课各课型课堂用语、文科课堂用语、理科课堂用语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相关理论,适合汉语教师参考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言/1
一、教师课堂用语在教学中的作用/1
二、教师课堂用语的基本特征/3
三、教师课堂用语的分类/8
四、教师课堂用语的选择和运用/11
五、教师课堂用语的原则/13
第2章 一般课堂用语/16
一、启动环节课堂用语/16
二、导人环节课堂用语/23
三、展开环节课堂用语/39
四、维护课堂纪律课堂用语/73
五、结束环节课堂用语/89
第3章 汉语课各课型课堂用语/101
一、综合课课堂用语/101
二、听力课课堂用语/111
三、阅读课课堂用语/123
四、写作课课堂用语/132
五、口语课课堂用语/143
第4章 文科课堂用语/151
一、语文课课堂用语/151
二、历史课课堂用语/171
三、思想政治课课堂用语/187
四、美术、音乐课课堂用语/197
第5章 理科课堂用语/208
一、数学课课堂用语/208
二、物理课课堂用语/221
三、化学课课堂用语/229
四、生物课课堂用语/246
五、地理课课堂用语/257
第6章 教师课堂用语训练/266
一、课堂用语与普通话/266
二、课堂用语与教学方法/269
三、课堂用语与语言沟通/275
四、课堂用语与教师自身素养/279
参考文献/283
后记/285
精彩书摘
中学历史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1)故事性。历史课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从而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2)规律性。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往往有相似性,因此教学中大量采用比较的方法。
(3)现实性。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历史事实,而是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用来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古为今用”。对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的分析,对历史人物、制度、政策措施的评价都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4)内容的广泛性与分散性。历史课中包含历史、哲学、科技、文学等多领域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献、发明创造、工程建筑等信息,而且有些内容还容易混淆,如此多而杂的知识点给记忆造成了困难。
前言/序言
教师课堂用语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语言不仅是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对学生提供目的语输入的重要途径和学习目的语口语的范本。紧密配合教材、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师课堂用语,实际上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用目的语教目的语,或者在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尽可能使用目的语,已成为多数教师和学者们的共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教师来说,掌握规范的课堂用语,熟练地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也是基本的要求。但从国内外大部分的汉语课堂的现状来看,离这一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在汉语教师培训中,这方面的课程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对汉语课堂用语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至今还不多见。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和世界汉语教学大发展的形势下,对教师汉语课堂用语的研究更为迫切;规范、准确、生动、得体并充分体现情感因素的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材,对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姜丽萍副教授等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的出版,填补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研究的这一空白。
汉语言文化体验之旅:探索汉语的魅力与深度 引言 汉语,这门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文化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声韵、字形和语法结构,吸引着全球无数学习者踏上探索之旅。本书旨在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条深入理解和体验汉语言文化的独特路径,从多个维度展现汉语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道的语感,最终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连接。本书并非传统的语言教学手册,而是以一种更具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汉语的内心世界。 第一章:声韵之律,汉字之魂——汉语的听觉与视觉美学 本章将从汉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声韵和汉字入手,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字:历史的印记与意境的画卷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深入剖析汉字的造字法,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展示汉字如何从描绘事物形态、表达抽象概念,到组合意义、标注读音,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模样。例如,我们会从“日”、“月”、“山”、“水”等象形字出发,追溯其起源,感受其直观的表意能力。接着,我们会探索“上”、“下”、“中”等指事字,理解其如何用符号来标记抽象意义。再者,我们会对“休”(人依木,休憩)、“明”(日、月相辉,光明)等会意字进行解读,体会古人如何巧妙地将多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含义,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最后,我们会着重讲解形声字,揭示其“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让学习者明白大部分汉字的构成原理,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 部首:汉字家族的脉络 讲解常见且重要的汉字部首,并阐述其在汉字意义和归类上的作用。例如,“木”字旁常常与树木、木制品相关,“水”字旁则与液体、河流、海洋等有关。通过掌握部首,学习者可以初步预测一个汉字的可能含义,并能更有效地记忆和理解汉字。 汉字的演变:书法艺术的传承 简要介绍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字体演变过程,展现汉字从古朴到规范,再到艺术化的发展轨迹。重点会放在楷书,并介绍一些经典的碑帖,引导学习者欣赏汉字的结构美和书法艺术的魅力。虽然本书不教授书法技巧,但通过了解其历史渊源,能够提升学习者对汉字的审美认知,并认识到汉字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价值。 笔画与结构:汉字的空间哲学 分析汉字的笔画顺序、结构关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强调均衡、对称、和谐的视觉感受。这不仅有助于规范书写,更能让学习者体会到汉字内部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中庸之道。 声韵:汉语的音乐性与语流的韵律 声母、韵母、声调:汉语的“三要素” 详细讲解汉语拼音系统中的声母、韵母,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发音部位和方法。重点突出声调的独特之处,解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轻声在汉语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不同声调在词语意义上的差异,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声调的“变调如变意”的特性。 声调的组合与语调:情感的载体 探讨不同声调的组合如何形成词语和句子的语流韵律。介绍汉语的语调变化,例如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语调特点,以及语气词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方面的作用。通过听取不同语调的录音示例,让学习者感受汉语在语流中呈现出的丰富情感色彩。 儿化音与特殊韵母:汉语的俏皮与变化 介绍汉语中常见的儿化音现象,如“花儿”、“玩儿”,解释其在口语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为汉语增添一丝亲切和灵动。同时,也会提及一些特殊的韵母,例如“er”韵,并说明其发音的难点和练习方法。 第二章:词海拾贝,句法炼金——汉语的表达艺术与思维方式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世界,理解其独特的表达逻辑和背后所反映的思维模式。 词汇:形、音、义的精妙结合 词的构成: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 分析不同音节的词语在汉语中的构成特点和使用频率。例如,单音节词如“山”、“水”、“人”,双音节词如“学习”、“中国”、“朋友”,以及多音节词如“计算机”、“国际化”。 词的意义: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 讲解词语的字面意义如何通过文化联想、历史演变等产生丰富的引申意义和比喻用法。例如,“花”既指植物的花,也可以指美好的事物,如“年华”。“火”既是燃烧的火焰,也可以比喻热情、激烈,如“火爆”。 词类:功能与灵活运用 介绍汉语中主要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并重点讲解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搭配。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句,展示词类之间的转换和灵活运用,例如,形容词“美丽”可以作定语、谓语,也可以名词化为“美”。 量词:汉语的“计数艺术” 深入探讨汉语中量词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同于其他语言,汉语的量词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有着紧密的语义联系。我们将通过“一匹马”、“一条鱼”、“一本书”、“一杯水”等例子,解释不同量词的使用规则,并介绍一些常用和不常用的量词,让学习者体会汉语在精细化描述方面的能力。 成语与谚语:浓缩的智慧与文化 精选一系列经典的成语和谚语,深入解析其字面意思、引申含义、典故来源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例如,“画蛇添足”背后是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传递着及时止损的道理。谚语如“滴水穿石”,体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学习这些,学习者不仅能丰富词汇,更能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古人的生活哲学。 句法:汉语的逻辑结构与表达张力 语序:汉语的“定海神针” 讲解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谓-宾),并对比分析其与其他语言语序的差异。强调语序在汉语中对于表达意义的重要性。例如,“我爱你”和“你爱我”的区别。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详细介绍句子各成分的功能,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展示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重点讲解定语和状语对中心语的修饰作用,以及补语对谓语或宾语的补充说明。 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否定句 深入剖析汉语中具有特色的句式,如“把”字句(强调对宾语的处置)和“被”字句(表达受动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疑问句(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否定句(不、没、别等否定副词的使用)。通过对比句型,让学习者掌握更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关联词:构建逻辑链条 介绍各种关联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在连接句子、表达因果、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中的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关联词,构建出更清晰、更有条理的表达。 语感与习惯用法:自然表达的基石 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培养。介绍一些汉语中常见的习惯用法和搭配,避免生硬的直译。例如,“吃惊”而非“惊讶”作为动词时,在某些语境下更自然。 第三章:文化交融,情感共鸣——汉语学习的深度体验 本章将超越语言本身,探讨汉语学习如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实现情感的连接与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汉语的关联 颜色、数字、方位、动物的象征意义 探讨在中国文化中,某些颜色(如红色象征喜庆、黄色象征皇权)、数字(如“八”寓意发财)、方位(如“东”、“西”与阴阳五行)以及动物(如龙、凤)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如何在汉语的词汇、成语、俗语中体现。 节日、习俗、礼仪的语言表达 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以及与节日相关的常用表达。例如,春节的“拜年”、“压岁钱”,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问候、感谢、告别的常用语。 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的体现 从“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发,探讨它们如何在汉语的词汇、语法、表达习惯中留下痕迹。例如,汉语中强调“顺其自然”、“求同存异”的表达,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与语言的演变 新词、网络用语与流行语 关注当代中国社会语言的新发展,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用语、流行语,并分析它们产生的背景和含义。例如,“内卷”、“躺平”、“YYDS”等。这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的动态,并使语言表达更贴近时代。 地域方言与文化特色 简要介绍中国主要方言区的特点,以及方言对普通话词汇和表达的影响。虽然本书不深入研究方言,但了解其存在有助于学习者理解中国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对某些词语的来源有更深的认识。 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运用 探讨在不同语境下(如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商务交流、日常对话)的语言运用差异,以及如何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 语言作为理解文化的桥梁 强调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窗口。通过语言,学习者可以跨越文化隔阂,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本书旨在通过多角度的介绍,让学习者感受到汉语学习的乐趣,激发其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更主动、更深入地投入到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中。 结语 汉语是一条通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的河流。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在这条河流中探索的指南,让您在领略汉字之美、声韵之妙、词汇之精、句法之巧的同时,更能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之深邃与博大。愿本书的阅读体验,能够点燃您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开启您与中国文化的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