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年鉴2007

中国外科年鉴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仲剑平 著
图书标签:
  • 外科
  • 医学
  • 年鉴
  • 中国
  • 2007
  • 临床
  • 手术
  • 医学科普
  • 专业
  • 参考书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604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30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页数:6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外科年鉴(2007)》适合从事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广大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医药院校的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尤其适用于外科医师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外科年鉴是一本实用性强、信息密集型工具书。本卷内容为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国内刊物公开发表的外科信息,从138种医药卫生期刊中选出有关论文15375篇,再在其中选出30%~40%有代表性的论文撰写成一年回顾,又选出约6%的优秀论文摘写成文选。包括外科基础与创伤,烧伤,整形外科,肿瘤,器官移植,麻醉,普通外科(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乳腺、腹壁、腹腔、肝、胆、胰、脾、门脉高压、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动脉、静脉和淋巴管,以及腹腔镜外科),神经外科等内容,辟有一年回顾和文选两个栏目。

作者简介

仲剑平,男,解放军文职特级教授,主任医师。1923年11月出生,江苏常熟人,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本科)。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国外科年鉴》主编。医疗特长:普通外科临床。

目录

外科基础与创伤
一年回顾
一、休克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二、外科感染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创伤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四、外科营养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五、围术期处理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文选
烧伤外科
一年回顾
一、一般资料
二、系统损害
三、免疫与感染
四、创面修复
五、代谢与营养
六、瘢痕与康复

文选
整形外科
一年回顾
一、基础研究
(一)神经研究
(二)瘢痕研究
(三)颅颌面外科
(四)创面愈合
(五)材料研究
(六)组织工程研究
(七)肿瘤研究
(八)皮辦研究
(九)显微外科
(十)其他
二、皮辦、肌皮辦移植
三、皮肤扩张术应用
四、皮肤肿瘤治疗
五、美容外科
六、颅颌面外科
七、瘢痕及瘢痕疙瘩治疗
八、创面治疗
九、会阴部整形
十、光子激光治疗
十一、其他

文选
肿瘤基础
一年回顾
一、肿瘤病理学的基础研究
二、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二)甲状腺与甲状旁腺肿瘤
(三)乳腺肿瘤
(四)呼吸系统肿瘤
(五)消化系统肿瘤
(六)泌尿系统肿瘤
(七)骨肿瘤
三、肿瘤标记物的筛选
四、肿瘤外科病理学
五、肿瘤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文选
器官移植
一年回顾
一、肾移植
(一)活体及儿童肾移植
(二)排斥反应
(三)免疫抑制用药
(四)术后并发症
(五)研究工作
二、肝移植
(一)活体肝移植
(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三)肝移植中血管病变
(四)肝癌肝移植
(五)乙型肝炎复发防治
(六)肝移植后排异反应
(七)肝移植围术期处理
(八)其他
三、心、肺移植
四、基础研究
五、其他移植

文选
麻醉
一年回顾
一、麻醉药物及方法
(一)静脉麻醉
(二)吸人麻醉
(三)神经肌肉阻滞药
(四)局部麻醉
(五)全身麻醉
(六)复合麻醉
二、各种手术麻醉
(一)心胸及大血管手术麻醉
(二)颅脑手术麻醉
(三)腹部手术麻醉
(四)腔镜手术麻醉
(五)泌尿外科麻醉
(六)骨科手术麻醉
(七)老年麻醉
(八)小儿麻醉
(九)器官移植
(十)其他
三、重症监测与治疗
(一)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
(二)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
(三)缺血再灌注及心肺复苏
(四)监测方法
四、疼痛机制与治疗
(一)疼痛机制的研究
(二)术后镇痛
(三)疼痛治疗

文选
甲状腺、甲状旁腺和乳腺
一年回顾
一、甲状腺
(一)形态检查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
(三)亚急性甲状腺炎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五)甲状腺癌
(六)喉反神经保护
(七)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八)甲状旁腺
二、乳腺
(一)乳头溢液及乳腺炎
(二)乳腺肿块的诊断
(三)乳腺肿块的微创技术
(四)乳腺癌
(五)其他乳腺疾病

文选
腹壁和腹腔
一年回顾
一、腹壁
(一)腹外疝
(二)腹壁疾病
二、腹膜
三、网膜、系膜
四、腹腔
五、腹膜后间隙

文选
腹腔镜外科
一年回顾
一、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
(一)腹腔镜胆囊手术
(二)腹腔镜胆总管手术
(三)腹腔镜甲状腺手术
(四)腹腔镜胃手术
(五)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六)腹腔镜小肠手术
(七)腹腔镜脾脏手术
(八)腹腔镜胰腺手术
(九)腹腔镜肝脏手术
(十)腹腔镜疝手术
二、腹腔镜泌尿系统手术
(一)肾上腺手术
(二)腹腔镜膀胱手术
(三)腹腔镜肾盂手术
(四)腹腔镜肾脏手术
(五)腹腔镜前列腺手术

文选
肝脏外科
一年回顾
一、肝脏的基础研究
(一)肝脏的病理生理学
(二)肝癌治疗的实验研究
二、肝硬化的外科治疗
三、肝癌的临床治疗
四、其他肝恶性肿瘤
五、肝良性肿瘤
六、肝囊肿和肝脓肿
七、肝外伤

文选
胆道外科
一年回顾
一、胆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二、胆道系统结石
三、胆道梗阻与胆道感染
四、胆道系统肿瘤
(一)胆囊癌
(二)胆管癌
五、胆管先天性畸形
六、胆道疾病手术及并发症
七、其他

文选
胰腺外科
一年回顾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三、胰腺癌
(一)基础研究
(二)诊断
(三)手术治疗
(四)手术并发症
(五)非手术治疗
四、其他胰腺疾病
(一)胰腺囊性肿瘤
(二)胰腺内分泌肿瘤
(三)少见的胰腺肿瘤
五、胰腺外伤

文选
脾脏外科
一年回顾
一、脾外伤
二、脾外科手术
三、脾脏疾病

文选
门脉高压症
一年回顾
一、实验基础研究
二、临床诊断学研究
三、手术方式的探讨
四、手术并发症研究
五、合并其他疾病和特殊类型门脉高压症治疗经验

文选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一年回顾
一、基础研究
(一)胃癌
(二)其他
二、临床研究
(一)胃癌
(二)胃肠道间质瘤
(三)胃肠道其他肿瘤
(四)消化道出血
(五)手术并发症
(六)小肠疾病

文选
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一年回顾
一、阑尾
(一)急性阑尾炎的辅助诊断
(二)小儿阑尾炎
(三)阑尾周围脓肿
(四)阑尾肿瘤
(五)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二、大肠息肉及息肉病
(一)大肠息肉
(二)黑斑息肉综合征
(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四)幼年性息肉病
三、大肠癌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四、肠梗阻
(一)诊断
(二)粘连性肠梗阻
(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四)癌性肠梗阻
(五)结肠假性梗阻
(六)粪石梗阻
五、肠道炎性疾病
(一)克罗恩病
(二)溃疡性结肠炎
(三)肠易激综合征
(四)放射性肠炎
(五)缺血性结肠炎
六、先天性疾病
(一)先天性巨结肠
(二)直肠肛管畸形
七、结直肠损伤
(一)结肠损伤
(二)直肠损伤
八、肛管、直肠疾病
(一)痔
(二)肛周脓肿
(三)肛瘘
(四)肛裂
(五)直肠脱垂
(六)直肠前庭瘘
九、其他
(一)便秘
(二)术后镇痛
(三)淋巴瘤
(四)直肠类癌
(五)直肠间质瘤
(六)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文选
静脉、动脉和淋巴管
一年回顾
一、静脉疾患
(一)下肢静脉倒流病
(二)下肢静脉阻塞病
(三)布-加综合征及其他
二、动脉疾患
(一)动脉闭塞性疾病
(二)动脉扩张性疾病
三、血管损伤
四、血管疾病的诊断
五、其他血管相关疾病
六、基础研究

文选
神经外科
一年回顾
一、颅脑损伤
(一)实验研究
(二)重型脑外伤救治
(三)颅内血肿
(四)开放性颅脑损伤
(五)外伤性脑梗塞
(六)颅神经损伤
二、脑血管病
(一)颅内动脉瘤
(二)脑血管畸形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
(四)外伤性脑血管病
(五)高血压性脑出血
三、颅内肿瘤
(一)实验研究
(二)胶质瘤
(三)脑膜瘤
(四)垂体腺瘤
(五)颅咽管瘤
四、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五、神经内镜外科
六、神经导航
七、癫痫外科
八、脊髓外科

文选
普通胸外科
一年回顾
一、胸部创伤
二、纵隔镜、胸腔镜手术
(一)纵隔镜
(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
三、气管、肺外科
(一)气管外科
(二)肺外科
四、食管外科
(一)食管癌、贲门癌
(二)食管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五、纵隔外科
(一)胸腺癌
(二)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手术治疗
(三)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障
(四)纵隔肿瘤
(五)其他
六、胸壁及胸膜疾病
(一)胸壁疾病
(二)胸膜疾病
七、其他
(一)胸部改良切口
(二)术后镇痛
(三)围术期处理
(四)其他

文选
心血管外科
一年回顾
一、基础和临床研究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二)人工心脏辦膜的基础研究
(三)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研究
(四)体外循环
二、先天性心脏病
(一)继发性房间隔缺损和房室管畸形
(二)室间隔缺损
(三)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
(四)肺动脉、肺动脉辦狭窄以及右室
流出道重建
(五)Ebstein下移畸形
(六)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中断
(七)大动脉连接异常
(八)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九)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三、后天性心脏辦膜病
(一)辦膜成形术
(二)辦膜置换术
(三)三尖辦病变的外科治疗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五)心脏辦膜病外科治疗的特殊问题
四、冠状动脉疾病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冠心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
(三)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其他新技术
五、大动脉疾病
(一)升主动脉瘤
(二)主动脉夹层分离
(三)主动脉弓部手术
(四)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五)主动脉手术同期CABG术
(六)肺动脉栓塞症
六、微创心脏外科
七、心脏肿瘤
八、心脏大血管损伤
九、其他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十、体外循环技术和脏器保护
(一)体外循环技术
(二)体外循环手术中的脏器保护
(三)体外膜式氧合支持治疗
十一、体外循环手术的围术期监护
十二、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一)心脏辦膜病术后并发症
(二)术后出血及延迟性心包填塞
(三)呼吸系统并发症
(四)肾功能衰竭
(五)消化系统并发症
(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七)其他并发症

文选
泌尿外科
一年回顾
一、肾上腺疾病
二、肾脏疾病
(一)基础研究
(二)肾癌
(三)良性疾病
三、输尿管疾病
四、膀胱疾病
(一)基础研究
(二)膀胱肿瘤
(三)膀胱其他疾病
五、前列腺疾病
(一)前列腺炎
(二)前列腺增生
(三)前列腺癌
六、尿道疾病
七、睾丸、附睾、阴茎和阴囊疾病
八、泌尿系结石
九、男科疾病
(一)性功能障碍
(二)男性不育
十、先天性畸形

文选
骨科
一年回顾
一、创伤
(一)基础研究
(二)肩部骨折
(三)上肢骨折
(四)骨盆、髋臼骨折
(五)髋部骨折
(六)股骨骨折
(七)膝关节周围损伤
(八)胫腓骨骨折
(九)足踝部骨折
(十)小儿骨折
二、脊柱外科
(一)上颈椎畸形和创伤
(二)颈椎退变性疾病
(三)胸腰椎退变性疾病
(四)腰椎滑脱症
(五)脊柱创伤
(六)脊髓疾患
(七)脊柱脊髓畸形
(八)脊柱肿瘤
(九)脊柱结核
(十)韧带骨化症
(十一)脊柱微创术
三、关节外科
(一)髋关节
(二)膝关节
(三)关节镜
(四)肩关节
(五)腕关节
(六)踝关节
(七)其他
四、骨肿瘤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
五、显微外科与手外科
(一)组织辦
(二)再植与再造
(三)周围神经
(四)功能重建
(五)骨与关节
(六)肌腱
(七)其他
文选
附录一 本卷年鉴引用期刊
附录二 文选文题关键词索引
临床医学前沿探索:一部面向实践的医学综合文献集(2007-2008年度精选) 图书名称: 临床医学前沿探索:一部面向实践的医学综合文献集(2007-2008年度精选) ISBN: 978-7-5032-9876-5 出版年份: 2009年 --- 内容概述 《临床医学前沿探索:一部面向实践的医学综合文献集(2007-2008年度精选)》汇集了2007年至2008年间,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疗规范更新以及新兴医疗技术领域取得的标志性进展和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本书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与时俱进的医学知识平台,重点聚焦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微创治疗策略的革新,以及慢性病管理的新视角。 本书内容横跨多个医学学科,通过精选的原创研究、系统综述和专家共识,力图反映该两年间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极强的临床相关性和可操作性,所有收录的资料均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和临床验证评估,确保其学术严谨性与临床适用性。 详细章节划分与重点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大篇章,涵盖了从分子病理学到复杂疾病多学科管理的广泛领域: 第一篇: 基础医学与分子诊断学的新进展 本篇侧重于阐述2007-2008年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信号通路研究方面的突破,这些突破直接推动了疾病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发现。 1. 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详细分析了特定miRNA家族(如miR-21、let-7)在肝癌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及其作为预后指标的潜力。重点收录了基于芯片技术对该领域关键文献的荟萃分析。 2. 炎症与免疫应答的交叉调控网络:探讨了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靶向特定细胞因子(如IL-6、TNF-α)的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数据。 3. 干细胞研究的临床转化瓶颈:系统梳理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进展,并重点剖析了细胞来源的异质性、体外扩增效率标准化以及免疫原性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 第二篇: 肿瘤学:诊断与靶向治疗的精进 本篇是全书的核心之一,聚焦于实体瘤的精准治疗策略的演进。 1. 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化疗方案: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详细介绍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亚洲人群中的疗效观察和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并附有不同指南推荐的剂量与监测指标对比。 2. 早期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内镜下诊疗规范:收录了关于放大染色内镜(NBI/FICE)在黏膜内病变识别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并提供了基于病理分级的微创切除指征(EMR/ESD)的流程图。 3. 放射治疗剂量的调强与适形技术:重点介绍了2007年以来质子治疗和重离子治疗技术在特定中晚期肿瘤(如脊柱肿瘤、儿童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数据,以及与传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第三篇: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风险分层 本领域着重展示了自2006年欧洲和美国心血管指南更新后,介入手术技术的普及和新一代药物的临床表现。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新型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长期安全性评估:对比了第二代DES与第一代DES在支架内血栓形成(ISR)和再狭窄率方面的差异,强调了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的持续时间管理。 2. 心力衰竭(HF)的神经内分泌阻滞剂优化治疗:深入分析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改善预后的机制,并提供了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建议。 3. 主动脉疾病的微创管理:详细阐述了胸主动脉瘤(TAA)和腹主动脉瘤(AAA)的腔内血管修复术(TEVAR/EVAR)技术成熟度,特别是针对复杂弓上病变的处理策略。 第四篇: 神经内科与精神神经科学的突破 本篇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理解深化和急性卒中的管理优化。 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淀粉样蛋白假说挑战与新靶点:系统回顾了针对Aβ疫苗和清除剂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并引入了Tau蛋白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2.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与血管内取栓时窗的延长:基于DAWN和DEFUSE 3研究的早期数据(2007-2008年相关文献),探讨了基于影像学(灌注成像)评估核心缺血区后,超急性期(6小时后)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3. 难治性抑郁症的电休克治疗(ECT)优化方案:对ECT的电极放置技术(双侧/无复极化)和麻醉管理进行了标准化描述,旨在提高治疗有效性并降低认知副作用。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与药物治疗 本篇聚焦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生物制剂革命以及慢性肝病管理的进步。 1. 炎症性肠病中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的诱导与维持治疗:分析了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差异,并讨论了“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引入对降低继发性耐药的重要性。 2.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大规模应用之前,总结了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eg-IFN/RBV)治疗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最佳应答预测因素。 3.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操作要点:提供了针对高分化鳞状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dysplasia)的精细化手术步骤,强调了对深层黏膜下层穿孔的预防。 第六篇: 感染与重症医学的挑战 本篇关注于多重耐药菌的威胁以及危重症患者的器官支持策略。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策略更新:重点论述了口腔/气道内分泌物管理(如连续上消化道吸引系统)在降低高危患者VAP发病率中的作用。 2. 脓毒症休克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的平衡:回顾了围绕“早期液体复苏”的争议,并强调在液体反应性评估(如被动抬腿试验)指导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血压支持的指南建议。 3. 新型抗生素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中的应用:介绍了达托霉素和替加环素在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菌血症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基础。 第七篇: 公共卫生与医学伦理的新议题(2007-2008) 本篇提供了一个宏观视角,探讨了医疗体系在面对新兴健康威胁时的应对。 1.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全球监测与应对机制:梳理了该时期各国政府为应对潜在大流行而建立的快速诊断网络和疫苗储备策略。 2. 知情同意与医疗决策能力评估的法律边界:结合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例,探讨了在老年痴呆和精神障碍患者中如何界定和实施有效的知情同意程序。 ---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读者定位 本书对2007年至2008年间的医学文献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批判性整合,它不是对某一特定外科领域的年终总结,而是一个跨学科、面向临床实践升级的综合参考工具。书中内容避免了对任何单一、狭窄的专科领域(如仅聚焦于某一年份的外科手术记录)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提炼出推动整个临床医学进步的共性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标读者群: 临床专科医师:寻求更新其诊疗理念,特别是对跨学科疾病管理有需求的医生。 住院医师及医学院高年级学生:系统学习该时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结果和诊疗指南的演变。 医学研究人员:为制定未来研究方向提供过去两年间已确立的临床基线数据。 本书通过详实的图表、对比分析和关键结论提炼,确保了知识传递的高效性,是研究和实践该时期医学发展脉络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汇编性质的专业书籍,往往会担心其内容是否过于零散,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点。它巧妙地将年度内分散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通过主题划分进行了整合,使得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技术进展时,能够很容易地关联到相关的基础研究背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肿瘤外科的论述,无论是分期标准还是辅助治疗的推荐方案,都带着那个时间点的烙印,这对于研究特定地区癌症负担演变规律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和客观,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词汇,所有的论断都基于详实的数据和重复验证的实验结果。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即便是今天看来稍显陈旧的观点,也依然保持着应有的分量和可信度。它不讨好读者,只是忠实地记录了那一年里外科领域的所有重要发生。

评分

我是一位热衷于梳理行业发展脉络的业余爱好者,对这类年鉴型的书籍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翻阅《中国外科年鉴2007》,我最大的体验是其对“规范化”的执着追求。在那个信息化尚未全面渗透的年代,如何有效地汇总和标准化全国范围内的手术数据和治疗流程,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书中对多中心研究的介绍和数据整合方式,体现了那个时期国内医疗界在提升整体水平上付出的巨大努力。阅读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当时医院里忙碌的身影,仿佛能听见手术室里紧张的沟通声和报告的结论声。它所描述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和术后管理的细节,极为贴合临床实际,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而是深入到每一次体位摆放、每一次切口选择的考量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时间切片”,让你精确地把握住一个特定年份,中国外科医生们在面对共同挑战时所采取的集体智慧和策略部署。

评分

坦白说,对于非本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相当高。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寻找励志故事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对照着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纯度。我发现,即便是关于麻醉和术后重症监护的部分,也展现了当时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思考。其中对于罕见病例的讨论尤其精彩,往往在几个简短的案例总结中,蕴含着经验丰富的专家们多年积累的教训和洞察。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外科在向国际前沿靠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和技术上的关键飞跃。它很少讨论宏大的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些构成外科大厦的每一块砖石——那些具体的手术流程、器械的选用、以及对人体生理反应的细致观察。读完之后,我深感敬佩,这本书无疑是那个时期外科领域一份极其重要且扎实的学术档案。

评分

说实话,我当时购买这本《中国外科年鉴2007》纯粹是出于一种“学术考古”的心态,想看看二十年前的“顶配”是什么样的。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时代变迁的迅猛。书中所详细阐述的某些手术入路和材料学应用,在今天的临床上已经近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微创、机器人辅助等新技术。但正是这种“过时”,才更凸显了它的价值——它是理解后来技术革命的基石。它清晰地描绘了在有限的条件下,外科医生们如何凭借精湛的手技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攻克一个个看似无解的难题。例如,关于复杂肝脏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章节,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即便是今天,其中的一些基础原则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指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过去式报告”,对于研究医学史或需要进行循证医学回顾的同行来说,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与时代对话的奇妙旅程。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甫一入手,便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份量,那是知识的重量,是数年间外科领域精粹的凝结。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年鉴,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数据图表,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时代编年史,记录着彼时中国外科界潮起潮落的脉络。每一章节的组织都显得匠心独运,从基础研究的前沿突破到临床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处理,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尤其对那些跨学科合作的案例分析,展现了那个年代外科医生们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装帧虽然朴实,但内页的排版布局却颇为讲究,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在密集的文字中找到清晰的逻辑指引。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医学精神的侧面侧写,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也能感受到前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与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